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中级)传染病专业知识考试顺口溜.pdf
疾控中级考试传染病专业知识考试顺口溜病原顺口溜埃丝乙登森丙黄,破梭狂弹白棒流出汉;麻腮副粘流感正,披风脊小结膜微.注释:埃-埃博拉出血病毒丝-丝状病毒科乙-乙脑病毒登登革病毒森森林脑炎病毒丙丙肝病毒黄-黄病毒属破-破伤风杆菌梭-梭菌属狂狂犬病毒弹-弹状病毒科白白喉杆菌棒-棒状杆菌属流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汉坦病毒属麻腮麻疹和腮腺炎病毒副粘-副粘病毒科流感-流感病毒正-正粘病毒科风-风疹病毒披披膜病毒科脊-脊髓灰质炎病毒小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结膜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微-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血清型分类的顺口溜:麻风腮带痘甲 1艾滋 2 脊灰 3登革志贺均为 45 狂 6 布 19 生脑膜球菌 13 群注释:麻麻疹病毒,风-风疹病毒,腮-腮腺炎病毒带-带状疱疹病毒,痘水痘病毒,甲甲肝病毒1-只有一个血清型艾滋-艾滋病毒,有 2 个血清型,其中 95由 HIV1 引起脊灰脊髓灰质炎病毒,有3 个血清型,其中世界各地流行以 I 型居多登革-登革热病毒,有 4 个血清型,以 II 型居多志贺志贺菌属,分 4 个血清群,我国的优势血清型为福氏2a,宋内氏 1 型,4 群中,痢疾志贺菌引起的症状最重,宋内氏引起的症状最轻狂-狂犬病病毒,有 5 个血清型布布氏杆菌,有 6 个种,19 个生物型脑膜球菌-脑膜炎球菌,有 13 个血清群病毒基因型顺口溜丙艾脊风森乙脑,单股正链RNA1麻疹单负 RNA,登革正链 RNA汉坦刚果分节负链 RNA腮毒不分单负 R,流感禽流正要分剩余甲埃典为 R乙丁嗜肝 DNA,水痘双链 DNA乳头器疹衣为 DNA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并殖吸虫病、棘球幼病、黑热病、华支睾吸虫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姜片虫病、隐孢子虫病(并及黑华,公旋将隐)人兽共患病人兽共患病:莱姆病、炭疽、布病、禽流感、鼠疫、黄热病、狂犬病、结核病、疯牛病(黄鼠禽结婚,莱炭不狂)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乙脑、钩体病传染病皮疹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传染病皮疹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通常 16 天,出疹性传染病的出疹顺序是:风疹-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注释:风疹或者水痘:于发热 1-2 日出疹猩红热:于发热第 23 日出疹天花:于病程第 34 日出疹麻疹:于病程第 3-5 日出疹斑疹伤寒:于病程第 46 日出疹伤寒:于病程 713 日出疹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称为食物源性寄生虫病。5 种主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病原体为:弓形虫肺吸虫肝吸虫旋毛虫猪囊尾蚴土源性线虫病: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等。土源性线虫有:蛔虫,鞭虫,钩虫,绕虫人感染华枝睾吸虫(肝吸虫)病是因为摄入了含囊蚴的淡水鱼虾肺吸虫(并殖吸虫)因为生吃或半生吃含囊蚴的溪蟹和蝲蛄日本吸血虫是因为生产生活而接触疫水,饮用生水等感染尾蚴姜片虫病是因为生食含有姜片虫囊蚴的水生植物和饮用生水丝虫病因蚊虫叮咬钩虫病农田作业是感染丝状蚴,生食污染蔬菜丝状蚴自口腔粘膜浸入蛔虫病因为感染期虫卵经口进人体绕虫病主要是消化道传播,食入感染期虫卵旋毛虫病是食入含有囊包的生的或不熟的猪或其他动物肉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是因食入含有囊尾蚴的生的或未熟的猪肉或牛肉囊尾蚴病是因经口感染猪带绦虫卵感染棘球幼病因虫卵经口感染肠阿米巴是因食入含阿米巴包囊污染的食物疟疾是因按蚊叮咬传播黑热病是因中华白蛉叮咬弓形虫病主要因食入含有卵囊或包囊的食物或水经消化道感染钩体病是因直接接触钩体感染2列入国家重点防治的 8 种地方病鼠吸布克骨碘氟砷注释:鼠-鼠疫骨-大骨节病吸-吸血虫病碘-碘缺乏病布-布病氟-地方性氟中毒克克山病砷-地方性砷中毒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1)经口进入人体的寄生虫:棘球绦虫、钩虫卵、溶组织阿米巴的包囊、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并殖吸虫等(2)经皮肤直接:血吸虫钩虫粪类圆线虫曼氏裂头蚴(3)经媒介生物:疟原虫丝虫利什曼原虫血吸虫(4)密切接触:毛滴虫绕虫(5)吸入:绕虫棘阿米巴(6)母婴:弓形虫十二指肠钩虫疟原虫(7)输血:疟疾弓形虫发育的全过程有 5 种不同形态的阶段: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其中滋养体、包囊和卵囊与传播和致病有关。阿米巴的生活史的几个形态阶段:包囊-滋养体包囊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共4 级,各病毒组织培养分级如下BLS1:无BLS-2: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乙脑病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登革病毒,EB 病毒,肝炎病毒,黄热病病毒,风疹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人乳头瘤病毒BLS-3: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艾滋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疯牛病病毒,SARS 病毒,甲型流感 H2N2 亚型,狂犬病毒,沙拉热病毒BLS4: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细菌,大量活菌操作:BLS-2:霍乱弧菌,其余大部分细菌BLS3:炭疽芽孢菌,布病菌属,结核分支杆菌,鼠疫杆菌,立克次体菌属各种病毒的血清型:病人为唯一传染源的传染病有:水痘-带状疱疹,风疹,麻疹,回归热,蛔虫病,绕虫病,猪囊尾蚴病完全变态的昆虫有:蝇类,蚊子,蝶类不完全变态的昆虫有:蜱类,蟑螂,臭虫,螨类预防接种反应1.局部反应:部分人在皮下或肌内接种疫苗后 1224 小时,在接种部位出现红晕、浸润,并有轻度肿胀和疼痛。一般红晕平均直径 2.5cm 为弱反应;2。65.0cm 为中反应;5.1cm 为强反应.个别人除局部有红晕、浸润外,可能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也称为强反应。以上反应一般在 4872 小时内消退,很少持续 3-4 天.接种某种活疫苗,可出现特殊形式的局3部反应。如皮内接种卡介苗,2 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局部化脓,偶有同侧腋下淋已结肿大,一般要在 2 个月左右结痂,形成 疤痕。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少数人局部可出现硬结。2.全身反应部分人在接种疫苗后 824 小时体温 37。137.5为弱反应;37.638。5 为中反应;38。6 为强反应。发热一般持续1 一 2 天。少数儿童接种麻疹或风疹疫苗5-7天左右可有发热、一过性皮疹。在发热的同时,部分人伴有头晕、头痛、乏力和周身不适。个别人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等胃肠道症状.蚤类能传播的最主要疾病是:A乙肝B霍乱C艾滋病D鼠疫E布病预防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措施是:A预防母婴传播B预防性传播C 预防接触传播D预防输血传播E预防针刺传播控制结核病流行的主要措施是:A发现并治愈肺结核患者B通风和空气消毒C接种卡介苗D预防性用药E隔离传染源一下何种疾病不能作为根本死因:A冠心病B自杀C慢性肾炎D继发性肿瘤E交通事故目前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主要有 3 种: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亚单位疫苗。每种疫苗均含有甲 1 亚型,甲 3 亚型,乙型 3 种流感灭活病毒或者抗原主分,免疫原性相差不大。恶性肿瘤的年龄别发病率变动类型种有:(1)婴儿期高峰型:发病率以婴幼儿时为多,以后明显下降,如,肾母细胞瘤(2)持续升高型:发病率随年龄持续升高,如,胃癌,食管癌(3)上升后下降型:发病率上升到一定年龄后下降,如,肺癌,死亡率在 75 岁后有所下降(4)双峰型:发病率在人生过程中出现两个年龄高峰,一个高峰在青春期,另一个高峰在更年期,如,乳腺癌耐多药结核病(MDRTB)是指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产生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 年)总目标: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在全社会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到 2002 年,阻断艾滋病病毒经采供血途径的传播,遏制艾滋病病毒在吸毒人群中迅速蔓延的势头;力争把性病的年发病增长幅度控制在 15%以内.到 2010 年,实现性病的年发病率稳中有降;把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 150 万人以内.志贺菌属(Shigella)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um).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全世界年病例数超过 2 亿,其中 500 万例需住院治疗,年死亡病例达 65 万。一、生物学性状:形态、培养及生化反应 大小为 0。50.7?m23?m 革兰阴性的短小杆菌.无芽胞,无鞭毛,无荚膜,有菌毛。4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经 24 小时生长,形成直径达 2mm 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志贺菌属中的宋内志贺菌常出现扁平的粗糙型菌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个别菌株迟缓发酵乳糖(一般需34 天)外,均不分解乳糖。故在 S.S 等选择鉴别培养基上,呈无色半透明菌落。在克氏双糖管中,斜面不发酵,底层产酸不产气,硫化氢阴性,动力阴性。可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区别.抗原构造及分类 志贺菌属细菌有 O 和 K 两种抗原.O 抗原是分类的依据,分群特异抗原和型特异抗原,藉以将志贺菌属分为 4 群(种)40 余血清型(包括亚型)。K 抗原在分类上无意义,但可阻止 O 抗原与 O 抗体的结合。从生化特性看,除 A 群外,B、C、D 群志贺菌均能发酵甘露醇;除 D 群外,A、B、C、群志贺菌均无鸟氨酸脱羧酶。A 群:即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e)。有 10 个血清型,其中 8 型尚可分 3 个亚型.是唯一不能发酵甘露醇的一群志贺菌。B 群:即福氏志贺菌(S.flexneri)。有 13 个血清型(包括变型和亚型),各型间有交叉反应。C 群:即鲍氏志贺菌(S。boydii)。有 18 个血清型。D 群:即宋内志贺菌(S.sonnei)。抗原单一,只有一个血清型。是唯一具有鸟氨酸脱羧酶的一群志贺菌.宋内志贺菌有相和相两个交叉变异相。相呈 S 型菌落,对小鼠有致病力,多自急性期感染病人标本中分离到.相为 R 型菌落,对小鼠不致病,常从慢性患者或带菌者检出。相抗原受控于一个140MD 的大质粒,若质粒丢失,相抗原不能合成,菌则从有毒的相转变为无毒的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