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关于地理的教案.docx

    • 资源ID:75358293       资源大小:58.95KB        全文页数:6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地理的教案.docx

    关于地理的教案关于地理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加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惊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爱好,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加宠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预备】 老师:预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同学:预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学问。 2、过渡: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宠爱。那么今日我们也来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感受祖国河川的壮美吧! 二、讲授新课 板书:地形和地势 (一)地形类型特点 1、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基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共有多少种? 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2、对于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同学们把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 活动:看图片识地形。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识别一下其中呈现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3、明确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区分。 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地形区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 练习巩固:连线题 左边一列是不同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名称,请同学们选择序号,然后再填入右边相应概念的框子里。 那么属于地形类型的有哪些呢? A平原、D高原、E盆地,它们是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中的三个,而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就属于具体的地形区了。 4、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类型对应的地形区,每种至少两个。 由此可见,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多个相应的地形区。说明我国地形在种类方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地形类型多样(板书) (二)熟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熟识山脉走向和我国主要山脉,既然我国的地形类型简洁多样,那我们就分类来熟识和了解主要的地形区。看五种地形类型图,感受:从哪种地形开头呢? 2、引导:再类比一下,准备我们人类形态、能直立行走的关键是什么?(骨架)。那么构成地形的骨架的是哪种地形类型呢?请同学们观看23页图2、2来感受一下。我们可以看出是山脉,纵横交叉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所以熟识我国简洁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头。 关于地理的教案2 自然地理 1、导入 地理学科比较接近现实生活,那么导入可以用亲身经受直接带入概念现象。 如介绍风向,可以直接询问:“今日上学天气好不好?刮的什么风?”同学回答后,就可直接引入。你知道东风、西北风,那你知道我们是如何确定今日刮的风就是东南风或西北风的吗? 2、新授 (1)现象原理讲解、流程解析 以图表等较为形象的方式讲解出该原理的内容或运作流程。并依据图表现象等引导同学理解该原理或现象或是相关影响。 (2)互动环节 通过已知现象,引导同学列举相同或相像现象。并指导同学用所学原理对应现象影响。 (3)引导运用 简洁以习题来练习,并检查同学的把握程度。 3、课堂小结 老师提问,同学回答。我们今日这节课了解了某个现象,通过这个现象学习了某个原理或影响。 4、家庭作业 布置预习或者复习任务 人文地理 1、导入 介绍某一地点的特色风俗或其他你熟知的事情直接导入,今日我们就走进这个地区或国家,亲身体验感受该地区的生活。 2、 新授部分 (1)分析自然人文因素 首先,今日我们要来了解的地区位于哪里?它的气候如何?地形如何? 主要的人口是谁,有哪些城市? 请同学们来依据自己的理解或是教材介绍回答。 (2)依据上一部分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那为什么这个城市或地区会有这样的"工业或者人口呢?带着问题引导同学一同分析,最终得出该地会有这种人文现象的因素。 (3) 引导运用,延长类比我国 把已经得出的因素类比我国与之相同的地区,得出我国这个地区与之前所学的地区的同异点。 3、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重难点。询问同学,我们今日学习了哪个地区?这个地区有什么?我们分析的区位因素都有哪些,和我们哪个地方有相像之处? 关于地理的教案3 【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面积、制度等方面的不同 2、知道进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3、理解进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进展的差异 【学习重点】: 1、进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2、进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进展的差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P87文字,结合1999年资料,了解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状况 1、目前,全世界xxxxxx亿人,分别居住在xxx多个国家和地区。 2、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宽阔xxxxx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xxxx的.国家,xxxx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被称为xxxxxx。 3、中国是世界xxxx人口大国,澳大利亚是一个xxxxxxx的国家。 4、从政治体制看,中国是xxxx国家,美国是xxxx国家 5、背诵课本P87的1999年资料中,面积前10位的国家,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88文字,了解进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的特点 1、依据经济进展水平的凹凸,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xxxxx和xxxxxxxxxx。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xxxxxx、xx、xxxx,主要有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这些发达国家,除xxxxxxx和xxxx外,都分布于xxxxxxx。 2、进展中国家以xx、非洲和xxxxxxxx的国家为主,绝大部分是其次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于xxxxxxx和xxxxx。目前中国也是xxxxxxx。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P88-P91,理解进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进展的差异 1、阅读第一段,思考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有哪些不同?(课本上划出)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xxxxxxxxx的差异造成的。 2、发达国家利用其把握的xxxxx和从进展中国家购买来的xxxxx,制造xxxxx的工业品,并销往到世界各地,猎取xxxxx,因而经济进展水平比较高。 3、大多数进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受xxxxxxx和xxxx的侵略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生产品种xx,建设资金xx,生产效率xx,导致社会经济进展相对落后,有些国家还处于特殊贫困的状态。 4、阅读“南北关系“了解”南北差距“、”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5、阅读进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填空: (1)图5-3发达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xxx进展中国家占xxx。 (2)图5-4进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xxx,发达国家占xxxxxx。 6、阅读图5-5,了解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进展差异 7、完成活动题的填表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国都应当遵守”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五项原则,以求得共同进展与进步。 二、合作共建 1、读”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填动身达国家、进展中国家所占的比例 (2)将下列国家同它们所属的经济进展水平和所在的大洲,用直线连接起来 (3)依据以上连线并联系”世界政治地图“可以知道,进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xxxx洲、xxx洲和xxxxx洲,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xxxxx洲、xxx洲和xxxx洲,从北半球位置分析,发达国家主要位于xx半球北部,进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xx半球的南部和xxxxxxxx半球。 三、系统总结 发与一、不同类型的国家(数量、面积、人口、政治体制) 展发二、进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发达国家:主要在xxxxxx半球, 中达进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xxxxx半球的南部和南半 国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异 家家三、进展中国家与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差异 发达国家差异工农业生产进展差异、导致差异的主要缘由 四、诊断评价 1、有关世界上面积居其次位的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人口也居世界其次位地广人稀属于发达国家进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A、B、C、D、 2、下列不是我国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A、各国应当相互敬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害,互不干涉内政 C、和平共处,公正互利D、求同存异 3、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B、北半球C、亚洲D、非洲 4、下列叙述中,不符合欧美发达国家状况的是() A、交通拥挤,人口增长快B、工农业生产发达,生产水平高 C、市场富强,环境幽雅D、受教育程度高,生活质量好 五、课后反思 进展中国家应实行哪些措施来促进本国经济的进展,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于地理的教案4 一、教材分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3章 从全层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 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全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地球全层间的物质运动. 二、教学目标 1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通过举例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3 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并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其他问题,体会"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 4 感受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爱好;增加敬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进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 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难点: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同学属于平行分班,没有试验班,同学已有的学问和试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同学对于整体性概念把握不好,对于厄尔尼诺可能都没有怎么了解过.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 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怀疑情境导入、呈现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预备 1.同学的学习预备:预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初步把握 该堂课的三个问题. 2.老师的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长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4人一组, 便于同学活动. 七、课时支配: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 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怀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图片导入、呈现目标。 呈现读图3-2-1, 同学们,我们可以从这幅图片中看到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 今日就学习,各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的另一特性,整体性. 老师: 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呈现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呈现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已经布置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同学预习状况并让同学把预习过程中的怀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同学的留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老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日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探究一: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潮湿、空气中水汽含量最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2)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猛烈,往往形成沟谷、冲击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是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特别丰富。 思考并探究 据图探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同学能通过分析争辩思考题,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精讲点拨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进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进展变化着。不仅如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转变。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 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特殊增温的现象,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特殊。 读图:图3-2-3“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 在正常年份下,太平洋东部秘鲁沿岸海区,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四周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逝。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快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上升二三十厘米,温度则上升2-5摄氏度。这种特殊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猜想的气候反常。 探究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三个体现: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全都。试以秘鲁渔场的形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请你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特殊增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3、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带来灾难,而且还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行避开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你能否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精讲点拨: 1、秘鲁西岸海疆,由于盛行东南信风,海水由东向西运动,从而形成了水平方向的补偿流秘鲁寒流和垂直方向的上升流,这样就将深层养分物质(磷酸盐类)带到了海水表层,致使浮游生物快速繁殖,大量鱼类来此觅食,形成秘鲁渔场。 2、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特殊上升时,海水中养分物质削减,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饥饿而死亡。 3、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海湾战斗时,大量油田被炸,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雾,使遥远的喜玛拉雅山降黑雪。这些事例充分说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区域的联系性。 通过厄尔尼诺大家可以发觉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发生亲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不行分割的整体或系统。 争辩 借鉴我们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分析,请同学们将学问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看一看,然后回答青藏高原的隆升给亚洲环境带来了怎么样的连锁反映? 总结 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引发和加强亚洲季风、改善东亚和南亚的生态条件、形成中亚和南亚的荒漠环境、关心黄土高原形成等等。 从“厄尔尼诺”的活动中我们发觉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各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读图:图3-2-7“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示意图。 分析、讲解:在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例如:海洋是太阳能的巨大贮存库,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量交换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转变大气运动;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淌。例如:赤道两侧,常年在信风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当然,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转变大气的运动。结合我们刚才争辩过的“厄尔尼诺”现象,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如何相互作用的。 除此之外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当气压上升时,海面就会降低;当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相应上升。例如:当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往往导致海面高出四周几十厘米甚至几米。 争辩 争辩 请同学们想一想,还能举出一些什么例子能够说明四大圈层间存在着能量交换? 承接 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是紧密相连的,那么物质运动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三、地球圈层的物质运动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进展演化的缘由,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读图:图3-2-8“光合作用”示意图。 精讲点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取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表明,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中吸取某些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取水分。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水从水圈迁移到生物圈。当植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补充书本上给我们扩充了一个学问点,把书本翻到P69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问窗地球上的生物循环与碳循环。这部分内容简要的概括的地球上碳循环的基本流程,作为学问的扩充,同学们自己将这个学问点理解一下,并在看的同时将碳循环同水循环、氧循环等联系起来想一想,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这些循环对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有着怎样的作用? 同学争辩,老师总结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老师组织同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构建学问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洁的反馈订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老师课后准时批阅本节的延长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要素与整体的全都性. 2,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接受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同学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同学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终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长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内容是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合,是从整体的角度,综合的角度来熟识地理环境.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呈现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讲解 10分钟左右,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20余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章 其次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初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以及表现形式. 二、预习内容 1,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哪些?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如何作用的? 三、提出怀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怀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怀疑点 怀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通过举例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3 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并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其他问题,体会"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 4 感受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爱好;增加敬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进展的观念. 重点: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 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 难点: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一)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探究: 同学分组争辩,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回答问题。 (1)图中哪个箭头可以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质作用?请将符号“×”标注在该箭头的线段上。 (2)此图说明白陆地环境具有_特征。 2 读图:图3-2-3“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 探究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全都。试以秘鲁渔场的形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请你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特殊增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3)、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带来灾难,而且还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行避开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你能否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3 借鉴我们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分析,请同学们将学问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看一看,然后回答青藏高原的隆升给亚洲环境带来了怎么样的连锁反映? (二)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读图:图3-2-7“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示意图,还能举出一些什么例子能够说明四大圈层间存在着能量交换? (三) 地球圈层的物质运动 读图:图3-2-8“光合作用”示意图。试着说出,地球圈层之间进行的物质运动. (三)反思总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 还有哪些怀疑? (四) 当堂检测 1 “厄尔尼诺”发生时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的变化是( ) A.大气环流变得更加稳定 B.秘鲁寒流的势力加强 C.秘鲁沿岸海水温度上升,使浮游生物的数量大增 D.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2.近年来,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争论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上升有关,此现象说明白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简洁性 3.下列叙述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征的是( ) A.大量使用煤、石油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 B.森林砍伐后,木材蓄积量削减 C.围海造田,使海洋面积缩小 D.工厂排放污水,使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增加 4.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藏高原的隆升转变了海陆分布与亚欧大陆轮廓,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 B.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中亚和西亚地区成为“干旱核心” C.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D.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生物种类大量削减,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5 关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年在信风的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是海洋对大气作用的表现 B.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在不停地进行热量交换 C.气压上升时,海面就会相应上升 D.台风经过海面时,常常使海面变得更低 6.关于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表明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 B.通过植物的吸取作用使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 C.植物从土壤中吸取水分,表明水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 D.生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7 上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的特点,据此可分析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是_。 (2)在陆地环境中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是_。 (3)箭头A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有:_;_。 (4)将表示下列地理现象的填在图中相应的箭头处,使之与箭头的含义相符。 B.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质作用 C.旗形树冠的形成 D.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 E.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次生盐碱化 课后练习与提高 关于地理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问和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同学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同学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同学看书自学、争辩。老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同学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同学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难点: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学校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连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化地叙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关怀同学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导入】创设情景 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课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 同学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洁的汇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1:P91活动:(活动问题参考答案: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份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 (3)太阳能由于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总结过渡: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引导探究2: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什么是生物循环? 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同学争辩,回答:体会通过循环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引导探究3: 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探究4: 指导同学阅读课本有关藏羚羊的文章, 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确定范围内稳定吗? 总结过渡: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学问巩固 读课本9394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产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争辩94页活动 2、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其性质如何? 同学归纳:(略) 过渡: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同学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同学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关于地理的教案6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明确固体废弃物是如何成为大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源的,明确固体废弃物通 过上述途径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2.通过观看活动,分析城市垃圾的三大特点,树立垃圾分类减量的意识。 3.查阅争辩垃圾越境转移引发的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 【课前预习】 1. 收集资料,了解你身边的固体垃圾物的品种和处理措施。 【问题探究】 1.固体废弃物的概念: 了解你身边的固体垃圾物的品种: 2. 图2.10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和特点? 3.固体废弃物的危害?评价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4. 怎样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 【归纳总结】 一、城市垃圾的特点 特点: 来源:图2.10 白色污染: 二、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1.传统方式: 2.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3.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三、怎样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 四、许多国家推广分类垃圾箱,其好处是: 【课堂反馈】 随着近代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进展,城市垃圾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围城已成为严峻的环境灾难之一。 据此回答15题。 1.城市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 ( )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2.有资料统计,20xx年中国城市垃圾清运量大约是13800 104t,这说明城市垃圾的什么特点 ( ) A.数量大 B.品种多 C.变化大 D.危害长期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产品的推广,电脑等废旧产品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这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的什么特点 ( ) A.数量不断增大 B.品种不断增多 C.变化大 D.治理越来越困难 4.下列关于垃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传统上用垃圾和粪便堆肥,再撒回土壤,使有机质回到土壤,且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地理的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麒***)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