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建筑设计规范大全》GB50176-202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887.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Code for therm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 GB 50176-2016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 1 7 年4 月1 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租城乡建设部九.lb.A t:t 第1263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176-2016,自2017年4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2.11、6.1.1、6.2.1、7.1.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93同时废止。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8月18日3 前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F3.热工计算基本参数和方法;4.建筑热工设计原则;5.围护结构保温设计;6.围护结构隔热设计;7.围护结构防潮设计;8.自然通风设计;9.建筑遮阳设计。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细化了热工设计分区;2.细分了保温、隔热设计要求;3.修改了热桥、隔热计算方法;4.增加了透光围护结构、自然通风、遮阳设计的内容;5.补充了热工设计计算参数。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4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z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本规范参加单位:欧文斯科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门窗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金阳新建材有限公司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方大建科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革画冯雅孟庆林杨仕超任俊赵士怀唐鸣放方修睦夏祖宏杨柳杨允立林波荣葛坚傅秀章董宏周辉于忠杨玉忠赵立华张智刘庆灿陈小刚许武毅曾晓武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如j加平杨善勤许文发韦延年储兆佛刘明明张寅平冉茂宇宋德宣5 目次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 2.2符号.6 3 热工计算基本参数和方法.113.1 室外气象参数.11 3.2 室外计算参数.11 3.3 室内计算参数.12 3.4基本计算方法.12 4建筑热工设计原则.17 4.1 热工设计分区.17 4.2保温设计.19 4.3 防热设计.20 4.4 防潮设计.21 5 围护结构保温设计.235.1墙体.23 5.2楼、屋面.24 5.3 门窗、幕墙、采光顶.26 5.4地面.27 5.5地下室.28 6 围护结构隔热设计.29 6.1 外墙.29 6.2屋面.30 6.3 门窗、幕墙、采光顶.31 7 围护结构防潮设计.33 7.1 内部冷凝验算.33 7.2表面结露验算.36 7.3 防潮技术措施.36 8 自然通风设计388.1 一般规定.38 8.2技术措施.38 9 建筑遮阳设计.40 9.1建筑遮阳系数的确定.40 9.2建筑遮阳措施.41附录A热工设计区属及室外气象参数.43 附录B热工设计计算参数.77 B.l 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77 B.2 常用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84 B.3封闭空气间层热阻.85 B.4 围护结构表面换热系数和换热阻.89 B.5太阳辐射吸收系数.91 B.6常用材料蒸汽渗透阻.93 B.7种植屋面热工参数.93 B.8饱和水蒸气分压.94 附录C热工设计计算公式.100 C.l 非均质复合围护结构的热阻.100 C.2 结构性热桥的线传热系数.102 c.3 隔热性能计算.104 C.4非平衡保温.105 c.5 门窗、幕墙传热系数.107 c.6 门窗、幕墙抗结露骏算.113 c.7 门窗、幕墙太阳得热系数.-.113 c.8水平遮阳和垂直遮阳的直射辐射透射比.114 c.9水平遮阳和垂直遮阳的散射辐射透射比.118 c.10 7 附录D围护结构热阻最小值.122D.1 外墙、楼屋面热阻最小值.-.122 D.2 地面、地下室外墙热阻最小值.124 本规范用词说明.127 引用标准名录.128附:条文说明.129 8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and Symbols .2 2.1 Terms 2 2.2 Symbols 6 3 Calculation Conditions and Methods.11 3.1 Outdoor Weather Conditions11 3.2 Outdoor Design Conditions11 3.3 Indoor Design Conditions12 3.4 Calculation此1ethods124 General Reqmrements.17 4.1 Dividing Climate Region for Building Thermal Design 17 4.2 Thermal Insulation Requirements in Winter .19 4.3 Thermal Insulation Requirements in Summer 20 4.4 M01sture Proofmg Requirements 21 5 Thermal Insulation in Winter.23 5.1 Wall 23 5.2 Floor and Roof 24 5.3 Window,Door,Curtain Wall and Lighting Roof 26 5.4 Ground 27 5.5 Basement28 6 Thermal Insulation in Summer.29 6.1 Wall 29 6.2 Roof 30 6.3 Window,Door,Curtain Wall and Lighting Roof 31 9 7 Moisture Proofing.33 7.I Condensation Calculation in the Building Envelope 33 7.2 Dewing Calculation on the Surface of Building Envelope36 7.3 T echmcal Measures.36 8 Natural Ventilation.38 8.I General Requirements.38 8.2 Technical Measures .38 9 Sun Shading.40 9.I Shading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lement 40 9.2 Techmcal Measures.41 Appendix A Climate Region for Building Thermal Design and Outdoor Conditions.43 Appendix B Calculation Parameters.77 R 1 Thermal Physics Properties of Materials.77 R 2 Correction Factor of Heat Conduction Coefficient 84 R 3 Thermal Resistance of Air Layers.85 且4Surface Coefficient,Resistance of Heat Transfer.89 B.5 Solar Radiation Absorbility Factor 91 R 6 Vapor Resistivity of Materials.93 B.7 Calculation Parameters of Planted Roof.93 B.8 Saturation Vapor Pressure.94 Appendix C Calculation Formulae 100 C.1 Mean Thermal Resistance of Inhomogeneous Building Envelope.100 C.2 Linear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102 C.3 Internal Surface Temperature of Wall and Roof in Summer.104 C.4 Methodology of Nonequilibrium Thermal Insulation 105 C.5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Window,Door and Curtain Wall.107 10 C.6 Dewing Calculation of Window,队Jorand Curtain Wall 113 C.7 SHGC of Window,Door and Curtain Wall.113 C.8 Direct Solar Transmittance of Overhang and Flank Shading 114 C.9 Diffuse Solar Transmittance of Overhang and Flank Shading 118 C.10 Solar Transmittance and Reflectance of Blade Shading 118 Appendix D Minimum Values of Thermal Resistance 122 D.1 Wall,Roof 122 D.2 Ground,Basement Wall 12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127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128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29 11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建筑热工building thermal engineering 研究建筑室外气候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室内外热湿作用对围护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室内热环境方法的学科。2.1.2 围护结构building envelope 分隔建筑室内与室外,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建筑部件。2.1.3 热桥thermal bridge 围护结构中热流强度显著增大的部位。2.1.4 围护结构单元building envelope unit 围护结构的典型组成部分,由围护结构平壁及其周边梁、柱等节点共同组成。2.1.5 导热系数thermal conductivity,heat conduction coeffi cient 在稳态条件和单位温差作用下,通过单位厚度、单位面积匀质材料的热流量。2.1.6 蓄热系数coefficient of heat accumulation 当某一足够厚度的匀质材料层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通过表面的热流波幅与表面温度波幅的比值。2.1.7热阻thermalresistance 表征围护结构本身或其中某层材料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2.1.8传热阻heattransfer resistance 表征围护结构本身加上两侧空气边界层作为一个整体的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2.1.9 传热系数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2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为单位温差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传热系数与传热阻互为倒数。2.1.10线传热系数linear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当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为单位温差时,通过单位长度热桥部位的附加传热量。2.1.11 导温系数thermal diffusivity 材料的导热系数与其比热容和密度乘积的比值,表征物体在加热或冷却时,各部分温度趋于一致的能力,也称热扩散系数。2.1.12热惰性thermal inertia 受到波动热作用时,材料层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用热惰性指标CD)来描述。2.1.13 表面换热系数surface coefficient of heat transfer 围护结构表面和与之接触的空气之间通过对流和辐射换热,在单位温差作用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2.1.14表面换热阻surface resistance of heat transfer 物体表面层在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过程中的热阻,是表面换热系数的倒数。2.1.15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solar radiation absorbility factor 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与投射到其表面的太阳辐射热之比。2.1.16温度波幅temperature amplitude 当温度呈周期性波动时,最高值与平均值之差。2.1.17 衰减倍数damping factor 围护结构内侧空气温度稳定,外侧受室外综合温度或室外空气温度周期性变化的作用,室外综合温度或室外空气温度波幅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波幅的比值。2.1.18延迟时间time lag 围护结构内侧空气温度稳定,外侧受室外综合温度或室外空气温度周期性变化的作用,其内表面温度最高值(或最低值)出现时间与室外综合温度或室外空气温度最高值(或最低值)出现时间的差值。3 2.1.19 露点温度dew point temperature 在大气压力一定、含温量不变的条件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到达饱和时的温度。2.1.20 冷凝condensation 围护结构内部存在空气或空气渗透过围护结构,当围护结构内部的温度达到或低于空气的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析出形成凝结水的现象。2.1.21 结露dewing 围护结构表面温度低于附近空气露点温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围护结构表面析出形成凝结水的现象。2.1.22 水蒸气分压partial vapor pressure,partial pressure of water vapor 在一定温度下,醒空气中水蒸气部分所产生的压强。2.1.23 蒸汽渗透系数coefficient of vapor permeability 单位厚度的物体,在两侧单位水蒸气分压差作用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渗透的水蒸气量。2.1.24蒸汽渗透阻vapor resistivity 一定厚度的物体,在两侧单位水蒸气分压差作用下,通过单位面积渗透单位质量水蒸气所需要的时间。2.1.25 辐射温差比the ratio of vertical solar radiation and in-door outdoo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累年1月南向垂直面太阳平均辐照度与1月室内外温差的比值。2.1.26 建筑遮阳shading 在建筑门窗洞口室外侧与门窗洞口一体化设计的遮挡太阳辐射的构件。2.1.27水平遮阳overhang shading 位于建筑门窗洞口上部,水平伸出的板状建筑遮阳构件。2.1.28垂直遮阳flank shading 位于建筑门窗洞口两侧,垂直伸出的板状建筑遮阳构件。4 2.1.29 组合遮阳combined shading 在门窗洞口的上部设水平遮阳、两侧设垂直遮阳的组合式建筑遮阳构件。2.1.30 挡板遮阳front shading 在门窗洞口前方设置的与门窗洞口面平行的板状建筑遮阳构件。2.1.31 百叶遮阳blade shading 由若干相同形状和材质的板条,按一定间距平行排列而成面状的百叶系统,并将其与门窗洞口面平行设在门窗洞口外侧的建筑遮阳构件。2.1.32 建筑遮阳系数shading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lement 在照射时间内,同一窗口(或透光围护结构部件外表面)在有建筑外遮阳和没有建筑外遮阳的两种情况下,接收到的两个不同太阳辐射量的比值。2.1.33 透光围护结构遮阳系数shading coefficient of trans parent envelope 在照射时间内,透过透光围护结构部件(如:窗户)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与透光围护结构外表面(如:窗户)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2.1.34 透光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系数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SHGC)of transparent envelope 在照射时间内,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部件(如:窗户)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透光围护结构外表面(如:窗户)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2.1.35 内遮阳系数shading coefficient of curtain 在照射时间内,透射过内遮阳的太阳辐射量和内遮阳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2.1.36综合遮阳系数general shading coefficient 建筑遮阳系数和透光围护结构遮阳系数的乘积。5 2.2符号2.2.1 通用符号:A一一面积;C二十宽度;c一一比热容pCDD26 以26为基准的空调度日数;d5 日平均温度运5的天数;d注25一一日平均温度二三25C的天数;f;一一一复合围护结构中,第i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h 高度pHDD18 以18为基准的采暖度日数;l 长度;5一一间距;T一一一波动周期ptminm最冷月平均温度;t盯lB 圆周率;一一密度;。二一干密度;一一一材料层的厚度。2.2.2 传热计算:a 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D 热惰性指标;D一二非匀质复合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Droor一屋面构造层的热惰性指标;Dsoil种植屋面绿化构造层的热惰性指标;g 门窗、幕墙中透光部分的太阳辐射总透射比;I 太阳辐射照度;6 7一一太阳辐射照度平均值;IRT一一辐射温差比;K 传热系数;Km一一平均传热系数;K;一一不同朝向外墙的非平衡传热系数,脚注z用s、n、e、w表示南、北、东、西朝向;(JD二维传热计算得到的传热量;R一一热阻;R 非匀质复合围护结构的热阻;R。一一传热阻;Ri 内表面换热阻;R.一外表面换热阻;Rminx一一满足允许温差要求的非透光围护结构热阻最小值,脚注z用w、r、g、b表示墙体、屋面、地面、地下室墙;Rgreen一一种植屋面植被层的附加热阻pRroof 屋面构造层的热阻;Rsoil一一种植屋面绿化构造层的热阻;s 蓄热系数;SHGC一一透光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系数;td一一空气露点温度;t.一室外空气温度;t一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te min 累年最低日平均温度;temax一累年日平均温度最高日的最高温度;ti 室内空气温度;tse一一室外综合温度;tse x一一不同朝向外墙的采暖期平均室外综合温度,脚注z用5、n、e、四表示南、北、东、西朝向;tw一一采暖室外计算温度;7 f:.tx 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差,脚注z用w、r、g、b表示墙体、屋面、地面、地下室墙;e一外表面换热系数;1一一内表面换热系数;E1一热阻最小值的密度修正系数;2 热阻最小值的温差修正系数;。e地面、地下室外墙与士体接触面的温度;ei一一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p。1max一一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lX一一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脚注z用w、r、g、b表示墙体、屋面、地面、地下室墙P/.导热系数;c 保温材料导热系数计算值;e一一室外温度波幅;:一一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波幅;L广二衰减倍数;f-延迟时间;e 室外温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一一一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s一太阳辐射吸收系数;f,线传热系数。2.2.3 传温计算:H 蒸汽渗透阻;H。一一围护结构总蒸汽渗透阻;Ha.厂一冷凝计算界面内侧所需的蒸汽渗透阻;Hoe 冷凝计算界面至围护结构外表面之间的蒸汽渗透阻;Hoc一一顶棚部分的蒸汽渗透阻;Pm一一围护结构内任一层内界面的水蒸气分压;8 pi一一室内空气的水蒸气分压;P.一一室外空气的水蒸气分压FP.一饱和水蒸气分压;P.c 冷凝计算界面处与界面温度对应的饱和水蒸气分压;Rc,i一一冷凝计算界面至围护结构内表面之间的热阻;Z一一采暖期天数;t.w一一保温材料重量湿度的允许增量;。c一冷凝计算界面温度;蒸汽渗透系数;伊e一一计算采暖期室外平均相对湿度。2.2.4 建筑遮阳系数计算:t一一直射辐射方向百叶的间隙;Eb,i一一百叶板条第i段内表面受到的散射辐射;Eb,。一从百叶系统反射出来的散射辐射;Edif,du 透过百叶系统的散射辐射;E也面一一透过百叶系统的直射辐射的散射辐射;E缸,曲一一直接透过百叶系统的直射辐射;Ef,;一一百叶板条第i段外表面受到的散射辐射FEf,Hl一通过百叶系统透射过去的散射辐射;Ef,。人射到百叶系统的散射辐射;E一一通过百叶遮阳系统后的太阳辐射pF俨q一一表面到表面q的角系数;h.一一太阳高度角;I。门窗洞口(透光罔护结构部件外表面)朝向的太阳总辐射;Io门窗洞口朝向的太阳直射辐射;Id一一水平面的太阳散射辐射;SC.建筑遮阳系数;t.遮阳板倾斜角;9 shade_ l遮阳板挑出长度;vin_h十一窗口高度;:vin _ w一一窗口宽度;10 XD一一遮阳构件的直射辐射透射比;xd 遮阳构件的散射辐射透射比;门、窗口的垂直视角;卢一门、窗口的水平视角;一一壁面太阳方位角;?一一挡板的轮廓透光比;旷二一挡板材料的透射比;dif,dif一一百叶系统对散射辐射的反射比;d汀,dif百叶板条对直射辐射的散射透射反射比;di呐百叶系统楼空部分对直射辐射的反射比;如百叶板条第i段外表面的太阳辐射反射比;冉,z一一百叶板条第i段内表面的太阳辐射反射比;rdif,dif一二百叶系统对散射辐射的透射比;dir,d百叶板条对直射辐射的散射透射透射比;rdi叫r百叶板条对直射辐射的直接透射比;f,i 百叶板第i段外表面的太阳辐射透射比;rb,i 百叶板第z段内表面的太阳辐射透射比。3 热工计算基本参数和方法3.1 室外气象参数3.1.1 最冷、最热月平均温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最冷月平均温度tminm应为累年一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2 最热月平均温度tmaxm应为累年七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3.1.2 采暖、空调度日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暖度日数HDD18应为历年采暖度日数的平均值;2 空调度日数CDD26应为历年空调度日数的平均筐。3.1.3全国主要城市室外气象参数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选用。3.2 室外计算参数3.2.1 冬季室外计算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tw应为累年年平均不保证时的日平均温度;2 累年最低日平均温度temin应为历年最低日平均温度中的最小值。3.2.2 冬季室外热工计算温度te应按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D值的不同,依据表3.2.2的规定取值。表3.2.2冬季室外热工计算温度围护结构热稳定性计算温度(6.0Dt巳t四4.1D6.。t,二0.6 tw十0.4 t,min 1.6D4.1 t,=0.3tw十07 te min Dl.6 t,=t,min 11 式中:乱,RzRn二一各层材料的热阻(m2 K叫),其中,实体材料层的热阻应按本规范第3.4.1 条的规定计算,封闭空气间层热阻应按本规范附录表B.3的规定取值。3.4.3 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二(三)向非均质复合围护结构的热阻R应按本规范附录第c.1节的规定计算。3.4.4 围护结构平壁的传热阻应按下式计算:Ra=R+R十Re(3.4.4)式中:R。围护结构的传热阻(m2 K/W);Ri一一内表面换热阻(m2 K/W),应按本规范附录B第B.4节的规定取值;Re外表面换热阻(m2 K/W),应按本规范附录B第B.4节的规定取值;R一围护结构平壁的热阻(m2 K/W),应根据不同构造按本规范第3.4.13.4.3条的规定计算。3.4.5 围护结构平壁的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K=_l_(3.4.5)Ro 式中zk一一围护结构平壁的传热系数W/(m2 K);Ro 围护结构的传热阻(m2 K/W),应按本规范第3.4.4条的规定计算。3.4.6 围护结构单元的平均传热系数应考虑热桥的影响,并应按下式计算:2l Km=K十丁(3.4.6)式中:Km一一围护结构单元的平均传热系数W/(m2 K);K一一围护结构平壁的传热系数W/Cm2 K汀,应按本规范第3.4.5条的规定计算;1 围护结构上的第j个结构性热桥的线传热系数W/Cm K汀,应按本规范第c.2节的规定计算;13 lj一一围护结构第j个结构d性热桥的计算长度(m);A一一一围护结构的面积(mz)。3.4.7 材料的蓄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ZrrA.c f好(3.4.7)式中:S一一材料的蓄热系数W/(m2 K汀,应按本规范附录B表B.1的规定取值;材料的导热系数W/Cm K);c一材料的比热容kJ/Ckg K汀,应按本规范附录B表B.1的规定取值pp-一材料的密度(kg/m3);T一一温度波动周期Ch),一般取T=24h;一一一圆周率,取3.140 3.4.8 单一匀质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应按下式计算:D=RS(3.4.8)式中:D一一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无量纲;R 材料层的热阻Cm2 K/W),应按本规范第3.4.1 条的规定计算;S一一材料层的蓄热系数W/Cm2 K汀,应按本规范第3.4.7条的规定计算。3.4.9多层匀质材料层组成的围护结构平壁的热惰性指标应按下式计算:D=D1+D2十.十Dn(3.4.9)式中:日,DzDn各层材料的热惰性指标,无量纲,其中,实体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应按本规范第3.4.8条的规定计算,封闭空气层的热惰性指标应为零。3.4.10计算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二(三)向非均质复合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E值时,应先将非匀质复合围护结构沿平行于热流方向按不同构造划分成若干块,再按下式计算z14 15=D1A1+D2A2+D,A.(3.4.10)A1+A2十.十A.式中zE一一非匀质复合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元量纲;A1,Az.A.一一平行于热流方向的各块平壁的面积(m2);D1 Dz00Dn 平行于热流方向的各块平壁的热惰性指标,无量纲,应根据不同构造按本规范第3.4.83.4.9条的规定计算。3.4.11 室外综合温度应按下式计算:t配te十在1(3.4.11)e 式中zt配室外综合温度();te 室外空气温度();I一一投射到围护结构外表面的太阳辐射照度CW/m2);Ps一一一外表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无量纲,应按本规范附录B表B.5的规定取值;e一一外表面换热系数W/(m2 K汀,应按本规范附录B第B.4节的规定取值。3.4.12 围护结构的衰减倍数应按下式计算:向哥(3.4.12)式中:r一围护结构的衰减倍数,无量纲;e一一室外综合温度或空气温度波幅CK);1 室外综合温度或空气温度影响下的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波幅CK),应采用围护结构周期传热计算软件计算。3.4.13 围护结构的延迟时间应按下式计算:ie(3.4.13)式中:5一围护结构的延迟时间(h);已一一室外综合温度或空气温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Ch);15 室外综合温度或空气温度影响下的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灿,应采用围护结构周期传热计算软件计算。3.4.14 单一匀质材料层的蒸汽渗透阻应接下式计算:H=_(3.4.14)式中:H一一材料层的蒸汽渗透阻(m2 h Pa/g),常用薄片材料和涂层的蒸汽渗透阻应按本规范附录表B.6 的规定选用;材料层的厚度(m);材料的蒸汽渗透系数g/(m h Pa刀,应按本规范附录B表B.l的规定取值。3.4.15 多层匀质材料层组成的围护结构的蒸汽渗透阻应按下式计算:H=H1十Hz十H(3.4.1日式中:矶、HzHn各层材料的蒸汽渗透阻(m2 h Pa/g),其中,实体材料层的蒸汽渗透阻应按本规范第3.4.14条的规定计算或选用,封闭空气层的蒸汽渗透阻应为零。3.4.16 冬季围护结构平壁的内表面温度应按下式计算:ti一是()(3.4.16)式中:。一围护结构平壁的内表面温度();R。二围护结构平壁的传热阻(m2 K/W);R一一内表面换热阻(m2 K/W);ti 室内计算温度();te一一一室外计算温度()。3.4.17夏季围护结构平壁的内表面温度应按本规范附录C第c.3节的规定计算。16 4 建筑热工设计原则4.1 热工设计分区4.1.1 建筑热工设计区划分为两级。建筑热工设计一级区划指标及设计原则应符合表4.1.1的规定,建筑热工设计一级区划可参考本规范附录A图A.0.3。表4.1.1建筑热工设计一级区划指标及设计原则一级区划区为l指标名称设计原则主要指标辅助指标严寒地区必须充分满足冬季保tmmmlOC145ds温要求,一般可以不考(1)虑夏季防热寒冷地区一10tminm090王三d5145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2)部分地区兼顾夏季防热夏热冬冷地区。tminmlOC。三三d三三590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3)25tmax m3040d二三2sllO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温夏热冬暖地区10tmin m 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4)25tmax m三29100d二三25200热要求,一般可不考虑冬季保温温和地区。tminm王三13。C部分地区应考虑冬季(5)18tmaxm王三25Co二d,90保温,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4.1.2建筑热工设计二级区划指标及设计要求应符合表4.1.2 的规定,全国主要城市的二级区属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表A.0.1的规定。17 表4.1.2 建筑热工设计二级区划指标及设计要求二级区划名称区划指标设计要求严寒A区OA)6000HDD18冬季保温要求极高,必须满足保温设计要求,不考虑防热设计严寒B区(lB)5000HDD186000冬季保温要求非常高,必须满足保温设计要求,不考虑防热设计严寒C区OC)3800HDD185000必须满足保温设计要求,可不考虑防热设计寒冷A区CDD2690应满足保温设计要求,可不考虑(2A)2000 防热设计三二HDD18应满足保温设计要求,宜满足隔寒冷B区90 热设计要求,兼顾自然通风、遮阳(2B)设计夏热冬冷A区1200二HDD182000应满足保温、隔热设计要求,重(3A)视自然通风、遮阳设计夏热冬冷B区700HDD181200应满足隔热、保温设计要求,强(3B)调自然通风、遮阳设计夏热冬暖A区应满足隔热设计要求,宜满足保500HDD18700温设计要求,强调自然通风、遮阳(4A)设计夏热冬暖B区应满足隔热设计要求,可不考虑HDD18500 保温设计,强调自然通风、遮阳(4B)设计温和A区700HDD18应满足冬季保温设计要求,可不(SA)2000 考虑防热设计CDD2610 温和B区宜满足冬季保温设计要求,可不HDD18700 考虑防热设计(SB18 4.1.3 本规范附录A表A.0.1中未涉及的目标城镇,可根据本规范附录A表A.0.2的规定确定参考城镇,目标城镇的建筑热工设计二级分区区属和室外气象参数可按参考城镇选取。当参考其他城镇的区属和气象参数时,设计中应注明被参考城镇的名称。4.2保温设计4.2.1 建筑外围护结构应具有抵御冬季室外气温作用和气温波动的能力,非透光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的差值应控制在本规范允许的范围内。4.2.2 严寒、寒冷地区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冬季保温要求,夏热冬冷地区、温和A区建筑设计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夏热冬暖A区、温和B区宜满足冬季保温要求。4.2.3 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平面和立面设计、门窗洞口设置应考虑冬季利用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4.2.4 建筑物宜朝向南北或接近朝向南北,体形设计应减少外表面积,平、立面的凹凸不宜过多。4.2.5 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建筑不应设开敞式楼梯间和开敞式外廊,夏热冬冷A区不宜设开敞式楼梯间和开敞式外廊。4.2.6 严寒地区建筑出人口应设门斗或热风幕等避风设施,寒冷地区建筑出人口宜设门斗或热风幕等避风设施。4.2.7外墙、屋面、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分隔采暖房间与非采暖房间的内围护结构等非透光围护结构应按本规范第5.1 节和第5.2节的要求进行保温设计。4.2.8 外窗、透光幕墙、采光顶等透光外围护结构的面积不宜过大,应降低透光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值、提高透光部分的遮阳系数值,减少周边缝隙的长度,且应按本规范第5.3节的要求进行保温设计。4.2.9 建筑的地面、地下室外墙应按本规范第5.4节和第5.5节的要求进行保温验算。19 4.2.10 围护结构的保温形式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结构形式、采暖运行方式、外饰面层等因素选择,并应按本规范第7章的要求进行防潮设计。4.2.11 圄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表面结露验算,并应采取保温措施,确保热桥内表面温度高于房间空气露点温度。4.2.12 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表面结露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7.2节的规定。4.2.13建筑及建筑构件应采取密闭措施,保证建筑气密性要求。4.2.14 日照充足地区宜在建筑南向设置阳光间,阳光间与房间之间的围护结构应具有一定的保温能力。4.2.15 对于南向辐射温差比CITR)大于等于4W/Cm2 K),且1月南向垂直面冬季太阳辐射强度大于等于60W/m2的地区,可按本规范附录C第C.4节的规定采用“非平衡保温”方法进行围护结构保温设计。4.3防热设计4.3.1 建筑外围护结构应具有抵御夏季室外气温和太阳辐射综合热作用的能力。自然通风房间的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外累年日平均温度最高日的最高温度的差值,以及空调房间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的差值应控制在本规范允许的范围内。4.3.2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求,寒冷B区建筑设计宜考虑夏季防热要求。4.3.3建筑物防热应综合采取有利于防热的建筑总平面布置与形体设计、自然通风、建筑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散热、环境绿化、被动蒸发、淋水降温等措施。4.3.4建筑朝向宜采用南北由或接近南北向,建筑平面、立面设计和门窗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20 4.3.s 非透光围护结构(外墙、屋面)应按本规范第6.1节和第6.2节的要求进行隔热设计。4.3.6 建筑围护结构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材料,屋面宜采用绿化、涂刷隔热涂料、遮阳等隔热措施。4.3.7 透光围护结构(外窗、透光幕墙、采光顶)隔热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6.3节的要求。4.3.8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外廊、阳台、挑檐等的遮阳作用。建筑物的向阳面,东、西向外窗(透光幕墙),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4.3.9房间天窗和采光顶应设置建筑遮阳,并宜采取通风和淋水降温措施。4.3.10 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其他夏季炎热的地区,一般房间宜设置电扇调风改善热环境。4.4防潮设计4.4.1 建筑构造设计应防止水蒸气渗透进入围护结构内部,围护结构内部不应产生冷凝。4.4.2 围护结构内部冷凝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7.1节的要求。4.4.3 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运行时的各种工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建筑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4.4.4 建筑围护结构的内表面结露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7.2节的要求。4.4.S 围护结构防潮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 室内空气湿度不宜过高;2 地面、外墙表面温度不宜过低;3 可在围护结构的高温侧设隔汽层;4 可采用具有吸湿、解湿等调节空气湿度功能的围护结构材料;s 应合理设置保温层,防止围护结构内部冷凝;21 6 与室外雨水或士壤接触的围护结构应设置防水(潮)层。4.4.6夏热冬冷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热冬暖沿海地区建筑的通风口、外窗应可以开启和关闭。室外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