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送别》语文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送别语文教学设计篇1:五班级送别语文教学设计 五班级送别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唱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同学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熟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依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英雄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日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英雄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英雄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珍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宽阔群众特殊宠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关怀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熟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公正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学问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乐观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 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接受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亮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留意歌曲的特点和心情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心情? 师:说的很正确, 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洁,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心情:哀痛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同学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同学倾听一遍歌曲 5、同学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 、老师领唱 7、同学一起唱 三、主题延长、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同学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进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同学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模糊、哀婉之美。 四、扩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 李白写了很多离别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很出名: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课堂小结: 1、今日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爽、淡雅、漂亮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冲突,多一点宽容和关怀,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内、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圆满。 2、今日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所再见吧! 篇2:送别诗语文教学设计 送别诗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气: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同学对送别诗的鉴赏力气。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学问,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学问。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同学的诗歌鉴赏力气。 三、课时支配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齐唱或齐读送别歌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回顾学问 总结归纳 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 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 (明确)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阳关、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早晨、秋天; 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 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云 (明确)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及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予对友人真诚的劝慰、劝勉和祝愿。 借送别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对自己将来的担忧之情。 (三)、深化剖析 探寻方法 小组合作,沟通探讨: 1、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2、由上可知: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以“柳“与”流水“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抓意象-抓关键词-析情感 (四)、真题引航 明确考点 例一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江西卷)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哀痛。)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冲突?为什么? ( 不冲突。由于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 例二 送魏二 王昌龄 (江苏卷)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橘柚香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诗的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加深远。 归纳-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形象(景物意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 (五)、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4分 答:要表达的情感是离愁。(1分)首先,借景抒情。(1分)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来抒写离愁别绪。(1分)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际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1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 问题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 前三句选取了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意象(景1分),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迷漫着 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境2分)。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句作铺垫,衬托了离别时的孤寂惆怅之情(情2分)。 问题2: “*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两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答:用了想象这一表现手法。(1分)*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 (基于何种缘由(或情境)产生的1分) ,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情感,1分)。 留意答题规范,增加得分意识 。 归纳送别诗鉴赏要点:第一眼:留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其次眼:留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或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 第三眼:留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或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六)课堂小结 总结送别诗特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字眼;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颜色: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劝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七)、课后练习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分) 2、诗中作者感情经受了哪几个阶段? (3分) 3、本诗最终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字好?为什么? 。(4分) 六、板书设计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抓意象-感意境-析情感 篇3: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同学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 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课下解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 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其次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怀和担忧。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苦痛。 5、再读课文,争辩问题 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试加分析。 莺莺感情概括: A、苦痛(可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假如考中,可怕他喜心弃旧,一去不返。所以考中考不中,都意味着永久的分别,莺莺已看到这种严酷的现实。这不是临时的分别,意味着永久的失去。面对现实,希望何其渺茫!自然便痛彻肺腑。) B、无奈(自己是无法不让张生不去的,这是老夫人的旨意。另外,张生又没有想到私奔,也不行能想到,毕竟他认为读书仕进是他们爱情的唯一出路,就是不为爱情,考取功名也是他们实现自我理想的唯一一条路。即使私奔又怎样?只有饿死。) C、愁闷(自己一腔话,怎对张生说?又有老夫人在场,没有尽诉衷肠的机会啊!) (引导同学分析:我提倡一种圆融的分析,揉到一块儿去。对于同学提出的句子,在修辞上,用典上,表情达意上等诸方面系统分析,最终目的是让同学感受到它语言的魅力,让同学知道经典好毕竟好在哪里?这里分析是关键,网上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接着,还可引导同学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最好由同学发言、然后归纳。)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高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 (1)擅长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 (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擅长将古代诗词中高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 (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 (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 (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6、“我看崔莺莺爱情观”由同学争辩,但不能空口无凭,从文中找到例证!(这有些吵闹。) 7、分析完之后,确定要留时间让同学诵读,并背会某些精彩语句。 篇4: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同学一起解读与共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沟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 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同学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熟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力气。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其次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熟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熟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 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缘由(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沟通: (1)引导同学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同学自主选择、乐观沟通,老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熟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3、老师小结: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并与同学共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4、布置作业:修改并点评诗意。 042:长亭送别诗意 上海市光明中学刘吉朋 山色四围残照里, 西风瘦马长亭边。 疏林不驻远行客, 数线深愁绕暮烟。 (两意徘徊隔暮烟。) (后记:其次句原为“古道”,以前的同学陈馨怡建议改为“长亭”。我虽属意“古道”,然其平仄不当,而“长亭”二字扣题甚紧,吾心亦同之。并于课堂内直呼陈为吾“一词之师”也。此为后记。) 篇5:送别教学设计 一、目的确定: 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多少年来,它那精致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都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许多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而为爱而斗争。因而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应定在欣赏唱词的艺术魅力和把握莺莺形象意义两个方面。 二、内容选取: 本文是一篇扩展阅读,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品尝语言上,即选取课文前三个唱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来分析,其他的让同学自主去选择和品尝。 三、过程支配: 课程导入作家作品字词梳理整体感知品尝语言(唱词鉴赏)人物形象课外作业 四、方法选择: 1、合作探究。以同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感受,自己去鉴赏、评价; 2、比较阅读。通过和其他诗词比较的方式来领悟课文唱词的绝妙之处。 五、手段利用: 接受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四个维度给同学以丰富的感官刺激,使同学充分融入到送别的美景和凄婉的离情之中,从而收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教学实施】 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会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意境; 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1、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漂亮意境。 教学难点: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布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式:1、多媒体关心教学; 2、合作探究。 课时支配: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给大家讲单元导语的时候说过,我们现在所欣赏的戏剧主要是20世纪从欧洲传过来的“话剧”。而在此前,我国早已有了本土的戏剧,而且也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们本土的戏剧由于以唱为主,被叫做“戏曲”。今日,我们来看看,我们民族的戏剧和欧洲话剧有什么区分和联系。 二、作家作品: (略提中国戏剧进展的历史: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京剧等) 1、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请同学回忆已学的学问)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立即、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2、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14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漂亮,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3、西厢记故事梗概:(老师排列人物,请同学来讲故事,然后老师补充更正) (人物:崔母、长老、崔莺莺、红娘、张生、孙飞虎、白马将军) 三、生字词梳理(预习检测) 染骢倩(婧)迍钏靥(魇)揾 谂(捻)携(隽、镌)泠(伶、拎)霭(蔼、谒)蹙 四、整体感知: 1、先扫瞄课文。 2、结合课文,看黄梅戏长亭送别视频片段和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选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表现的是哪个人物? 基调:离别的伤痛 主角:莺莺 其次课时: 五、品尝语言(唱词鉴赏): (精彩的唱词比比皆是,在此以第一、二、三段出来和同学一起赏析) 1、提示鉴赏方法:找典故找意象分析表现手法找关键词句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2、四人小组自己鉴赏。 3、请代表讲解,同小组的同学补充。 4、老师更正、补充、点评。 A、端正好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资料:(1)、典故:“碧云天,黄花地”化自范仲淹词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意象:万里碧空遍地秋菊萧瑟秋风南方大雁醉意霜林(特征: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调都是秋之凄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秋景离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4)、关键词:染 点评:这首曲词开头化用前人诗词,总体勾画离别的背景秋。前四句同时排列四个秋之意象,两动两静,给离别的感伤作了充分的情感上的铺垫。接下来一个问句引出直接的感情抒发总是离人别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哀痛的感情颜色,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制造了委婉肤浅、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部景物都被离别的伤感所掩盖。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B、滚绣球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人教版语文高二班级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二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资料: (1)、意象:柳丝、疏林、斜晖(柳丝是古人送别的代名词,斜晖也传递出日暮时分的伤感) (2)、表现手法:由情及景、对仗、夸张 (3)、关键词:恨 点睛之句: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点评:这首曲词和端正好不同,它以“恨”开篇,不忍分别之情以不行遏止之势奔泻而下,然后才涉及景物。 第一是虚拟的“柳丝系马”,古人向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里进一步奇异地想象,把它那绵软的枝条比作栓马的缰绳。“柳丝系马”实际上是说女主角不忍猝别,欲以缠绵之情丝留住情郎,但是“难”字说明这也只能是一种没有的幻想,幻灭更是让人徒添怨叹。“疏林挂斜晖”也略同此理。 最精彩的一句当数“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缠绵数语之后,重要别离,这时张生跨上玉骢,却恋恋不舍,于是任由马儿细它慢行,而莺莺目送张生离别之后也要坐上马车归还。但是不忍情人立马消逝在视线之外,于是策马驱车快快追赶已经前行的立即郎君。这一慢一快,恰好是一个数学上的同向“追及问题”。明显,他们会在一刻相遇,但也仅仅只能是一刻。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揣摩两个有情人因不忍分别而在在乎那一刹那的“相遇”的微妙心理。难怪金圣叹先生曾经深深感叹说“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慧,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而接下来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一句,我认为也是令人叫绝之句。柳永词凤栖梧有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言由于思念情人而消瘦,被王国维先生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高校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其次重境界。而他也只用了一个“渐”字,但王实甫在这里却更进一层,似乎是耳朵刚听到“我去了”人便转瞬消瘦,眼睛只远远地望一眼送别之长亭,当即形容憔悴。以此可见相爱之深,离恨之切! C、叨叨令 叨叨令 见支配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装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预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资料: (1)、普遍用词之特色:儿字词尾、叠词 点评:这首曲词较前两首又有其特别之处。它不在关注外在的景,转而摹写内情外露之娇憨情态。女主角从眼前之车马而心生怨气,进而想到分别之后无聊、落寞、凄清的孤独生活。悦己之人不在,“容”已是无益之举,只好把相思寄予与昏睡与眼泪,只渴盼郎君能不忘曾经的缱绻,能寄些书信与我,也不枉我之苦苦等待。 这首曲词用词颇有特色,多用“儿”作词尾,以缓和语气,减慢语速,更有一种撒娇之态依稀可见。另外,还用了五组AABB式的叠词,以加重语气,延长伤感。 这首词比前面两首更大胆、直接,当是二人低语之时的言辞。 D、其他值得玩味的词句:(可先让同学们自己找出自己宠爱的,然后相互沟通心得。这里供应的仅供参考)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幺篇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开心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挡。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六、靓女莺莺: 前面已经说过,长亭送别的主角是莺莺,她其实也是西厢记的第一主角。西厢记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也由于莺莺这个人物深化人心!我们结合时代想一想,莺莺这个人物形象为何如此令人倾倒?她身上毕竟有些什么无法反抗的魅力呢?而这些魅力可以从唱词之中看到吗? 1、同学争辩,扫瞄课文,找佐证。 2、呈现同学成果,补充,总结。 特点唱词: 幺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开心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点评:广东人把好看叫做“靓”。莺莺作为元代的一个相国千金,却不自命清高,认准了要与没有背景没有功名张生长相厮守。张生在母亲的要求之下进京应试,张生也承诺确定要考取功名荣耀于她,可她却将这些东西看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只担忧张生会寻花问草,始得终弃。在她眼里,爱情越过了功名、身份而占据了第一的位置。所以,我说,虽然千年之后的我无缘一睹其芳容,却深知她有一颗不为世俗所扰,忠于爱情而义无返顾的洁净、芳香的心灵。也就是说,我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个有着“靓”的心灵的稀世女子。是真正的“靓女”! 七、课后拓展: 西厢记在中国的知名度不亚于任何一部文学名著。有人说它的语言很多都堪称绝笔。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放弃这样一个感受和学习的机会,去找找这本书,花一两个下午,好好地读一读。写一篇不少于500字小评论。 篇6:送别教学设计 此系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篇选文,我这里姑且越界、跨刀了。碎拆七宝楼台,肢解诗意文本,是耶?非耶? 1.这一折莺莺内心有哪些愁怨? 缱绻难离(才了了相思又要分别) 滚绣球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味道,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衷肠难诉(别宴上有情难表)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生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后句写张生还是小姐可以争辩,学界看法不同。)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行旅难伴(对张生羁旅劳顿的牵挂与无可奈何)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前途难卜(对二人婚姻前途的忧虑) 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别恨难平(分别后的失魂落魄)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挡。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2.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这些愁怨的? 以形传情 小梁州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三煞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滚绣球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幺篇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以景明情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挡。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以典寓情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宋某妓鹧鸪天:“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满庭芳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举案齐眉,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相互敬重、特别恩爱。出自后汉书·梁鸿传。望夫石系古迹名。各地多有,均属民间传奇,谓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 朝天子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苏轼满庭芳用庄子·则阳)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东晋王嘉拾遗记:“薛灵芸选入宫时,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壶即红色。”白居易琵琶行。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杏园花下饮有怀见寄。)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当时成语,见秋胡戏妻。秦观鹧鸪天。) 以拟写情 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收尾遍人间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以直抒情 叨叨令见支配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装扮得娇娇滴滴的媚;预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3莺莺一面说:“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一面说考取功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两者是不是冲突的?如何理解? 不冲突。 崔莺莺是相国之女,名门之后,崔氏为唐代世族,强调“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并非完全排斥功名。全剧最终张生高中,大团聚结局。只是两者相权,一轻一重,有取有舍而已。 “夫荣妻贵”为当时成语。反用其意谓当以夫妇恩情为重,世俗功名为轻。 板书: 缱绻难离 以形传情 衷肠难诉 愁 以景明情 行旅难伴 以典寓情 前途难卜 怨 以拟写情 别恨难平以直抒情 篇7: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娴熟地背诵这首诗。 2、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育同学宠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老师范读 三、同学听读,留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赏析这首诗 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