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第一部分学科知识(2).pptx
-
资源ID:75179034
资源大小:143.40K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三讲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第一部分学科知识(2).pptx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学)精讲班教师资格(统考)授课教师:欧阳柏霖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第二节 古代汉语一、通假字所谓通假字,就是在已有专用字的情况下不用专用字而借用来代替专用字的字。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又叫“正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叫通假字。2.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1)通假字是古时的用字异化现象;古今字属于历史的字形分歧范畴。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通假字中的借字和本字之间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之间尚有渊源关系。(3)通假字的借字和本字在字形上没有或极少有相似之处;古今字中的今字绝大部分是古字孳乳分化出来的,二者字形有联系。3.通假字和假借的区别(1)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借音表意;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音表意。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通假字产生在用字过程中,是临时借用,是一种不必要的文字异化现象;假借字产生于造字过程中,是久借不归,是一种必要的记词手段。(3)通假字借用要有极其严格的语境,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它才具有作为通假的音义关系,一旦脱离具体语境,就失去了借用的条件;假借字不需要具体的语境,形体与意义的结合关系式固定的,并且能通过借义派生新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作词类活用。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三类。(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能愿动词+名词例如:沛公欲王关中“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ng(3)名词带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4)“所”+名词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黏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黏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购买”的意思。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5)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恐托付不效。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例如:或师焉,或不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7)名词+“者”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特殊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黏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名”黏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说明白”讲。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8)名词+“之”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9)名词+名词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第一个“事”作“从事”讲。(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权,然后知轻重。“权”,作动词“称量”讲。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原意为“干肉”,名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友风而子雨“友”“子”意为“把风当做朋友”,“把雨当做儿子”。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名词用作状语(1)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时,活用为状语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用作状语,分别作“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讲。(2)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态度或方式时,活用为状语例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作“当面”讲。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3)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所使用的工具时,活用为状语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作状语,“用船装”(4)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活用为状语例如:间至军中“间”,用作状语,“从小路”(5)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活用为状语例如:园日涉以成趣“日”,用作状语,“每日、每天、天天”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6)名词用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时,活用为状语例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分别作“向上”“向下”讲。(7)名词用以表示情况逐渐发生变化,活用为状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日”,用作状语,“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地”(二)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素善留侯张良“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将军披坚执锐“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用作名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昂其值,居为奇货“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中,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做什么”的意思。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鲁”“小天下”的意思是“感到鲁国很小”“感到天下很小”。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古今异义(一)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心、耳、雨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3.古今词义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和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现代汉语中有了“素食、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有些词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消亡了。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基本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护城河、池塘”。现代意义是“池塘;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比较,“池”的意义一增一减。类似的词语还有“国、家、防”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出去;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表“遗憾、不满”;今义重,表“仇恨、愤恨”。“怨”的古义重,是“怨恨、愤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下流”古义是中性,今义为贬义。“吹嘘”古代是褒义,今义是贬义。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今指臀着席位上。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四)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1.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2.词义的扩大。古义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3.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还有一定联系。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四、古代辞格这里主要介绍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或与现代汉语的辞格不尽相同,但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格。(一)用典用典(用事、援引)是指引用历史故事、古人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1.分类(1)从形式上分为明典和暗典(2)从内容上分为正用典故和反用典故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作用(1)用来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使立论有依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使语言典雅精练,富于表现力(3)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严谨,增加外形美,丰富内涵(4)委婉表意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互文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文见义、互文对举。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概括起来,互文一般有四种类型:1.单句互文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渗透、补充。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应理解为: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2.对句互文是指对(下)句中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例含有对(下)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互相补充说明。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正确的解释是:(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3.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他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4.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的意思。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排句互文。意指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除了上述两种辞格之外,还有回文和变文。在这里,我们就不做介绍和说明了。五、文言句式(一)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1.省略主语(1)承前省例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2)蒙后省例如:(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该介宾结构作补语时,常常被省略。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此外,还有省略谓语、省略宾语和省略兼语这些省略句的类型。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宾语前置”,一般有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无、毋、未、弗、勿、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强狂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要理解成“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一是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例如:吾谁与归?应理解为“吾与谁归”二是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应理解为:亚父向南坐。(4)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在文言文中,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宋何罪之有?应理解为:宋有何罪。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状语后置例如:战于长勺。介词“于”与名词“长勺”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状语“于长勺”而置于动词之后,应理解为“于长勺战”。3.定语后置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远”分别作“庙堂”“江湖”的定语,为强调“高”“远”而后置。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用作代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之间加“是”。例如:刘备,天下枭雄。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8.“是”在文言文中用作判断动词的情况出现较晚且较为少见。例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四)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例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例如:有罪受贰。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要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例如: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例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例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 中没有出现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第三节 文学基本常识一、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分风、雅、颂三大类。风采自民间乐曲,雅是王都附近的乐曲,颂是祭祖祀神的乐曲。所有诗歌均可歌唱,但乐谱今已不传。其内容对统治者征战田猎,贵族集团奢侈荒淫的生活,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婚姻爱情都有所反映。形式以四言为主,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创作手法为后代诗人所继承。汉代将诗列入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为五经之一。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先秦史传散文先秦时期的史传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其中,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由孔子修订而成,是儒家五经之一。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儒家“十三经”之一,相传是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短长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3.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主要包括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韩非子等。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荀子一书由战国时期荀况所著。荀况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楚辞是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广义上是指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作品。(二)秦汉文学1.司马迁史记2.汉书3.汉赋4.汉代诗歌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3.“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4.陶渊明5.“大小谢”谢灵运和谢眺,山水诗的代表作家。6.南北朝民歌7.魏晋南北朝小说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四)隋唐五代文学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3.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为代表。4.王之涣5.李白6.杜甫7.韩愈8.白居易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9.刘禹锡10.柳宗元11.杜牧12.李商隐13.李煜(五)宋代文学1.欧阳修2.王安石3.柳永4.范仲淹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5.曾巩6.苏轼7.黄庭坚8.秦观9.李清照10.陆游11.辛弃疾12.文天祥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六)元代文学1.关汉卿2.王实甫西厢记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七)明代文学1.罗贯中三国演义2.施耐庵水浒传3.汤显祖牡丹亭4.吴承恩西游记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5.兰陵笑笑生金瓶梅6.“三言两拍”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两拍”。(八)清代文学1.洪昇长生殿2.孔尚任桃花扇3.蒲松龄聊斋志异4.吴敬梓儒林外史5.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一)中国现当代小说1.鲁迅2.茅盾3.巴金4.老舍5.沈从文6.赵树理7.孙犁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8.张爱玲9.钱钟书10.莫言11.贾平凹12.余华13.苏童(二)中国现当代诗歌与散文1.郭沫若2.冰心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3.戴望舒4.徐志摩5.艾青6.北岛7.舒婷8.顾城9.海子10.余秋雨11.余光中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三)中国现当代戏剧与报告文学1.曹禺2.夏衍3.徐迟4.魏巍5.丁西林三、外国文学(一)古希腊罗马文学1.“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古希腊三大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3.古希腊三大喜剧作家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和阿里斯托芬(二)中世纪欧洲文学但丁(与莎士比亚、歌德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学巨匠”)(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1.塞万提斯2.莎士比亚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四)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莫里哀悭吝人和伪君子(五)18世纪欧洲文学1.歌德2.丹尼尔笛福3.其他著名作家斯威夫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席勒、菲尔丁(六)19十九世纪欧美文学1.普希金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2.司汤达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4.雨果被人们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5.果戈里6.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7.莫泊桑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8.易卜生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9.列夫托尔斯泰10.马克吐温11.其他著名作家大仲马、小仲马、乔治桑、缪塞、萨克雷、海涅、屠格涅夫、惠特曼、斯托夫人、福楼拜、哈代、狄更斯、契诃夫(七)20世纪欧美及其他地区文学1.罗曼罗兰2.泰戈尔3.卡夫卡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4.艾略特5.海明威6.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7.马尔克斯8.高尔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9.萨缪尔贝克特10.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第一章 汉语言基础知识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