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化学5172.pdf
-
资源ID:75794644
资源大小:1.05M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深圳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化学5172.pdf
1/9 深圳市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化学试卷 本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第 I 卷客观题,共 60 分,第卷主观题,共 40 分,全卷共计 100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Fe-56 Cu-64 第 I 卷 客观题(本卷共计 60 分)一、单选题(共 10 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与吸收的总量相等,达到相对“零排放”,中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A持续加大化石能源的开发使用 B倡导践行节能低碳的生活方式 C扩大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 D研究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再利用 2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类别 A 雾霾、水银、冰水混合物 混合物 B 氢氧化钡、烧碱、生石灰 碱 C Na2O、Fe2O3、Na2O2 碱性氧化物 D 纯碱、碳酸钙、小苏打 盐 3.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形成的飞沫传播,飞沫直径在 1100nm 之间,进入到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气溶胶,口罩可以预防和降低感染的风险性。针对此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效应 B按照分散质的不同,胶体可分为液溶胶、气溶胶和固溶胶 C对环境进行消毒时可使用“84”消毒液 D向 FeCl3饱和溶液中滴加过量的 NaOH 溶液可以制备 Fe(OH)3胶体 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 CaCl2溶液中通入 CO2:Ca2+CO2+H2O=CaCO3+2H+B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CO23+OH-=CO23+H2O C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2222MnO4H2ClMn2H OCl D氯气通入水中制氯水:22ClH O2HClClO 5在无色透明的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2Ca、2Fe、4MnO、3NO BK、Na、3NO、24SO CK、Na、-3HCO、3NO D2Mg、3Al、Cl、24SO 6周杰伦在歌曲青花瓷中唱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其中“铜绿”的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的化学反应:2Cu+O2+CO2+H2O=Cu2(OH)2CO3。下列有关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2/9 A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化合价变化的有三种元素 B12.8 g Cu 参与反应转移 0.4 mol e-C由此反应可知,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O2 得电子,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7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入 H2O2溶液 溶液褪色 证明 H2O2具有还原性 B 向氢硫酸溶液中滴入 H2O2溶液 产生黄色沉淀 证明 H2O2具有氧化性 C 向 FeCl2溶液中滴入 H2O2溶液 溶液变为黄色 证明氧化性:H2O2Fe3+D 向 NaClO 溶液中滴入 H2O2溶液,并在试管口放置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证明还原性:22ClOH O 8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2O2为淡黄色的固体粉末 B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可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CNa2O2可用于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 D.Na2O 和 Na2O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均为为 1:2 9下列关于 Na2CO3、NaHCO3的叙述正确的是 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 分别向等浓度等体积的 Na2CO3溶液和 NaHCO3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产生 CO2气体较快的为 NaHCO3溶液 除去 NaHCO3固体中的 Na2CO3: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向等质量的 Na2CO3、NaHCO3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体较多的是 Na2CO3 相同温度下,溶解度:Na2CO3 NaHCO3 A B C D 10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A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因此氯气有漂白性 B洁厕灵(主要成分是浓盐酸)与“84”消毒液混用,效果会增强 C氯气与烧碱溶液或石灰乳反应都能得到含氯消毒剂 D测定溶液 pH 的实验中,用干燥 pH 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 pH 对测定结果无影响 二、单选题(共 10 题,每题 4 分,共 40 分)11利用空气催化氧化法除掉电石渣浆含 Ca(OH)2上清液中的 S2-,制取石膏(CaSO42H2O)的过程如图:3/9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流程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B过程 I 中,电解质 H2O 为氧化产物 C过程 II 中,S2-为还原剂 DCaSO42H2O 属于盐类和纯净物 12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 中的浓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得到 Z 中液体 BX 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用过滤和渗析的方法,可将 Z 中液体分离提纯 DY 中反应离子方程式:3CaCO32Fe33H2O=2Fe(OH)3(胶体)3CO23Ca2+13下列实验中,对应的操作、现象以及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金属钠置于燃烧匙中,点燃后迅速伸入装满 CO2的集气瓶中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CO2具有氧化性 B 向饱和 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 产生白色沉淀 溶解性:NaHCO3 Na2CO3 C 往新制氯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新制氯水显酸性且具有氧化性 D 烧杯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 碳酸氢钠比碳酸钠受热更易分解 14某学生做如下实验:第一步,在淀粉 KI 溶液中滴入少量 NaClO 溶液,并加入少量稀硫酸,溶液立即变蓝;第二步,在上述蓝色溶液中,滴加足量的 Na2SO3溶液,蓝色逐渐消失。已知淀粉溶液遇碘变蓝。下列该同学对实验原理的解释和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A淀粉 KI 溶液变蓝是因为 I-被氧化为 I2,I2遇淀粉变蓝色 B蓝色消失是因为亚硫酸钠溶液具有漂白性 C微粒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ClO-I224SO D由上述实验可推断:NaClO 溶液和 Na2SO3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5设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9 A常温常压下,32g O2和 32g O3所含氧原子数都是 2NA B金属钠与水反应,消耗 0.1mol 金属钠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0.2NA C3.9g Na2O2固体所含阴离子数为 0.1NA D.56g 铁与足量氯气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2NA 16若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O2与足量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 Na2O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4NA B7.1g 氯气与足量 NaOH 溶液反应电子转移数为 0.2NA C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制取 1mo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 4NA D7.8g Na2O2与足量 CO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 0.1 NA 17.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中一定有Na+、无 K+B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中一定含CO32-C 向新制氯水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氯水中有 Cl-D 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一定含有 SO42 18.某溶液仅由 Na+、Cu2+、Ba2+、Ca2+、CO23、SO24、Cl-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取适量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根据以上实验判断,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气体 1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先变浑浊后变澄清 B白色沉淀 2 中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C原溶液中一定存在 Na+、CO23、SO24、Cl-D滤液 2 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一定会产生白色沉淀 19.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手段。用如下装置探究氯气的性质,图中三支试管口均放置浸有 NaOH 溶液的棉花。已知淀粉溶液遇碘变蓝,溶液中 Fe3+遇 KSCN 显血红色。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5/9 A中淀粉 KI 试纸变蓝,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 B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 Cl-C一段时间后向中加入 KSCN 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说明氯气有氧化性 D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水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20.研究小组探究 Na2O2与水反应。取 1.56gNa2O2粉末加入 40mL 水中,充分反应得溶液A(液体体积无明显变化),进行以下实验。编号 操作 现象 溶液变红色,20 秒后褪色 i.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ii.溶液变红色,10 分钟后褪色 i.溶液变红色,10 分钟后溶液褪色.ii.变红色 溶液变红色,2 小时后无明显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中现象 i 可知,Na2O2与水反应有 H2O2生成 B由、可知,中溶液红色褪去是因为 c(OH-)大 C由、可知,中溶液红色褪去的主要原因不是 c(OH-)大 D向中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 5 滴 6mol/L 盐酸,溶液最终变成红色 第卷 主观题(本卷共计 40 分)三、填空题(共 1 题,共 12 分)21(1)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 6/9 (2)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在 70 时反应,生成物中 NaClO3和 NaCl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1 的离子方程式_(3)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 HNO3溶解,反应为33223Cu8HNO()3Cu NO2NO4H O稀。氧化剂是_,还原剂是_,氧化剂与还原剂个数之比为_,每溶解 64g Cu 转移的电子为:_mol。(4)在微生物作用下,蛋白质在水中分解产生的氨(NH3)能够被氧气氧化生成亚硝酸(HNO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若反应中有 3NA个电子发生转移,参与反应的氨的质量为_g。四、实验题(共 2 题,共 28 分)22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探究物质性质的重要途径。I.Na2O2具有强氧化性,H2具有还原性,某同学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推测 Na2O2与 H2能发生反应。为了验证此推测结果,该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其中装置 A 中用锌和稀盐酸制取氢气。(1)装置 B 的名称_。(2)下面是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操作,正确的顺序是_。A加热至 Na2O2逐渐熔化,反应一段时间 B用小试管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C打开 K1、K2,通入氢气 D停止加热,充分冷却,关闭 K1、K2(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淡黄色粉末慢慢变成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未变蓝色。由此可推测出 Na2O2与 H2反应生成的产物为_(填化学式)。II.膨松剂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能使面坯发起形成多孔组织的,使食品具有松软和酥脆特点的一类物质,其有效物质为 NaHCO3。某兴趣小组为研究某膨松剂的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7/9 已知:碱石灰是固体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各装置中试剂皆过量。在加热情况下的产气量(CO2)是检验膨松剂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4)E 中碱石灰的作用为_。(5)将一定质量的膨松剂置于 B 中,B 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6)实验时先连接好 A、B 和 C,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再连接上 D、E;点燃酒精灯开始实验;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应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反应停止后继续通空气的目的是_。(7)实验结束后称量_装置的质量差即为膨松剂的产气量。如果取 5g 膨松剂样品,测得产气量为 0.44g,则该膨松剂的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为_。23氯可形成多种含氧酸盐,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及化工领域。工业上使用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取“84 消毒液”。(1)其有效成分是_(填化学式)。(2)“84 消毒液”使用时应按比例稀释,放置 2030min,放置过程中生成碳酸氢钠,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实验室中利用下图装置(部分装置省略)制备 KClO3和 NaClO,探究其氧化还原性质。已知碘单质溶于水呈棕色。8/9 回答下列问题:(3)a 中的试剂为_。c 中采用冰水浴冷却的目的是_ d 的作用是_,可选用试剂_(填编号)。ANa2S BNaCl CCa(OH)2 DH2SO4(4)反应结束后,取出 b 中试管,经冷却结晶,_,_,干燥,得到较为纯净的 KClO3晶体。取少量 KClO3和 NaClO 溶液分别置于 1 号和 2 号试管中,滴加中性 KI 溶液。1 号试管溶液颜色不变。2 号试管溶液变为棕色。可知该条件下 KClO3的氧化能力_NaClO(填“大于”或“小于”)。2022-2023 高一化学期中考试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10 ADCCB BDBAC 二、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40 分):11-20 BBDBA DCCBD 三、填空题(共 12 分):21(1)Ba2+2OH-+2H+SO42=BaSO42H2O(2 分)(2)-2327010Cl+20OH16Cl+ClO+3ClO+10H O(2 分)(3)HNO3(1 分),Cu(1 分),23(1 分)2(1 分)(4)(2 分)8.5g(2 分)四、实验题(每题 14 分,共 28 分)22(1)球形干燥管(1 分)(2)CBAD(2 分)(3)NaOH(2 分)(4)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进入到 D 装置被吸收影响实验(2 分)(5)2NaHCO3Na2CO3+H2O+CO2(2 分)(6)实验后通气,排干净生成的二氧化碳,让其全部被吸收(2 分)(7)D(1 分)33.6%(2 分)23.(1)NaClO(1 分)9/9 (2)ClO-+H2O+CO2=HClO+HCO3-(2 分)(3)饱和食盐水(1 分)避免生成 NaClO3(2 分)吸收尾气 Cl2,防止污染环境(2 分)AC(2 分)(4)过滤(1 分)少量(冷)水洗涤(1 分)小于(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