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改工作总结和反思doc.pdf
高中历史课改工作总结和反思高中历史课改工作总结和反思2005 年秋,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走进课改。因为我们深知,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培养一代真正具有时代特点、现代意识的民族脊梁.因此,课改便成了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三年课改回头看,一路走来的南京高中历史改革,其中不乏坎坷与艰辛,困惑与矛盾,但由于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专家的专业引领,学者的指点迷津,还由于市教研室“基于问题解决,致力行动跟进的总体方针策略的指引,依靠我们团队的集体力量,依靠我们历史同仁的大胆探索,我们终于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为了谋求自我进步,也为了将南京高中历史课改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现藉全国课改协作体研讨会召开之际,我们做一总结和反思,以就教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同仁!一、锻造教师团队,提升课改的支撑力一、锻造教师团队,提升课改的支撑力三年前,当我们直面新课改时,深深感觉新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不足.一方面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资源等滞后,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由理解到接受再到转变,还有个相当长的过程,实施难度较大.怎么办呢?千头万绪中,深感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教师。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师资队伍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为了使队伍适应课改需要,我们把师资培训作为推进课改的一项重点工作,并超前谋划。1.1.贯彻课改理念,掌握三维目标贯彻课改理念,掌握三维目标推进课改,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首先从自己开始,系统地全面地认真学习、反复研读与课改相关的论著、文件等,探究其理念与政策,使自己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理解并领悟课改的精神和实质,理解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和外延。然后,我们就始终不渝地坚持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各类培训班上,把课改的理念、精神和实质反复宣传,大力弘扬。并在教学实践中用“三维”目标衡量和检测执行的情况。发现偏差,立即纠正.2.2.坚持“先培后上”原则,做到三个“确保坚持“先培后上”原则,做到三个“确保 课改三年来,市教育局师资处和教研室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组织各个学科、各个年级进行假期集中研训。历史学科积极响应,在培训的师资队伍、培训的内容形式、考勤、考绩等方面严把质量关.有关教师还被要求反复轮训.与此同时,我们坚持三个“确保”,即确保培训人员的全员性;确保培训时间的连续性;确保培训内容的实效性.每年还组织南京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南京市农村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并选送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和高校组织的培训,收到较好效果。3.3.健全三大机制,建设三支队伍健全三大机制,建设三支队伍健全以三个梯度(青优、学科带头人、名特教师),一个教研网络(以专兼职教研员、学科中心组成员、学科命题组成员为核心的学科骨干教师群体)为核心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以考核、评比、使用、管理为抓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以学科中心组成员专业成长为目的的组织机制。建设一支有新课程理念,基于行动研究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适应教研方式变化,立足学科,服务学校的区、县教研员专业引领队伍;建设一支关注课改、服务课改、研究课改的名特教师专家队伍。4 4。坚持专业引领,实施三年培训。坚持专业引领,实施三年培训专业引领是有效推进课改发展的重要途径。一线教师新课程的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优劣。因此,课改三年,专家讲座,名师引领,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其中,用心爱心专心主要分为两类:(1 1)省内外的专家级讲座。)省内外的专家级讲座。如历史课标组组长朱汉国;人教社陈其、李伟科、许斌、余桂元、芮信等;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南京大学的高华、陈晓律;南师大的刘军、姚景祥等一批专家、学者、教授.他们就历史学科的课程观、教材观、新史学观、评价观,以及教材的知识概念重点、难点等若干问题进行讲解剖析,较好地弥补了中学教师知识老化、理论功底较弱的问题.他们不吝指教,如醍醐灌顶,令人豁然开朗,受到广大教师热烈欢迎,也保障了我市历史课改的顺利进行。(2 2)本市的一批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名师引领)本市的一批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名师引领.如朱绍坤、蒋孝天、马学松、卢新建、任家林、李华、胡玉娟、郭东辉、杜娟、陈红、唐云龙等老师,他们就“问题情境”设计,如何操作三维目标,如何实现知识迁移,如何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问题,如何解决学生思维训练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等进行讲解.由于他们身临一线,并率先垂范,故讲座令人耳目一新。由于课改培训,教师在课改中得到了各种锻炼机会,也获得了更多的教学观摩、参观考察、课程开发和交流分享的机会,丰富了自身的专业体验,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一批青年教师和新课改同步成长,而且进步很快。二、改革课堂教学,提升课改的实施力二、改革课堂教学,提升课改的实施力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都是围绕课堂来实现的。课堂是课改的前沿阵地,也是三年历史课改重点、难点所在。因此,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教师:(一)教师:“三大力“三大力、“三切实”“三切实”1.1.大力发扬教学的“三用”精神,切实做到转变角色大力发扬教学的“三用”精神,切实做到转变角色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倡导教师教学中,要真正“用力、用脑、用爱”去组织教学.2 2大力坚持教学的“三性”原则,切实做到务实求真大力坚持教学的“三性”原则,切实做到务实求真教学原则的“三性”是指目标性、针对性、实效性。“目标性”教学,是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组织学生学习并解读本课课标,江苏省教学要求;并要求师生明白本课要达成的具体目标。“针对性,是指为达成目标,教师以人教版为主,有效整合人民版等相关知识。做到“三不讲: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不讲;学生根本无法接受的知识不讲;与“目标达成 无意义的话不讲。“有效性,是指改变学生学习过程,切实做到先学后教,不学不教,先练后讲,不做不讲,注意及时训练。切实围绕“务实求真下功夫。3 3大力实施教学的“三新大力实施教学的“三新 要求,切实做到教学的灵活多样要求,切实做到教学的灵活多样针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实施“三新”要求,即新课件、新材料、新方法.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影像资料、实物模型、学生展示等,要切实做到“三化,即灵活化、多样化、有效化。杜绝教师上课“五个一”形象,即仅用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本老教案。(二二)学生:解决四大问题学生:解决四大问题1 1。学习的态度,即动力与责任心问题。学习的态度,即动力与责任心问题;2.2.学习的过程,即先学、先练与教师教学和谐统一的问题;学习的过程,即先学、先练与教师教学和谐统一的问题;3 3。学习的模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问题;。学习的模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问题;4 4。学习的效率,即知识迁移与知识应用的问题。学习的效率,即知识迁移与知识应用的问题。用心爱心专心三、变革教研方式,提升课改的保障力三、变革教研方式,提升课改的保障力教研工作是引导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工作,也是课改的基本保证,教研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课改效果的优劣。因此,我们始终牢牢把握教研的质量,并力求变革教研的方式,以期达到预定效果。(一(一)形式上形式上1 1将集中研训与常规教研相结合将集中研训与常规教研相结合常规教研,始终坚持“务实求真,质量第一”的原则.在每个单周四上午,历史学科必定组织全市高中两至三个年级的教研活动。在确保教研质量的前提下,厉行考勤制度,除请假批准以外,实行“一个不能少”原则,否则予以事后查询,上网通报。2 2将大市教研与区、县教研相结合将大市教研与区、县教研相结合积极推行分层、分片、分区、分县的教研活动.大力支持区县教研员在每个双周举行不同层次的教研活动,发现优秀教师或好课,鼓励在全市展示。鼓励边远地区优秀教师借班上课,“送教进城;也组织市区名特优教师“送教下乡”,相互学习,相互促进。3 3将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的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将学校备课组、教研组的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过对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培训,先进教研组的评选,优秀教研组长的示范引领,加强各学校的校本教研.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大课堂教本等。4 4将教师教学实践与专业成长相结合将教师教学实践与专业成长相结合鼓励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注意总结经验,善于写论文、立课题。(二)内容上(二)内容上1 1加强各种课型的探究加强各种课型的探究(1)1)以新授课、常态课为特征的结构与模式研究以新授课、常态课为特征的结构与模式研究日常的新授课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易“疲倦、老套的课。通常,一个教师“磨上”一两节好课并不难,难在每天的教学中是否有新意、有创意,是否有超越自己的意识和勇气.我们大力鼓励教师创新,鼓励教师用心用脑去上课,而不是仅仅用身体去上课。要求教师每课有亮点,课课有进步.(2 2)以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等为特征的典型示范)以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等为特征的典型示范市教研室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的每两周一次的全市性观摩课,已深入人心,反响也较大,已成为我市历史教师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舞台上,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在代表南京市参加省级和全国性赛课活动中,要么第一名,要么一等奖。(3)3)以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二轮通史专题复习课等为特征的结构与模式研究以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二轮通史专题复习课等为特征的结构与模式研究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型进行示范,提供各种课型模式给予参考,这是我们教研活动的一个宗旨。如高三年级总复习的模式已不能采取过去那种“一轮通史,二轮专题,三轮热点、重点,四轮查漏补缺”模式,而是经过反复研究,实行“一轮单元专题,二轮通史专题,三轮强化训练专题,四轮热点专题复习”的模式。尤其是二轮通史专题复习,我们进行较多典型示范,补上学生通史知识欠缺的问题,收到很好的效果。2 2加强教学课件、案例的交流与研究加强教学课件、案例的交流与研究分区县,分层成立若干研究小组,组织收集编写教学课件,通过典型的课例,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课程和教材的整合问题,教材与学生学习实际有效结合的问题,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有效达成的规律、途径问题等。3 3加强对新材料的收集与研究加强对新材料的收集与研究新课程要求创设新情景,必然要有大量的新材料做支撑,而新材料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图片、影像资料、实物等,由于其内容浩繁,因此我们依靠团队力量,共同收集,共同分享。用心爱心专心4 4加强对课题、教后记的思考与研究加强对课题、教后记的思考与研究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能仅靠体力做支撑,更要靠智力的发展。课题研究是推进课改实验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课改开始,我们就要求每个老师必须进行课题研究,既要在省、市、区县科研课题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科研领域,增加科研项目,也要自立课题,申报市级以上重点课题.及时总结,不断反思,也是提升教师课改水平的一个步骤。我们坚持要求教师每天课后写教后记,写教学实录。问题与问题解决就是教师实践基础上的一个片断。(三)方法上(三)方法上1 1注重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新课程的专业素养(略)注重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新课程的专业素养(略)2 2厉行点评制度,提升教师新课改的评课素养厉行点评制度,提升教师新课改的评课素养毋庸讳言,教师的业务水平相差较大,相当一批教师即使认真听课也是听不出所以然的。而长期形成的公开课,公开场合点评教师,也都是讳言缺陷,大唱赞歌的,结果授课人飘飘然,听课人茫茫然。因此,课改以来,我们厉行点评制度,要求授课人先上课,再说课,然后名师点评。要求各位教师以此为案例,以批判性、建设性眼光,“毫不留情地点评.既提高了听课者水平,也深化了公开课的内涵,还造就了一批闻名的“点评师”.3 3设置竞赛平台,提升教师参加新课改的活力设置竞赛平台,提升教师参加新课改的活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中学历史教坛,需要活力,需要引入竞争机制,设置各种竞赛项目,才能“搅动”教坛“一池春水”,激发教师的比拼意识、竞争意识,才能促进人才“又好又快地成长。三年来,主要有(1)荣誉性称号,如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市区教学先进个人的评选等等。(2)文字性竞赛,如市区新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市区优秀论文、课题评选。(3)上课评比,如市区新课程好课评比,说课竞赛等。(4)“擂台课竞赛。以“同课异构为特征,以同一版本教材,同一课题为主题,采取风格迥异的至少 2 人以上的方法进行竞赛。这种“擂台式上课,既锻炼了授课者的能力,又激发了听课者的思维,深受欢迎。(5)考查制度,每学期新课程集中研训时,为了检验培训效果,都要采取考试方法,以验其果。对于前 20 名的教师,给予大会表彰,并颁发证书、奖品.4 4开发课程资源,提升新课改的意义开发课程资源,提升新课改的意义课改前,一个优秀历史教师钻研历史教材可以将五本教材烂熟于心,甚至连标点符号、页码都了如指掌。因为一套教材,一本教参,便能连教十多年。而新课程强调的新材料、新情景,促使教师不得不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好在历史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如:(1 1)教材资源。)教材资源。以课标,省教学要求为纲,以“人教版”为主,辅以“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教材、教参、教案。(2 2)上网搜索。)上网搜索。南京教师的电脑装备早已普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课程资源,已成为一般教师每天的必修课。(3)3)图书馆资源。图书馆资源。各种历史典籍,包括可做教学辅助资料的历史书籍、现代历史作品、教育类书籍等。(4(4)开发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三年多来,我们广大教师做了许多尝试。如南师大附中历史组主持编写的为了明天,积极和平-1213 历史校本课程系列专题已成为高中三个年级上学期的必修课。此外,他们还设置了“中日韩三国历史体验夏令营”,以二战和抗日战争为背景 的诗歌朗诵与表演,对话“历史专家的沙龙等系列活动.南京外国语学校历史组编写了 电影中的历史、楹联知识中的历史学问 等校本课程。金陵中学历史组编写了 古代文化史、用心爱心专心新中国外交史、晚清人物谈、漫步石头城等校本教材。南京十二中的下关史话,南京十三中历史大课堂学本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几乎每个学校都各自开设了历史校本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四、强化课改的五个意识,提升课改的推动力四、强化课改的五个意识,提升课改的推动力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我市高中教师已普遍受到洗礼。尤其在城区高中,已经深入人心。但要进一步深化课改,推动课改可持续发展,经过三年实践,我们认为仍要强化五个意识。1 1课改是教师的发展机遇意识课改是教师的发展机遇意识新课改由于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政策法规,用行政的方法,都使广大教师进入了“熔炉,新鲜感过后,特别是行政的效能“松弛”后,课改能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是否会“回潮?这直接关系到课改能否继续,或向广度、深度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阶段一定要使广大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课改是挑战,更是机遇,是教育变革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思维与知识结构更新的需要,是社会(包括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难得的阶梯。只要将课改意识变成教师必需具备的意识,课改的可持续力,就会得到保证。2 2教师要有做“研究型人才教师要有做“研究型人才 的意识的意识随着大批研究生进入中学师资队伍,也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淘汰的步伐也在加快.课改中,要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自身具有“造血功能”,也就是要做“研究型”的教师.要做成功的“研究型”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其次要有研究能力和方法,再其次要将研究的成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不能为研究而研究。要研究真的问题,更要解决真的问题。目前有不少教师专门“研究”网上的试卷、教案,然后下载,据为己有,这种“拿来主义的照搬研究,非但不会有什么出息,更与课改无益,也是与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的。3 3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意识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意识新课改的落脚点,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而历史思维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综合。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获得,在于教师提供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深思,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反思,启迪他们的心灵,形成个人的见解.历史教学要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分析历史情景或社会问题,产生历史的共感。历史教师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教什么”。现在一些教师仅围绕历史表面现象做文章,组织学生对话、讨论或活动,从感性的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似乎学生参与了教学,实际上学生的历史认识可能很浅薄,对学生的学习、性格的塑造无益。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质疑、批判,冷静而又深刻地看待问题,从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教育。只有学生体验、重演、反思、解释与推理,历史知识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然后才可能逐渐内化为指导他们自己未来人生活动的价值观、人生观。4 4应试教育中的质量意识应试教育中的质量意识评价是课改的焦点,因为评价对课改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而在应试教育时代,学科的分数、等级,是莘莘学子的命根子,稍有闪失,整个社会、家庭、舆论将成排山倒海之势一边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的质量就是课改的第一生命。因此,我们从课改初期就紧紧把握评价与质量这个环节,针对江苏省的考试模式,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特点有:(1)所教班级的目标性。目标就是航标,每个教师(包括学生)都要制定近、中、远期赶超的目标和计划、措施,并予以公布。用心爱心专心(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略)(3)学生训练的系统性。实时训练、限时训练、探究训练,强化训练、周周练、月月清等等,系统训练,以务实求真的态度,讲究实效。与此同时,市教研室组织中心组、核心组成员,定期研究,系统编制符合课改理念的针对本市高中三个年级实际情况的教辅资料、参考资料,供师生选择使用.效果较好,影响较大。5 5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由于江苏省高考方案的影响,也由于这几年南京市历史高考成绩的逐步提升,目前我市选考历史的考生人数较多,高中历史教师普遍很忙很累很苦。但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坚持反思制度,并形成强烈的反思意识。如每节课后的课后记,阶段性学习与复习的总结(当然学校还要组织年级各种考核)。我们大力鼓励教师动笔写作。中学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性,往往“述而不作”,这样不利于课改向纵深发展.于是采取“逼”和“奖”的办法,引导教师写出了许多优秀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随笔.五、解决五对矛盾五、解决五对矛盾,提升课改的成功力提升课改的成功力反思三年课改,始终存在着许多矛盾.我们也正是在想方设法解决一个个矛盾中走过来的.但我们认为下列几对矛盾,是否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课改能否成功。1 1 课改与应试的矛盾课改与应试的矛盾课改的重要性、性质、意义,应该说,南京的历史教师耳熟能详。应试(尤其是高考)的重要性,也无需我在此赘述。尽管有很多领导、专家和学者反复论证,课改与应试是不矛盾的,是相互统一的,甚至是相互促进的,但只要深入基层了解到真实情况,我们只能说,矛盾多多,困惑多多。例一,课改的理念强调“选择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任其学生任选版本、任选选修内容,无疑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后来,学校基本统一教材,统一选修内容,但 2008 年高考试卷试题的难易度不统一(事实上也绝不可能统一),结果家长、学生意见很大。怎么办?例二,“三维目标”,如何实现统一?如何考查?目前纸质考试很难真正考量学生的价值取向,其能力状况充其量也不过是文字分析和文字表达的能力.例三,新课程强调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导致目前的教学往往一味地“追新,“求新”,强调大量地使用材料阅读,是不是淡化了原有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要说考“能力”,这也是考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以至于有不少教师和学生质疑:你们是在考历史还是考语文?虽说文史不分家,但历史学科的独立性在哪里?这历史基础知识还要背、记吗?因为目前流行的试题,基本上与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不少人怀疑,语文、外语、政治学科的社会性可以这样做,历史学科也应该这样做吗?2 2教材的多版本矛盾教材的多版本矛盾多样性也是课程设计的理念之一.这确实也是时代的需要。目前课改地区,全国有四套教材,幸亏江苏只用两种版本,即人教版和人民版.即使这样,也是矛盾重重。两个版本许多内容与结论或说法不一,或你有它无,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请问,师生该相信谁说的结论?试题怎么命?不论试题出在哪一版本,另一版本的师生皆有意见,造成人为不公,相互指责.其结果是高考只能考其中相同的部分,而这样的内容少之又少。如何再考?结果两个版本上的材料和内容都不考,或考岳麓版、大象版,或考课程新资源,师生常常质疑,我们究竟要不要用人教版上课?3 3初中与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矛盾初中与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矛盾尽管这几年初中历史教育也在不断发展,特别历史中考的推行,历史考试从无到有,但远不能令人乐观.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基层学校)缺乏专业或专职教师.即使中考,由于初中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弱化,分值也较低,学生也是临时突击,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严重用心爱心专心不足,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的体例结构新,知识容量大,内容要求高,专业性较艰深,在实际教学中又与课时数量矛盾。学生们需从相对“低幼化 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很难适应高中正规教育;只能一再降低要求和难度,甚至一切规范和基础知识要重新开始,这种衔接情况的严重脱节,大大制约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4 4通史与专题的矛盾通史与专题的矛盾我们认为,目前这种模块专题的结构,是课标设计者与教材编写者的一种理想主义的做法。让一个连通史常识都不清楚的学生,开始就接受过去只有高三文科班“二轮”专题复习才接受的知识,无疑是新时期的“大跃进”.目前的高中历史教材,知识体系破碎,专业化和学术化增强,历史内容的跳跃、缺失和重复,屡见不鲜。历史有其自身的体系,目前断章取义的教学,本身违反了历史认识规律.结果,课堂上如不补充再补充,学生根本听不懂,如要补充,课时不够,如要给学生探究,学生没有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探究要么冷场,要么胡扯,学生困惑,教师痛苦。5 5城区与郊县、重点与普通学校之间的矛盾城区与郊县、重点与普通学校之间的矛盾学校之间差异很大,这是客观存在的。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课堂的内容和实施应该与经济社会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地区、学校的差异性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性。这既客观上承认了差异的存在,又在客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但是,头顶一片蓝天,同样的课改理念,同样的高考试卷,又如何能几重标准呢?毋庸讳言,目前出现了城区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课改如火如荼,而郊县特别是农村高中课改,仿佛只是春风轻轻吹拂,课改与否变化并不大,如有人检查听课,自然要“做秀”一番,而平时上课则差别较大,我们认为这绝不是课改设计者的初衷.课改三年,几多问题,又几多解决,几多困惑,又几多欣慰。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我们还将坚定地走出第二步和自信的第三步,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仍将继续努力。2009 年 1 月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