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石油工人_石油工人材料.docx

    • 资源ID:7575897       资源大小:78.56K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石油工人_石油工人材料.docx

    2022石油工人_石油工人材料 石油工人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石油工人材料”。 工人日报:守护我国最大整装气田的年轻人 2022/01/29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 1月23日,记者一行从南疆古城库车一路向西,穿越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大约1个小时后,大型现代化自然气装置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克拉作业区,其管理的克拉2气田不仅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自然气整装气田之一,而且是西气东输一线的气源地。 克拉2气田的发觉,干脆促成了西部大开发标记性工程之一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变更了我国的能源结构,开启了中国的自然气时代。眼下,平均年龄不到32岁、全部是高校毕业的86名年轻人正坚守在这荒芜的戈壁滩上,守护着气源地。 因为爱情 一到克拉2气田就听到这样一段佳话。在中心处理厂工作的27岁四川小伙李志刚3年前从西南石油高校毕业后来到气田工作,恋爱不久的女挚友辞去了老家的工作,跟着他到了新疆,在塔里木油田公司所在地库尔勒的一所幼儿园教书。没想到距离李志刚工作的地方竟然有近400多公里路程,每个月见面的机会少得可怜,特殊是冬天保供气期间。去年,他们结婚了。 伴随着嗡嗡声,记者在自然气处理装置旁见到了外表忠厚、略带害羞的李志刚,他正在进行当天的第三次巡检。这个中心处理厂有6套自然气处理装置,采纳低温冷凝工艺,单套设计最大日处理自然气实力达500万立方米。 “气田采出来的气要输到处理厂来进行脱水脱烃处理,才能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李志刚告知记者,“我们这里干脆确定下游自然气的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 “嘘!”刚才还笑着跟记者闲聊的李志刚走到第2套装置旁突然肃穆起来,侧着耳朵在听着什么。“我们巡检的时候总结了一套方法,讲究看、闻、听、摸,就是看装置下面有没有滴漏的状况,闻有没有刺鼻的气味,听声音有没有异样,用手去感觉电伴热是否正常,检查有没有跑、冒、滴、漏的状况。” 自去年结婚以来,李志刚跟妻子只见过两次面。“我带着她的照片呢。”他红着脸说。 因为责任 为了爱情来到新疆的张春鹤,进入气田后不久就懊悔了。“没有懊悔的人生多没有意思啊。”张春鹤笑言。 刚到气田那会儿,他的工作就是“打酱油”,哪缺人就去哪。2022年,张春鹤被支配到了钻井队,每天的工作就是协助泥浆工程师保障钻井正常运转。 离开了喧嚣的城市来到戈壁滩,他有些不适应。“每天的工作都很单调,在井旁的板房里也睡不好,那时候常常给爸妈打电话说想回家。”钻井队当时的信号并不好,须要走出去五六百米或者爬上一座小山才能有手机信号。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张春鹤的老乡,采气队的徐箭被同事们称为“没心没肺”的人,不管什么条件,都能吃好、睡好。 “我们的工作其实很简洁,就是去井上看看有没有跑、冒、滴、漏的状况。”26岁的徐箭轻描淡写地说,“我原来以为新疆很苦,来了发觉其实也没什么。” 跟随徐箭到了克拉2-7井巡检现场,戴上平安帽的他跟变了一个人似的,肃穆地跟记者介绍着平安须知。 让记者惊诧的还有,这口井竟然只是一套简洁的黄色装置。“别小瞧这口井,它可是我们的功勋井,自2004年底开井生产以来,到2022年底产量就已接近86亿立方米。”徐箭告知记者。 巡检的过程中,徐箭一言不发,细致记录着压力、流量、温度等数据。巡检结束后,他放开了心扉,“我刚来这里的时候其实也常常睡不好。至少有半年时间,在前线我要抽好多烟才能睡着,回到基地也老睡不好。” 对于徐箭这样的年轻人来说,高校毕业的时候,还是一身孩子气。到了克拉2气田不得不快速成长,因为肩负着守护西气东输一线气源地的重担。 在这个年轻团队的守护下,克拉作业区历经8年多不懈努力,已向我国东部14个省市的80多个大中型城市、3000多家工业企业、4亿多居民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优质自然气近700亿立方米。 因为幻想 至今,徐箭还记得他从大庆石油学院毕业签约这份工作的时候,他的家人极力反对。“当时我妈都跟我翻脸了,但我学的是石油专业,在学校就听老师说过一些石油人的故事,我特殊憧憬到油田工作,趁年轻应当多干点事。” 徐箭签约后,他妈妈为此气得犯了病,连续15天输液才缓过来。“直到现在我妈还对我不听她的话耿耿于怀。不过,她现在只能提示我留意身体了。”他呵呵笑着说。 虽然生活中嘻嘻哈哈,但是徐箭工作上的仔细劲儿还是得到了认可,工作3年的他刚刚升为采气工程师。跟他同一批进入气田的李志刚也刚刚升任HSE工程师。作为塔里木油田的自然气人才培育基地,克拉作业区不唯学历唯实力、不唯资格唯实力、不唯身份唯勤奋。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业务上的。而是跟我同批来的四川老乡,有3个辞职了。”李志刚叹了口气,眼神中却是异样的坚决。 工人日报:天山脚下踏雪巡线 2022/01/29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 巡线员行走在雪地中。(杜鑫? 尹竞 ?张恒晨摄) 1月21日上午8点半,上海的王女士打开燃气灶,为自己打算早餐。而在祖国的另一端,位于新疆西北部的边疆小城霍尔果斯,天还没有完全放亮,27岁的朱明月就被连续刺耳的手机闹铃声吵醒。这位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独山子输油气分公司霍尔果斯压气首站的巡线工即将起先和昨天一样的工作巡线。值得他庆幸的是,今日的温度才零下10摄氏度。 从霍尔果斯开往压气站的班车上,记者一眼就认出了朱明月:一身大红色的工服,让他原来就略黑的皮肤显得更黑,不借助车内的灯光,很难看清他的脸。不善言语的他坐在车上,双眼望着窗外拂过的一排排的杨树。10点半,到了压气站,他带上食物、帽子和工具动身了。 “不能有任何疏忽,因为我们是国门第一站” 朱明月今日的工作是接着昨天的行程,赶往天山脚下的大东沟2号阀室检查是否有自然气泄漏状况,并巡察西气东输二线(下称西二线)的管道。 “我们霍尔果斯压气首站是西二线向国内供气的第一站,号称国门第一站,离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边疆只有4公里。”在赶往大东沟的车上,朱明月介绍说,“霍尔果斯压气首站负责的管道总共有76公里,夏天的时候巡线正常须要一天的时间。冬天要慢一些,两三天才能巡完一遍,我今日就是接着昨天的路途接着巡线。” 目前,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已经向下游供气超过400亿立方米,上海的王女士家用的自然气或许就是从这里输送过去的。巡线工作是霍尔果斯压气首站主要的户外工作,这个小站共有三名全日制巡线工,朱明月是其中之一。 大约2个小时后,汽车从312国道转入一条山间小道,远处白雪皑皑的天山山脉变得越来越近。白云纹丝不动地飘在山尖上,一些牧民的房子散落在山腰,远处几位骑马人摇摆着身子,慵懒的羊群在缓慢行驶的车边走过。记者还没有来得及尽览美景,车就停在了一根瘦长的黄桩旁。 “车只能开到这里了,再往后走,就只能徒步了。”朱明月指着黄桩告知记者,“这是里程桩,我们巡线的线路就是依据管道沿线直立的里程桩来确定的。” 说着,朱明月就背上仪器径直走向远处山腰上的一栋房子,那里就是他今日的第一站2号阀室。山间小路上的积雪被汽车轧得结牢固实,朱明月当心翼翼地走在上面,手紧握着仪器。 由于2号阀室建在山腰,朱明月须要从一条仅一人宽的小道爬上去。他用左手撑在旁边的雪堆里,右手努力抓住没有结冰的泥巴,一步一步扭动着身子往上爬,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滑下来。 好不简单到了2号阀室,没有戴手套的朱明月不停地搓着冻得通红的手,满手都是泥巴。“我须要用检漏仪来检测这里有没有自然气泄漏状况,并做记录。”朱明月从地上抓了一把雪,将手上的泥巴清洗干净,就立即拿起检漏仪在阀室内检测起来。“不能有任何疏忽,因为我们是国门第一站,下游有4亿多人等着用从这儿输出去的气呢!” 近在眼前的里程桩却是那么遥不行及 “工作才刚刚起先。”朱明月指着远处的山沟笑着说,“从现在起先,我们须要一路徒步过去。” 徒步对于记者来说并不算难事,但是第一脚下去,却着实让记者吓了一跳。积雪差不多过了小腿,明显感觉到雪已经进了鞋子,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了。 两个里程桩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公里,平常不到十几分钟就能走完的路程,走了半个小时还没走到,近在眼前的里程桩却是那么遥不行及。 记者虽然穿着工服,戴着帽子,但是面部没有任何防护,寒风从侧面吹过来,刮得脸上阵阵刺痛。试图用手来捂着脸也变得徒劳,寒风一吹,手便不自觉地缩在了袖子里。快走到里程桩的时候,鞋里的雪越来越多,袜子似乎已经湿透了,隐隐可以感觉到脚底有雪溶化后的水在流淌。 “跟着我的脚印走。”朱明月已经走到了里程桩,边排查管道的完整性,边告知记者,“积雪太厚了,不知道雪下的路况,一不当心踩到坑就危急了。前几天我就踩到了一个,一下子就陷进去了,雪都没到我颈项了,当时我一个人,吓死了,费了半天劲才爬上来。” 再到下一个里程桩,就得进山了。“到山里要当心,路况更多变。而且山上的积雪有可能滑下来,严峻的还有可能雪崩。”朱明月说话时,口里吐出浓浓的白气。 白茫茫的大山里,记者只要略微驻足,就会立即感觉被白得有些刺眼的积雪困住,只有山间散落的几棵野果子树给人以安慰。 “今日第一次有人陪我巡线,平常都是我一个人来。”说罢,朱明月在一棵树上拿笔做了个标记。“山里的路摸不透,在树上做个标记,下次再来就大约知道路在哪了。” “这份工作虽然枯燥、危急,但总得有人干” 走了5个里程桩,竟然已经到傍晚6点了,天还没有要黑的意思。“我们这儿晚上8点太阳才落山,有时差。休息会,吃点东西吧!”说着,朱明月就一屁股坐在雪上,并拿出带在身上的烤馕和矿泉水。 矿泉水已经结冰了,烤馕也冻住了。朱明月嘴里叼着烤馕,用劲把矿泉水瓶往雪上敲,试图让冰化得快一点。“今日还不算冷,要到零下20多摄氏度的时候那才叫冷。有一次零下27摄氏度,我把衣领竖起来护住脸,每吐一口气,衣领上就是一圈白的凝聚体。眉毛也冻住了,回到站里,要用小棒子敲一敲眉毛上的冰才行。” 费了老大的劲咬了一口烤馕,朱明月说,“再往里就进不去了,封山了。里面的果子沟更危急,盘山马路1公里有38道弯,夏天都得徒步爬上去的,冬天那里的雪估计应当有1米多厚了。” 歇了一会儿,朱明月跟记者唠起了家常。“上个月刚谈了一个女挚友,站里的兄弟们好多都没谈上呢。虽然我和女挚友都在霍尔果斯,但是由于工作缘由,一个礼拜才能见一面,不知道能不能成呢。” 记者问及朱明月将来的准备。“我自己是本地人,找到一份工作就好好干着呗。这份工作虽然枯燥、危急,但总得有人干。” “屁股湿透了吧?进山只能在雪堆里休息。吃完差不多该回了,回去还得好几个小时呢!”朱明月笑着对记者说。 回压气站的路上,朱明月躺在车座上睡着了。远处一座白雪覆盖的山上,惟一存活的野果子树长在山顶,显得有些突兀,却是那么坚毅。 工人日报:戈壁深处的气田驻守人 2022/01/29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 路大明和妻子李会霞在巡井。卢雯婷摄 路大明和妻子李会霞在巡井。卢雯婷摄在广袤无垠的新疆东部,城市大多建在戈壁大漠绿洲上,人们往往傍水而居。但是,在这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戈壁大漠深处,有一群石油人却选择长期驻守,为让更多人用上自然气。 在戈壁滩白头偕老 1月26日早晨6时,天还是漆黑一片,59岁的路大明就静静起了床,没有惊扰熟睡的妻子。简洁地洗漱完毕,便进入由他和妻子看护的吐哈油田公司温米采油厂红胡接转站,检查设备,录用数据。 这是一座远离大本营的夫妻站,常年由两对夫妻驻守,这个月轮到路大明夫妇。此刻,接转站内设备运行的轰鸣声与周边宁静的戈壁滩显得极不协调。8时,路大明将录用的数据收好,开着他那破旧的桑塔纳,驱车30公里到温米采油厂汇报数据。 9时半,路大明的妻子李会霞已经起床,做好早饭,等待丈夫归来。此时天已大亮,记者能目及的地方,除了几口油井,再没有其他。在这个食物须要每周集中选购、饮水须要用运水车拉送的戈壁滩上,路大明夫妇已经度过了13个春秋。 开车载着妻子摇摇摆晃地在戈壁滩上巡井,是路大明13年来每天必做的事情。检查油井压力表、油压,取样,清洁油井卫生,给松动的密封光杆加盘根,28口井巡下来,大约须要4个小时。 巡井的路上,路大明的车内响着上个世纪90年头的经典歌曲,妻子坐在副驾驶上静静地听着。若不是车内深厚的汽油味,这肯定就是多数人魂牵梦绕的白头偕老。 把沙枣树当儿子养 在荒芜的戈壁滩上,每个驻守人都有一段故事。满头白发的路大明和见人就害羞得有些不知所措的李会霞,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儿子。由于常年驻守戈壁,没空照看孩子,他们的儿子自上初中起就独自一人生活在200公里外的哈密家里。 “初中的时候,他不大懂事,常常无理取闹。放假的时候,让他过来他也不情愿。”提起儿子,路大明的眼神有些黯淡,“2022年,我们过年回不去,让他坐车来井上过年,他不情愿。” “谁知道,快要过年的时候,看到伙伴都能和父母团聚时,我儿子可能感到了落寞,便坐火车来找我们。”由于当时通信不便利,路大明并不清晰状况。 “他坐火车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时了,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我们站在哪,他就一个人摸黑路走过来,30多公里路啊!”说起这段往事,路大明低下了头。“他找到这里时,我们刚好在外面巡井。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他在站门口等了将近一个小时。” 听着丈夫说着儿子的事情,李会霞的眼中有些潮湿。因为常年驻守在这里,路大明的脾气特别焦躁。“他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就冲我发火。”李会霞告知记者,“他总是说工作最重要,还不让我想儿子。好多次他冲我发脾气,我知道他也是想儿子了。” 在告辞路大明夫妇时,记者留意到站外有几颗沙枣树,这是这么多年他们夫妇亲自栽种的,由于风大,树头都倒向一边。“以前这里没有一点绿色,我们在这里种了好多树,把它们当儿子来养,每次想儿子就种树。”李会霞说。 做个“不恋家”的女子 30岁的李小娟在吐哈油田公司红台采气工区工作。这里位于天山南麓戈壁深处,是新疆闻名的“百里风区”。这里一年只刮一场风,从3月份刮到10月份。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七级八级,不值一提;九级十级,不足为奇;十一级十二级,刮走土皮。”由于这里目前日产气量65万立方米,占到吐哈油田向乌鲁木齐输气量的三分之一,工作就显得异样重要。 见到李小娟时,她正一边吃着饭,一边在中控室里监控着电脑。正是好好装扮自己的年龄,她却要一天12小时盯着4台电脑;正是逛街购物的年龄,她却要监控着采气站的每一个数据。岁月的车轮狠狠地碾过她的额头,看起来,她一点也不像30岁的年纪。 若说她和她的同事“不食人间烟火”,缘由不是清高,而是无奈。在方圆200多平方公里没有人烟的“孤岛”上,闫培琴已经度过了一个女子最漂亮的年头。 见惯了飞沙走石的闫培琴,对恶劣的环境总能够一笑而过。可是她却总是独自躲在屋里哭泣,只因远方的儿子。她的爱人在石河子当兵,一年只能休一次假。儿子在200多公里外的哈密,由她的母亲照料。虽然每隔两个月她都能休假20天,但是这20天,她得先到石河子陪老公,再到哈密陪儿子。来回的奔波,常常让她乏累不堪。 “我怀儿子的时候在站上很苦痛,吃不好,睡不好。”闫培琴告知记者,“怀胎8个月,都只能在食堂吃饭。”简洁的一菜一汤,根本不能满意一个孕妇的正常需求。 31岁的院金慧工作之余总会抽出时间“遥控”远方的孩子。她常常翻开购买的辅导书,在电话里教孩子,就这样她在电话里教会了孩子背诵三首唐诗。听着电话那边孩子背完唐诗后讨要嘉奖,院金慧再也无法限制自己的眼泪。除了须要电话照看孩子以外,院金慧还要电话照看婆婆。她的婆婆不识字,又要常常吃药,她每次休假回去都会买不同颜色的瓶子,将不同的药装进这些瓶子里。“婆婆哪不舒适,我就告知她要吃什么药,放在哪个颜色的瓶子里。”闫培琴无奈地说。 工人日报:青藏高原上的抢修之夜 2022/01/30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 自然气含水,低温下简单冻成冰堵住管线,疏堵成了冬季保供的一项重要工作。“冬每天然气需求量大,开采量多,出问题也多,我们每个冬天都是这么过来的。”折腾了半天,普海龙倒是一点儿没有受挫或不耐烦的神情。通讯员王得刚摄 1月28日晚上7时40分,普海龙在宿舍里喝着茶看电视。这是一天里最悠然的时间。电话突然响了,区控中心打来的:“普站长,15台炉子全熄火了!”“我立刻去。”放下茶杯,普海龙穿上大红的工装出了门。 10多分钟后,普海龙开车来到涩北气田一号集气站,他是这儿的站长,熄火的是这个站的加热炉。自然气含水,低温下简单冻成冰堵住管线,疏堵成了冬季保供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加热炉原本的作用就是提高自然气温度,防止截流后形成水合物堵塞管道,引起气井冰堵造成停产,但严冬里,它们本身也简单冻堵。 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涩北气田是中国石油青海油田的主力气田,也是我国四大气田之一,平均海拔高度2800米,气候干燥,高寒缺氧,是国内自然条件最艰苦的气田。 24小时待命的采气班 “6点半下班时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全灭了,还好给了个吃饭时间。”普海龙笑呵呵地对闻讯前来的记者说,“不过,我们是24小时待命,没什么固定的下班时间。” “这么多炉子怎么就您一个人修?”记者新奇地问。 陪伴前来采访的涩北气田一号作业区采气班长李旭忠接过了话头:“普哥心疼站里人,其他人都比他年纪大,唯一新来的年轻人又是个女娃娃,他只有自己上了。不过他干这行12年,可是个高人,一个人也能搞定!” 涩北气田自动化水平高,晚上井站实现无人值守,不过区控中心24小时实时监控,而且每天23时以后支配巡检。 一号作业区开发副经理严成云当天上午曾告知记者,今年冬天我国东部地区连降大雪,自然气需求猛增,中国石油自然气集团公司要求涩北气田每天增加100万立方米的采气量。“为了保供,除了通过井口保温、管堤保温、投放井下气嘴,以及设计加工高压软管,向井内注起泡剂等方法防治气管冻堵,我们还从以前的两人巡夜改为4人,可以更刚好地发觉并解决问题,大大增加了平安生产系数。” 干了12年采气工的李旭忠每隔5天就要巡夜一次。“最苦痛的工作就是冬天巡夜,最冷的时候有零下30摄氏度,脸都快冻僵了,似乎一碰皮肤就会破,手也僵硬了,现场抄个数据手指头都不听使唤。”他嘴唇泛紫,这是在高原生活和工作拥有的特别标记。“我们夜里是两个人巡检3个集气站,一个站要一个多小时,三个站就得4小时,然后歇两小时再进行其次轮巡检,始终忙到早上7点半。” 普海龙分析,今日加热炉熄火应当是下午天转暖,燃气管道里的水形成了冰堵。要想疏通,就得把管道里的水放出来。“我们站15台加热炉连接着58口气井,得抓紧修好,要不然影响下游用气咋整?”他大着嗓门说。 险中求细的高危行业 东边11台加热炉修得比较顺当,打开阀门把燃气管线里的水放了,就通气了。可这个法子对西边4台炉子不管用。 没准是别的地方不通,普海龙确定去自用燃气管线那疏通一下。先把两端封闭,打开中间的阀门,“你们离远一点!”只听“嘭”的一声,白色的水雾喷薄而出,携着巨大的声浪和稍稍刺鼻的味道。 记者往远处退了好几步,而普海龙侧身站在那里限制着阀门,身体被水雾充满。等到水雾不再往外喷,他拧上阀门,憋会儿压,过会儿再打开放水。这样来回5次,“差不多了”,他拧上阀门指着湿了一大片的地上,“看,一地冰碴子。” 去给那4台炉子点火,还是不行。 再试试壁挂炉的燃气管线。一层层揭开管线外面裹着的毛毡,开阀,这次只放出了少量水。 4台炉子那儿还是没动静。 普海龙两手一摊,“从哪儿放水?都没地儿放了。” 只能实行特别规手段加甲醇。甲醇能化冰,但通常不用,因为万一操作中皮肤不当心沾上甲醇特别危急。 回屋装了一桶甲醇,普海龙对着加热炉的管道当心翼翼往下灌,不一会儿,水样的液体往上涌。“涌没用,要像刚才那样往外喷才行!”大家屏息期盼那猛烈的喷发声,可管道还是缄默。又灌了一桶甲醇,他把阀门关上,对始终在边上帮忙的李旭忠说:“走,去外面抽根烟去,让它再憋憋压。” 折腾了半天,普海龙倒是一点儿没有受挫或不耐烦的神情。“冬每天然气需求量大,开采量多,出问题也多,我们每个冬天都是这么过来的。”他对记者说,“我们这是高危行业,做事儿急不得,得胆大心细渐渐来。” 平安是悬在每个气田人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每天巡检、调试、调气,看压力表看阀门密封点,干的都是些琐事,就是细心精细管理气井,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不过一天没出事平稳运行就是最高境界了!”李旭忠说,“我们这一行危急性太高,自然气无色无味易燃易爆,哪怕一个小火星都可能引起大爆炸,所以要怀着敬畏的心情当心又当心。” 李旭忠始终记着一次“想想都后怕的经验”。有一年冬天压力表冻了,他在修理,感觉管道里没气了,谁知道突然喷出三四十米高的自然气,还好他根据规章没有正对阀门。 钟情不毛之地的纯爷们 一根烟抽完,返回。燃气管里传来嗤嗤的气流声,成了。 “10点差8分钟,搞定!”普海龙看了看手表,骄傲地说:“我就是上来整理它们的,怎么能修不好呢!” 重新给加热炉点火,这也是有技巧的。“先点火,后开气,否则简单爆燃,力气大了,可能把观火孔玻璃打碎,甚至把炉体撕裂。”他说。 点着后还要把炉内的空气和自然气调到合适的比例,直到观火孔中的火焰变成蓝色,“那样热值最高,排放废气也最少,有利于环保。” 零下近20摄氏度,高原上的风寒意逼人,记者穿着羽绒服还是冻得颤抖,忙着记录的手指也僵硬了。普海龙却只在毛衣外穿了件单工服。“您怎么不穿棉工服?”记者问。 “穿厚的太热干不成活!”抬起袖口擦了擦冻出来的鼻涕,这个陕西汉子豪迈地说“咱是纯爷们!” 离开集气站的路上,厚厚的云层后透出浅浅一点朦胧月光,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盐碱滩覆盖在一片黑暗之中。远远看到亮着灯光的涩北气田宿舍楼,真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孤岛。事实上,从这里去往最近的小镇大柴旦,有200公里之遥。而涩北须要的许多日常用品甚至养花的泥土,都要从270公里外的格尔木运来。只有来过这里,才能真正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在这里生活就是一种奉献。 在戈壁和沙漠上,间或能看到骆驼刺或仙人球,而盐碱地,却更显荒芜,只有生命力最坚韧的植物才能在这里安家。在青海、甘肃、西藏三省区交界的涩北,贫瘠的盐碱地之下隐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涩北又绝非孤岛,近千名气田工人在这人迹罕至的荒野中勘探、钻井、开采,把一方方自然气输往千家万户以及一个又一个企业。 工人日报:鄂尔多斯盆地每个角落都有勘探者踪迹 2022/02/04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 最近,长庆油田勘探部的部分职工正忙着“搬家”,为来年找寻新的资源做打算。“我们是油田的先遣军、龙头,等找到油气了,我们就该去新的地方了,相当于探险。”1月24日,勘探部经理席成功对记者说。 “勘探无止境” 在7万多人的长庆油田,勘探部仅有61人,假如加上前线项目组聘用人员,也才三四百人,可责任重于泰山近年来,每年交付的石油、自然气储量均占中石油的50%左右。 在他们脚下,是闻名的鄂尔多斯盆地。这片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南北近千公里,东西五六百公里,横跨陕、甘、宁、内蒙古、晋五省(区)。作为我国其次大沉积盆地,这里埋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他们的职责就是把油气资源从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地下找出来。长庆的勘探者最早发觉的是靖边气田。“早期储量达4000多亿立方米,2022年通过一年勘探一次性新增储量2000亿立方米,使靖边气田的储量超过6000亿立方米,按年产55亿立方米算,可以稳产到2022年,这在碳酸盐岩气藏中是很厉害的。” 长庆勘探给我们的更大惊喜却是苏里格气田。“从2022年起先,已连续6年新增储量超5000亿立方米,使苏里格气田储量规模近5万亿立方米,这个规模是世界级的。” 刚刚过去的一年,他们仅气井就完钻了百余口,为国家新增三级储量超1万亿立方米。至此,长庆油田自然气储量已增至近5万亿立方米,连续8年储量增长居中石油之首,产量也由2022年的75亿立方米剧增到现在的290亿立方米。然而,在广袤的鄂尔多斯盆地上,他们只勘探了盆地资源量的30%,更广袤的区域在等着他们。 “4个多月打了108口井” 石油人苦,勘探人是苦中之苦。特殊是近年来,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持续高涨,勘探人只能加快脚步、不敢稍歇。 差不多每个勘探者都会说:“我们去的都是新地方,没有路,没有后勤,所以比开发更艰苦,住帐篷、吃冷饭、走便道都是习以为常。” 李明瑞,长庆油田勘探部地质科科长,2002年毕业来到勘探部,正好赶上油田大发展,经验了上产的整个过场,艰辛备尝。“刚来时,部里一年打一百来口井,现在一年五六百口,人员没增多少,难度越来越大。”他说。 至今,他常常梦回到一个场景:大家在沙漠马路上奔跑。那是2003年,刚来项目组的他和老师傅们在陕北吴起找油。当年储量任务重,钻井工作量大。前后数月,项目组每天都要从吴起到百公里外的多个打井工地跑一个来回。工作量之大、节奏之惊慌超乎想象。 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毛乌苏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整装自然气田,它和靖边、榆林等长庆气田一起担当着向北京、天津、上海、西安、银川、榆林、呼和浩特等十多座大中型城市供气的任务。从2022年规模勘探起先,经过短短的6年时间,就形成了规模储量超4万亿立方米的整装大气区,其规模储量之大,勘探速度之快,均创建了中国自然气勘探史上的奇迹。同时,它艰辛的勘探经验也是长庆勘探者在“磨刀石上闹革命、在低渗透谋发展”的一个缩影。 印象最深的是2022年,全年须要完钻上百口探井、提交5000亿立方米储量。从启动到试气,总共打井时间只有4个多月。“一口井3800多米,一般须要一个多月。上百口探井,相当于每天打一口啊。”时间紧、任务重,最高峰的时候,一共上了53部钻机、53支录井队、37个试气机组,还有6个测井队。探井都很分散,路途遥远。最多的时候,监督和技术人员平均每天跑8口井,每口井都要查进度、质量、平安,至少得停留一个小时,只能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许多勘探部员工4个月没回家。可是,项目组员工没有任何怨言。一位技术人员说:“自己多辛苦一点,多找一点储量,长庆就能多产一点气,祖国各地的人民就能在冬天多享受一点暖和,我心里也温煦着呢。” 侯雨庭,长庆油田勘探部副总工程师。作为勘探前线的重要技术人员,他在沙漠、黄土塬、深沟里摸爬滚打多年。有一年,他和项目组在榆林一座黄土山上打井。这时大队伍还没上,他带着七八个人,几台设备先上去修井场。山高坡陡,地方来的铲车司机见了胆怯,说不想把命搭上。侯雨庭和同事们却没有退路,他们支起帐篷,架起锅灶,干了一整月,才拿下了这口“钉子井”。 也正是在这口井上,他们首次改打直井为水平井,结果获得了高产气流。“这是破天荒的事,真是羊群里突然出了个骆驼。” “勘探人都是这样” 还在数天前,苏里格自然气勘探项目组的“搬家”正抓紧收尾。不料,钻井组班长王进海80多岁的父亲病发住院。接到电话,他焦虑担心,吃睡不香。可是上百人的大搬家不行能因为一个人停下来,每个人经管的设备、资料也没方法请别人代劳。最终,他还是没有回去。这边的工作一点也不容马虎,那头对老父的牵挂、歉疚只能埋在心里。 “勘探人都是这样,谁有困难都得克服。” 在乌审旗那年,工程特殊惊慌,父亲病重,李明瑞也只能干焦急回不去。后来病危,他头天赶回去,父亲其次天就去世了。恒久的伤痛留在了心里。“没服侍,没尽到自己的责任,什么叫忠孝不能两全这些事都不是一两件。” 2022年,侯雨庭任靖边气田项目部副经理。为了保当年的新增储量,从5月到10月,组织1000多人施工,最高时上了25部钻机、21套试气机组,成天在井上劳碌,连续半年没回过家。加上爱人也在油田,无奈之下,只好把女儿托给外地的亲戚照看。 2022年8月,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麻黄梁镇刘家畔大队花豹村部署了盆地东部首口自然气水平勘探榆平1井,要求当年完钻。该区外协关系困难,水平井钻井难度大,时间紧、任务急,许多人认为很难完成任务。侯雨庭和他的项目组团队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大家的疑虑,整整4个多月没回家。当时,任项目副经理的崔子岳闻听媳妇生病住院,却无法在身边照料时,在电话里偷偷地哭了。 “长年在外,哪个勘探人没有一肚子的辛酸故事?” 工人日报:守在西海固的“外来汉子” 2022/02/08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 翻越六盘山,西出固原市,眼前丘陵起伏,梁峁交织,借助夕阳抛下的最终一抹余晖,仿佛望见苍凉的刻刀,在这片黄土地上雕刻出塬、梁、峁、壕的绵延皱纹。 1月31日傍晚,记者在309国道上向西吉县方向行进,找寻一个地方固原压气站。 在中国自然气管网的版图上,有一条中卫到贵阳的垂直大动脉,上接西气东输二线,下连西南地区的川渝管网,与中缅自然气管道连接,使川渝输气主干管与全国联网。这条动脉最北端的起点就是固原压气站,它“悬挂”在这条南北输气管道的“龙头”,正是通过这里,来自遥远的中亚自然气,现在已经抵达到遥远的成都和重庆。 压气站的站长王鹏程发来短信:“到硝口街道,有一路牌提示沙沟方向,右转约一公里有一黄色建筑就是压气站。”根据这样的指示,最终在夜幕驾临之前,抵达固原压气站。 走进另一个世界 穿过一段白墙黛瓦的山村,黄色的压气站并不醒目。但是了解之后才发觉,这个占地80亩的地方,真所谓“腹里乾坤”。在安静、端庄的表象下面,却隐藏着犬牙交错的各路管线、仪表以及各种水工与阀头。跨越宁夏、甘肃两省八县的340余公里管线的“心脏”就埋在这里。 记者发觉,走进压气站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生疏的世界,这里禁烟禁酒禁火种,甚至拒绝喜怒哀乐的心情起伏,只有集约、简化、可控的一项项工作流程,而全部的流程最终都指向“平安平稳运行”。 说起来是简洁的6个字,但在王鹏程看来,就是每天的24小时和每一分钟的60秒,都要紧紧绷着平安、平稳、运行这“六字弦”。 压气站的历史,王鹏程可以在一分钟内交代清晰:2022年7月9日,西气东输二线起先向中贵线分输自然气,当晚21时自然气头到达固原站,现场手动开阀操作,12分钟后全部导通流程;9月26日站场流程置换完毕,由越站流程转换为正输流程;10月份起先所辖线路起先通球作业 但是,说到每一个操作的细微环节,仿佛又翻开了一本大书,设备关键、平安预防、运行管控等等技术要点,每一项都自成体系,非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无法听明白他话语中的奥妙。 输气,就是要靠压力把气源一站一站送出去,但是萦绕在职工们心头的压力一点也不比管道中的压力轻多少。张军辉说:“上班,全部脉搏随着测量的仪表一起跳,下了班就是躺在宿舍里,也是满脑子的平安预警。” 巡线“神奇之地” 固原压力站所在地,有一个别名叫“西海固”,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处最为神奇的地区。这里曾因旱渴荒芜而在上世纪70年头一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人类不能生存之地,更是在1920年这里曾发生了中国历史上震级最高(85级)、灾难最重(死亡23万人至27万人)的“海原大地震”。 每次巡线,张军辉只要带人跨过那条“地震断裂带”,都会在“万重黄壤之上”引发关于灾难、关于平安的思索与话题。 “一方自然气都有60多公斤的压力,有丝毫泄露都是一场灾难。”张军辉如此描述自然气泄露后的恐怖,“一旦泄露,气体轻则燃烧、重则爆炸,根原来不及扑救”。 为了让自然气平安平稳地输送,不发生任何泄露,管道工人把自己“关”进另一个世界,紧盯着显示器上的100多组数据,让管壁里的自然气体根据人类的指令“日行千里”。 条件艰苦才有更高追求 压气站内的工作单调、枯燥、繁忙,而压气站所处的环境又是异样荒芜和严酷。此地正处风口,冬季这里零下二十五六摄氏度,并伴着七八级大风,飞沙走石。 根据规定,压气站的职工可以连上2月休息1月,但是作为第一批进驻这里的管道输气职工,从去年6月进来,王鹏程到现在就没有离开过。 “或许到4月份以后,可以支配休息。”根据王鹏程的说法,则相当于把自己“关”在站里10个月。 固原压气站隶属于中石油西南管道公司天水分公司,而压气站里的职工大多属于“外来汉”,王鹏程也是。 严格来讲,王鹏程现在仍是中石油自然气管道局长春输油气分公司的职工。大口径、远距离自然气传输的历史,在中国也就十多年,然而从10年前起先,当年26岁的王鹏程就起先了“内部劳务派遣”的人生。此后,王鹏程的生活就似乎希腊生活中的奥德赛一样,起先了围绕输油气管道的10年漂泊。 在利比亚2年,在甘肃的酒泉、武威干了8年,领着20来人的修理队看护1200公里的管线。10年中只在家过了2次春节。第一次离开长春,女儿不满周岁,咿呀学语还没起先;16个月后进家门,孩子跟着奶奶已经能说能跑,但就是见到他还很生疏,又躲又藏。提起这些事来,王鹏程难免心酸。 去年5月份,在长春休息了14天,就辗转来到了固原站。那时,压气站还是一片繁忙的工地。正是因为从施工起先进入角色,现在每一台设备,甚至每一个管道和螺丝,都刻在他的脑子里。 王鹏程说,自己现在不回家有两重考虑:一是,路程太远,火车要整整两天两夜,飞机也要倒换两次,两天才能到,现在压气站刚刚运转,万一有点什么事,赶不及;二是,妻子也在长春输油气分公司上班,干10天休10,双方的休息时间对接不好,回家也不肯定能见面。 在外10年,走过荒原大地,跨过千沟万壑,36岁的王鹏程头发稀疏一脸沧桑,说起话来总是低着头沉稳持重,与实际年龄不太相符,但有时候话题也会青春昂扬。他说:“只有荒芜的沙漠,没有荒芜的人生。”他还说:“正因为条件艰苦,才有对工作更高的追求。” 工人日报:“天越冷,我们就越忙越惊慌!” 2022/02/19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 我国首座自主建设的LNG(液化自然气)接收站江苏LNG接收站,坐落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外海距海岸14公里的西太阳沙海疆上。 1月29日,记者走进了这个被国内外同行公认的“世界上建设和运行难度最大的LNG接收站”。 虽然已近立春的节气,扑面而来的海风依旧让人感觉异样湿冷,刺骨的寒意,逼得人禁不住缩脖蜷腰。 “今日的风还算是温顺的呢!平常我们工作时,为了便利操作,还不能像你们这样穿得厚实呢。”看着我们“全副武装”后还说“冷”,接收站站长盖晓峰笑着说道。 “这里是天下第一站” 年届不惑的盖晓峰,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高校制冷及低温技术专业。在大庆油田工作了10年后

    注意事项

    本文(2022石油工人_石油工人材料.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