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pdf

    • 资源ID:76262406       资源大小:25.83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有其起因,我国当前的现状决定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是因为她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因为她拥有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博大精深、绚丽多姿的文化。在这异彩纷呈的文化中 ,非物质文化最具有传承性和最具有时代的特征。它经过历代相沿而积久形成的风尚、习惯和礼仪等在历史的推移中缓慢变化与发展。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干秋万代传承的根本,它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大潮和全球范围的经济一体化来势凶猛,在这样的形式下 ,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在危境之中 ,同时正在逐渐地被现代化大潮中的强势文化所侵蚀着。然而,当人们重新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时,保护与传承己经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肩负的历史重任。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起因对于许多人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一个陌生的课题。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日程上来。“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主要指非文字的、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中于世纪之交启动的一个新项目 ,在这一项目中还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于 2001 年公布了世界十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亚洲有四项 ,其中中国的昆曲入选。根据教科文组织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被列入其中的作品 ,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杰出艺术价值的非文字形式表现的传统民间艺术,突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认同、而又因种种原因濒临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具体而言,这些文化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道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间民族节日舞蹈、祭祀、礼仪;音乐,如各类民间音乐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 ,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传统工艺、手工艺 ,如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塑和剪纸等。这些非物质文化形式用人民的生存行为和生存情感构筑成了一部文化史 ,不幸的是这部生命之书已被人们长期冷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 ,或者说它之所以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不是偶然的 ,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 ,“一方面我们在告别古老的农耕传统,另一方面我们正迅速追赶着西方的科技与工业文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对立的思维定势”,这种定势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急剧消亡和流变。每当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到某个地域后 ,相应而来的便是该地域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其他的如物质方式、价值观念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及不同生存价值被忽略,被强势文化所统辖和垄断。但实际上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和谐生存的精神问题,带来的却是幸福的概念被物质化 ,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平衡被严重打破。在这一背景下 ,人们开始关注文化的本土化问题、关注人类生存的根系、关注不同族群的史生命记忆和独特的生存象征以及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存在与可持续发展。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和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 ,是民族发展的源泉。”鉴于此 ,目前世界各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自 199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30 届大会决定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并于 2000年在巴黎总部召开首次“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委会议以来 ,我国文化部、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许多高校己开始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事业之中,从而揭开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充分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针1 工作目标: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2 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3 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突破。(3)建立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重视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4)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其总体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循序渐进,逐步实施,为创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积累经验。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5)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 ,我国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 ,由于众多原因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了许多或正面临失传的险境。比如 ,西藏有一位扎巴老人能够演唱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它能够演唱其中的34 部,当他 1986 年逝世的时候 ,我们仅记录 25 部半。其余随着他的逝世而亡佚,每一位伟大民间演唱家的逝世都仿佛带走一座丰富的图书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再加上缺乏法规措施、缺乏智能资源、缺乏抢救保护资金;还有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渠道不畅、原生态传承缺乏自觉、民俗流变冲击大;同时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认识,造成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脱节 ,从而不能培养出提供文化遗产所需要的社会人才;更重要的是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整体价值的评估 ,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相对滞后,缺乏正面主导参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6)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如何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不会出现“贪观天上月 ,失却掌上珠”的现象 ,这不仅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关乎民族传统文化生死存亡的大事。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重在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并组织专家队伍监督执行 ,从而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乔晓光先生认为:中国进入 WTO 经济发展的前 20 年,应把保护文化遗产作为一项国策,并指出中国作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 ,应有自 己的国家文化遗产学院 ,应全面整体地对国家文化资源进行考察评估、统计规划 ,应在法规制定、遗产管理、人才培训、社区发展规划等方面发挥有力的作用,建立起国家文化遗产信息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为国家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更多的智能与技术信息支持。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是时代赋予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传统教育价值 ,它是保持和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重要形式之一。各级政府部门所起的作用 ,主要是宏观的政策支持和一些具有行政管理性质的组织行为。其次,各级各地的文化部门要制定特定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设规划,同时要营造维系各类非物质文化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在民间社会,所有的传统艺术的存在都是依存于节日民俗、农事民俗、劳动生产习俗和人生礼仪等民俗而存在的。所以应将传统的民俗艺术消融在民众普通的生活中,并使其在现代意识的关照下自然地流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简单地说也就是对主要包括传统民俗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的重建保护与传承发展,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保留住这些文化 ,有选择地重建一些有社会和民众基础的民俗文化事项是当务之急。各级各地文化部门要主动地参与到民间社会,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认识它的理论价值。同时应充分发挥其专业理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我们还应与时俱进地去认识它的价值,并创设相应的文化氛围 ,系统规划保护和传承的具体措施。再次,政府应积极地宣传与扶持民俗艺术的现代传承。例如可在各地、市、区、校等部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本地域有代表性的同时又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收藏其中,这不仅能起到宣传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能使人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民族精神,同时体会到“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可通过社会和校内等多种渠道举办专业培训班或激励民间艺人拜师收徒培养传人,促使传统的以家庭或以家族的民俗艺术传承方式继续发挥作用;各级学校可带领学生走出去向社区民间艺人或作坊进行学习,也可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内传授技法。这些措施的落实不仅能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而且能极大地促进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最后,应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各级各地的文化部门、宣传部门以及本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相关部门和人员通力协作、互相配合 ,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认识,及时发现和利用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规律,从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自己文化的个性 ,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这中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为它是各民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它不仅是本民族性格的一种直接表现,而且是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她更有着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我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具体说来,我们抢救、保护、弘扬、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这是为了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保持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给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来团结和号召广大的中华民族儿女,增强凝聚力 ,从而能够使中华民族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我们应认识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认识和定位,是从较高层次的抽象角度和历史的高度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一种经济资源,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的宝藏。旅游业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机遇,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还是一种需要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 ,它的发展潜力巨大。这种资源不同于普通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更体现了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充分展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 ,不仅仅是迎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沟通,并且要主动进行本民族多元文化的整合,更重要的是留住、发展我们文化的根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往哪里去。只有守住自己的根 ,才能向上发展”。我们要正视历史的辉煌 ,重振文化雄风 ,让传统的优势照亮明天 ,点燃未来。参考文献:1 乔晓光 1 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1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2,2,3,4.2 国办发 2005 18 号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N1 青海政报,2005-07-19-24.3 吴文科 1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原则J 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3(2):113-118.4 贺学君 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 1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3-109.5 蔡良玉 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J 1人民音乐,2002,(1):49-52.6 盛志伟等 1 关于我省“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J 1江苏地方志,2003,(6):41-42.7 刘魁立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 1 广西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1-8.8 詹正发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 1武当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7(4):39-41.9 杨怡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J 1文物世界,2003,(2):27-31.10 张晓雁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 1 群众,2002(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注意事项

    本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pdf)为本站会员(索****)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