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苏丹.docx
-
资源ID:76064054
资源大小:17.4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苏丹.docx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四川省旺苍东城中学苏丹一、教学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渗入,中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松动。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在二者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中国 社会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等都体现出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并行,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特征之一。中国 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近代化和现代化。本课所讲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 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1课。是专题四的教学重点。其课程标准的要 求为: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了解主要来自于自己身边,以当今社会物质生 活和社会习俗为主,对当代之前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了解较少,需要借助现代化 教学手段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2、学生关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知识也是零散和表面的,通过本课的学习, 要帮助学生深入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掌握他们的变化与时 代发展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不同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是时代特征 的体现。3、本课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与家乡美食、风 俗有关的问题。或者设计一些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表 达自己的看法。4、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衣、食、住及社会风俗的变化,运用上课所 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所调查到的物质生活或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便 学以致用。三、设计思路1、这节课可以用到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而且内容贴近生活,能够极大的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学生不仅能 从各种史料中了解历史,分析、归纳历史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 归纳能力。更要使学生能够感悟历史,正确看待当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新 现象,理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的能力和多角度认 识历史的能力。2、本节课内容容量大,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 的调整与删减,以便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内容的取舍还要参考实际教 学节奏和时间分配的情况,但必须保证所保留内容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讨论的 充分程度。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物变化 特点的能力。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迂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 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通过思考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新现象,培养学生辩证 看待历史的能力和多角度认识历史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发挥想象力,再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场景。设计一些新颖的、贴近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当今社 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新现象,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迁,拉近时空的距离,走近生活,感悟历史。讲练结合。通过高考真题的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和对所学内容的迂移、运用的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 下进行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必然的,是不同时代多种 因素作用的结果,物质生活和移风易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成为时代特征之一。从 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通过思考和讨论对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新现象的看法,使学生 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从而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和自豪感。通过了解中西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融合,体会文化的多元性,从而树立尊重 各民族和各国文化习俗的观念。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难点:分析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六、教学过程导入:引言导入法:清明杜牧(唐代),简单提及古今丧俗的变化及原因,导 入新课。学习新课(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问题1: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特 点。教师展示讲解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代表性服饰的图片。学生边看图文边分析记录每幅图片的特点。学生思考归纳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特点: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特点:参考的回答:从保守、繁琐、等级森严、千篇一律到时尚、方便、平民化、个性、国际化(笔记)问题2:如果从这些服饰中选择一件你最喜欢的,你会选择哪一件?理由是什么?学生思考总结近代以来影响服饰变化的因素。2、近代以来影响服饰变化的因素:参考的回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来影响、实用需求、职业、个人审美(笔记)课堂练习:学生思考,运用以上因素分析从晚清到民国,服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的回答: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教育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深化拓展:教师展示“汉服热”相关新闻视频问题3:你如何看待当今社会“汉服热”这种现象?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过渡: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变化除了服饰的变化外,还体现在饮食的变化上。(二)、吃:并行于世的中西餐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为学生介绍我国的四大菜系。使学生了解我国代表性的饮食 文化。1、近代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和发展(笔记)自己的家乡有哪吗大菜系代表区域口味特点鲁菜(官菜)山东(济南、胶州)清香、鲜嫩、味纯粤菜(商菜)广州、潮州等地鲜、嫩、爽、滑川菜(民菜)四川(成都、重庆)味浓、重辣淮扬菜(文人菜)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清淡、味甜些特色菜系或者美食吗?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做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2、西餐的传入教师通过图片对西餐的传入及其带来的影响做讲解。问题2:你喜欢吃西餐还是中餐?为什么?学生思考中西餐的不同优势。问题3:当下外国人对中餐的喜好程度又是怎样的呢?教师播放有关中国美食风靡国外的视频,使学生为中华美食文化感到自豪,同时体 会中西饮食文化的相互影响。过渡:除了饮食方面的变化,近代以来居室建筑的变化也较为明显。(三)、住:居室建筑的演进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中国的传统合院式建筑四合院,并说明其文化内 涵。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教师列举近代以来西化的建筑和家具陈设问题:猜猜这是哪儿?(哈尔滨中央大道,西化程度非常高的建筑物;辽宁鞍山,“钢铁都市”)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名言,使学生认识到保留传统建筑文化的迫切性。课堂练习:高考真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 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 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答案:B过渡: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发生变化同时,社会习俗的变化也成为一种时代特征。(四)、习俗风尚的变革(移风易俗)1、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问题1:列举你知道的旧式婚俗?学生讨论回答。问题2:结合教材归纳旧式婚姻和新式婚姻的不同特点?学生思考回答。参考的回答:旧式婚姻的特点:包办婚姻、程序繁琐、男尊女卑。新式婚姻的特点:自由、自主、平等、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笔记)问题3:婚俗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参考的回答: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西文化相互冲撞和交融;一系列 的政治运动使妇女得到解放;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为婚姻 提供法律保障。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内容的更新,使人们的消费观发生变化,也势必 引起婚俗的变动。思想上:科技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思想也与时 俱进;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想逐渐为大众所接受(笔记)课堂练习:高考真题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 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 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教师播放当今社会不同形式婚礼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当代婚礼形式多样,受不同 因素的影响,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与时俱进的一面。2、丧葬礼俗的变化学生简单了解近代以来丧礼习俗的变化。继承传统孝文化,祭祀方式更加文明。3、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握手、称呼等礼仪的变化体现近代化的趋势(笔记) 课堂练习:高考真题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 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 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 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兔使女 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七、本课小结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社会结构的松动,随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 合,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每一种变化都 是这一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等的直接反映,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在今天的生 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传承、复苏与创新的问题。 对此大家要立足当今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看待这些新时代的现象和事物。 八、课后作业了解自己身边衣、食、住及社会风俗的变化,围绕“近现代中国某一项物质生 活或社会习俗的变迁”自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具体,史论结合, 逻辑严谨。九、课后反思1、由于本课的录制时长按照要求不超过30分钟。为保证教学效果,我对本课 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本课的内容包括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迁两个部分,实际教学中先完成了第一个部分,即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变化,而第 二部分社会风俗的变迁则留待下节课再进行学习。2、本课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近代以来服饰的的变化为例,采用了分析(了 解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归纳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特点) -分析(如果从这些服饰中选择一件你最喜欢的,你会选择哪一件?理由是什么?) -归纳(学生思考总结近代以来影响服饰变化的因素)-应用(学生思考,运用以上 因素分析从晚清到民国,服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联系(你如何看待当今社会“汉 服热”这种现象?)的方法,最后两个阶段应用、联系的叠加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意知识和能力的应用,联系。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对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很感兴趣,参与度高,思考积 极,也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这种经验可以借鉴。特别是对史料 的选择上,应该多挑选一些“旧知识,新情景”的新史料;多选择一些能古今借鉴、 对照,贴近社会生活、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的史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4、在学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较弱,思考问题的角度较为狭窄。 对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注意培养和引导。如多训练学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并 加以归纳、概括的能力;多设计一些启发式教学的问题,或者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 思路让学生讨论、思考,再生成学生自己的解答角度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