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汪伦》及诗意.docx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篇1:赠汪伦古诗诗意 赠汪伦古诗诗意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解释 汪伦:李白的伴侣。李白游泾(j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四周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情。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觉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其次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行测。 不及:不如。 译诗、诗意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突然听到岸上传来告辞的踏歌声。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四周),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照旧连续他那漂移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其次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U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养分,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气。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篇2: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作品原文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解释译文 作品解释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行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方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特别动人。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伴侣。李白游泾(j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四周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情。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一般村民,这个观点始终连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其次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作品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 突然听到岸上传来告辞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创作背景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仆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刚要离岸,突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仆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特别感动。他立刻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文学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见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头,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潇洒,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呈现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刚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辞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的确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伴侣同是不拘俗礼、欢快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意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方而接受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鄙视和宠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意。 篇3:古诗赠汪伦诗意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动身,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赠汪伦解释 汪伦:李白的伴侣。 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行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方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不及:不如。 赠汪伦鉴赏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忱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忱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仆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明显,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由于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的确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忱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确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伴侣同是不拘俗礼、欢快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原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刻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当然潇洒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忱,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情。 或许正由于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共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头,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潇洒,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劲。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见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简洁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篇4:赠汪伦诗意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 解释译文 词句解释 汪伦:李白的伴侣。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行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方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白话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整体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见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头,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潇洒,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起句先写离去者,呈现了李白在刚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辞的情景。“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次句继写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踏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的确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伴侣同是不拘俗礼、欢快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意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方而接受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鄙视和宠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意。 篇5:赠汪伦诗意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解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伴侣,性格特殊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诗意: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突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厚。 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见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头,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潇洒,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呈现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刚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辞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的确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伴侣同是不拘俗礼、欢快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意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方而接受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鄙视和宠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意。 作者介绍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诞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篇6:赠汪伦诗意三百字 赠汪伦诗意三百字 一首赠汪伦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意。这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深厚情意,我们看看下面吧 ! 赠汪伦诗意三百字 李白外出巡游时路径桃花县,在村民汪伦家做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为李白跳了一只舞。于是李白作了这首诗赠给汪伦作纪念。诗中充分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情意。正如诗中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讲即便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过汪伦送我的情意深。而前两句叙事,“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正表示处于意料之外,汪伦用民间最隆重的踏歌舞来欢送李白,这让诗人怎能不感动呢!而这让诗人怎来表达呢?桃花潭就在四周,于是诗人有感而发用桃花潭来和汪伦对自己的情意作比较。而这两句就用了“不及”来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连在一起。拿“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把无形的情意化为有形,这样既深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意有多深呢? 我觉得这赠汪伦及自然,直抒真情,特别感人。 古诗赠汪伦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才智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今日照旧值得我们传诵。入选教科书的古诗,语言高度精练,节奏感强,同学学习起来朗朗上口,更是易于背诵。而且,经典古诗的教学,对同学德育的教育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材第三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唐代宏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叙事抒情佳作。这首诗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伴侣之间的深厚情意。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写待发之际,诗人突然听到岸边传来踏歌声,一个“忽”字,写出了李白心中的惊喜;后两句是抒情,诗人以水深喻情深,在诗人看来,桃花潭虽碧水幽深,却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意深!这首小诗,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二 学情分析 作为学校二班级的同学,对古诗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力气,如朗读、理解等,但不同的同学对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情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因而,如何让这时空交叉的古人和今人在“友情”这个主题上,抓住情感这个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三 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诗词的教学要求“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开放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漂亮。”依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课标要求和同学实际,从培育同学的语文素养着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学问与力气:1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 精读一首赠汪伦,拓展延长一组送别诗,丰富同学文化底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想、悟、诵、唱等来达成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 懂得珍惜人间友情,有交伴侣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四 教学预备 诗歌教学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在课堂上要灵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同学乐观参与,引导同学潜入诗词意境,陶冶情操。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让同学收集李白的资料备沟通,预习古诗. 五 教法、学法 同学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老师是学习活动的乐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同学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制造性。整个教学过程归纳为“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感诗情、诵诗歌”来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的有效引导显得及其重要。不管是老师的乐观引导,还是多媒体课件对情景的再现,我都不断为同学创设情景,使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古诗教学读是基础、悟是关键,以诗为本,重在悟情。由于本诗语言含蓄、凝练,而又极富情感,在教学中,我主要实行“以读代讲,以讲促读”的方法,并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同学的诵读爱好。让同学在读中悟情,以情促读,最终领悟诗意,融入诗境。 六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知诗人 1、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宠爱听儿歌,今日我们先来听一首儿歌吧. 课件(1):播放歌曲静夜思 2、听出来了吗?这首儿歌的歌词的作者是谁? 3、板书:李白。 课件(2)出示李白像 4、那么,同学们,关于李白,你知道些什么呢? 5、同学先沟通,老师适时赐予补充。 课件(3)出示李白简介 6、是啊!李白是一个宏大的诗人,他一身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赠汪伦吧。 (二)借助旧知 解诗题 1、板书:赠汪伦 强调“赠”的读音应是平舌。 2、一起读一遍课题吧。 3、有谁知道“赠”是什么意思,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吗? 4、李白之所以要送给汪伦这首诗,是由于他们之间有很深厚的感情,同学 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道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那么,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送给汪伦呢? (三)自主合作 读诗文 课件(4):出示古诗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 有问题的可以和同桌的同学沟通,也可以待会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刚才,同学都读得很认真,有没有同学情愿读给大家听听? 3、指导同学互评读书状况。 4、听古诗范读。 课件(8):播放录音 5、生齐读。 (四)师生探究 明诗意 1、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了吗? 2、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3、同学们,带着我们的理解,一起来朗读一遍古诗吧! (五)循循诱导 感诗情 1、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伴侣,还有一个特殊好玩的小故事呢,你 们想知道吗? 2、请欣赏故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课件(6):出示故事视频 3、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同学沟通自己的想法。 5、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体会李白与汪伦的这份深厚情意。 6、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意?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 课件(7):出示诗句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去,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在那短短的十几天里,他们过得特殊快乐。然而,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刚要离开的小船上,看着那幽深的潭水,更加触动了他的离别情怀。同学们,有谁知道桃花潭里的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意毕竟有什么关系吗?(水深喻情深) (板书:水深情深) (3)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 (4)同学依据自己的经受,开放想象,体会诗情。 (5)是呀,纵然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意深啊!这真是水深,情 (更深) 板书:更 (6)在李白看来,桃花潭水的肤浅、清亮,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意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让我们用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用读表达出来吧! (六)不拘一格 诵诗歌 课件(8):配乐并引导同学三读古诗。 (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将要离岸的小船上,突然看到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的心确定会为之感动,你会脱口而出(齐读古诗)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哀痛,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古诗) (3)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反复吟唱着感受之言,渐渐的远去了(引导同学重复诵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同学们,你们有谁听过周杰伦的歌?他唱的歌很快很特别,今日,我们也换一种朗读古诗的方法,你们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 (5)师范读(桃花潭水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汪伦送我情。),生读。 (4)同学们,你们宠爱这样的读诗的方法吗?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首诗唱出来,你们想学吗?(欣赏并学唱儿歌古诗赠汪伦。) 课件(9):播放儿歌赠汪伦 (七)拓展延长 内化“情” 1、同学们,还是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自古以来,描写友情的诗作,数不胜数。像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2、引导同学朗读一组描写送别的诗作 (1)诗人高适在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董兰庭课件(10):出示别董大(齐朗读) (2)元二是王维的好伴侣,王维借酒为他饯行,送友人西出阳关 课件(12):出示送元二使安西(齐朗读) 3、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一份奇妙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奇妙的友情连同这奇异的诗句永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配乐齐背诵古诗赠汪伦) 七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能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关怀同学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这节课,我的板书尽量做到简洁,用最简洁、明确的词句概括体现诗句内容的词语,使同学一目了然,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篇7:古诗赠汪伦的诗意 古诗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解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闲逛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方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特别动人。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 突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忱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忱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仆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明显,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由于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的确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忱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确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伴侣同是不拘俗礼、欢快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原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刻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当然潇洒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忱,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情。 或许正由于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共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三联阅读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头,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潇洒,很有情味。 篇8:古诗赠汪伦的诗意 古诗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解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伴侣,性格特殊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一般村民的深情厚谊。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呈现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刚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辞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明显,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方而接受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观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漂亮的传奇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或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其次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感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四周,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意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意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篇9:古诗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告辞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解释: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行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方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特别动人。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伴侣。李白游泾(j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四周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情。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一般村民,这个观点始终连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其次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宠爱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特殊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准备写信邀请他。那时,全部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马上兴奋奋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知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特殊快乐。由于汪伦的别墅四周,群山环绕,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宠爱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仆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观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刚要离岸,突然听到一阵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