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14-唐诗五首-(共32张PPT)剖析.ppt
14唐诗五首唐诗五首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了解作者及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并背诵诗歌。2.体会近体诗的特点,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3.领悟每首诗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连线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也为古今传诵。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著有王右丞集28卷。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擅长绝句,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等。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因而被称为“诗史”,他被尊称为“诗圣”。著名的诗作有“三吏”“三别”和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著有杜工部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中唐著名诗人,晚年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其仿民歌所作的竹枝词等,于唐诗中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存诗800余首。有刘梦得文集10卷。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在辞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称之为“温李”。夜雨寄北贾生锦瑟等诗较为有名。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2.写作背景山居秋暝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时,他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所述内容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从军行(之四)唐高宗时,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朝将士出兵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这期间边塞战士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登高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藩镇势力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此时,杜甫漂泊无依,生活困顿,身体多病,好友相继辞世。他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当时的他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石头城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的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讽喻现实,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李商隐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6.名句填空(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5)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6)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山居秋暝诗中有画,试概括诗中几幅画的内容,并加以具体描述。提示提示:第一幅: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第二幅: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第三幅: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第四幅:浣女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纯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第五幅: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2.从军行一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示提示: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3.登高一诗中“悲”从何来?提示提示:“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4.锦瑟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提示:想到自己年已半百,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学习目标走进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山居秋暝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何说是“空山”?提示提示: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诗人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2.从军行三、四句侧重于写什么内容?有何独到之处?提示提示:两句诗概括地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襟抱负。“黄沙”渲染出边塞荒凉的景象。“百战”说明将士戍边时间之长,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渲染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化用“楼兰”典故,表现了破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3.从登高中的“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提示:“万里”“作客”体现诗人身逢战乱、时值深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表现诗人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4.石头城中,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提示提示: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自主探究对于锦瑟这首诗,有人认为是爱情诗,有人认为是悼亡诗,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你认为锦瑟的主题是什么呢?提示提示:爱情诗,抒发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据说,李商隐在故乡时曾经与一位官宦之家的小姐相识,二人一见钟情,交往之中情深意浓,却遭到了小姐家人的反对,最终天各一方。锦瑟是诗人罢去盐铁推官后回到故乡闲居时所作,其实这是一首无题诗,只是用诗首句的两个字为题而已。锦瑟的弦上流淌的应是爱情的怅惘。全诗的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明月升上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悼亡诗,为悼念亡妻而作。此种观点认为这是李商隐睹物思人之作。蝴蝶、杜鹃是化去之意;珠有泪,是哀痛;玉生烟,是已葬。此情今日空成追忆,而当时便经常忧虑,而今只剩惘然而已。咏物诗,“锦瑟无端五十弦”,开端引出所咏之物。“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写瑟音的美妙,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则写在瑟声中表现的感情。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自伤身世诗,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李商隐少年得志,但在牛、李两党的争执中最终难得重用,只得借诗抒发自己的抑郁之情。锦瑟的弦上流淌着诗人怀才不遇的哀怨之音,以及他悲剧性的身世境遇,奏出的是一曲人生的哀歌。也有人认为这几种主题兼而有之,这也许就是李商隐诗歌的魅力所在,意象朦胧,颇似现代的朦胧诗,多种解释,理通即可。正如维纳斯的断臂,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关于这首锦瑟,或许以后还会有新的解释,但不管怎样,它们都不能削减这首诗的艺术性,而只会增加它的朦胧感。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山居秋暝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用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成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营造一种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表现诗人远离尘俗,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这首诗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竹喧、泉流、莲叶是动,月色是静。山水相映,明丽洁净。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从军行(之四)借景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一、二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把戍边将士对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上句写出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下句写出将士的豪情壮志。这样就达到了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登高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石头城1.借古讽今。讽喻现实,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之为鉴。2.景中寓情,言外见意。诗中句句写景,以沉寂的群山、悲凉的涛声、朦胧的月色,烘托和渲染了石头城的没落荒芜,暗示六朝繁华已一去不复返,寄寓了诗人对山川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锦瑟1.比兴手法。首联,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在“锦瑟”的音乐声中想到了自己的美好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2.用典。在颔联与颈联中,以“庄生梦蝶”“望帝伤春”“鲛人珠泪”“蓝田玉烟”四个典故,即四幅静谧迷离又颇带凄伤的景象,寄托诗人的遭遇和怅惘、悲伤、哀怨的心情,使人既有所感知体会,但又难以指明言实,使得诗意深幽朦胧,抒情更加委婉含蓄,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导练就你熟悉的景物写一个片段。要求:描写动静结合,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景物特点,寄寓作者感情。300字左右。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创意激活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作与声音,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音,“动”为动作),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我们在运用动静结合这一手法来写景时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我们运用这种手法可以由静至动,还可以由动至静,既要写相对静止的景物,又要捕捉动景,关键是要写出景物的变化,这样才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在具体写景时,并不是要样样个体都写得越细越好,而是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最有特色的,这样才能突出景物的特点。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展示我打开窗户,哇,雪把世界变成了冰清玉洁的世界,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纷纷扬扬地从云层中飘洒下来。我向窗外望,地上的积雪厚厚的,屋顶上的雪把屋顶包得严严实实的,树枝上、树叶上银装素裹。过了一会儿,雪渐渐停了,金色的太阳从蔚蓝色的天空中露出笑脸,白茫茫的雾渐渐散了,银色的大地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我不由自主地走出家门,眼前的景象把我吸引住了。地上的雪有集合的,像一块块奶油蛋糕;有分散的,像洁白的面粉。小路上雪白一片,像铺了一层地毯;车子上积满了雪;雪把草地可爱的绿色覆盖了;马路上也有薄薄的雪;小河上漂浮着冰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王维山居秋暝描写了山中秋雨过后黄昏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得的心境。诗境空明宁静而又充满勃勃生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栖居于如此之境,生活也变得如此诗意。步履匆匆的身影,东奔西跑的忙碌,灯红酒绿的沉迷,钢筋水泥的禁锢。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渐渐失去了轻松自由的氛围、淡定从容的心态,功利、贪婪、自私占据了心灵。几人还曾散步于挂着露珠、透着泥土气息的草地上,几人还曾静耳倾听墙角里的虫声,叶隙间秋蝉的鸣叫!更可笑的是那些自欺欺人之辈,不懂得诗意,不懂得自然,更不懂得生活,花钱买来名贵花草,重金布置亭轩泉潭,想让自己亲近自然,却忘记了人为造不出自然,只有心存自然,置身自然,才能拥有诗意的栖居。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提示提示:“精神世界的高雅”“高洁的人生境界”“诗意地生活”“美好人性”“亲近自然”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报国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杜甫留下了“三吏”“三别”等一大批伟大的作品,其诗被后世称为“诗史”。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提示提示:“忧国忧民”“入世与出世”“爱国”“责任”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拓展阅读锦瑟的尾联用了很多虚词,赋予所述一种“语气”,从而具有自己的不确定性。第七行里“可”的意思可以是“可能”,或如我所理解的暗示“应该”。它可以是问句“可以等待吗”,但也可以有其他特性。“当时”通常意味着过去,虽然也可以表示现在。假如最后一行翻译成“只是现在我已惘然”,诗篇便会带有很不相同的语调。“只是”有时候也有“此刻”的意思。简言之,结尾的个人评论似乎很直接,但却开拓了一系列的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都会改变意思,有时候改变很重大。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推论式的诗行是很直接的,因为我们理解其背景。然而,此处却是一个惘然之时的陈述。在这惘然之中唯一“清楚”的事物是此联创造了一个间隔,在“当时”(那刻或此刻)与相对的未来之间,到了未来过去的感情会成为或可能成为“回忆”。宇文所安晚唐自主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