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76069927
资源大小:14.3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x
诗人那些寄于景中之情教学设计一、议题分析天净沙秋思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议题从单篇精读天净沙秋思课型设计迁移到群文阅读课型设计的方法尝试教学。二、学情分析虽然“群文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但其学习方法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早有接触, 比如专题总和,期末同类知识复习等教学课程都是群文阅读,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中不 会有生疏感。群文阅读,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设计转变的方法尝试教学。单篇精读是必不可 少的,因为这是解读诗文的具体步骤,学生才能印象深刻,谙知解读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 力。三、选文分析这四首古代诗歌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 咏春悲秋,用凝练的语言描绘生动的形象,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朗读古代诗歌应该读准字音和节 奏,读出抑扬顿挫的声调,并想象作品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感情。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 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的特点;2 .能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过程与方法1 .通过一片精读迁移多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领会到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2 .学生通过对借景抒情的理解,懂得将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写出较好的语 段或篇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能理解借景抒情的古诗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五、重点难点1 .通过精学天净沙秋思,将整个学习过程迁移到借景抒情的古诗中,理解所描写的意象 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 .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3 .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轻音乐思乡曲)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 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 子一马致远,引出精讲古诗天净沙秋思)(二)初读:觅物绘景1 .自主学习:边读边勾画出诗中涉及有哪些景。(学生边读边找,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2 .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引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 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通过,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 体了,通过“枯藤”,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亳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 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板书:原句想象到的画面枯藤枯藤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3 .小组展示:现在请各小组根据各小组成员加以修饰了的景物连接起来,再现马致远所看到的 画面。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秋天的景色,是如此凄美与萧条。天已近黄昏,惟有几棵老树屹立于此,树干上篆刻着时间的 印记,秋叶也无影无踪了,惟有那枯黄的藤蔓满载着老去的悲伤,与老树依偎在一起。几只乌鸦停 在树梢上,悲哀的叫声传遍整片大地。秋水从古老的石桥下缓缓流过,向着时间的尽头流去;孤寂 的小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久久不能散去;一条泥泞而坎坷的小路上,只有那衰老的马儿吃力地 驮着货物走向远方,身后是西风的呼啸,如同一条细鞭,不断抽打在它的身上;夕阳饱含深情地注 视着大地,余光也渐渐消散了,而那浪迹天涯的游子呢,他们的归宿在哪儿?回答,只有一片寂静, 惟有那秋天的残景能给予他一丝安慰,而后,便继续踏上流浪的路。4 .将“自主-小组合作一小组展示”的学习流程,迁移到观沧海次北周山下钱塘湖 春行,描绘具体画面。(三)美读:以景悟情(教师引导,要求读出节奏和起伏,置身其境地读。).老师:通过这些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马致远?学生:孤单、寂寞、漂泊他乡(参考:失意的人,孤单寂寞,远离家乡的游子。)1 .老师:为什么会是这些凄凉的画面?(明确本课堂的主题)学生:因为他漂泊他乡、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参考: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远离家乡, 独自一人漂泊他乡,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 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2 .老师:传达出了这个诗中人怎样的情感?(参考: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 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3 .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四)拓展迁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句式,理解古诗文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深刻领会诗 人渗透在景中的情感)1 .老师:将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这几首借景抒情的古诗,以“当我读到 诗中 景物时,我看到了一个 的人。”为句式写话。(教师示范:当我读到天净沙秋思中,秋水从古老的石桥下缓缓流过,向着时间的尽头 流去;孤寂的小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久久不能散去时,我看到了一个穷迫潦倒,孤苦无依、 颠沛流离的羁旅游子,感受到了诗文的崇高与悲剧美。)板书:当我读到 诗中 景物时,我看到了一个 的人。(五)结束语思乡曲在我们的耳边久久萦绕,诗人用寥寥几处孤寂之景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一个穷迫潦 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羁旅游子,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文的崇高与悲剧美。所以,所有景语皆情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