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试卷质量分析-.pdf
20062007 学年度小学三年级数学试卷质量分析杨春艳质量分析一、试卷命题特点:本试卷立足于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依据本学期呈现的知识内容所对应的教学目标进行命题。本次试卷充分体现了期末测查卷的几大特点:综合全面性、基础性、丰富性、生活性。通过形式多样的考查方式呈现出来,紧扣四部分知识(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运用)要点进行命题。内容全面具体包括了本学期所学的各知识要点,如:长度单位的认识、质量单位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组合图形的周长计算、可能性、解决如借阅图书、吃生日蛋糕等多方面的知识。(1)全面性本次三年级上册的期末试卷,覆盖面广,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重视考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任课教师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程度。例如:第六大题解决问题中呈现的5 个数学问题,涉及本学期综合运用知识中的加减问题,有余数除法问题,多位数乘一位数问题,分数问题。这都能充分考查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尤其是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2)基础性本试卷命题时,考虑了大部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考查内容从基础知识入手,试题的呈现与教材中的数学问题相仿,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必备的基础知识。便于测查全体学生学习双基的扎实性。彻底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做较全面的摸底。使大部分学生在测试过程中,都能相对轻松、正确地完成。(3)内容丰富且具有一定的生活性,题型多样。本试卷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解决问题中的第三大题,将生活化的情境设置于考试中,更能考查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的形式丰富多样,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作图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命题有利于充分考查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在知识点已经面面俱到的试卷中,再让“生活运用题、有一定难度的灵活题”就更有利于准确地查测出学生的能力水平,调动其较深层次的思维。如第五大题画一画、算一算,这道题考查出没有能体现出他们学完后纳入自我的知识体系,加以活用,相应地这样很大一部分学生就没有发挥的空间,测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起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的延伸。当然在本次测查题中,需改进的可能就灵活题这一部分。我们认为是否可以在每一部分的知识要点中,适当地添加1、2 题有一定深度的题目。当然这类型的题目不宜多,少量即可。三、学生的答卷情况及知识掌握情况:本次测查,学生的总体成绩优异、书写工整,卷面清晰而整洁。大部分学生在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方面都做得相当的不错。这足以证实课程改革之后,我们还是注重双基的,学生的双基相对也还是扎实的。(一)从学生答卷中所反应的情况1、大部分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如第二题,同学们能通过合理的分析、判断、比较,较准确地填出正确的答案。得分率高达95。2、较为扎实地掌握基本计算能力,在应用题中,能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认真审题、分析题意,合理地进行解题计算。并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合理选择解题方案。(二)反映出已掌握较扎实的基础与能力:1、大部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认识,能灵活运用。2、能够较准确地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3、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利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解决吃蛋糕的问题。三、知识缺漏分析:从本次的测查中,学生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如:有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不良的学生习惯。他们已能掌握异万以内数的加减、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六、对于今后的改进意见: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卷面上看,学生的审题不够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等,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是长期不良习惯养成的后果,应当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其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素质,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同时,在他们扎实地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各种竞赛、一定的奖励机制等,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促进其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及综合性。3、从点滴入手,全面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建立学生的“知识档案”,采用分层教学,力求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补缺补漏,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转变教师的评价观念,注重激励性评价。5、加强所有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中,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研究,解决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将经验,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以及比较的实证材料的支持,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的可以推广的理论知识。今后,我校将注重开展数学案例反思研究,注重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教师之间形成一种研究性气氛,使教师朝着研究型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