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

    • 资源ID:75161929       资源大小:37.37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8篇)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山”与“海”的意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验诗歌表达的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来整体感知诗歌美的韵律。 2、引导理解、感悟诗歌词句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歌美,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理解“理想”的意义,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朗诵诗歌的基本要求,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全诗,提高朗诵能力。 2、通过理解关键字词句,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情怀。 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领会“山”与“海”蕴含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 1、朗读法。 2、引导法。 3、思维拓展法。 学法: 1、朗诵法。 2、直观感知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些事物你会想到什么?这些事物我们都赋予了他们特殊的含义,今天,就让我们依托物象和情意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在山的那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解决生字词。 1、请全班学生自己放声朗读两遍,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语音正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指导学生解决生字词。 3、请同学对朗读进行评价。 三、范读课文,读出感情。 老师通过朗读,读出了一种寻而未得的失落,那我们同学通过朗读又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来说一下。 四、品读诗歌,了解写法。 1、大家从诗歌中读出了这么多情感,这些情感是作者是借助哪些物象来传递的呢?(板书:画出山与海的简图) 2、请同学们将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老师做示范:朗读喜欢的几句,并简明扼要的说明喜欢的原因,明确象征手法的运用。 五、理解诗歌意蕴,感受诗歌魅力。 通过朗读,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基本理解这首诗的内涵,现在我们一起探究:请大家把诗歌中的我换成自己的名字,再一次朗读诗歌,并且回答问题:你是喜欢小时候的我还是喜欢长大后的我,并且说说理由。 (明确:小时候,理解的“山”和“海”是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山”和“海”,今天,“海”是“我”心中的理想境界。而“山”则是“我”在追寻的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道道阻碍。长的后,我经过了成长的风雨,“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同学们,换上名字以后,是不是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说说你的看法,全班同学各抒己见。 六、拓展延伸,哲理思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被诗歌打动着。诗歌是我国文学中的一块瑰宝,在灿烂的文化中光彩夺目,在诗歌中都经常会出现智慧的火花,启迪哲理,点亮人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有那些哲理性的诗句呢?将你喜欢的的诗读出来,与同学们一块分享吧! 老师示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普希金、余光中、汪国真、舒婷 七、作业布置: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海可以是自然界的大海,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写作点拨:从提示来看,“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可以指成功,也可以指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大海”,所以你可以写第一次到海滨旅游的经历(向往-见大海的心情-大海的壮阔、狂暴、宁静之美),还可以写自己学习、生活中一次成功的经历等。 在山的那边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此诗情感,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示范法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以人生为主题的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一起看此诗前面的导语。(生读)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寻找大海吗?这是一段能启发我们思考的导语,是没有进入诗歌以前给我们每位读者留下的一个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既然是诗歌,我们就需要了解创作者及其创作的背景。因为诗往往都是作者自己一定时期的情感体验的表达。诗的作者叫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关于创作的时期,王家新说到在是我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这首诗的创作起源于童年体验,童年的生活经历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王家新出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他的父母为中小学教师,从小随着父母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诗开头的两句,可以说正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三、之前我说过,课堂是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下面我们找同学为大家做示范性朗读。 幻想huàn凝成níng痴想ch一瞬间shn 四、(肯定后)全班齐读,准备好在学完后再各自朗读。每个学生都应该在诗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了些什么,也应该能初步感知此诗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全诗共一二两部分。首先,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于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的理解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这里的“海”是指什么含义呢? 明确: (1)不再是自然界的山,而是指重重艰难险阻。 (2)“海”也有自己蕴含的意味,是指理想境界。这样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山”与“海”的深层含义,也就不难领会诗歌传达的情感?也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会实现。 五、诗人巧用群山和大海这两个具体的形象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翻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这首诗“山”与“海”都具有“象征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象征手法”。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东西表达事物的某种意义。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领悟这首诗的象征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 六、下面我们分诗节理解这首诗 1、第一诗节 (1)第一诗节是从作者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小时候我会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痴想”就是发呆地想,也即是说童年的“我”有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山区,想要追求新的天地,这种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世界的愿望已达到痴迷的程度。 (2)是母亲指点了我的理想,唤起了我的向往。“于是-零分”这里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 (1)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铁青着脸”这是拟人手法,“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心情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所谓“零分”就是幻想全部落空,小时候的“我”认识肤浅,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后来明白这都是幻想。 2、第二诗节 (1)第二诗节,诗人长大了,才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很遥远,但并非虚无缥缈,“凝成”在这里即是指经过一定努力才变化而成,表明只要有理想和信念,百折不挠地奋斗,最终会看到海的。 (2)这里“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扎根于我心中的种子比喻什么呢?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明确: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但就是这妈妈的一句话使我的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不可动摇,“我”是一次次失望,但还是一次次地鼓起了信心,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海潮是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也即是说诗人一直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这种信念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什么呢?比喻失去理想的心,疲惫失望的心。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3)最后诗人发出自己内心的坚定的信念,“翻过无数座山,终会攀上一座山顶”,“那座山的那边,就是海,是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也即是告诉我们每位读者什么? 明确: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说明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会给你兴奋和惊喜。 七、齐读此诗,再次感悟情感。 八、布置作业 熟读此诗,完成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现代诗歌以感悟情感为主,此教学设计能体现这个宗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充分领会了全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注重把握意境,教学重点突出。大量地朗读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由朗读促理解,这是诗歌教学最实用的教学策略。从课堂信息的反馈看,教学效果良好。如果配合以音像资源,将学生带入所营造的诗的意境,相信课堂将更加精彩。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此诗情感,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示范法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以人生为主题的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一起看此诗前面的导语。(生读)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寻找大海吗?这是一段能启发我们思考的导语,是没有进入诗歌以前给我们每位读者留下的一个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既然是诗歌,我们就需要了解创作者及其创作的背景。因为诗往往都是作者自己一定时期的情感体验的表达。诗的作者叫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关于创作的时期,王家新说到在是我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这首诗的创作起源于童年体验,童年的生活经历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王家新出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他的父母为中小学教师,从小随着父母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诗开头的两句,可以说正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三、之前我说过,课堂是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下面我们找同学为大家做示范性朗读。 幻想huàn凝成níng痴想ch一瞬间shn 四、(肯定后)全班齐读,准备好在学完后再各自朗读。每个学生都应该在诗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了些什么,也应该能初步感知此诗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全诗共一二两部分。首先,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于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的理解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这里的“海”是指什么含义呢? 明确: (1)不再是自然界的山,而是指重重艰难险阻。 (2)“海”也有自己蕴含的意味,是指理想境界。这样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山”与“海”的深层含义,也就不难领会诗歌传达的情感?也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会实现。 五、诗人巧用群山和大海这两个具体的形象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翻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这首诗“山”与“海”都具有“象征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象征手法”。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东西表达事物的某种意义。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领悟这首诗的象征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 六、下面我们分诗节理解这首诗 1、第一诗节 (1)第一诗节是从作者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小时候我会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痴想”就是发呆地想,也即是说童年的“我”有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山区,想要追求新的天地,这种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世界的愿望已达到痴迷的程度。 (2)是母亲指点了我的理想,唤起了我的向往。“于是-零分”这里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 (1)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铁青着脸”这是拟人手法,“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心情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所谓“零分”就是幻想全部落空,小时候的“我”认识肤浅,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后来明白这都是幻想。 2、第二诗节 (1)第二诗节,诗人长大了,才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很遥远,但并非虚无缥缈,“凝成”在这里即是指经过一定努力才变化而成,表明只要有理想和信念,百折不挠地奋斗,最终会看到海的。 (2)这里“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扎根于我心中的种子比喻什么呢?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明确: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但就是这妈妈的一句话使我的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不可动摇,“我”是一次次失望,但还是一次次地鼓起了信心,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海潮是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也即是说诗人一直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这种信念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什么呢?比喻失去理想的心,疲惫失望的心。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3)最后诗人发出自己内心的坚定的信念,“翻过无数座山,终会攀上一座山顶”,“那座山的那边,就是海,是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也即是告诉我们每位读者什么? 明确: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说明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会给你兴奋和惊喜。 七、齐读此诗,再次感悟情感。 八、布置作业 熟读此诗,完成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现代诗歌以感悟情感为主,此教学设计能体现这个宗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充分领会了全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注重把握意境,教学重点突出。大量地朗读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由朗读促理解,这是诗歌教学最实用的教学策略。从课堂信息的反馈看,教学效果良好。如果配合以音像资源,将学生带入所营造的诗的意境,相信课堂将更加精彩。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篇四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诗歌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师作简要板书: 1、有感情朗读; 2、品味语言; 3、感悟人生。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此步骤共分三大环节:初读,求流利;再读,显技巧;三读,含感情。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 1、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2、检查朗读: 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 3、教师范读:教师配乐朗读诗文(课件显示重重高山、碧蓝的大海及诗文内容,并配有较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进一步体会重音、停顿等技巧。学生对比初读情况查找不足,并总结出朗读要领: 停顿要合理重音要突出感情要饱满。(师作简要板书) 4、学生再读,思考: 诗中的“山”与“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作者借助“山”与“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师作及时板书。 (四)品味语言,探究赏析: 感情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尝试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味,并随时标记遇到的疑问。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铁青着脸”怎样理解?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4、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会内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确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诗句的同时,穿插朗读,使理解与朗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如:当学生理解了“铁青着脸”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难过时,让学生试着读出难过的感情。 (一边赏析,一边将诗句要体现的情感补充在屏幕上的诗文中) 探讨完以上问题后,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体味人生: 对海的向往使诗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岭,相信他最终一定会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学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遇到过山吗?你们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类似的生活经历。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六)小结: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作小结: 翻越重重高山的过程是艰难的,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蓝的大海就会展现在你们眼前。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的齐声诵读最后八句诗。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解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把握内容,感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引导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提问法引入本课)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当你历尽艰难登上山顶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为什么呢?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当你怀着喜悦的心情登山山顶以为会看到满目风光时,展现在你眼前的又是另一座更加巍峨更加险峻的高山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是会继续攀登高峰,还是打道回府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位多才的诗人是如何抉择的。 2、走进作者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3、探究学诗的方法。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一般分行排列。 (2)方法探究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和品味。 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情感;四要读懂内容。 4、诵读诗歌,进行多遍诵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词语。 (3)结合已学会的字音和词语,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然后齐读。 5、教师范读,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一下,这两节的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情感变化?(每次情感变化,都请一个同学起来范读,然后全班齐读) 明确:第一节:疑惑、向往-半信半疑-充满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坚决、肯定-兴奋、惊喜 6、根究探究出的情感齐读全文。 7、提问:山的那边,究竟有什么呢? 明确:小时候:妈妈说是海,我看到的是山 长大后:用信念凝成的海。 8、小时候的“山”和“海”与长大后的“山”和“海”意义一样吗? 明确:小时候的“山”和“海”是现实的山和海,长大后的山代表着困难和挫折,海代表理想,而爬山则代表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过程,这里用了象征的手法。 9、小结: 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爬山意味着不懈的奋斗与努力,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地去奋斗。 10、拓展延伸: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无数座山峰等着你征服或已经被你征服,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歌给你的启示。 11、最后,请同学们合上书本,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朗读视频,用心聆听朗读者的倾情演绎。 12、在听完李璇璇同学的朗诵之后,你们一定也心情澎湃,那么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最后再朗读一遍这篇文章,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篇六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七 知识目标: 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山”和“海”所蕴含的意思,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教学重点: 顺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海”和“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重点是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朗读、齐读,讨论第1节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情分析: 人教版新课程改革教材,各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出现,第一单元专题: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叙述,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导语设计1: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满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由同学的回答,导入新课: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导语设计2: 同学们回忆以下,你的童年有过怎样的幻想?导入新课。 3、作者简介和题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区-武当山下,一直到1978年读大学才走出大山。1982年毕业,到师专任教。后来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国,1994年回国到北京教育学院任教。本诗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词典解决字词(投影) 提出齐读课文的要求。 痴想ch隐秘yn铁青ti凝成níng诱惑yu喧腾xun扎下zh漫湿màn一瞬shùn间 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语气,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 同学回答,互相补充。 第1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中“山”和“海”; 第2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读、分析第1节 1、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投影出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1)这一节写作者什么时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同学们通过想象思考) (4)这里“山”与“海”分别指什么? 讨论明确: (1)童年时。 (2)山外世界,爬到山顶看海,没看见海,看到“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我”哭着回来了。 (3)“我”没看见大海,看见的依然是山,非常沮丧、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铁青着脸”嘲笑“我”。拟人手法。 (4)现实中的山,也是一种阻碍他们想实现的实际生活的世界。大海,一个想象中世界。 四、作业: 读一读写一写每个词一行,每行5遍。 第2课时:重点是讨论第2节诗,感知全诗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字词擂台赛,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略 二、朗读第2节,思考、分析: 1、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投影下列问题

    注意事项

    本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为本站会员(麒***)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