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
资源ID:76070354
资源大小:60.25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教材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精梳理-通时空观念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 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1 .比拟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不同,认识中国选官制度的开展 变化。2 .整理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运行机制,认识中枢机 构的不断完善。3 . 了解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认识制度创新的社会效益,并体 会以民为本对社会开展的影响。一选官制度(先秦至隋唐)1.九品中正制(1)画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2)内容中央委任画史亚宜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国塞世。(3)结果逐渐成为维护上族特权的工具。随着画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科举制(1)形成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丽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那么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画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作用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画皿公壬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画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r画中央集权。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C.隋朝初期D.唐朝中期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赋税制度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而向财产为主 转变;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两税法就是转变的标志,D项正确。西周时期诸侯对周天子缴纳贡赋,而不 是赋税,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北魏时期、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是以人J.为主的赋税制 度,B、C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合格性训练B组11.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表达了平等的原那么而非专断 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I).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表达了平等的原那么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可知,科举制选 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对君主专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 材料并未表达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故B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局部,故C项错误。12. (2019 山东宁阳期中)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 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 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答案B解析 材料“还要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说明唐代科举制受到了前代九品中正 制的影响,应选B项。材料”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 地位等等”说明名望只是参考之一,排除A项;材料“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说明 门阀士族的控制被打破,排除C项;唐代科举制的依据不是平民的看法,排除D项。13.假设在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 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A.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一工部B.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工部C.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工部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工部答案C解析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 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工部主要负责各项工程建设等,C项正确。14.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 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那么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小农经济的开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口益开展1) .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十.地和人民答案I)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管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 的绢、粟,后来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人丁”的控制削弱,故D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开展壮大、 商品经济的开展和征税从人丁转向土地无关,故排除A、C两项;“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宋朝政策, 故排除B项。15 .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庸调徭役两税法A.B.C.D.答案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充分的劳动时间,正确;调、徭役并不能减轻人身 依附关系,错误;两税法按土地资产为主纳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人身控制,正确。应选D项。16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 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一一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 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 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 不完皇粮国税啊!”(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期的赋木兑制度。(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两税”的内涵。(3)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答案(1)租庸调制。(2)内涵: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按夏、秋两次征税。(3)原因:封建政权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总是以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 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权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解析 第(1)(2) (3)问都是比拟基础的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I可答即可。选择性模拟 ,Al1. (2019 山东临沂月考)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 人特别关心国事,比方白居易和无稹便根据时事做了数十篇的策论,而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 明唐代的科举制()A.引领考生匡时济世B.表达近代民主制特点C.意在加强君主专制D.推动注重教育的风气答案A解析 材料中讲述科举制出题的方向集中在时政以及如何治理国家,表达考试服务于政治以及匡时济 世,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材料中表达的科举制特点,故排除。2. (2020 山东聊城期末)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 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 魏征此举()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但当政令不当, 门下省可以驳回,故对于材料唐太宗签署的敕文,魏征不肯署敕,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C项正确。A、B 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只是强调中书省、门下省的职责,D项错 误。3. 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 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I).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 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 坏而两税行”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开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 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B12/13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C项错误。二三省六部制1 .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 .隋朝:回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3 .唐朝:三省六部制(1)运行程序:中书省负资画地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资画里孩;尚书省负责画执行, 下设吏、户、礼、兵、开IJ、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特点:三省分工明确,又彼此牵制;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共执国宰相之职。(3)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画一体化趋 势。(4)影响:三省六部制确实立和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赋税制度1 .租调制(1)回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和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布画均田令,受田农民承当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 .租庸调制(D内容:唐初,赋税征收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画鹿。(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画隹时回,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3 .两税法(D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画亘接支配的土地FI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 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政府财政困难。(3)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画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4)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画皿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5)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画人工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金版微点拨判断正误科举制是唐太宗开创的。(X)隋文帝时就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唐朝时继承完善。知识拓展唐朝限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1)囚犯、僧人、道士、商人、犯讳的人、女人(武那么天开女试属特例)。(2) “娼、优(古代从事'艺 术表演方面工作的人)、隶(衙门里的轿夫、马夫、伙夫、更夫)、.皂(衙役)”这四类人的后代不能参加 科举考试。易混易错三省六部制并未取代三公九卿制下面是隋朝中央机构图示,从中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下,只是宰相的权力被分割,其他部门依然存 在。皇帝I-十二卫大将军卿 九I御史台(御史大史) I尚书直令后 人冷 I门下省(纳言) I内史省(令)太府寺(哪) 司农寺(孵) 鸿胪寺(卿) 大理寺(卿) 太仆寺(卿) 宗正寺(卿) 卫尉寺(卿) 光禄寺(卿) 太常寺(卿) 工部(尚书) 度支(尚书) 都官(尚书) 兵部(尚书) 礼部(尚书) L-吏部(尚书)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土地私有制下实行的税收制度,包括田租、赋役(人头税)、徭役(劳役)、兵役等税种。国家收取赋税, 包括实物地租,如栗、稻、麦、蔬菜、布帛等,也有货币地租,随着商品经济的开展,货币地租逐渐占主 流。思考探究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什么?金版点拨:(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原那么:逐渐走向制度化,表达相对的公平、公开。思考探究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具有什么特点?金版点拨:(D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逐步向财产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开展为可以纳绢代役。(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开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开展为基本定时。(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研重难籍史料实证主题一选官制度如一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 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摘自通典史杜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绢云:“近炀帝始 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己。”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舞 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至教你族史根据史料一 “曹魏”“九品官”“中正” “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概括:史料二“随 着门阀世族的衰落”“炀帝始置进上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为主 要信息。问题探究(1)根据史料指出曹魏的选官制度及特征。金版参考: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特征:由地方推荐,中正官鉴定等级,中央根据等级任用。(2)根据史料二,指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金版参考:原因:士族制度衰落。主要变化:由推举制到考试选拔官员。(3)综合上述史料,谈谈对古代选官制度的看法。金版参考: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选官制度;选官制在继承中创新;日益注重公平。(言之有理即 可)史论总结科举制的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管贫富出身,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被废除。主题二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史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新唐书百官志次赵二唐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公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 “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04/13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注意和。史料二中,注意不同部门的职能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史料三 中,注意问题探究上述史料反映出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金版参考:由史料一可知,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实质是分散相权;由史料二可知,相权一分为三, 集权于皇帝,加强了君权,另一方面,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程序、体系严谨;由史料三可知,三省共同 议政,集思广益,提高了行政效率,可减少决策失误。史论总结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订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 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2)职权清楚: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 都经由三省处理。(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缺乏 的弊端。(4)加强专制: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一本课小结2选官制度hI隋唐时期:科举制选官制度hI隋唐时期:科举制选官制度hI隋唐时期:科举制隋朝:形成府朝:完善烈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懵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九陆中正制,现一南北朝时期:租网制 赋税制度,加期:机施网制I唐后期:两税市叁史苑窥斑2科举制的作用与影响科举制最重要的功能,是促成个不靠舟身而以考试入流的官僚阶层取代世袭的封建贵族阶层。官员考选制削弱了世袭性、割据性的封建贵族政治,形成世界上较早的完备的文官制度。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要是学校生徒,因而此制带动了学校教育的开展。唐时学校分京师学和州县学,各 级学校主要研习儒家经典,此外还学习律令和书法、算学等专门技能。因此,科举制度既是一种选官制度 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自隋唐延及明清,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科举制度以封闭式考试录取官员,具有公正性和法定性。因不计生员出身,唯才是举,从而较广泛地 从社会各阶层拔选人才,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官员和候补官员基本上都是知识阶层的精英,普遍提高了 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自隋朝始兴(隋文帝开皇七年,即公元587年)至晚清诏废(清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科举 制度实行1318年,其间不独汉族政权如此,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政权也实行此种制度选 拔人才。以科举考试为核心,在学校教育、异地赴任、月给俸禄、致仕退休等方面都形成系统,构造了完 备的文官制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与郡县制相匹配的,是从贵族世卿制向游仕制的转化,进而形成官僚制度。如果说,周代是“天子一 诸侯一卿大夫”分等级次第的世袭封建贵族当政,那么,秦汉以下那么是由朝廷任命的非世袭的官僚用权。冯天瑜科举制度一一中国“第五大创造”,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课堂跟踪训练1. (2020 辽宁盘锦期末)以下朝代中最有可能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情况的是()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I).隋唐时期答案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出身”,导致“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C项正确。2. (2020 山东泰安期末)学者徐中约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创造。这种制 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租庸调制答案B解析 根据材料“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创造。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 相”可知,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一一科举制,为平民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三省六部 制是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实行的制度,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C项错误;相庸 调制是赋税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3. (2020 山东济宁期末)古代中国”中书取旨,门下复奏,尚书施行”的中央中枢机制完善于()A.三国时期B.东晋时期C.隋朝D.唐朝答案D解析 材料表达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隋朝形成,唐太宗时期完善,故 D项正确。4. (2019 辽宁阜新月考)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那么有租,有家那么有调,有身那么有庸。” 这说明租庸调制()A.基本特点是以人丁计税8. 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开展I).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加强答案A解析 租庸调制下的田是按人口来分的,而征收租、庸、调的依据就是人,这就说明租庸调制主要 是“以人丁计税”,故A项正确,B项错误。“租”和“调”是实物地租,“庸”是指可以纳绢和布代替 徭,这种地租形态是商品经济不够兴旺的表现,C项错误;纳庸代役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故 D项错误。5.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于是又实行两税法。这种 变化说明()A.赋税制度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B.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逐渐趋向衰落C.社会生产力开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D.中国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行的起因是均田制的破坏,应选A项。其他三项表达均与史实不 符,故排除。课时作业合格性训练A组1 . (2020 辽宁盘锦期末)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 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选官制度 ()A.宗法制B.军功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 根据“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应选C项。宗法制一直是按血缘,不存在“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A项错误;商鞅 变法按军功授爵,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隋唐实行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官,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2 .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A.选拔标准不断变化B,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为世家大族所操控【).以德才兼备为标准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 “'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 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表达,均排除。3 . (2020 山东济宁期末)士子应举原那么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 荐。这反映科举制特点是()A.重视门第B.唯才是举C.差额录取I).自由报名答案D解析 材料“投牒自进” “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说明科举制不受达官贵人的引 荐,可以自由报考,D项正确。A项“重视门第”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录取 标准和录取程序问题,故B、C两项错误。4 .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名称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比例71%16%13%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8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答案C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在进士中也占据一定比例来看,唐代科举制兼顾到 了多个阶层,但由于“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比例很小,也反映了科举制不完善,故C项正确。科举 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不同,排除A项;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排除 B项: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5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表达的许多有价值的观 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那么仕答案A解析 根据材料“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理念应为公 平竞争,应选A项。那么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6 . (2020 辽宁盘锦期末)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 )A.监督国家行政B.审核国家政令C.草拟国家政令D.执行国家政令答案B解析 由材料“中书诏敕或有差失,那么门下当行驳正”可知,唐代门下省的职能是审核国家政令,故 B项正确。门下省也是行政机构,不能起到监督国家行政的作用,A项错误;中书省草拟国家政令,C项错 误:尚书省执行国家政令,D项错误。7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A.分清了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职权8 .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C.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 .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答案D解析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各部门职责明确,各负其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应选D项。三省六 部制是中央官制,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划分,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B项;三 省六部制只是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并未有效解决二者的矛盾,排除C项。8 .隋朝规定“(丁)民满五十,纳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公布“凡丁,岁役二旬,假设不 役,那么收其庸,每日三尺”。以下关于“庸”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输席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时唐与隋相比放宽纳而年限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租席调 制的基础是均田制A.B.C.D.答案A解析 农忙时节用庸代替服劳役,可以保障农业生产,故正确;隋朝规定,满五十才可以纳庸代役, 而唐代“凡丁假设不役,那么收其庸”说明唐代放宽了纳庸年龄限制,故正确;纳庸代役,成年男子可 以不去服劳役,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故正确;租庸调制需要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否那么就无法 缴纳租税,它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故正确。应选A项。9 .史书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这一税法实施的直接原因是()A. 土地兼并之风盛行B.均田制被破坏C.租庸调制无法维持D.封建经济开展答案C解析 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说明是两税法,两税法的直接原因是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导致 政府税收减少,因此调整税收政策,故C项正确。A、B两项是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D项与两税法调整 无关,均排除。10. (2020 山东枣庄期末)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 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