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版课件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07-文言文阅读课件.pptx
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中考考情速递【考情总结】年份考点20182017201620152014文章篇目鲁施氏有二子周列子说符380字清官周忱明焦竑出自玉堂丛语260字王蓝田魏晋南北朝出自世说新语240字游大林寺唐白居易300字精骑集序宋秦观250字体裁寓言故事人物三件事人物三件事游记论说断句8.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1处)(2分)7.(1)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1处)(2分)8.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1处)(2分)9.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1处)(2分)9.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1处)(2分)实词9.3个(3分)7.(2)3个(3分)9.3个(3分)10.2个(2分)10.2个(2分)中考考情速递【考情总结】翻译10.2句(4分)7.(3)2句(4分)10.2句(4分)11.1句(2分)11.1句(2分)把握主旨11.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3分)概括事件7.(4)(3分)概括游踪12.(2分)把握人物形象11.(3分)筛选、提取文中信息13.(2分)12.(2分)启示感悟13.(2分)中考考情速递【考情总结】(1)考查范围:近5年来,江西中考文言文一直考查课外材料的阅读,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语段的阅读能力,主要涉及节奏划分、实词、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和概括、把握主旨、人物形象、筛选提取信息以及探究启示感悟等方面的知识或能力。(2)题量分值:近5年题量和分值有所变化,2014、2015这两年为5题10分;自2016年起,题量减少,分值增加,为4题12分。其中实词和句子翻译各增加了一个,而简答题由原来的2个减少至1个。其中对朗读节奏的划分,由考查同一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改为考查四个句子断句不正确的一项,难度有所增加。在字数上,2018年比往年增加了约100字,体现了文言文命题难度增加的大趋势。中考考情速递【考情总结】(3)体裁类别:近5年此题内容广泛,分别涉及论说类(序)、游记、人物(写人记事类)、寓言故事等。其中2015年的游大林寺,所关涉的景地大林寺从属于江西九江,2017年的清官周忱,主要人物周忱为江西吉水人,体现了江西特色。(4)篇目预测:2019年文言文仍然为课外材料,在字数和难度上将有所增加,因此同学们在备考时需要适当增加难度,除了阅读一些精短文段,还要阅读一些较长的语段,提高自己答题的速度和准确度。考点技法突破第1讲熟稔必考点真题体验2018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2分)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羨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划分朗读节奏、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把握主旨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节选自列子说符)注释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宫: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让:责问,责备。【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5年5考)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羨/施氏之有B.孟氏/之一子之秦C.当今/诸侯力争D.遂/宫而放之【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朗读节奏的能力,也是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准确理解句义就能正确朗读。B项,“孟氏之一子之秦”,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家的一个儿子去秦国”;再从结构上看,“孟氏之一子”是主语,“之秦”为谓语。因此,正确的节奏应该是“孟氏之一子/之秦”,根据主谓结构划分。【考点二】实词解释(5年5考)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1)抚()(2)反()(3)愠()【答案】(1)安抚,抚慰(2)同“返”,返回(3)生气,发怒【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1)从“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句意来看,“抚”是“安抚”“抚慰”之义;(2)“反”是个通假字,同“返”,“返回”之义;(3)“愠”是“生气”“发怒”之义。【考点三】句子翻译(5年5考)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答案】(1)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2)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翻译句子的能力。(1)主要考查“之”“以”两个关键词的意思,它们分别是“往”“用、凭借”的意思。(2)关键词“或”是“或许”的意思,“今之所弃”意思是“今天所丢弃的”。翻译时,做到句子通顺,意思正确。【考点四】把握主旨(5年1考)2018年考查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答案】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做事应适应形势,抓住机遇。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主旨的能力。从施家儿子的做法和经历来看,(1)他们能把握时机,抓住机会,所以成功。(2)他们了解对方的需要,分别抓住齐侯和楚王的所需,因此上位。(3)他们没有明确指导孟家的两个儿子,导致失败,这说明指导意见要有针对性。从孟家儿子的做法和经历来看,(1)他们机械照搬施家的经验,没有灵活变通,因此失败。(2)孟家儿子的失败不仅在于照搬经验,也是不懂随机应变。解答此题,至少要写出三点不同的道理或启发。参考译文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喜爱学问,另一个喜爱兵法。喜爱学问的用学术去劝说齐侯,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到了楚国,用兵法劝说楚王,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使家庭富有,他们的官位让亲属感到显耀。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他们羡慕施家的富有,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谋取功名的方法。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是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向卫侯谋取官职。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国家安全的策略。如果依靠兵法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孟氏父子都跑到施氏家里捶着胸来责骂施氏。施氏说:“凡事抓住了时机便会发达,错过时机便会招致灭亡。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结果大不一样,是失去了时机的缘故,不是你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误。况且天下的事理没有永远正确,事情没有永远的错误。以前采用的东西,今天有可能舍弃;今天所舍弃的东西,以后可能会使用。这种用与不用,没有一定的是非。”孟氏父子这才释然,消除了怒气,说:“我们懂了,你不必再讲了。”【常见题型】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思路】1.根据句意断句: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快乐;后一个“乐”用作名词,快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朗读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根据文言虚词和固定句式断句:牢记古代各种文言虚词和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断句。考点1划分朗读节奏技法精讲文言虚词固定句式句首发语词“善哉”“夫”“盖”“其”“然”“则”“然则”“岂”“既”“既而”“故”“至若”“若夫”“初”“唯”“斯”“凡”“且”“请”等虚词前要断开“者也”“也”“者”“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所谓也”“非惟抑亦”“如何”“可得欤”“为所”“受于”句尾语气词“也”“哉”“乎”“耳”“焉”“耶”“矣”“之”“而已”等词,一般可以在其后面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要在其前或后断开其他虚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前后一般不断句。如果“而”字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就应断开3.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停顿规律例句主谓之间要停顿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动(谓)宾之间要停顿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动词(形容词)和介宾短语之间(动词补语之间)要停顿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句首发语词、总领词(夫、若夫、盖、至若、唯、宜、诚宜、其等)后要停顿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停顿规律例句关联词(然、故、虽、由是、且、岂、岂若、则、然则、如使、是故、虽然、苟、如使等)后要停顿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当“而”在句中表转折时,在“而”前停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时间总领词(于时、俄而、今、时、已而)之后要停顿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停顿规律例句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一战(曹刿论战)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留心名词做状语的停顿)其一/犬坐于前(狼)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曹刿论战)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处应停顿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停顿规律例句按事件或层意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湖心亭看雪)节奏划分口诀:节奏划分有诀窍,语意语法先考虑。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慢步走。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专有名词分清楚,事件层意分开划。【常见题型】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答题步骤】第一步,扎实积累课内实词以及重要虚词的意思,关注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这是答题的前提与关键。第二步,关注加点的实词,如果属于课内的实词,则可进行知识迁移;如果不属于课内实词,或者不熟悉,就根据语境推断、选择合适的解释。第三步,将解释代入原句,检查是否句意通畅,是否存在逻辑问题。考点2实词解释技法精讲【小贴士】有时候可以根据字形推断实词的意思,比如“杀数人,缚其余”中的“缚”字可以根据偏旁推知此字与“绳索”有关,进而推知意思为“捆绑”。【常见题型】命题选句特点1.句子一般为两个分句。2.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3.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的句子。4.有深层含义,对情节发展、文章中心或人物形象(情感)有揭示作用的句子。考点3句子翻译技法精讲【答题思路】文言文翻译主要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落实关键词,根据语境翻译。翻译时,首先应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在翻译过程中,要学会以下几种方法:留、增、删、换、调。留:即保留原样,不用翻译。留的内容包括:文言文中凡是古今异义相同的字词及国号、朝代名、年号、官名、人名、地名、器物名称、度量衡等古代专有名词,都可保留不译。增:文言文中多有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被”动句要加上被动词“被”,判断句要加上判断词“是”。删:就是删去原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帮助表达语气,可以不译;有的助词表示停顿,也不要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要删去;有的起某种连接作用,在翻译时也可不译。换: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用本字。文言多用单音词,要相应地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短语。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致,翻译时要做调整,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致。如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翻译时,要先把介词翻译出来作状语,用在动词之前。【常见题型】1.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2.选文通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3.选文主要论述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考点4把握主旨技法精讲【答题思路】寓言故事类:1.从故事中总结道理:寓言故事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而讲述的故事,因此要把握其主旨,就首先应该从故事本身中去寻找它所寄寓的道理。2.结合寓言背后的社会背景:寓言故事的创作与流传有其深厚的文化、社会背景,从当时的文化、社会背景出发,便于理解寓言故事讲述的目的,也即其主旨。3.分析人物形象:寓言故事往往有一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揭示出寓言故事的主旨。4.关注对比内容:寓言故事往往善用对比,通过对比揭示发人深省的道理,比如鲁施氏的两个儿子和邻居孟氏两个儿子行为的对比,就揭示了做事要随机应变的道理。5.观照现实:对命题人选用的寓言故事要理解其观照现实的深意,结合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以及自身体验,去深入理解故事内涵,理解、把握主旨。游记类:1.从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从关键词句,议论、抒情句中把握文章主旨。3.从作品背景、作者生平中完善文章主旨。论说类:1.从标题中把握主要的人物、事件、观点,对文章主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从文章的论述内容、层次中逐渐明晰文章的主旨。3.从开头、结尾、关键句中进一步精确概括文章的主旨。第2讲关注人事品真题体验2017江西改编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问题。(17分)清官周忱明焦竑周文襄公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使吏抱成案读之,至数万言,背手立听。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己巳之难,英宗既北狩,达虏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焚之,恐敌因粮于我也。时周文襄公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预支半年粮,令其往取,于是肩负踵接于道。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仓为之一空。概括人物事件、把握人物形象、探究启示感悟公巡抚时,往来皆乘小轿,驿站遇村庄僻处,询访民瘼。五保有王槐云者,夏月林下乘凉。公至,与并坐,说田里间事甚悉,俄而从者至,始知为巡抚,叩头谢罪。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节选自玉堂丛语清官周忱)注释周文襄公:指周忱,历任庶吉士、刑部员外郎、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抚、工部尚书。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亲征,大败,英宗被俘虏,史称“己巳之难”。狩: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虏。达虏: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的蔑称。通州仓:设置在通州的粮仓,下文的“通仓”为其简称。因粮于我:指蒙古瓦剌部的军队要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问题。卫军:为明朝初期和中期的军制。民瘼(m):老百姓的疾病痛苦。【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5年5考)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欲活之/无路B.举朝/仓皇无措C.时/周文襄公适在京D.说/田里间事甚悉【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朗读停顿,也是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从四个角度设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停顿及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能力,每个句子一般只考一处停顿。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掌握常见文言文朗读停顿规律,从语法和语音两方面去考虑。A项“欲活之”与“无路”是转折关系;B项是主谓句;C项中“时”用来限制“周文襄公适在京”这一主谓短语;D项中“说田里间事甚悉”中,“说田里间事”动宾短语做主语,“悉”是谓语,“甚”为状语。所以D项的正确划分应该是“说田里间事/甚悉”。【考点二】实词解释(5年5考)6.解释文中加点词。(3分)(1)案()(2)恐()(3)谢()【答案】(1)案卷(2)担心、恐怕(3)致歉、谢罪【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一般选取3个在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或能根据语境推测出该词意思。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以及动词和形容词的解释考查频率高。如本题中的“案”曾出现在“无案牍之劳形”中,此处是“案卷”“文案”之义,“恐”是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如“恐前后受其敌”,此处为“担心”之义。“谢”一词多义,如同“长跪而谢之”,“谢”是“致歉”“谢罪”之义。【考点三】句子翻译(5年5考)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1)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2)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答案】(1)听到一个地方,突然连连点头喜悦地说道:“幸而有这个地方,可以让他活下来。”(2)周忱笑着安抚他,并且让他说完再离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尽量做到直译。尤其是句中的“首”“生”“抚”“毕”“去”等关键词语要准确翻译出来,其中“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注意(1)句中要将开头主语的省略成分补译出来,“生”的使动用法中,使谁活下来,要补译出来。还有(1)句的惊喜之情,(2)句中的和蔼亲民之态,要尽量翻译出来。【考点五】概括人物事件(5年1考)2017年考查8.选文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周文襄公的形象?请概括。(3分)【答案】第一件事,周忱救活一死刑犯;第二件事,周忱建议让官兵自己搬运提前发放的粮饷,避免通州粮食落入敌人手中;第三件事,周忱与农民聊农事。【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概括理解。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哪三件事”,而不是概括周文襄公的形象。第一自然段主要写周文襄公为了救活一个死囚,而让官吏读大量的案卷给他听,终于发现其中疑点,让死囚活了下来;第二自然段主要写周文襄公对大臣烧掉粮仓的做法持不同意见,并提出合理安排粮食的做法;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周文襄公与百姓一起聊天,并且清楚农事。知道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后,再按照“周忱+做什么”的格式叙述,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视情况可以忽略一些要点如事件的起因、时间、经过等。【考点六】把握人物形象(5年1考)2016年考查9.全品原创结合选文,说说周文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答案】从周忱救活一死刑犯可以看出他善于断案,爱惜百姓;从周忱建议让官兵自己搬运提前发放的粮饷,避免通州粮食落入敌人手中可以看出他临危不乱、足智多谋;从周忱与农民聊农事可以看出他清廉、爱民如子、平易近人。【解析】这道题融合了对文意的理解和人物的评价两个考点,在把握事件的基础上才能对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解答此类题目,从以下几点入手。概括事件。第一自然段主要写周文襄公为了救活一个死囚,而让官吏读大量的案卷给他听,终于发现其中疑点,让死囚活了下来;第二自然段主要写周文襄公对大臣烧掉粮仓的做法持不同意见,并提出合理安排粮食的做法;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周文襄公与百姓一起聊天,并且清楚农事。抓住人物描写。结合事件及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从第一自然段周忱的神态“忧”“喜”及言行可看出他关心百姓。从第二自然段中面对外敌入侵,大臣和周忱表现的对比可以看出周忱临危不乱,沉着冷静,足智多谋。从第三自然段他出行的工具及与百姓交谈的言行神态可以看出周忱的清廉及关心民生疾苦,平易近人。题干表述“结合选文”(答案一定要结合事件来分析)。答题格式:从(概括人物事件)中可以看出人物性格(精神品质)。【考点七】探究启示感悟(5年1考)2014年考查10.全品原创周忱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请就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感悟。(2分)【答案】示例:做人为官要善良。周忱审理卷宗,抱有一颗善良之心,反复研读,只想找到让死囚犯活下来的办法,当他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时,不禁喜形于色,放出了这个人。周忱做人为官的善良本色,彰显了他对天下百姓的悲悯之心。我们做人也要善良,得饶人处且饶人,对别人的错误要善于宽恕。【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探究,对人物品质精神的汲取。原文中讲了三则周忱的故事,可以从中提取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善良、悲悯、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关心民生疾苦、平易近人等,选取其中一点,结合自身体验谈出启发感悟即可。参考译文文襄公周忱读一个死囚犯的卷宗,打算使他活下来却没有办法,心里焦急,忧虑叹气。他让官员抱着案卷读给自己听,听到几万字,背着手站在那儿听。听到一个地方,突然连连点头喜悦地说道:“还好有这个理由,可以让他活下来。”于是放出这个人。己巳之难中,宋英宗已经被俘,蒙古军队将侵犯京城,声言要占据通州粮仓,整个朝廷对此惊慌而没有对策。议事的人打算派人放火烧毁粮仓,担心敌军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问题。当时周忱正好在京城,于是建议让军队预先支付半年的粮食,让他们自己前去搬运。于是肩扛粮食的官兵络绎不绝来往于道路上,不几天,京城粮食充实,通州粮仓为此空了。周忱巡察安抚地方时,来往都乘坐小轿子,驿站在村庄旁这样的偏僻处,就访问老百姓的疾病痛苦。有个叫王槐云的五保户,夏天在树下乘凉。周忱来了,和他一起坐着,谈论田里的农事,周忱都很熟悉,不久周忱的随从来了,王槐云才知道周忱是巡抚,磕头谢罪。周忱笑着安抚他,并且听他说完才离开。【常见题型】1.选文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的形象?请概括。2.选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请概括。【答题思路】江西中考的考题一般通过人物的三件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某个道理,因此在概括人物事件时可以遵从以下步骤:考点5概括人物事件技法精讲首先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一般来说首尾文字较少,中间三段文字较多,或者没有首尾文字,只有三段文字量相当的段落,就可以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迅速划分出文章的三段式结构。然后具体分析每部分的段落意思,概括人物事件:精读每段文意,透过关键字,加上自己的话,逐一概括人物事件。最后将概括的内容对比修改,精练语言,对各个事件做区分处理,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阶段或不同的内容领域进行定位。【常见题型】1.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是一个怎样的人。2.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答题思路】1.梳理文本中的主要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分析人物形象的各个方面。2.精读文本中的细节,比如开头、结尾、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性文字,从细微处捕捉人物形象的特别之处。考点6把握人物形象技法精讲3.关注别人对人物的评价,作者对人物的议论,从中提取人物形象的精神层面。4.用精练传神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各个方面。【小贴士】中考文本中的人物一般为正面人物,但也会选择一些反面人物或多面人物,因此要区分哪些是人物的主要精神特质,哪些属于人品瑕疵;哪些是历史的局限性,哪些是亘古不变的复杂人性。可以参考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中的同类人物,对其进行定性,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客观、全面的归纳概括。【常见题型】1.领悟作品的内涵或人物的精神品质,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2.对作品的思想活动,能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说出自己的感想。【答题思路】启示类:第一步,通读文意,提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涵或人物的精神品质。第二步,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点,结合原文进行阐发解释。第三步,结合自身实际,尤其是学习、生活与做人处事的方面,具体谈出启发,指出从古文中获得的精神营养和正面启迪。考点7探究启示感悟技法精讲【小贴士】有时候题目要求谈事件或人物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这个时候就要根据题目分值将要点谈全,不可只就其中一点阐发感悟启发。此时的要点不能只是人物的品质、事件的精神内涵,而应从启发的角度对其进行概括。评价类:第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评价的一种,并找到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第二步,精读人物行为相关段落,抛离作者观点和其他评价,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理解与分析人物的行为,寻找其合理性。第三步,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出发,结合自身体验,坦诚地谈出自己对人物行为的看法与评价,并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和理由。第四步,组织答案,先表明观点,再进行分析与阐述。答案写好了,还要读一遍,看是否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够产生令人信服的力量。第3讲把握踪景情真题体验2015江西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游大林寺唐白居易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概括游踪、筛选提取信息、抓住景物特点、把握作者情感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选自全唐文,有删减)注释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聚落:村庄。迨(di):等到。迨(di):等到。【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5年5考)1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答案】B【解析】此句意思为: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这是个主谓句,主语为“此地”,应在主谓之间停顿。【考点二】实词解释(5年5考)1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华()(2)造()【答案】(1)开花(2)到(或“往”)【解析】“华”属于词类活用,联系“春华秋实”,应解释为动词“开花”,“造”联系所学“造饮辄尽”中的“造”,即可知为“到、往”的意思。【考点三】句子翻译(5年5考)1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答案】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灰白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解析】注意句中“环”“苍”“短”“瘦”等词的意思。【考点八】概括游踪(5年1考)2015年考查1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答案】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投宿在大林寺。【解析】抓关键句“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大林寺”,注意动词及地点变换词即可以看出作者行踪。【考点九】筛选提取信息(5年2考)2014、2015年考查1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答案】大林穷远。名利之诱人也如此!【解析】可从环境和众人的心态两方面去考虑。文中“大林穷远,人迹罕到”与“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两句,很明显地说明了“游人甚少”的原因。【考点十】抓住景物特点(预测考点)16.文中的大林寺有怎样的特点?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答案】(1)偏僻寂寥,久被尘世冷落。(2)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3)地形深幽,季节变换缓慢,恍若世外。【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特点的把握。抓住第一段、第二段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提取概括关键词语。同时要结合作者情感,体现出景物的主观色彩。【考点十一】把握作者情感(预测考点)17.白居易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2分)【答案】白居易通过记叙游览大林寺的过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被贬之后寄情山水的无奈和苦闷心情,也流露出对世俗社会的抨击与厌恶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通过阅读文章注释,可以获知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被贬江州之后,结合学过的课文知识,可以推知此时作者的情感一般是苦闷和压抑的,往往通过游山玩水来达到自我排遣的目的。再结合文中关键的议论语句“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可以完善答案,得出作者对世俗社会的厌恶之情。参考译文我同河南府元集虚、范阳张允中一共十七人,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化城寺,在峰顶稍事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灰白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具,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的天气。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也不同。刚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于是随口吟出绝句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郎中萧存、郎中魏弘简、补阙李渤三人的姓名和题写的诗句。为此,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门口,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大林寺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当时是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作序。【常见题型】1.用自己的话说说游览的行踪。2.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根据文章简要概括。【答题思路】1.从文章标题入手,把握游览的主要景观。比如游大林寺,就交代了白居易主要游览的景观为大林寺。考点8概括游踪技法精讲2.通览全文,抓住代表地点转换的关键词和涉及的游览地点。标志着地点转换的关键词主要有“历”“抵”“憩”“登”“宿”等动词,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表示时间的名词,如“初”“继而”等。将涉及的游览地点无一遗漏地整理下来,比如“遗爱草堂”“东林寺”“西林寺”“化城”“峰顶”“香炉峰”等。3.对这些关键词和游览地点进行梳理,结合原文,注意翻译游踪变化的词语,补充现代汉语进行衔接连贯的词语,将游踪表述得连贯、清楚、简明。【常见题型】1.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在方面遇到了什么问题?【答题思路】首先,在初读文章之后,对题目先有一个大概的答题方向或答案。这个答题方向或答案便体现了初读文章后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其次,对自己这个初步的答题方向或答案进行明晰,记录下来,然后从文中寻找证据进行完善。最后,精读全文,带着问题查找答案的其他方面,寻找自己在初读中忽略了的地方,对答案进行完善。考点9筛选提取信息技法精讲【小贴士】用文中语句回答,需要对符合答题要求的区间进行反复筛选,通过比较辨析,确定最符合要求的词句作为答案;若无用文中语句回答的要求,可使用文中词句组织答案,适当地采用自己的话使答案更为精准、完善;若题目明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则需要对文中词句进行变通。【常见题型】1.文中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意进行概括。2.请概括文中的特点。考点10抓住景物特点技法精讲【答题思路】第一步,找到写景句,逐字翻译,确定有哪些景物,文中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第二步,景物的特点除了要结合意思进行概括之外,还要结合作者经历与心境对所概括的词句进行修改,概括时既要体现其外在特点,又要兼顾其内在品性;表现景物特点的方面可以从颜色、形状、声音,动态、静态,时间早晚,历史景观、自然风光,环境特点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三步,组织答案时尽量用文中原词或在原词基础上调改润色,各个特点或方面在字数、形式上保持一致,体现出语言的精练、严密与生动性。【常见题型】1.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2.这篇游记通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考点11把握作者情感技法精讲【答题思路】1.整体上读懂文章的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2.抓住表现感情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比如“喜”“忧”“悲”“欣然”等词语,往往是作者情感变化的标志,通过这些词句,我们可以轻易地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语句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的倾向,这从文章的关键句中就能体现出来。4.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议论)显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地分散在各部分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在领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综合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意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对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并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5.抓住景物描写的情感基调与主观色彩,结合作者生平,把握作者情感。比如“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寂寞”的大林寺,无不暗示着作者内心的苦闷与荒凉,结合作者被贬失意的人生经历,就不难把握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