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3第三章-犯罪心理学课件.ppt

    • 资源ID:75987078       资源大小:1.37M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第三章-犯罪心理学课件.ppt

    犯罪心理学马皑马皑 章恩友章恩友 李婕李婕 编著编著新编新编21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第三章 犯罪人特征第三章 犯罪人特征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第二节 犯罪人特征分析的基本视角第三节 犯罪人特征第三章 犯罪人特征教学目标认识对犯罪人的偏见在当时社会与司法中的负面效应。掌握分析个体间特征的基本视角,进而了解犯罪人与守法者的区别,学习分析个体犯罪风险的基本方法。在建立对犯罪人客观、公正认识的基础上,发现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价值。第三章 犯罪人特征学习重点认识犯罪人与守法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理解影响犯罪人社会化水平的特点或特质犯罪人与守法者相比较,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第三章 犯罪人特征章节导引 2013年9月2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公众关注的韩磊摔婴案进行一审判决。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韩磊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与其前罪尚未执行完毕的剥夺政治权利七年二个月零十天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第一节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对犯罪人的认识第一节 对犯罪人的认识对犯罪人的污名化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犯罪人特征的含义研究犯罪人特征的意义一、对犯罪人的污名化给犯罪人贴标签:“十恶不赦”“丧尽天良”“不耻于人类”不良影响对该类个人的群体排斥,增加了他们通过再社会化融入环境的心理与现实成本,甚至可能据此产生对社会的仇视与恐惧刻板效应往往将个人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用个别案件衡量所有案件对犯罪人的偏见还是刑讯逼供的主要原因学术前沿偏见(prejudice)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偏见的观念起着过滤器的作用,一旦人们对这个目标群体的成员有偏见,就会以一定的方式看待和对待他们。经典回顾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二、为什么难以客观公正人们区分并标签人类的差异主流文化的观念将被标签人与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即消极的刻板印象)相联系主流群体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从“他们”中分离出来,将被标签的人置于独特的类别中被标签的人经历着不公平的处境,丧失了地位和遭到歧视被污名的程度完全视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可得性而定,只有一个群体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左右公众对另一个群体的态度的时候,污名才会存在如何减少刻板印象?经典回顾:罗伯斯山洞实验1954年夏天,谢里夫等人(Sherif et al.,1961/1988)带着两组男孩去了位于俄克拉荷马的罗伯斯洞穴公园举行夏令营。这两组小孩分别被命名为“老鹰队”和“响尾蛇队”。每组人有自己的营地,并在那里举行一些活动,例如徒步旅行、游泳、共同准备饭,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然后把两个小组的孩子放在一起,并让他们完成一系列竞争性的活动,像篮球、足球和拔河比赛。结果发现,从一开始,两个组的竞争就变得激烈起来,他们烧毁对方的组旗,争夺营地,一场几乎是混乱的抢夺食物的战争也爆发了。在这样的情境下,研究者尝试了一种宣传教育的办法,让他们互相称赞,结果没有起什么作用。接着研究者又试图让他们在非竞争的条件下把他们组织起来,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当这些男孩一起看电影时还是充满了敌意。最后研究者尝试,采用分享共同目标的合作行为,例如,实验者故意把野营的卡车弄出故障,两组的男孩不得不共同把车推向陡峭的山坡上。当他们相互依赖时,敌意消失了,孩子们通过群体合作成为好朋友。该实验为接触性假设提供了重要证据。学术前沿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兹威尔逊认为人类的“二分的本能”是利用一种既迅速又简单的思维规则系统来创造世界的秩序。否则的话,人类将会被淹没在不断的变化和细枝末节之中。威尔逊还提到,“我们他们”是天生的二分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涉及到人类采用简单二分法对待社会各种重大问题的倾向。所有社会都把人分为内集团外集团、儿童成人、亲人外人、已婚单身等等,或是将人们的活动分为神圣和亵渎,善意和邪恶。而且,社会还利用各种各样的禁忌和礼仪进一步强化各种区分的界限。学术前沿美国著名记者小拉什多兹尔认为:“我们”和“他们”的刻板化印象,直接源于初级神经系统的基本生存反应。它属于一种类化的思维方式类别之间相互排斥。对于人脑的初级区域来讲,一个人非我即他,不能两者兼得。这种非此即彼的分析结果似乎源于前意识警报系统迅速处理信息的需要。它要求人脑尽量简化地处理情况,并将外界各种现象一一归入明确的类别。三、犯罪人特征的含义犯罪人特征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定义可以有三个层次一是犯罪人群(假设群体)与守法人群在社会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类差异。二是统计学上,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的某些特殊人群三是某一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个人特点以上分别表达犯罪人在整体、群体、个体三个层面上以上分别表达犯罪人在整体、群体、个体三个层面上的特征,它们可以从差异变量的角度解释犯罪的原因,的特征,它们可以从差异变量的角度解释犯罪的原因,也是我们认识个体犯罪风险系数的基本视角也是我们认识个体犯罪风险系数的基本视角 四、研究犯罪人特征的意义如何看待犯罪人涉及犯罪心理学从什么角度开展犯罪研究对犯罪人的认识不能将他们与守法者进行简单的比较从发展的角度综合所有因素及其互动过程从人的物质属性、生物属性、心理属性、从人的物质属性、生物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四个层面综合性建立认识犯罪人社会属性四个层面综合性建立认识犯罪人特点,建构犯罪个人原因的假说特点,建构犯罪个人原因的假说 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人特征分析的基本视角犯罪人特征分析的基本视角第二节 犯罪人特征分析的基本视角人的物质属性人的生物属性人的心理属性人的社会属性 一、人的物质属性人的可知性人是有机体,具有具体的形态人有物质的变化性二、人的生物属性差别是必然的、显性的、可以测量的先天因素导致差别的产生不同的后天生物状况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差别三、人的心理属性人之初,具备生理与心理素质个体出生后,根据外在刺激建立条件反射在强化的作用下,有目的选择刺激物,构建主观世界。四、人的社会属性任何个体只要存在于社会环境中,都必然受制于各种社会关系人的社会性意味着不存在完全为所欲为的个体不同的关系结构对个体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个个体体不不是是孤孤立立地地对对立立于于社社会会背背景景,个个人人是是社社会会背背景景的的一一部部分分;个个体体来来自自于于关关系系,在在这这种种关关系系中中,个个体体的的独独特特性性可可以以改改变变社社会会群群体体,并并被被社社会群体所改变会群体所改变 第三节 犯罪人特征有关犯罪人特征的观点生物属性与犯罪人特征心理属性与犯罪人特征社会属性与犯罪人特征犯罪人的社会适应 一、有关犯罪人特征的观点(一)犯罪人异质观认为犯罪人与正常人在人的属性上有本质区别代表: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二)犯罪人同质观关于人性之善恶的假说人人性性本本恶恶,不不靠靠刑刑法法的的约约束束,任任何何社社会会进进步步都无法达成都无法达成起起初初秉秉性性善善良良,只只因因罪罪恶恶、腐腐败败或或其其他他内内在在的弱点的弱点(二)犯罪人同质观精神分析理论认识论基础:“人之初性本恶”倡导用性本能、无意识、人格结构的观点说明个体的犯罪原因,并由此区分犯罪人与非犯罪人的特征(二)犯罪人同质观行为主义强调“人性无善恶”否认人的生物属性,忽略人的心理属性,侧重于个体成长环境等后天外部世界对人的作用(三)犯罪人特质观 将犯罪人自身的某些特质或特点视为其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变量,并将其与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事实视为犯罪人与守法者的主要区别的假说或观点。(三)犯罪人特质观基本认同多因素决定论,很少有对单一决定论的坚持重视各类因素在个体犯罪中所具有的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或交互作用;经常使用影响犯罪行为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表述方法强调动态与静态、纵向与横断、过程与结果、原因与诱因、主体内因素与主体外因素的统一(三)犯罪人特质观生物学因素从解剖学关注形态的角度从遗传学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角度从生物化学的角度从生物心理学角度(三)犯罪人特质观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人人 格格与犯罪最有关联的心理特质因素:(1)过度外向性、冒险性、寻求外界刺激者。(2)过度外控取向,凡事归罪于他人或外界情境。(3)超我未能发展,本我过度强烈者。(4)意志薄弱,心志容易动摇者。(5)自我克制能力太弱,很容易受他人诱惑者。(6)动机延缓实现能力太弱者。(7)情绪疏导能力太差者。(8)挫折忍受力偏低者。(9)自我概念消极扭曲者。(10)心理病态人格者(反社会人格疾患患者)。(11)智能不足者。学术前沿 纵向设计指在某段时间内追踪相同的个体,记录他们所有的行为变化,并探索与这些变化相关的因素的一类研究设计。这一设计有很多优点。首先,我们能直接收集到历时性的个体变化信息。其次,我们可能会发现引起反社会行为发生、持续及终止的相关因素。再次,尽管仍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统计控制之下还是可能验证因果假设的。然而,这种设计非及常耗费时间,且成本很高。而且纵向研究中还存在概念上方法上的问题,例如同组效应及样本丢失。尽管如此,仍有人实施着重要的纵向研究,而且研究质量也在持续改善之中。二、生物属性与犯罪人特征外在的存在型特征内在遗传性特征内在神经类型性特征后天的变化型特征三、心理属性与犯罪人特征人的心理属性是在人的四种属性中最活跃的成份,可以看作为是物质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交汇点,它不能归入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而是具有双重性的。三、心理属性与犯罪人特征将人格与犯罪行为联系起来的理论模型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1977):人格的生物社会模型即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格雷(Gray):强化感受性模型四、社会属性与犯罪人特征社会属性的核心在于任何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都要受社会关系以及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的制约从人的社会属性分析犯罪人特征,主要在于区分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五、犯罪人的社会适应犯罪是一种环境适应不良或者说个体不平衡的反应,只是这种环境更多地表现为社会的文化环境,群体的角色期待。犯罪人外在行为与环境的冲突是为了实现自身内部的环境适应五、犯罪人的社会适应和环境无法保持和谐状态都可称之为适应障碍,它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的。如果是属于一种持久的适应障碍,又可谓之为人格障碍。学术前沿 发展犯罪学是关注反社会行为的成因、年龄关系、发展模式等研究的当代理论的新兴领域(Farrington,2004;Guerra et al.,2008;Thornberry,2005)。研究涉及一项对反社会行为如犯罪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例如,平均上看,男性比女性显示出更高水平的犯罪行为倾向;总体上看,不良家庭环境下的青年人比正常环境下成长的青年人显示出更高水平的犯罪行为倾向。这种信息能在对反社会行为的发展性预测及因果假设的初步评估中发挥作用。应用篇犯罪人特征描绘技术的应用 犯罪人特征描绘也称犯罪心理画像。根据案件中反映出的犯罪心理痕迹,结合其他证据材料,对作案人的性格、气质、职业、成长环境、教育程度、犯罪经历、活动区域等信息提出的假设。在司法实践中它与犯罪人本身具有的个人特点联系紧密。英国犯罪心理学家大卫坎特认为:侦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形成的对嫌疑人可能具有的特征的推断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因为这种推断是以对犯罪行为与罪犯特征之间关系的较准确认识为基础的。复习思考题1.根据具体案例分析对犯罪人污名化的危害性。2.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如何分析犯罪人与守法者的差异。3.试分析犯罪人的社会化结果。推荐阅读书目1.美诺埃尔W史密斯:当代心理学体系,郭本禹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张文、刘艳红、甘怡群:人格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3.美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4.美Richard NRyckman:人格理论,高峰强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美Jess Feist and Greg Feist著:人格理论,李茹、傅文青 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推荐阅读书目6.美LA珀文著:人格科学,周榕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7.张卫东:生物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8.蔡厚德:生物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版。9.丁斐:神经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7版。10.马皑:犯罪人特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版。推荐阅读书目11.杨波、张卓主编:犯罪心理学,开明出版社2012版。12.美露丝哈伯德、埃里加沃尔德:基因神话揭谜,陈建华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3.美威廉赖特:基因的力量人是天生的还是造就的,郭本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4.美爱德华O威尔逊著论人性,方展画、周丹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5.美ME斯皮罗:文化与人性,徐俊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推荐阅读书目16.美斯考特派克:邪恶人性,邵楠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17.美鲍迈斯特尔:恶:在人类暴力与残酷之中,崔洪建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18.法保罗克里尔:恶的象征,公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9.美斯蒂芬杰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自然史沉思录,田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注意事项

    本文(3第三章-犯罪心理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