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docx
-
资源ID:76316074
资源大小:59.58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docx
2022-2023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周易便是最早讲家庭问题的。之后,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 现的家训、家规、家仪,以及近人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都属家教的范畴。此外,散见于经、史、子、集 等中的大量有关家教的名言、名篇,无疑也是家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中,爱子与教子是一对矛盾。传统家教在处理这对矛盾时坚持“教子义方、严慈相济”的原 则。“义方”,指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左传隐公三年中说:“爱子,教之以义方。”朱 子治家格言中说:“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爱孩子,就要教子以义,遗之以义,而不能喻之 以利,遗之以利。家庭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实现“养”与“教”的结合,因此传统家 教强调严慈相济。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爱 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是家教的重要原则,“无教而有爱”,必将铸成大错。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家庭与家族的稳定发展和持续繁荣,因此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教育、以“勤俭” 为核心的品德教育及以“耕读”为主体的处世教育构成了传统家教的主要规范。在伦理教育中,“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构成了主要规范:在品德教育中,包括孝亲、 明礼、勤俭、慎言等主要规范。此外,在立身处世方面,与古代的农耕社会与儒家崇学重教传统相联系, 传统家教重视耕读传家,将耕田与读书看作理想生活方式加以追求,奠定了中华文明中淡泊明志、清廉高 洁的生活情趣。传统家教规范中,既有处理家庭、邻里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又有优先乐后、勇于担当的 家国情怀。当家教规范与家国大义产生冲突和矛盾时,遵循的是舍小德从大德的原则。如清廉在次序上优 先于孝亲。战国时齐国田稷的母亲在得知儿子拿来路不明的钱孝敬自己时说:“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 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廉” “忠”优先于“孝”,传统家教的原则非 常鲜明。鲁迅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 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 下。” “熏陶” 一词,贴切地表达了中国传统家教“以身作则” “潜移默化”的方法。在传统教育思想中, 老子的“不言之教”,孔子的“正人先正己”,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素丝”说,都是强 调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道理。传统家教还注重相机而教。颜氏家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相机而教既包括因时而教,也包括因势利导,因事而教。 孟母“断织”、曾子“杀猪”都是因势利导,田稷母亲拒收非法所得,借机对儿子进行廉洁教育则是因事 而教的典范。(摘编自都爱红光大中华民族家教文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五年后,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 十大擘画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目标任务;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勇往无前行稳致远 学史以明理,学史要力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 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2022-2023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周易便是最早讲家庭问题的。之后,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 现的家训、家规、家仪,以及近人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都属家教的范畴。此外,散见于经、史、子、集 等中的大量有关家教的名言、名篇,无疑也是家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中,爱子与教子是一对矛盾。传统家教在处理这对矛盾时坚持“教子义方、严慈相济”的原 则。“义方”,指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左传隐公三年中说:“爱子,教之以义方。”朱 子治家格言中说:“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爱孩子,就要教子以义,遗之以义,而不能喻之 以利,遗之以利。家庭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实现“养”与“教”的结合,因此传统家 教强调严慈相济。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爱 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是家教的重要原则,“无教而有爱”,必将铸成大错。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家庭与家族的稳定发展和持续繁荣,因此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教育、以“勤俭” 为核心的品德教育及以“辨读”为主体的处世教育构成了传统家教的主要规范。在伦理教育中,“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构成了主要规范;在品德教育中,包括孝亲、 明礼、勤俭、慎言等主要规范。此外,在立身处世方面,与古代的农耕社会与儒家崇学重教传统相联系, 传统家教重视耕读传家,将耕田与读书看作理想生活方式加以追求,奠定了中华文明中淡泊明志、清廉高 洁的生活情趣。传统家教规范中,既有处理家庭、邻里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又有忧先乐后、勇于担当的 家国情怀。当家教规范与家国大义产生冲突和矛盾时,遵循的是舍小德从大德的原则。如清廉在次序上优 先于孝亲。战国时齐国田稷的母亲在得知儿子拿来路不明的钱孝敬自己时说:“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 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廉” “忠”优先于“孝”,传统家教的原则非 常鲜明。鲁迅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 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 下。” “熏陶” 一词,贴切地表达了中国传统家教“以身作则” “潜移默化”的方法。在传统教育思想中, 老子的“不言之教”,孔子的“正人先正己”,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素丝”说,都是强 调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道理。传统家教还注重相机而教。颜氏家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相机而教既包括因时而教,也包括因势利导,因事而教。 孟母“断织”、曾子“杀猪”都是因势利导,田稷母亲拒收非法所得,借机对儿子进行廉洁教育则是因事 而教的典范。(摘编自都爱红光大中华民族家教文化).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爱子与教子的矛盾,传统家教坚持教子义方、严慈相济的原则,其中“义方”是教子的内容,“严 慈”是教子的方法。B.传统家教的主要规范涉及伦理.、品德和处世等方面,三个方面既各有侧重点,又共同奠定了中华民族 的理想追求和生活情趣。C.清廉在次序上优先于孝亲,实际上是传统家教舍小德从大德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家教规范 与家国大义矛盾的方式。D.传统教育思想中,道家、儒家、墨家相关人物的表述虽不同,强调的对象也有所区别,但是都强调以 身作则、潜移默化的道理。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论述周易最早讲家庭问题始,一直论述到近人有关家庭教育的观念,有力地突出了中国家 教文化的源远流长。B.文中引用左传朱子治家格言中的言论,意在阐释传统家教坚持“教子义方”原则,并突出家教 中“义”的重要性。C.文中讲述田稷母亲教子的故事和引用颜氏家训中的话语,目的在于强调教子要相机而教,而且需 早教,不要失良机。D.本文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家教文化”这一概念及其范畴,然后将家庭教育中的矛盾、规范和方 法等作为阐述重点。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家教的教育内容,重点在于对伦理规范、道德品质等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知识文化教育处于次 要地位。B.传统家教规范关涉的范围很广,从邻里关系到家国情怀,从孝亲到忠贞再到清廉,家教的影响力也在 不断加大。C.作者摘录鲁迅书中的话语,是认同鲁迅对教育的功德的认可,鲁迅认为教育的功德,可以在大禹治水 的功德之上。D.中国家教文化对古人的修身养性、家庭的稳定繁荣和社会的和谐有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现代社 会借鉴。【答案】l.B2.C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奠定了中华民族 理想追求和生活情趣”错误,扩大了范围,根据原文第三段“将耕田与读书看作理 想生活方式加以追求,奠定了中华文明中淡泊明志、清廉高洁的生活情趣”可知,遗漏了 “生活方式”“淡 泊明志、清廉高洁”等词语的限制,使所表达的内容范围扩大。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目的在于强调教子要相机而教,而且需早教,不要失良机”错误,文中讲述田稷母亲教子的故事不仅 是要“强调教子要相机而教,而且需早教,不要失良机”这一论点,还为了论证“廉''忠'优先于孝' 传统家教的原则非常鲜明”这一观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知识文化教育处于次要地位”错误,文中是“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教育、以勤俭'为核心的品 德教育及以耕读'为主体的处世教育构成了传统家教的主要规范”,并没有说“知识文化教育处于次要 地位”,于文无据。B. “从孝亲到忠贞再到清廉,家教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曲解文意,原文只说“如清廉在次序上优先于 孝亲” “廉'忠'优先于孝'",并没有对“忠” “廉”进行排序。C.”是认同鲁迅对教育的功德的认可,鲁迅认为教育的功德,可以在大禹治水的功德之上”错误,曲解文 意,文中摘录鲁迅书中的话,重点是认同鲁迅“熏陶” 一词的内涵,旦鲁迅认为“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 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的人的功德“当不在禹下”,而不是“教育的功德”。故选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 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特点是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生物质能属 可再生资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作燃料时,由于它在生 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 减轻温室效应。生物质能源可以以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生产燃料酒精、 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形式存在,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随着农林业的发展,特别是炭薪林 的推广,生物质资源还将越来越多。(摘编自农民日报认识生物质能源)材料二:生物质气体燃料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可燃气体,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氨气、一氧化碳等。 近日,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发展生物质气 体燃料,不仅可以解决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通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 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生物质气体燃料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额外的碳排放,可替代化石燃料使 用,减碳效果显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粗略测算,我国生物天然气年开发潜力在1500亿一2000亿立方米,万亿市场投资规模,目前年产量 约3亿立方米,发展空间巨大。国家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 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到2030年,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以生物天然气产 品、装备、服务体系等环节构成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一旦产业链完全打通,预计整个市场规模将达万 亿元以上。生物质%体燃料,可以填补我国石油、天然气的缺口,并且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建设。 发展生物质气体燃料是一种既适应我国当前、又适应未来能源需求的有效措施。(摘编自生物天然气万亿级市场正在形成科技日报2022年09月22日)材料三:生物液体燃料是指把生物质以发酵提纯或者生化合成的方式制造成乙醇或油类等液体燃料, 目前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多年来,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遵循“核准生产、定向流通、封闭 运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已形成稳定的产业基础。我国燃料乙醇生产主要来自于生物基。我国生物柴油 的主要市场在欧盟,国内主要用于环保型增塑剂的制造。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一方面可显着降低秸秆焚烧量,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可拉动就业,直接增加农民收 入,并间接带动秸秆收储、运输、农机制造等协同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来显着经济效益。 原国家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特邀顾问乔映宾算了一笔,账:1亿吨秸秆能生产2000万吨纤维素乙 醇,掺烧到汽油中,能减少近7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每年还可减少1亿多吨原油进口。“用好纤维素 乙醇,就是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乔映宾直言。相比传统生物液体燃料,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前景广阔。在国际能源署2050净 零排放情景中,大部分生物燃料产量的增长来自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其在生物液体燃料中的占比将从202() 年的不足1%跃升至2()30年的近45%和2050年的90%。(摘编自生物液体燃料:变废物为绿能,让环境和经济双赢科技日报2022年9月8日) 4.下列关于生物质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物质能源是利用生物质而生成的能源,生物质的特点是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生物质能源也 具有相应的特点。B.生物质能源属于世界第四大能源,是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源可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应用在国民经济 的各个领域。C.生物质气体燃料可替代化石燃料使用,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建设,以及全面推进我国乡 村建设和振兴。D.生物液体燃料目前主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等,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已形成稳定 的产业基础。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生物质生长和生物质燃料生产的过程都没有碳排放,所以使用生物质燃料能有效减轻地球温室效应, 实现减排目标。B.根据规划,2030年我国生物天然气年产量将超过200亿立方米,但与我国天然气开发潜力相比,还有 很大发展空间。C.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不仅可以减少污染,拉动就业,促进产业结构最优化,还能减少能源对外依赖性, 维护国家能源安全。D.根据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在未来生物质能源发展过程中,生物质液态燃料的前景要好于生 物质气体燃料。6 .生物质能源在未来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促成其形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答案】4.D5.B6.发展趋势: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原因: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 效应。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显着经济效益。【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 “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分析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的表述为“相比传统生物液体燃料, 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文中是将传统生物液体燃料与先进生物液体燃料进行比较,而 不是将生物液体燃料与其他燃料比较。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生物质生长和生物质燃料牛.产的过程都没有碳排放”表述错误。材料一中表述为“作燃料时,由于它 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 效地减轻温室效应”,并没有说生物质燃料生产的碳排放问题。C. “促进产业结构最优化”于文无据。材料三第二段只提到“并间接带动秸秆收储、运输、农机制造等协 同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来显着经济效益”,并没有说促进产业结构最优化。D. “生物质液态燃料的前景要好于生物质气体燃料”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相比传统生物液体 燃料,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具有更好的减排效果,前景广阔。在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中,大部分 牛.物燃料产量的增长来自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其在生物液体燃料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不足1%跃升至 2030年的近45%和2050年的901r可知,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只能说是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好于 传统生物液体燃料。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关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前景,从材料一 “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生物质资源还将越来越多”,材料二最后一段“生物质气体燃料,可以填补我国石油、天然气的缺口,并 且可以支撑今后的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建设”,材料三最后一段“在国际能源署2050净零排放情景中,大 部分生物燃料产品的增长来自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其在生物液体燃料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不足1%跃升 至203()年的近45%和2050年的90%"等内容可知,生物质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于形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从材料一 “它们的特点是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 泛。生物质能属可再生资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可以总 结出,生物质能源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从材料一 “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 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可知,生物质能源燃烧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 轻温室效应。从材料一 “生物质能源可以以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生产燃料酒精、热裂 解生产生物柴油等形式存在,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可知,生物质能源形态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领 域的需求。材料三第二段“发展生物液体燃料一方面可显着降低秸秆焚烧量,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可拉动就业,直接 增加农民收入,并间接带动秸秆收储、运输、农机制造等协同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来显着 经济效益”可知,生物质能源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显着经济效益。(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芍药月令 李丹崖 一月飘雪。大地一片皑皑。开始是轻纱铺地,而后是卷子,最后是被子。芍药的宿根在土层下酣眠。二月融雪。涔涔的雪水渗进了土层,芍药的根须打了个寒战,继续睡。乡野之间已经可以嗅到年的气息了,有爆竹和烟花此起彼伏,可是,芍药看不到。芍药的心里,藏着另一簇烟花。乡间的土路上依稀有外出归来的人。他们背着行囊,打量着自己熟悉的土地,嗯,一切还是老样子。 有一些人在烧纸钱,过年了,要到祖先的房门前说一声,求的是心理上的妥帖与安稳。其实,土下的 灵魂并不孤寂,芍药是他们的伴儿,地下说不定有另一座花园。三月卷风遍地。土地变得松软起来。地头的小溪哗啦啦地欢跃,土下的芍药有了一丝悸动。隔着河,可以看到绿柳了,有顽皮的孩童折一枝柳条,拧成柳笛来吹。土壤里,有一些小东西开始蠢 蠢欲动,或许是田鼠、蚂蚁、螃站,也或许是醒得早的青蛙。是的,有些吵。这时,早醒的芍药伸了个懒腰,拱出土层,也顺便叫醒了同伴。阳光真好,这世界,久违了。四月春色轰然炸开。芍药的青春期到了。那些嫩紫的芍药,有油脂一样明亮的滋泄感,先是抱成一团,而后伸展开,花棵抬起了头。风逐渐大了起来,遍地的孩童,满天的风筝。风能帮风筝飞上云端,亦能为芍药抚平皱褶。芍药的花棵逐渐由紫变成墨绿,变魔术似的。花茎上仍 有紫晕,那是它的胎记。有恸头,一下又一下,刺啦,刺啦,芍药花田里的杂草被拦腰斩断。这些杂草争夺着土堞里的养分, 是在偷嘴。除了杂草,施了肥,好雨知时节,簌簌地落下来,土地喝了个够,芍药也彻底唤醒了自己。天地之间,一片清明。芍药的样子逐渐好看起来,也高挑起来。五月芍药盛开。一片花的海洋。开始是含着苞,像举着一个个粉拳。拳头上,凝结看蜜。与蜜蜂前后脚到达的是乡间的少年,他们瞅 准了芍药花苞上的蜜,一番吮吸,甜中带着花杳和药杳。也许就是一夜之间,它们轰然绽放,一朵又一朵,此起彼伏,接二连三。芍药的瓣子张合有致,花蕊 金黄,喜气十足。傍晚,透着西天的云霞看芍药,天地一色,芍药若垂天之云。云,是放牧在远天的芍药。花田间,有爱美的女子、孩子纷至沓来。芍药花多半是拿回家插瓶,用水系着。据说也有煲汤的,做 成芍花鸡。鸣汤上飘着那么儿箫芍药,烟火气中陡增了几分浪漫。六月花落。芍药花田重归寂静。花瓣落了一地。需要一场雨,来缓解芍药花田的尴尬。夏日的雨不值钱,畅快地冲刷着芍药叶子、芍药花等。咕咚咕咚,芍药的根部也喝了个痛快。三两场雨后,芍药田间,墨绿更胜一筹,花萼也逐渐不见了。此时的芍药田,像是刚刚分娩的妇人, 虽不若以前满面红光,但经过调养,也不显得憔悴。花尽了,芍药的根部在地下积攒着力量,开始膨胀。有时,田垄上会被撑出来一道道裂痕。根,在地下开天辟地。七月拔草。天光云影下,汗流决背。再拔一次草,芍药就可以出了。芍药是宿根草本植物,三年以后,根系可长成。在刨出芍药之前,要让田垄回归单纯,这是在提醒土 地,有能量,紧着芍药吧。拔草的农人,汗珠摔在地上,砸成八瓣,也似一朵朵芍药花开。八月出芍药。翻天覆地,热火朝天。出芍药,是指把芍药根从土里创出来。用镰刀把花棵割掉,然后顺着田垄,用抓口(一种刨根的工具)把芍药连根拔起。新翻出来的芍药, 根茎直溜匀称,根须发达,带着泥土的腥香这味道让人着迷。去掉土块,按照条索、根须、花芽子分 别堆成一堆,用拖拉机拉回去。一口大铁锅,把芍药根煮三滚,捞出,放凉,刮下外皮。芍药雪白的身躯,很是好看。要储存,就要 在太阳下暴晒。晒足十个大太阳,直至抓一把扔在堆儿里哗啦作响。干透了,装包,今年的药市上,能有 个好价钱。九月分棵。将花芽子用刀子自上而下,分成一块又一块。此为分棵。芍药生命力旺盛,刀切之后的花芽子照样可以存活。田,需要重新翻耕一造,再用瓜铲拢起来,成田垄。墙情正好,切好的花芽子重新被埋在田垄内。用 不着浇水,慢慢在土里捂着即可。此时的田野并不安繇,玉米收获,大豆收获,红薯马上也要收获。这一季新分棵的花芽子,是老芍药 的子孙,正要收获的玉米、大豆、红薯是新花芽子的叔伯辈。十月霜降。土地复归于沉寂。或者说复归于襁褓。此刻的土地,除了菊花和大白菜,基本没有作物了。花芽子在土里闷了一身汗,这是做汗蒸的好季节。霜已经降了下来,出去也是冷,还不如躲在土地里。 做了汗蒸的花芽子有些乏了,它们想睡。十一月冻土。芍药冬眠了。雪积得那么深,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芍药睡得还是那么认真。(有删减).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通过轻纱、毯子、被子的比喻,从芍药的视角切人,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逐渐加厚的过程。7 .在叙述芍药生长过程时,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整体以拟人为主,辅之以比喻、衬托等手法。C.本文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如用“开天辟地”表现了芍药根的力量,用“摔”字写出农人劳作的艰辛。 D.在对芍药进行详细描述时,文中也涉及到其它农作物,丰富了内容的同时也突出了芍药独特的品质。8 .请结合全文,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芍药的心里,藏着另簇烟花。芍药睡得还是那么认真。9 .本文在行文中采用的是双线结构,运用明暗线结合的方法去写芍药,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好处?请简要分 析。【答案】7. D 8.运用拟人手法。“烟花”指未来盛开的花海以及丰硕的果实。“藏着”烟花与下文 芍药花“轰然绽放,一朵乂一朵,此起彼伏,接二连三”的盛开过程相照应,形象生动地写出芍药旺盛的 生命力,以及农人对丰收以及美好生活的期待。运用拟人手法,芍药“睡”得认真,写出在万物归寂的冬日,芍药并未沉寂,而是依然认真蓄势待发, 期待下一次收获。与开头照应,形成完整的结构,也暗示了芍药年复一年,生生不息的生长情况。9.本文运用明暗线结合的手法去写芍药,明线是芍药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暗线是劳动人民种芍药的劳 动过程。运用两条线索写作,在突出芍药的美好与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种植芍药过程中的 艰辛,这是对芍药生命的赞歌,也是对劳动的赞歌。运用两条线索写作,人与芍药互动,成就丰收的景 象与美丽的风景,暗示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之美。【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D. “突出了芍药独特的品质”说法不当。文中写玉米、大豆、红薯、菊花、大白菜等作物,只是要体现“田 野并不安静”。或客观陈述同一时令存在的作物,不是为了突出芍药“独特的品质”。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芍药睡得还是那么。用“心里”“藏着”来摹写芍药,赋予其人的特征,运用了拟人手法。藏着“烟花”指,现在还没呈现, 将来会呈现的美好:“五月芍药盛开。一片花的海洋”“芍药雪白的身躯,很是好看”。即未来盛开的花 海以及丰硕的果实。“藏着”的烟花,必然会有绽放的一天,此处暗含期待,与下文芍药花“轰然绽放, 一朵又一朵,此起彼伏,接二连三”的盛开过程相照应,形象生动地写出芍药盛放的绚烂与美丽,凸显其 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农人对丰收以及美好生活的期待。一 “睡得认真”描写芍药,赋予芍药以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手法。芍药“睡”,也即冬眠,芍药是在 积蓄力量;“认真”,是在全力准备,为生命的美丽,也是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在万物归寂的冬日,依然 认真蓄势待发,期待下一次收获。结构上与开头“芍药的宿根在土层下酣眠。二月融雪。涔涔的雪水渗进 了土层,芍药的根须打了个寒战,继续睡芍药的心里,藏着另一簇烟花”照应,由冬藏到春萌到夏荣 到秋收再到冬藏,形成完整的结构,暗示了芍药年复一年,生生不息的生长情况。【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特点及作用的能力。本文运用明暗线结合的手法去写芍药,明线,按照时间顺序,叙述芍药由冬藏到春萌到夏荣到秋收再到冬 藏的完整过程,写了芍药一年四季的生长;暗线,“有锄头,一下又一下除了杂草,施了肥七月 拔草。天光云影下,汗流泱背八月出芍药。翻天覆地,热火朝天用镰刀把花棵割掉一口大铁 锅田,需要重新翻耕一造,再用瓜铲拢起来,成田垄。墙情正好,切好的花芽子重新被埋在田垄内”, 是劳动人民种芍药、收芍药的劳动过程。既写芍药的成长,也细腻呈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运用两条线索写作,在突出芍药的美好与价值的同时, 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种植芍药过程中的艰辛,赞美芍药,亦赞美劳动和劳动人民。运用两条线索写作,人与芍药互动,芍药通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成就自身的美丽价值,“五月芍药盛 开。一片花的海洋” “用镰刀把花棵割掉,然后顺着田垄,用抓口(一种刨根的工具)把芍药连根拔起”“新 翻出来的芍药,根茎直溜匀称,根须发达,带着泥土的腥香芍药雪白的身躯,很是好看”;“干透了, 装包,今年的药市上,能有个好价钱”,芍药的价值就是劳动的价值,人类成就了芍药,芍药亦凸显了人 类劳动的价值,二者共同成就丰收的景象与美丽的风景,暗示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之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太守王朗命为功曹。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经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 袁人见功朗避策朗丕能用韭战败绩亡走浮渗翻追随营护,到东部候官,候官长闭城不受,翻往说之,然后 见纳。朗谓翻日:“卿有老母,可以还矣。“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策好驰 骋游猎,翻谏日“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愿少留意。”策日:“君言是也。然时有所思,端坐悒悒,有裨 诞草创之计,是以行耳。''翻中为富春长。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日:“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 委城郭,必致不虞。”留制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孙权以为崎都尉。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 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竺徒丹杨泾县。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亦 欲因此令翻得释也。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日:“今区 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畲乎? ”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 行。关羽既败。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 禁日:“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 "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禁闻乐流涕, 翻又日:“汝欲以伪求免邪? ”权怅然不平。翻去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日:“避将军船!“翻厉声日:“失思与信,何以事君?倾入二城,而称将军,可乎? “芳阖户不应而避避之。 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与张昭论及神仙,翻指昭日:“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 ”权积怒 非一,遂徒翻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 世。评日:虞翻古之狂直,画难免乎末世,然权不能容,非旷宇也。(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虞翻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经/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 海/B.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经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 海/C.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统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 海/D.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经/诣府门/朗欲就之/翻乃脱衰入见/劝朗避策/朗不能用/拒战/败绩亡走浮 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翻出为富春长”与“予出官二年”(琵琶行)两句中的“出”字含义相同。B.”因留制服行丧”与“因其固然”(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相同。C. “坐徙丹杨泾县”与“但坐观罗敷”(陌上桑)两句中的“坐”字含义相同。D. “固难免乎末世”与“少年固强之”(促织)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翻曾担任王朗功曹,献策于王朗,王朗未采纳。后来,他跟随王朗逃亡,直到土朗劝说他返回抚养 老母,才归去。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爱子与教子的矛盾,传统家教坚持教子义方、严慈相济的原则,其中“义方”是教子的内容,“严 慈”是教子的方法。B.传统家教的主要规范涉及伦理、品德和处世等方面,三个方面既各有侧重点,又共同奠定了中华民族 的理想追求和生活情趣。C.清廉在次序上优先于孝亲,实际上是传统家教舍小德从大德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解决家教规范 与家国大义矛盾的方式。D.传统教育思想中,道家、儒家、墨家相关人物的表述虽不同,强调的对象也有所区别,但是都强调以 身作则、潜移默化的道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论述周易最早讲家庭问题始,一直论述到近人有关家庭教育的观念,有力地突出了中国家 教文化的源远流长。B.文中引用左传朱子治家格言中的言论,意在阐释传统家教坚持“教子义方”原则,并突出家教 中“义”的重要性。C.文中讲述田稷母亲教子的故事和引用颜氏家训中的话语,目的在于强调教子要相机而教,而且需 早教,不要失良机。D.本文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家教文化”这一概念及其范畴,然后将家庭教育中的矛盾、规范和方 法等作为阐述重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家教的教育内容,重点在于对伦理规范、道德品质等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知识文化教育处于次 要地位。B.传统家教规范关涉的范围很广,从邻里关系到家国情怀,从孝亲到忠贞再到清廉,家教的影响力也在 不断加大。C.作者摘录鲁迅书中的话语,是认同鲁迅对教育的功德的认可,鲁迅认为教育的功德,可以在大禹治水 的功德之上。D.中国家教文化对古人 修身养性、家庭的稳定繁荣和社会的和谐有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现代社 会借鉴。(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 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特点是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生物质能属 可再生资源,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作燃料时,由于它在生 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 减轻温室效应。生物质能源可以以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生产燃料酒精、 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形式存在,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B.孙策喜欢驰马狩猎,虞翻却认为这是君主不够端重的表现,君主如果不够端重,就难以树立威望,孙 策完全采纳。C.孙策去世后,虞翻预见到邻县山越部族可能会有奸人生变,就留在治所穿着丧服守丧,邻近县城纷纷 效仿,得以稳定。D.虞翻因言语得罪孙权而被贬谪,在流放之地,他依然积极讲学不辍,门徒达到了数百人,而且治学成 果丰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翻既归,策复命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身诣翻第。(2)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答案】10.C1LC 12. B13. (1)虞翻回到会稽以后,孙策又任命他为功曹,用朋友的礼节来对待他,亲自到虞翻家中去拜访。(2)失去忠贞与诚信,凭什么侍奉君主?倾覆了人家两座城池,还要口称将军,有道理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孙策征讨会稽时,虞翻正逢父亲的丧期,穿着丧服来到郡府门前,王朗想出来迎接他,(虞翻)于 是脱下丧服进去拜见,劝王朗避开孙策。王朗没有采用他的建议,迎战孙策而遭到失败,漂海逃跑。“衰经”,指丧服,丧服胸前当心处所缀的麻布为“衰”,缠在腰间的散麻绳为“经”,修饰“诣府门”, 作状语,在“衰经”的前面断开,排除AD。“拒战败绩”“亡走浮海”是四字句式,分别讲述两件事情,在它们前后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汇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 “出”,都是指(京官)外调。前句句意:虞翻外调担任富春长。后句句意:我外调两年。两句中的“出” 字含义相同,判断正确。B. “因”,前句,表顺承,于是。句意:于是留下来制作孝服服丧。后句,介词,顺着。句意:顺着它本 来的结构。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相同,判断正确。C. “坐”,前句,获罪。句意:获罪被流放到丹杨泾县。后句,表原因,因为。句意:只是因为观看罗敷 去了。两句中的“坐”字含义不相同,判断错误。D. “固”,前句,原本。句意:本来就很难幸免于末世。后句,坚持。句意:少年坚持要斗(蟋蟀)。 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孙策完全采纳”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策曰:'君言是也。然时有所思,端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