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突破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2.docx
-
资源ID:76030613
资源大小:48.65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突破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2.docx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分类专项训练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题的解题思路.通读诗歌。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如果有注释)、意象、字词句等方面入手,务求全面,看清诗 歌的体裁、题材,撷取题目中的关键词。?1 .看准要求。这类题目往往是从“理解” “分析”“鉴赏''的角度设题。但更重要的是看清选正确还是选错 误,是一项还是几项,是不是有“最恰当”之类的词语。?2 .细品选项。诗歌鉴赏选择项的设置,往往按照诗歌内容上的先后,逐联设题。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 中对应的语句,留意命题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 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3 .学会排除。诗歌选择项的错误设置也存在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错置、断章取义等问题, 以及选项之间比较而言孰优孰劣的问题。这些都要在准确、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巧妙排除,也可以带入原诗 中,结合上下语句检验。二、古代诗歌阅读题解题技巧指导(一)读诗题在诗歌鉴赏题中,我们看到的第一个信息就是诗题。诗题虽小,但是却言简义丰,包含着重要信息,做题 时不能忽视。1 .诗题概括诗歌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如赠汪伦秋思,尤其是字数比较多的诗题,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2 .诗题蕴含诗人情感,要善于抓住关键字。如春怨书愤春夜喜雨等。另外还有一类诗以“无题” 为题目,这一类诗歌也有大致的情感倾向,诗中往往寄托着作者难以言说的隐痛与情思,苦涩的情怀,执 着的追求等,情感深刻而隐晦。无题诗的代表诗人是李商隐。3,诗题点明题材、体裁。例如怀古诗、送别诗、歌行体诗、咏物诗等诗歌会在诗题中有所体现。如山坡 羊潼关怀古送元二使安西燕歌行咏柳,从诗歌体裁和题材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测诗中的情感、 主旨。4诗题表现诗歌主旨。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可以看出诗人想要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愿望。(二)析作者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背景、主要思想、创作风格等,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知人论世如文学史 上重要的诗人,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如李清照,婉约词的代表作家。 经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创作风格因此不同。前期反映了闺中情感,多写自然风景和离别愁思注要是抒 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浓重的孤独和哀愁。(三)看注释注释的内容非常重要,有些题目之下会给出注释,可能是生僻字词的解释、写作背景或是典故的阐释等等, 这些内容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或诗人情感。(四)悟意象“意象”指的是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所包含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因此,可以从意 象中推测诗人情感和主题思想等信息。在备考中应注意积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如杜鹃、梧桐、芭蕉等意 象大多表达愁苦,酒、柳、长亭、短亭常在送别诗中出现,月、捣衣、鸿雁等景物牵动着游子思妇的思乡 之情。但是,某一个意象并不表iA唯一的情感,比如“月”也可以表iA时空的永恒,春江花月夜中有“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还有可能是单纯地描绘景色,表现山水的清幽雅致,山居秋暝中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五)关键字、词、句在诗歌中往往有一些表达情感的字、词、句,这些都是我们品析诗歌的关键。例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另外,诗人还会在诗歌中抒发深沉的感慨,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表达诗人的惋惜之情,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注】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第一联自叙攻读和及第的经历,借“十年”和“一上”的对比表达感情。B.“擢第”一联表达了诗人不看重功名利禄,更看重家乡父老的情谊。C. “时辈”句呼应题目中的“诸同年”,“送我”句交代“留别”的原因。D “轩车,一联写离歌声中乘车出发时的情景,视听结合,富于动感。15 .“及第”和“留别”让本诗呈现了两种看似矛盾的感情,诗人是怎样处理这两种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 以分析。(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4 . B【解析】“诗人不看重功名利禄”曲解诗意。诗人回乡向父母报喜心情很好,但表示“考中进士也不算什么”,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15 .诗中“及第”之“喜和“留别”之“恨”并存,自然合理。科考及第,喜悦不言而喻;但面对与 同年的分别又难免离情依依。(2分)作者主要表达的是喜悦之情,离情是次要的陪衬。诗人写十年苦读 后得偿夙愿的欣慰,写回乡可以向父老报喜的荣耀,写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翩然归情,整首诗萦绕着兴奋欢 欣的喜气。(2分)虽然同年相送牵动离情,但春风得意减淡了离愁别恨,欢饮微醺使遥远的路途也不放在 心上了,写离情更衬托出喜悦之情的强烈。(2分)十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15题。思王逢原三首(其一)侏)王安石布衣阡陌动成群,卓荤高才独见君。杞梓豫章蟠绝壑,骐麟腰裹2跨浮云。行藏已许终身共,生死那知半路分。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注】王逢原:王令,北宋诗人,与作者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腰袤: (yao niao)古骏马名。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标题中的“思”,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有以诗代祭之意。B.?诗歌前四句称赞王令虽出身贫寒,却才华横溢,生前已享誉江西诗坛。C?全诗叙写与故友交往的回忆和感叹,似对故友倾诉衷肠,凄恻感人。D.?诗人痛惜故友早逝,肯定其高尚节操和卓越才华,也感喟自身遭遇。15.?诗的最后两句化用典故,表达了深沉的感情。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4.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 .“生前已享誉江西诗坛”错。是回忆他们两 人在江西会晤的情景,不是说“生前已享誉江西诗坛”。故选B。15?运用了典故“运斤成风' 借指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令。表达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思念, 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对天不怜才的悲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句的能力以及分析写作手法 的能力。挥斤,意思是发挥高超技艺的典故。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后人用“运斤成风”比喻技术极为熟练高超。 诗人说“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是说王令去世之后世间再也没有如此“妙质” 了,而我鼻端 的污泥再也没有人能够运斤成风为我斫去了。“妙质”以及“挥斤”的典故表达了对王令才华的肯定,可惜 天不怜才,“生死那知半路分' 这位“卓荤高才”就这样离世了 ;而王令这样有才华的人不被世人了解,以至于“行藏已许终身共”,这个典故也指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令;“无妙质”“罢挥斤”写 出对故友的思念,失去知音的痛惜,以及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十六、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宋】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注】气岸:意气高昂。华颠:花白的头颅。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刘裕北征,会 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4追:赶得上,比得上。 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上阕起句运用生动的描写,“一漏天” “似乘船”写出屋内漏雨积水如塘的艰难处境。B.下阕以“莫笑” “君看”等词塑造了一个高傲、自大的老翁形象,他要和两谢比高低。C.语言表现力强,用重阳天霁渲染心情,以鬼门关的险峻表现作者忘怀得失的傲岸胸襟。D .本词主要通过重阳即事,表现黄庭坚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15 .这首词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4.B【解析】“塑造了一个高傲、自大,和世俗格格不入的老翁形象”错误,从词中看来,老翁精神饱满, 意气高昂,不服输,但这不等于“高傲自大”。15 .反问。“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运用反问的手法,词人借这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强调了自己不服老的气概。用典。运用“戏马台”和“两谢”的典故,表现词人意气高昂的精神风貌。运用对比。 “风流犹拍古人肩”把自己和古人作对比,表现词人“风流”不逊古人的豪迈情怀。(答对一点给2分, 共6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十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注】畅诸:唐玄宗开元初进士擢第,九年(721)中拔萃科,后官至许昌尉,长期仕途淹滞,有志不骋。)(3 分)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境都很壮阔,但王诗达到美和哲理的统一,独步天下。B .这首诗的 首联写登高饮酒以见豪情,诗人极口赞美鹳雀楼的高峻,正显示出登攀的豪气。C .这首诗的颔联写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不禁感谢世间造物的伟大。D .这首诗结 尾两句写“菊花事”以明别意;亦寓含以菊之高洁自励自况,见出诗人脱俗情志。15 .宋人沈括称赞这首诗的中间四句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而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请对这首诗的中 间两联加以赏析。(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4 .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不禁感谢世间造物的 伟大”错误,“说r此处为“告辞”之意,表达诗人遗世独立,超脱尘俗之意。故选c。15 .颔联写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表现手法看,以飞鸟之低衬托楼阁之高,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大有高蹈出世之想。颈联写天然形势似本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 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样描写,既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也托物言志(或“寓情于景”),显示出诗人 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虽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但志不苟俗,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十八、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闲居自述陆游自许山翁懒是真, 花如解语应多事, 净扫明窗凭素几, 残年自有青天管,纷纷外物岂关身。 石不能言最可人。 闲穿密竹岸乌巾。 便是无锥也未贫。)(3 分)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B .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C .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D .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15 .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4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行走在河岸边”理解错误。诗中“岸”是动 词,此句意思是“高高地戴着乌角巾,于茂密的竹林中信步J.此联对仗工整,同时运用拟人手法,将“花如解语”和“石不能言”进行对比,诗人通过对比花与石 来阐明他的隐逸之心。同时,此处作者明写能言的花朵,其实是讽刺朝廷上普遍存在的阿谀奉承,巧言令 色的现象。表明了作者对庙堂之上的巧言令色之人的鄙视。【解析】在表现手法上,此处“花如解语”与“石不能言”相对,“应多事”与“最可人”相对,对仗非常 工整,体现了律诗的形式美和格律美。同时,此处将花和石拟人化,赋予两者人的特征,让诗歌的表达更 加生动形象。同时,此处作何将花与石的表现进行了对比,诗人通过对比花与石来阐明他的隐逸之心。在 思想感情上,虽然诗歌在表面上是说花说石,其实作者是另有所指,此处作者以花暗喻朝廷上的官员,讽 刺花的多事,其实是讽刺朝廷上普遍存在的阿谀奉承,巧言令色的现象。表明了作者对庙堂之上的巧言令 色之人的鄙视。也暗含了作者此时闲居家乡,自己的报国之言无法上达朝廷,无奈的自嘲。十九、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湖南见真师戴复古致身虽自文章选,经世尤高政事科。以若所为即伊吕,使其不遇亦丘轲。长沙地窄儒衣阔,明月池干春水多。天以一贤私一路,其如四海九州何?【注】真师:真德秀,南宋学者,世称西山先生。庆元进士,时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师,对 人的尊称。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明月池: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高度称赞真师,他虽然凭借文章优异出仕,但是政治才能也非常之高。B.颔联议论,认为真师若得志可胜过伊尹、吕尚,不得志亦可比孔子、孟轲。C.五句点题,“地窄”“衣阔”形成对比,暗含对真师仅担任地方官的惋惜之意。D.六句寓情于景,明月池本已干涸,今逢春而水满,其实是将真师比作甘霖。15.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说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请问其“忧国伤时”之情在本诗中 是如何表现的?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4.B【解析】“可胜过伊尹、吕尚”不对。“即”是“就是”之意,“以若所为即伊吕”意为真师倘若得志, 尽展其才,则可比商、周时辅弼重臣伊尹、吕尚。15.诗人通过对真德秀不获大用的惋惜,间接表达了忧国伤时之情。(2分)真德秀本应担任宰相,辅佐 君主,挽救颓势,振兴国家,却只能担任地方官,这其实是国家之不幸。诗人忧念时事,深为朝廷不能心 重用贤才,以致国势衰颓而忧虑。(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十、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行香子树绕村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秦观 倚东风,豪兴徜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期青旗,流水桥旁。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春光明媚,万物竞发,全词以细描笔法勾勒出一幅色彩缤纷的田园风光图。B,“倚东风”两句,描写词人沐浴春风,表现出其沉醉农村春景欢快心态。C . “画青旗”类似鹏鹄天词中的:“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D.词作一反作者在其他词作中常见的哀怨凄切情调,描绘出春天勃勃生机。15 .你认为词作中的八段景即八个句号所描绘的八般景致,哪一段最能代表美丽乡村的春天?请说明理由 并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4 .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手法的能力。A.“以细描笔法”错误。全词以白描的手 法,粗笔勾勒出一幅色彩缤纷的田园风光图。故选A。15 .示例: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写出了乡村的平凡而优美。“绕”字与 “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景物描写的能力。答题时从选择其中之一分析即可。示例一:诗句: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本句诗描写了春树、春色、春景,春水、春陂、春塘,描写的景物 是春天极具平常的景物,但却是春天特有的,所以虽然俗气,但辨识度最高。示例二:诗句:倚东风,豪兴徜徉。东风指的是春风,一个“倚”字将东风这一虚景写实,更彰显了春色。“豪兴”写出了诗人满怀豪兴徜徉在春风中,将景和人联系在一起,切入的角度非常地新颖,达到了天人 合一,诗意栖居角度簇新。示例三:诗句:小园几许,收尽春光。这两句通过小园中的景色写尽春色,由小见大。并且“几许”二字, 写出了情致,“收尽”二字,却韵味无穷。虽然写的是园中的春色,却别开生面。示例四:诗句: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本句是在描写花开,但这三种花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开放,所 以本句采用了时间叙事、空间叙事、颜色叙事,并且一切景语即情语,这里面对三种花的景物描写却写出 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画面最有诗意。示例五:诗句:远远围墙,隐隐茅堂。本句诗中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叙事视角发生变换,并且“远 远” “隐隐”为叠词的运用,更具韵律感,书写了乡村景物,地点突出,无人能及。示例六:诗句:场青旗,流水桥旁。运用空间叙事的方法,使联想空间更大,春水、酒水勾连,意趣顿生, 同时采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浓厚的春天的生活气息。示例七:诗句: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用偶然来写必然,写出春天催人向前,切入点新奇。同时,“东冈” 是空间叙事,为词作结句张本。两个动词“乘兴” “步过”,写出春天中的天地人,堪为大手笔。示例八:诗句: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正”字采用了时间叙事。莺儿、燕儿、蝶儿,运用了儿化 音,将莺、燕、蝶拟人化,十分亲切,妙不可言。并且它与上阕的“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对照与 呼应。运用以人物写人、以空间写时间、以景写情的方法,堪为乡春代表。达了王朝兴衰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三、古代诗歌阅读题四大设误方式.内容情感判断有误。哀乐颠倒、诗句理解错误等。命题人主要从某个词语、句子或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 内容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给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否符合诗歌内容。1 .形象画面判断有误。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 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命题人主要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特征设计题目,要求学 生判断选项给出的形象特征的正误。如果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不知常见 意象的特点,就无法判断出形象特征的正误。2 .表达技巧判断有误。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命题人主要 从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景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的结构等角度设计题目, 要求学生判断选项中涉及的有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的正误。3 .语言特点判断有误。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分析错误、语言风格分析错误等。命题人主要从分析诗歌 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入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判断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特色、语言风 格等表述的正误。学生如果对词语的性质特征理解不清(主要为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对句 子的表达效果(例如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理解不透,就无法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四、解题步骤步骤一:通读诗歌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入手,全面通读诗歌,力求做到读懂诗歌。步骤二:审清题干首先要明确赏析指向。有的是针对整首诗歌,有的是针对诗歌局部。其次要明确操作指向。是选择正确的, 还是选择不正确的?是选择一项,还是选择两项?有的题干中出现“最恰当”的字眼往往要注意选项的优 中选优。步骤三:逐一比对逐一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对,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步骤四:精准排误通过选项与相关诗句的比对,找出诗歌赏析的错误项。这样依据排除法,就能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五、模拟演练古代诗歌阅读20首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阳韦庄绿杨城郭雨凄凄,过尽千轮与万蹄。送我独游三蜀路,羡君新上九霄梯。马惊门外山如活,花笑尊前客似泥。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剑门西。【注】此诗作于唐末乾宁四年(897年),时昭宗在华州,因东、西川节度使相争,韦庄随右谏议大夫李洵 奉诏从华州出发,入川调解。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韦学士与诗人是同榜进士,友人人朝而诗人人蜀,行程相异,只能赠诗以寄情。B.首联从旅途所见写起,万千轮辙蹄印在泥泞的道路上交错,写出纷乱之状。C.颔联“送我”呼应题中“见寄”,得知友人仕途顺遂,诗人袒露了欣羡之情。D.在这清明和暖的美好时节,诗人却远赴蜀地,这令他倍感凄苦,难以承受。15.颈联中的“活”字,有“活动”和“有生气”两种理解,你更倾向哪一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4 . D【解析】“离恨”意蕴丰富,既有离别友人、远赴蜀地的羁旅之愁,也有因任务艰巨而产生的前途未 卜之感,更有为国家局势混乱而担忧的心情,百感交集,难以承受。15 .示例一:我更倾向于把“活”字理解为“活动”。“山如活”,山仿佛在晃动,写的是醉酒之后诗人独 特的视觉感受,与下句“客如泥”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示例二:我更倾向于把“活”字理解为“有生气”。“山如活”,春山充满生机。与“绿杨城郭” “清和 好时节”相呼应,和诗人颓靡的解态形成反差,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答出第一点给1分,答出第二点给3分,答出第三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雨不绝杜甫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画如丝飞。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舞石旋应将乳子 行云莫自湿仙衣3。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注】此诗当作于公元766年,当时杜甫55岁,住在夔州。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 此暂住。舞石句:语出水经注,“湘水东南流经燕山东,其山有石一,组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 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旋如真燕矣”。行云句: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 序有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句。14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由雷雨写到绵绵细雨再到风雨交加,表现了诗人为雨所苦的心情。B.?第二句使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再现了暮春时节满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景象。C.?颔联根据不同空间的特点,准确使用形容词来表达感情,读来含蓄蕴藉。D.?诗人最后写江舸逆浪而行,有对江舸的担忧,也隐隐透露自己思归之意。15 .?颈联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9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4 .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 ”表现了诗人为雨所苦的心情”错误。体味 “摇画如丝飞”和颔联,也有诗人对细雨绵绵景色的欣赏。故选A。15 .?用典和情景交融。颈联上联用传说中石燕群飞景象写眼前景象,形象而具体。下联用巫山神女的典故 表示,希望不要再下雨,弄湿了仙女的衣服,暗含回家之意,内容丰富而有意味。颈联是在描绘景象,一 “将"-"莫' 用语传神,表示自己将挈家归去,不要因雨误了归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 作手法及效果的能力。颈联“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意思是“舞石应立即带着乳子起飞,且 不要因播撒云层濡湿自己的仙衣工 其中“舞石”句用典,见注释,舞石将乳子,这句是用传说中石燕来 形容风中的雨点,用石燕群飞景象写眼前景象,形象而具体。下句“行云”句也是用典,见注释,劝神 女莫久行雨,而自湿其衣也。用巫山神女的典故表示希望不要再下雨,暗含回家之意,内容丰富而有意味。 石燕携乳子起飞,暗喻诗人将要挈家归去,“将”字意蕴深厚;神女行云中一个“莫”字似是劝说神女不要 沾湿了自己的仙衣,实际上担心下雨阻隔行程,一个“莫”字含蓄隽永。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初赴明州范成大四征惟是欠东征,行李如今忽四明。海接三韩诸岛近,江分七堰两潮平。拟将宽大来宣诏,先趁清和去劝耕。顶踵国恩元未报,驱驰何敢叹劳生。【注】明州即宁波,诗中“四明”也是宁波的别称。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中“四征”指的是诗人曾奔波于全国多地做官,而句中“东征”是指这次奔赴明州。B.第二句表明诗人写作此诗之时已经前去四明赴任,该句也呼应了诗歌的标题“初赴明州”。C.本诗第三、四两句对仗工整,浓缩概括了明州毗邻大海、岛屿较多、水源丰富等地理特点。D. “顶踵”化用了孟子中“摩顶放踵利天下”一句,说明皇帝给予诗人的恩惠非常多。15 .本诗写于作者参知政事职位被罢免而出知明州之时。从本诗来看,面对仕途的波折,作者是一种怎样的 态度和做法?请简要说明。(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6 .D【解析】“顶踵”谓不顾身体,不畏劳苦,尽力报效。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给摩伤了。形容不怕 劳苦,不顾身体。“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摘自孟子尽心上,解释: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就是把自己 从头到脚磨成粉末都在所不辞。17 .(1)态度:面对仕途波折,作者未发一句怨诽之语,时刻想着国恩未报,一心报国。(2)做法:作者到泉 州后,坚守职分,积极开展工作,宣言朝廷宽容政策,积极鼓励百姓进行农耕。(本题6分,态度3分, 做法3分,意思对即可)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岭南江行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的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3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因谗言遭贬赴任柳州刺史途中。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蛾的毒虫, 能含沙射入,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飓母:飓风发生前的征兆。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诗所写风物紧扣岭南特色,再加上具有传说色彩的独特意象,凸显出行程之奇特险峻。B .颔联写雨过天晴山腰大象出没,阳光照射潭水,蛟涎浮现,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C.颈联写江边的射工狡诈地窥探并等待时机向游人释放凶险,阴沉的云气预示着飓风的来临,具有象征 意味。D .“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蕴含了诗人被贬岭南的复 杂心情。15 .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6 .B【解析】诗人借此表现政治环境的险恶,而非表现生机盎然。15 .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 象征手法,前六句所写瘴江、射工、飓母等象征政治环境的险恶,进而表达自己的担忧,也隐含着对谗 人的暗讽风批评之意;直抒胸臆,结尾两句表达不惧艰险,趁着暮年在柳州有所建树的昂扬之志。(6分, 每点2分。其他只要是本诗歌有的表现手法及技巧都可给分)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钱起爽气朝来万里清, 不知凤沼霖初霁, 四野山河通远色, 遥想青云丞相府,凭高一望九秋轻。 但觉尧天日转明。 千家砧杵共秋声, 何时开阁引书生。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爽气”开端,既描画出秋天万里晴空、清爽明朗的自然景色,又带给读者轻松爽朗的感受。B.颔联两句,用“凤沼”“尧天”称颂太平盛世、用“不知”“但觉”表露出诗人现实的处境和感受。C颈联“砧杵”意象的使用,沿袭唐代以前哀怨凄凉的悲剧性体验,将游子思乡、寂寞怀友之情融于景物 中。D.全诗前六句的写景与第八句的抒情本不相干,但有了第七句的过渡,结句的抒情就显得水到渠成,非常 自然。15 .有人说这首诗看似是一首写景诗,实则是一首投赠诗,依据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14 .C【解析】此处的“砧杵”没有沿袭唐代以前哀怨凄凉的悲剧性体验,从上下?看,诗?登?远望,?情是愉悦开朗的。“游?思乡、寂寞怀友”也于诗?据。15 .标题有“上中书李侍郎”字样,表明是写给?位姓李的中书侍郎的。尾联以丞相称李侍郎,以书?称,委婉表达希望李侍郎能够接引??,让?有出头之?的愿望。唐?有写诗展示?的才华,投赠当权者以求得赏识,得到推荐,从?步?仕途或得到重?的习惯。(从诗歌?,以意逆志,得出;从朝代?,知?论世,得出,这?点若答“唐?有以诗?谒的传统”,亦可。每点2分)六、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15题。自贺陆游胎发茸茸绿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流觞内史招同社,扛鼎将军与卜邻。曾冠六鳌非俗吏,已开九秩是陈人。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第二春。【注】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同社:志趣相同的人。六鳌:神话中记载海上有五座 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九秩:九十岁。开禧:南宋宁宗时的年号,当时韩偏胄渐掌大 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81岁的陆游的支持。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胎发茸茸”言年龄之小,“绿映巾”写为官之貌,首句描绘了自己年轻出仕时的形象。B. “归耕”一词 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暗含着失落叹惋之情。C.三、四句回忆当年曾与志趣投 合的高官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的情景。D.“非俗吏”与“是陈人”对仗严密整齐,通过 今昔对照,也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17 .本诗以“自贺”为题,“贺”中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4.B (“失落叹惋之情”错)15.对归乡生活的满足之情。诗人回归乡村之后,对自己太平、安适、自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对 过去辉煌的自豪之感。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 交往密切,不禁引以为豪,心潮澎湃。高兴、期盼之情。尾联写诗人听闻朝廷北伐抗金的消息后高兴不 已,期待能够收复失地,于是饮酒自乐,甚至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共6分。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鹊桥仙赠鹭鹭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 .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鹭去虾瞅较多的“远浦”“别渚”。C .本词将鹭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鹭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14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4 .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D. “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 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鹭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故选D。15 .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 “主人怜汝汝 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 “虾跳瞅舞' 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 新明快的词风。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即可。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鹭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 称鹭鹭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 了轻松亲切的氛围。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 “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 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八、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辛弃疾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币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气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凤。【注】汉殿,指刘邦;秦宫,指秦始皇。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怀古,实际上是感叹今无英雄,秦汉盛世难再,字里行间流露出报国之志不得实现的苦闷。B.”雨打风吹何处是”与其名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异曲同工,表达了对英雄流逝的痛惜。C.下片“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其中的“歌舞”指代南宋朝廷不思复国反而醉生梦死的腐败。D.本词虽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但充盈着家国身世之感;看似消极逃避,实则爱国之情强烈。15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有何高明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4C【解析】C"指代南宋朝廷不思复国反而醉生梦死的腐败”错。结合全词分析,“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意思是少年梦想破灭,壮志未酬,但宏大梦想还在。)15.这首词主要运用了虚写、象征的手法抒发感情。(2分)上片作者由自己的身世,联想到古往今来的英 雄,被“雨打风吹”,表达自己英雄迟容的悲伤,下片借“梦入汇进一步写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虚写的手 法与跌宅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得感情的抒发大起大落。(2分)词中“雨打风吹” “卷地西风”则运用象 征手法,前者象征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象征严峻的考验;后者象征严酷的现实,表达了对自己悲凉 身世的感叹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关切。(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九、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兵间有歌舞者仇远边城未定苦无谋,年少金多绝不忧。野战已酣红帕首,涂歌犹醉锦缠头。蛾贪银烛那知死,月恋金尊不照愁。亦欲避秦高隐去,桃花源上觅渔舟。【注】仇远:宋末元初杭州诗人。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了诗歌的写作背景,战争吃紧,但城中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B.颔联紧承上文,将将土们的浴血奋战与当权者的醉生梦死形成鲜明的对比。C.颈联对仗工整,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勾勒出城中人歌舞升平的画面。D.本诗运用叙述、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语言洗练,化用典故来曲尽情怀。15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所流露的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4 .C【解析】作者将军中的当权者比作是贪光的飞蛾和留恋酒杯的月亮,指责他们醉生梦死、贪恋享乐终将 误国,而非勾勒城中人歌舞升平的画面。15 .作者十分担忧危在旦夕的国家命运,却又无法扭较局面,深感无力。热情歌颂视死如归的军中战士,痛 斥醉生梦死的当权者贪恋享乐、终将误国。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只能选择避世隐居,无可奈何而又满含 悲愤。(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十、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渚宫乱后作郑谷乡人来话乱离情,泪滴残阳问楚荆。白社已应无故老,清江依旧绕空城。高秋军旅齐山树,昔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