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考研政治考试考前冲刺卷(8).docx
-
资源ID:75643603
资源大小:16.56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重庆考研政治考试考前冲刺卷(8).docx
2023年重庆考研政治考试考前冲刺卷(8)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哲学是关于A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C一切知识总汇的科学D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与途径是A客观事物B主观认识C科学理论,D社会实践 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含义是A事物的联系和变化B事物前进性的变化C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D事物过程的集合体 4.“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是指人们A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违背客观规律的B没有能力违背客观规律C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D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5.“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 6.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A是否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C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D是否承认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9.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标准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10.“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一切辩证法观点C一切哲学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坚持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2.“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间中层示自己的多样性”,这一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唯心主义又是形而上学 13.具有直接同一性联系的是A思维与存在B量变和质变C事物的质和事物D事物的质和量 14.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打法、思想方法之间的关系址A一般、特殊、个别的关系B整体、部分、具体的关系C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关系D特殊、普遍、特殊的关系 1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原理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16.“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悬而未决”是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17.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8.“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观点 19.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或一致的A只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B只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C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D是一切哲学的观点 20.世界是发展的观点是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辩证法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 21.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B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C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D和谐关系和非和谐关系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是A意识范畴B实践范畴C物质范畴D认识范畴 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A人类一切知识总和的科学B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D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4.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A客观实在B运动C时间D空间 2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A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B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C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D承认矛盾观点与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26.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哲学的不同在于它是A一切知识的总汇B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C研究智慧、聪明的学问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27.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邵解”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8.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是A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B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C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活动D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活动 29.意识的客观性是指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B意识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C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世界D意识的形式源于客观世界 30.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属于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彻底唯心主义的观点 31.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32.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A继承了以往一切哲学的积极、合理的成果B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33.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统一D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 34.“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着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哲学论断体现了A必然性比偶然性重要B偶然性比必然性重要C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5.“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这是指A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问题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 3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C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D限定与超越的关系 37.“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38.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A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秩序B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 39.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A封建阶级的思想家B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C德国古典哲学家D马克思和恩格斯 40.承认绝对真理就是A承认永恒真理B绝对主义C否认相对真理D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世界的可知性 41.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A物质对意识的先在性、客观性、独立性B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可知性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D意识对物质的主观性、独立性 42.“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即指“不离”)这一观点是A有神论B庸俗唯物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 43.人的本质是A自私自利的B善恶不明的C有善有恶D社会关系的总和 44.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这种对待中外文化态度的根本哲学依据是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B辩证的否定原理C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D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4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生产方式D社会制度 46.物质是客观实在,这是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4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任务。这体现了A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B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D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48.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A国有企业B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总和D以公有制和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49.“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这是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的辩证法观点B承认联系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观点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D宣称人体内存在一种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0.认识的真正任务是A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B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C达到理性认识D指导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