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0820)1.doc
-
资源ID:75753295
资源大小:78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0820)1.doc
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2011年8月19日)船舶工业是资金、技术、劳动、信息密集型现代综合性产业,拉动作用显著,是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船舶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根据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结合我省船舶工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形势(一)发展基础我省船舶工业“十一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在全国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船舶修理、配套、拆船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第一造船大省和世界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1、产业规模持续倍增。全省船舶工业目前共有列统企业0家,600多家船用设备制造企业。“十一五”期间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造船总量实现翻三番,年均增速67.2%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平均占世界总量达10%以上。2010年造船完工量达到2300万载重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3%;新承接订单2973万载重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9.5%,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1.6%;手持订单741万载重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7.8%,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6%。江苏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造船大省。2、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区域聚集效应显现,已初步形成区域错位发展、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格局,南通、泰州、扬州三大基地的规模、带动作用日益显著;培育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江苏新世纪、江苏熔盛重工等6家企业主要造船指标分别进入全国前强,家企业成功上市;发展质量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实现利润等多项经济指标均保持全国第一;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具备了建造除豪华游轮以外的所有船型船舶的能力。3、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蓄势待发。大型海工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江苏熔盛重工等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开始形成,海工产品基本覆盖主要领域。目前我省涉足海工产品的企业数量多,起点高,定位准。海工产品覆盖了从近海到深海的几乎所有种类,其中半潜式平台、浮式储油船、钻井平台等实现自主研发。南通中远船务交付了世界最先进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等海工产品,企业成功跨入海工装备总承包商行列。4、船舶配套业加速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了南京、泰州、镇江三大船舶配套基地,全省船舶配套产品品种繁多、门类齐全。一批代表性的船舶配套产品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锚链(系泊链)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一,中速柴油机、克林吊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和50%,螺旋桨、船用泵、船用锅炉、船用救生设备等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低速柴油机、自动控制系统等关键船用设备得到重点支持发展。江苏已成为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5、内河船舶发展稳健。“十一五”期间,全省内河造船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造船规模不断提高,造船总量突破800万总吨,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已形成散货船、顶推船、特种船、化学品船、油船等主导产品,并呈现出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我省船舶工业虽然在“十一五”时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较少,技术研发、船型设计能力不足。二是船舶配套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附加值偏低,低速机、曲轴、通讯导航等高端配套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三是产业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全球性的营销及服务网络缺乏,全省船舶技术研发机构较少,产学研合作、教育培训、人才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二)发展形势“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向造船强省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发展道路上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产业发展环境和基础优势将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我国船舶工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劳动力、技术、资本、市场等综合比较优势依然突出,世界造船中心向我国转移的大趋势将依然保持。尤其对于江苏,“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实施沿海开发的重要时期,沿海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把船舶产业作为沿海开发临港产业建设的主导产业,全省沿海开发“十二五”前三年内预期投入建设资金1430亿元,大力促进沿海地区工业发展,加快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4大主导产业将予于优先发展。我省沿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所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人文环境良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造船基础雄厚,江苏具备很好的船舶产业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另一方面,船舶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一直处于变化调整之中。世界造船的竞争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航运业发展将呈现出低迷并逐步复苏的转型过程,造船业结构性能力过剩开始显现。在未来竞争中,我省船舶行业始终面临着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加速提高综合素质等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作为外向型产业,船舶工业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加直接,国际船舶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汇率变动等一系列潜在风险也都会不断困扰着船舶工业的发展。二、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紧跟世界绿色造船发展的新趋势,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技术和品牌优势,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效率,加快建成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核心竞争力突出的船舶产业体系,实现由造船大省向造船强省的跨越。 (二)发展原则坚持科学发展与转型升级。坚持船舶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船舶配套业、船舶修理业、拆船业协调、全面、同步发展。切实推动船舶工业发展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坚持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坚持把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提高自主设计与研发能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强化行业创新能力建设,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工艺。坚持产业规模和效益并举。稳固船舶制造规模,壮大海洋工程与船舶配套规模,保持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地位。 积极推进现代总装造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的领先水平,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坚持绿色造船和低碳造船。加大安全、节能、环保、低碳造船技术的研发能力建设,实现绿色造船和低碳造船。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造船;应用低碳技术,推广清洁生产,实现低碳造船;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内涵发展之路。坚持军民融合和两化融合。充分利用我省船舶工业资源,大力发展军民一体化的船舶科研生产体系,完善军民互动的运行机制,加速军民两用技术的相互转化,大幅提高军民结合产业能力。全面提升船舶工业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船舶产业链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数字化造船能力,推动企业现代造船模式建设和造船信息集成系统建设。三、发展目标(一)总量目标至2015年,全省船舶制造能力保持30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订单量保持全国市场份额35%以上,占世界市场的15%以上。全省船舶工业销售收入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力争超过3500亿元,出口总额超过400亿美元。力争6家骨干造船企业进入全国前10强,力争2家造船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前10强,培育10家上市企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产值力争超过10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30,国际市场份额超过10,培育5家超百亿元的骨干海洋工程装备总承包企业。船舶配套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市场份额占全国50%以上,主要船用设备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超过6家。(二)区域布局目标 1、沿江深水地区。重点支持南通、泰州、扬州三个“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远洋造船基地建设。三大基地外不再建设远洋船舶建设项目,鼓励三大基地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2、沿海地区。按照全省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的布局,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加快形成以南通为主的沿海区域海洋工程装备基地。 3、长江支流及其他水系地区。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加快推进内河船舶产业升级,在泰州海陵、南京八卦州、灌河口等地区,加快建设三大近海及内河船舶发展基地。 4、沿江、沿海深水腹地。围绕三大远洋船舶及海洋工程基地,同步发展船舶配套集聚区,加快南京、镇江、泰州三大船舶配套集聚区建设步伐,大幅提升区域产业集中度,加快建设钢铁集配、物流服务等先进生产服务体系。(三)技术创新目标全行业技术竞争力进入全国前列,加强造船、海洋工程装备、船舶配套领域的技术研究,重点突破三大主流船型优化升级换代技术,初步具备高新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自主设计能力,形成15个满足国际造船新规范的品牌船型。提升现有省级造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水平,建设省级海洋工程和船舶配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十二五”末,建成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高于销售收入的2。(四)发展质量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5%以上,重点骨干造船企业造船效率高于15工时修正总吨,品牌船型平均坞期、码头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钢材一次利用率达到92以上,单位船舶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五)现代造船模式目标全行业基本实现总装化、模块化、专业化的现代制造模式。全行业远洋船舶产业信息化水平指数达到0.85;15家骨干企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实现以局部应用为主向协同集成迈进;“十二五”末,全省船舶工业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85,数字化造船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5。四、战略重点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1、做强三大远洋造船基地。重点支持南通、泰州、扬州三大远洋造船基地实现由大到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推进建设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新的造船能力投资和建设,依据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引导优势造船企业以内部挖潜、优化存量配置等方式实现产能最大化,逐步淘汰低端落后的造船产能。2、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打造以南通为主的苏中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形成集研发设计、高端制造为一体的千亿元级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逐步培育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集聚区。3、创建国家级船舶配套示范基地。加快船用动力系统基地建设,支持镇江、靖江地区加快发展船用动力系统、发电机组等;进一步扩大甲板机械和舱室设备基地建设规模,大力支持南京地区、泰州地区依托现有骨干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发展;大力支持船用通讯系统基地建设,鼓励通过合资合作、许可证方式、联合设计开发等途径,培育和扩大一批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填补省内空白;推进重点骨干配套企业尽快掌握系统集成技术,加速实现单一设备供应向系统集成供货转变。鼓励和引导专业相关、产品类同的中、小配套企业向船舶配套园区集聚;积极推进造船企业与配套企业建立紧密战略合作关系,逐步建立船舶配套供应商体系。4、加快推进内河船舶实现集聚发展。按照“集中集约、提高标准、规范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内河船舶企业入园进区。通过实施标准化船型,培育重点企业,淘汰一批小、散、乱滩涂造船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切实提高内河航运能力和安全,保护内河水资源,改善内河周边城市环境,实现内河船舶可持续发展,提高内河通航运输能力。(二)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1、加大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集团)。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支持全省前10位造船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化,加快提升骨干企业扩大高端产品制造能力;积极推进三大基地内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进行产业链整合。2、加快中小企业特色化发展。鼓励中小型造船企业面向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稳固全回转拖轮、工程船等优势,形成特色和品牌。3、积极发展船舶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船舶物流服务业,加快建设全国性的船舶配套产品交易市场,建立船用钢材、管材、电缆等大宗材料配送中心。进一步提高船舶配套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加快骨干企业全球营销服务网建设。(三)不断推进产品升级 1、船舶制造和修理业。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创品牌,加快推出一批自主研发的绿色环保船型;加快进入高端产品领域,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大型散货船和油船、超大型集装箱、大型LNG(LPG)船、冰区船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努力保持全回转拖轮、超大型疏浚船、海底铺管船等工程船舶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内河标准化、系列化船型,坚持安全、环保、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江海联运型、江河联运型和三峡联运型船舶。按照国际新的拆船公约的导向,贯彻国家相关拆船业的规范要求,适度发展拆船业。 2、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半潜式生产平台、物探船、起重铺管船、三用工作船、平台供应船等主要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大功率海洋平台电站、水下生产系统及水下立管等关键设备和系统。3、船舶配套业。突破“三个一批”。一批高端动力设备:满足IMO Tier要求的船用低、中速柴油机、船用智能型小缸径低速柴油机、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齿轮箱、大型及新型推进装置、高端船用发电机、船舶电站等发电机及动力传动装置。一批自主品牌:甲板机械、冷藏空调、电缆及主配电板等;焚烧炉、污水处理装置、海水淡化装置等设备。一批通讯和导航系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加快研发一批高附加值、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船用导航雷达系统、通讯导航和自动化系统等,填补国内船舶配套领域空白。(四)加快提高创新能力1、加快研发体系建设。全行业要加快建立具有我省船舶行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船舶、海洋工程以及船用设备等研发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平台与载体建设力度。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大力支持船舶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联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开发机构,努力使三大远洋船舶基地真正成为我省船舶行业的创新型基地。大力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力量建设船舶行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创新联盟,构筑行业共享、技术创新服务的新载体,加快推进产学研基地建设步伐。2、推进核心技术建设。船型开发技术领域:降低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的设计技术、低能耗低阻力船舶型线设计技术、船体轻量化结构设计技术、传统能源节能减排装置应用技术、清洁能源动力装置应用技术、减少船舶压载水的设计技术、上层建筑设计技术、低噪声和低振动设计技术,超大型矿砂船、集装箱船、LNG等高技术船舶的船型开发。海洋工程装备技术领域:海洋工程装备的总装建造技术、精细化重量控制技术、综合调试技术、半浅式平台关键建造工艺、自升式平台关键建造工艺、海洋工程项目管理及信息化技术、海洋工程模块化制造技术、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集成软件开发。先进造船技术领域:在精益造船、信息集成、高效焊接和装配、先进涂装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高效制造工艺与先进工装:高效节能焊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高效装配技术、管子高效自动加工技术、绿色涂装生产工艺技术、提高钢材利用率技术、耐腐蚀钢工艺技术等。造船精细化管理:造船工程技术管理技术、企业制造资源消耗控制技术、中间产品物流管理技术、精度管理技术、劳动力资源管理技术。船舶配套:重点突破船用柴油机设计技术、柴油机关键配套零部件制造技术,船舶动力系统集成技术、大型甲板机械和舱室机械设计制造技术。3、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开展一批带动性强、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创新项目:实现大型LNG(LPG)船的建造突破、深水钻井船及关键设备、深水半浅式生产平台及关键设备、海上风车安装船及关键设备、超大型散货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及关键设备、大功率绞吸式疏浚工程船及关键设备、超级节能环保船及关键设备。(五)建立高效现代化制造体系1、提高总装化造船水平。进一步推进造船生产流程改进与优化,骨干企业全面实现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加强造船精细化管理技术、高效制造工艺与先进工装技术研究,特别是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建造工艺工装的研究与应用,大力开发应用巨型分段/总段建造技术、精度控制技术、快速搭载技术、舾装先行化技术、大型单元模块制造技术、高效自动化焊接技术、整体长效防腐涂装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2、推进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提升数字化造船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对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改造,加快虚拟造船技术、船舶企业数据库管理系统关键技术、船厂信息化集成技术、船舶建造生产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系统建设,加快建立总装化、模块化、专业化的现代制造模式;推广节能、高效、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和工艺工装;推进数字化、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研制与应用。3、积极发展中间产品专业化制造。配合总装造船模式的建立,积极发展以分段、单元模块、舾装件等为中间产品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三大造船基地着力提升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继续建立健全专业化加工配送体系,按照专业化生产要求,建立板材、管材、电缆等大宗材料配送中心,努力实现船用材料定规格入厂。五、主要保障措施(一)加强政策支持引导进一步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强化监督。造船重点地区、重点园区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订发展规划,加大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加快贯彻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及造船新标准、新规范,严格控制新增大型造船设施,限制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资源利用率差的造船项目,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二)鼓励自主创新积极落实国家及省政府支持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骨干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高技术船舶项目,支持企业加大对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的研发;支持船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政策支持;依托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积极推进我省船舶工业产学研平台建设;积极参与船舶行业国际国内标准研究制订,引进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研发人才队伍。(三)推进产业集聚重点支持省重点集聚区建设,落实基地发展主体和资金、统筹安排基地的建设用地、保障好基地龙头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功能,实现全省船舶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深入融合,加快建设基地“制造中心、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人才集聚和培训中心”。加快实施中小型企业入园进区,对于符合条件和发展方向的园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认定挂牌。鼓励区域内产业联合,大型造船企业以产品、资本为纽带开展联合开发、联合经营,实施兼并重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四)加大金融支持加强船舶产业政策与国家有关财税、金融政策的衔接力度,充分利用出口退税、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支持政策和技术改造支持政策等加强对船舶及配套新产品开发;积极支持企业上市,积极协调解决问题,促进重点骨干船舶企业顺利上市,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积极争取设立船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产业配套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进一步争取扩大买方信贷规模,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加大银企合作力度,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试点办法,进一步加大融资创新力度,切实做好融资保障。(五)营造发展环境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积极落实行业市场准入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船舶产业体系建设。建立全省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测机制,建立人力资源、信息服务、金融支持等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指导、协调作用。增强行业整体国际影响力,支持船舶企业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强化树立地区品牌。加强组织领导和行业服务,充分发挥海事、安监、船检、船级社、金融等部门机构联动机制,共同推动船舶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