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和元曲的教学设计_1.docx
宋词和元曲的教学设计篇1:宋词和元曲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气: 1、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明白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内容。 2、知道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育同学的历史理解力气和文学欣赏力气。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有关的历史图片和戏剧作品,培育同学的观看力,同时增加对有关历史学问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怜悯人民疾苦的情结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宝,通过这种情感的迁移,启迪同学关怀国家命运,关注社会进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难点:元曲的特点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同学回答老师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呈现空前富强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宋词和元曲。 二、学习新课: (一)意境悠远的宋词 指导同学阅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 老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 同学回答,老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富强的时期。 1、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进展而消逝的。唐中期以来,音乐进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由于音乐是灵敏多变的。为了便于唱歌,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消逝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朝消逝,五代得到进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 2、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1300多人,词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利用多媒体列表叙述三人成就及其特点。 A、(多媒体显示苏轼头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皆具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对词的进展有重大贡献。在他之前的词大多拘泥于个人情感,格调不高。苏轼拓展了词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情感、山水风景的,也有咏史、说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特点。 同学大声朗读,体会其风格。老师制造意境,赐予指导:读这首词,犹如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巨浪轰响地拍打着山崖,你仰头直立,极目远眺,气定神闲地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水和那无尽的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同学自由回答,老师点拨:景象雄浑壮美,心情豪迈奔放,这就是苏词的风格特点。 B、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一番天地。 出示李清照头像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诞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动荡的两宋之交,生活不稳定,她的词风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爽、欢快,后期愁闷、多愁。我们来欣赏她的代表作如梦令。 同学低声吟读,体会其意境:这首词的含义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风急,早晨醒来,余醉中寻问侍女,一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照旧,词人不满地驳道,应当是绿叶多而红花少。 同学回答自己的感受,老师点拨:与苏轼那种气概磅礴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给我们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清爽与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风格委婉,所以她被称为婉约派词人。 C、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在词方面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辛弃疾。 出示辛弃疾头像及其代表作破阵子:辛弃疾为南宋杰出词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时期,一生关怀抗金事业。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接受。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 同学朗读破阵子之后,老师解释其含义:这首词的含义是醉酒时也不忘拨亮灯光来看心爱的宝剑,睡梦中也似乎听到雄壮的军号声,观看士兵正在吃肉,乐队正在演奏战歌,军队正在被检阅,骑着飞速的马,拉开强劲的弓,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赢得爱国的美名。只惋惜我已是年老无力了。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却已不再有这个机会与力气。表现了有志报国而不得伸的悲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扬,气概雄壮的豪迈风格。这与苏轼有相像之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词在宋朝的富强昌盛。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赐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曲。 (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1、元曲的形成。 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同学阅读课本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唱歌、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宽阔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由于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 为什么元朝会消逝这种接近人民的艺术形式呢? 同学思考,老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进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进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供应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2、成就。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消逝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人,杂剧有136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精彩。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剧作家,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生活,生疏民间语言,而且懂得舞台艺术,一生中创作大量剧本,保留至今的有15个,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怜悯人民疾苦,抨击压迫者的残酷。他最精彩的作品是窦娥冤。 谁知道窦娥冤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同学尝试介绍,老师补充:窦娥冤写了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讨债,遇见坏人,被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相救。后来这两人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非要娶她为妻,窦娥不愿。后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陷窦娥并逼她听从,窦娥不屈。张驴儿告到官府,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场的,窦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诉,并诅咒,假如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将消逝三件奇事:鲜血飞链,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真应验。在戏剧最终,窦娥的冤魂出场,让她的父亲为她报了仇。这个故事不行能是真实的,但它表达了作者的猛烈爱憎,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申冤报仇的愿望。 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 三、课堂小结: 意境悠远的宋词,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不仅仅让我们领悟了宋元文化的风采,也感受了前人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人格魅力,深刻理解了成功的艰辛。同时在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中,陶冶了情操,提纯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宝永久珍藏。最终让我们在苏轼的诗句中结束这节课: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篇2:元曲和宋词的区分 元曲和宋词的区分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从本质上说没区分。要说有区分,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应和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说白了,词就是便利演唱的诗。而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元曲也叫胡曲,元就是元朝的意思。 宋词与元曲的最大区分表现在以下几点: 元曲在正字之外可在句首或句中加衬字,更自由,更灵敏也更适合使用口语。 两者用韵不同。元曲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是通押一韵不换韵。 元曲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偶句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 此外,元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 宋词 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元曲 原原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接受北曲为演唱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悦耳;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荣,透出反抗的心情;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宋词对于字、句、韵都有的严格限制,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致、音调和谐。元曲用韵灵敏,对句子和字数没有严格限制,多以方言俗语填写,通俗易懂,别有情趣;人物形象更加鲜亮。两者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都不同。 由于元代士人地位低下,所以元曲中往往寄予了作者的放荡出尘、讽刺时政思想,且加入了大量民间俚语,生动活泼。宋朝重文轻武,文人即使抒发的是一种抑郁之情,也并不激烈,反而文字高雅辞藻精致。 唐诗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留意结构和韵律。 晚唐消逝歌行体,结构较散漫,演化成词,开头以乐曲韵律为基础编辑字数。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 宋词和元曲的相同之处: 1、都能够入乐演唱 2、都能够写比较通俗的题材 3、都能够运用口语 4、都有词牌或曲牌 5、都是有确定格律要求而长短不一的文体 6、都是由民间创作进展到文人创作的 7、都曾被视为诗以外的“小道” 8、都代表了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与元曲的最大区分表现在以下几点: 元曲在正字之外可在句首或句中加衬字,更自由,更灵敏也更适合使用口语。 两者用韵不同。元曲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是通押一韵不换韵。 元曲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偶句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 另外,元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 宋词和元曲小令的用韵差异 同为唱词类诗歌体裁,宋词和元曲小令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用韵方面有较大的区分。 一。韵书不同 宋词接受【词林正韵】,而元曲接受【中原音韵】。 二。语言体系不同 宋词属中古音语系,二元四声三韵。即平声韵,仄声韵和入声韵。 元曲属近古音语系,分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入声被摊派(北曲)。 三。韵部搭配 宋词是允许不同韵部集中在同一首词中。如【虞美人】。 元曲是不允许的。 四。同韵部平仄混押 宋词只有极少数词,如【西江月】。 元曲是普遍状况。皆一韵毕竟,不许变韵部。 五。韵位疏密 宋词是有疏有密。 元曲大多是密韵化。 六。活韵 宋词基本上无活韵。 元曲的活韵较多。如平,上变化,平,上,去变化。 七。布韵 宋词不行以,只能按词谱规定。 元曲小令可以依据个人的配韵水平,对句中的活韵作不同处理。 总体来说,元曲的用韵较宋词来说,是进步的。 篇3:春天的古诗,元曲,宋词 关于春天的古诗,元曲,宋词 春天来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大德歌·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诗词君:此曲开头以子规鸟的啼叫引起少妇的思念,用的是比兴手法。中间写少妇的离别之苦,由表及里,层层深化。最终用双燕衔泥反衬少妇的孤独之苦。全篇紧紧围绕一个“春”字,从各个侧面描绘,突出了少妇的思念。行文上惜墨如金,不蔓不枝。 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清江引·春思 张可久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诗词君:这首散曲写在清明季节,写的是思妇在春残雨细的时候,想到奇妙的青春随着时间消逝,而远方的游人却迟迟还未回来,因而借酒浇愁,去打发那好天良夜的情景。 西湖杂咏·春 薛昂夫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叩逋仙,访坡仙, 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醉太平·寒食 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诗词君:一声声,小乌鸦不停地欢叫,硬是叫破了暗夜,迎来了春日光华。昨夜里微微春雨润湿了江堤软沙,阵阵香风溢满万家。把画楼的"鸳鸯瓦洗得干干净净,还打湿了系着彩绳的秋千架。一觉醒来时红日已照着窗纱,听到街上有人在叫卖杏花。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诗词君:首两句写景。首句写墙头杏花。这里的杏花不仅有数支,而且像堆琼砌玉的红雪般,这就突出了花的繁茂。这里的杏花是是晴天的景物。次句写青山。由于青山在屋后较远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像一架屏风。“一春能得几晴明?”强调这晴的难得,这一问句流露出了作者满意的心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在赞美令人沉醉的阳春三月,显示了作者闲适得意的心态。 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水仙子·和卢疏斋西湖 马致远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诗词君:写西湖之春的诗词曲可谓汗牛充栋,然此曲别是一番情调。前三句写西湖繁华,抓住了游人在春风暖日中徜徉之感受,突出一个“闹”字,管弦、莺歌,更有花团锦簇;“不知音”二句乃言西湖春景之“宜”,即所谓“宜晴宜雨”,“宜酒宜诗”等等一西湖无时不美,无处不美;最妙自然还在末三句,作者感受之微小与独到,是极饶制造性的。特别是末句,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春之西湖与睡足了的西施醒来之比并,真可谓神来之笔,大可玩味。 汉式文化以松软的力气,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遇见传统文化中身心养护的才智······ 篇4:宋词和元曲的区分有哪些 一、曲字数上更自由。比如说一个词牌限定字数很少能再变化,即便变化也会在词牌上反映出来,比如添声,偷声,摊破,添字,减字。而元曲由于衬字要自由许多。比如“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凭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这曲本应14字,但现在增秤字后达到50多字。 二、曲音调上更自由。 词严格的平仄,而曲在衬字上是自由的不讲平仄。 三、韵不同。 词讲究雅致,可以隔行押韵,也可以换韵。依据词牌的要求来。而曲要求一韵毕竟。 四、容量不同。 诗词曲的进展容量是越来越大的。词进展到早期就开头从小令转向长调,曲的容量就更大一些。 五、风格差异 词贵雅,曲贵俗。元朝是一个文化倒退的朝代.,社会冲突尖锐,百姓无心理睬所谓艺术,这与宋初“凡饮水处,即能歌柳词”的氛围是不一样的。元曲更写实,更口语,大量的俚语加入。贴近百姓生活 篇5:宋词和元曲的区分有哪些 从本质上说没区分。要说有区分,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应和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说白了,词就是便利演唱的诗。而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元曲也叫胡曲,元就是元朝的意思。 宋词与元曲的最大区分表现在以下几点: 元曲在正字之外可在句首或句中加衬字,更自由,更灵敏也更适合使用口语。 两者用韵不同。元曲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是通押一韵不换韵。 元曲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偶句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 此外,元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 宋词 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元曲 原原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接受北曲为演唱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悦耳;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荣,透出反抗的心情;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宋词对于字、句、韵都有的严格限制,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致、音调和谐。元曲用韵灵敏,对句子和字数没有严格限制,多以方言俗语填写,通俗易懂,别有情趣;人物形象更加鲜亮。两者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都不同。 由于元代士人地位低下,所以元曲中往往寄予了作者的放荡出尘、讽刺时政思想,且加入了大量民间俚语,生动活泼。宋朝重文轻武,文人即使抒发的是一种抑郁之情,也并不激烈,反而文字高雅辞藻精致。 唐诗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留意结构和韵律。 晚唐消逝歌行体,结构较散漫,演化成词,开头以乐曲韵律为基础编辑字数。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 宋词和元曲的相同之处: 1、都能够入乐演唱 2、都能够写比较通俗的题材 3、都能够运用口语 4、都有词牌或曲牌 5、都是有确定格律要求而长短不一的文体 6、都是由民间创作进展到文人创作的 7、都曾被视为诗以外的“小道” 8、都代表了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与元曲的最大区分表现在以下几点: 元曲在正字之外可在句首或句中加衬字,更自由,更灵敏也更适合使用口语。 两者用韵不同。元曲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是通押一韵不换韵。 元曲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偶句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 另外,元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 宋词和元曲小令的用韵差异 宋词和元曲小令的用韵差异同为唱词类诗歌体裁,宋词和元曲小令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用韵方面有较大的区分。一。韵书不同宋词接受【词林正韵】,而元曲接受【中原音韵】。二。语言体系不同宋词属中古音语系,二元四声三韵。即平声韵,仄声韵和入声韵。元曲属近古音语系,分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入声被摊派(北曲)。三。韵部搭配宋词是允许不同韵部集中在同一首词中。如【虞美人】。元曲是不允许的。四。同韵部平仄混押宋词只有极少数词,如【西江月】。元曲是普遍状况。皆一韵毕竟,不许变韵部。五。韵位疏密宋词是有疏有密。元曲大多是密韵化。六。活韵宋词基本上无活韵。元曲的活韵较多。如平,上变化,平,上,去变化。七。布韵宋词不行以,只能按词谱规定。元曲小令可以依据个人的配韵水平,对句中的活韵作不同处理。总体来说,元曲的用韵较宋词来说,是进步的。 篇6:宋词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班级上册) 宋词两首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班级上册) 教学内容:宋词两首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气目标 了解著名词人的生平,词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词的基本学问,当堂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词的文眼,感受词作者的情感,鼓舞同学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 教学重点 词眼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识词人面 对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课时支配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完成凤栖梧自学提纲 指导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了解作家作品,理解诗意。 3、品尝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 4、整体把握诗歌主旨。 完成自学目标 一、 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二、字词的音形意 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 2、重点词语的理解 3 、重点词句理解 三、体会主旨 其次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柳永,你能想到他的哪些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倦地查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家乡渺邈,归思难收”,这是天际沦落人的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凤栖梧。 二、复习宋词的常识。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确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确定的。 别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等。 形式: 有词牌,有标题,一般都是两段(片),句子长短不一。 分类:按字数-小令、中调、长调。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 派别: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秦观等);豪放(苏轼、辛弃疾等)。 三、老师范读两首宋词,指导同学朗读,留意把握宋词中蕴涵的情感。 四、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亲热,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伎因擅长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而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有一半属于慢词。在他之前,慢词只是个别人试作,还不怎么流行。由于他的提倡,使得慢词广为流行,形成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局面。长调的运用,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表现手法得到丰富和进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擅长铺叙,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遗”(李之仪姑溪词跋)。望海潮和雨霖铃都是善用铺叙手法的范例。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进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五、题解。 凤栖梧为蝶恋花之别称。此词系怀人之作。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重点字词解释。 (1)危楼:高楼。 (2)黯黯:迷漫不明。 (3)拟把:预备。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4)对酒当歌:语 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5)强:牵强。强乐:强颜欢快。 (6)衣带渐宽:指人慢慢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六、讲解。 1.词中哪些字、词(意象)或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刻骨的相思和哀愁的感情? “伫倚危楼”“草色”“残照”。 “衣带渐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品尝意象。 草色残照- 愁、离情别恨; 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古道。-饮马长城窟行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明月-思亲、思故、思乡; 例: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凭阑登高-凭吊怀古、思乡怀人; 松兰梅竹-坚贞高洁的品德; 杨柳-惜别; 杜鹃-沦落失意、哀怨凄悲; 猿啼-羁旅苦况。 3.作者为了抒发春愁之情 ,他描写了哪些景物? 细风、草 色、烟光、残照-黄昏春望图。 4.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有何特点? 伫倚危楼-极目远眺。 5.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景”和“情”联系起来的呢? 春愁、凄美、伤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6.面对孤寂无奈,作者想用什么来排解心中相思的苦痛?结果如何?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结果: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还无味”)。 7.“春愁”令人如此苦痛难熬,作者后悔了吗?词中哪些句子说明白这个问题? 不后悔。“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思考探究一:柳句源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句与原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同:都表达了相思之苦,写相思使人消瘦。 异:原句写恩爱夫妻间相思,柳句写情人间相思;原句只写想瘦了人,柳句则说想瘦了也不后悔。 思考探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的精神。结合现实,这两句还可以表达什么? 例:对理想、 学业、事业等的执著追求和坚决信念。 七、布置作业。 欣赏、品尝、探究:以“我欣赏(宠爱)由于”为格式赏析。 如:我欣赏“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由于“伫倚”意象已为全词定下思念之调,加之写“春愁”从天际长过来,表达脱俗又显得韵味无穷,为全词埋下绵绵愁思之笔。 板书设计: 凤栖梧 柳 永 细风 草色 烟光 残照-黄昏春望图 春愁 凄美 伤感-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词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课时 完成江城子自学提纲 指导学习目标: 5、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6、了解作家作品,理解诗意。 7、品尝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 8、整体把握诗歌主旨。 完成自学目标 一、 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二、字词的音形意 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 2、重点词语的理解 3 、重点词句理解 三、体会主旨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幅画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屏幕呈现出猎图) 那么,是在哪里出猎?谁在出猎?(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 整首词给人的感觉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是什么?(豪放) 怎么豪放呢,从词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引导同学朗读词) 二、集体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三、老师指导朗读,正音正字,老师示范背诵。 四、苏词背景介绍(以关怀同学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值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转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 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 以为节,颇壮美也。” 五、补充解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辽国和西夏军队。 六、分组争辩。 1.“密州出猎”为什么要用“出”,而不用“打”呢? 词特别讲究炼字,“打”是口头语,而“出”是书面语。由于打猎要走出城,所以用“出”,这也有道理。 2.这里写的是出猎的场面,场面有“点”和“面”。这里的“点”和“面”分别是什么? 作者出猎时的服装就是点,作者和他的同僚出猎时的浩大的场面是面。 3.为什么作者说“聊发少年狂”? 作者当时才38岁,并没有老,这样写是对他的豪情的衬托,另一方面是写出了他壮志未酬的感叹。 4.作者牵黄、擎苍、骑马、射虎等动作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 豪放、英武。 5.词里消逝了哪些人名?作者借他们来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1)“孙郎”:“亲射虎,看孙郎”示意自己富有雄才大略,像少年孙权那样。 (2)“冯唐”:“遣冯唐”和“射天狼”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的决心和爱国的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希望被重用的愿望。 6.“遣冯唐”和“射天狼”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射天狼? “遣冯唐”就是作者希望冯唐一样的使者来赦免他的罪,使他能够像魏尚一样为国立功。 作者希望像魏尚那样,当时魏尚由于打仗时多报了杀敌的数字而获罪,后来冯唐持节云中赦免他的罪,朝廷重新重用他。作者当时做太守,希望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到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的更重要的地方去。 “射天狼”就是赶走外来侵害的敌人,这里的“天狼”就是指来自西北的敌人。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7.全 词应当怀着怎样的感情朗诵?为什么?在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 第一段用激扬、强壮的语调读,其次段用更猛烈的、豪放的感情来朗诵。其次段抒发了 作者要报效祖国的愿望,语气应当更坚决,同样是豪放的感情来朗诵,要比上一段更有气概。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狂 典故 谭义专 篇7:宋词两首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班级上册) 教学内容:宋词两首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气目标 了解著名词人的生平,词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词的基本学问,当堂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词的文眼,感受词作者的情感,鼓舞同学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 教学重点 词眼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识词人面 对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课时支配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完成凤栖梧自学提纲 指导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了解作家作品,理解诗意。 3、品尝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 4、整体把握诗歌主旨。 完成自学目标 一、 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二、字词的音形意 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 2、重点词语的理解 3 、重点词句理解 三、体会主旨 其次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柳永,你能想到他的哪些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倦地查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家乡渺邈,归思难收”,这是天际沦落人的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凤栖梧。 二、复习宋词的常识。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确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确定的。 别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等。 形式: 有词牌,有标题,一般都是两段(片),句子长短不一。 分类:按字数-小令、中调、长调。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 派别: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秦观等);豪放(苏轼、辛弃疾等)。 三、老师范读两首宋词,指导同学朗读,留意把握宋词中蕴涵的情感。 四、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亲热,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