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系列:12即景抒情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docx
12、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即景抒情诗教案语文学科教案设计主备人:.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周级课时安排2课时课 题即景抒情诗课 型复习课教 学 目 林 分 析语文课 准要 求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图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到达如下目标:诵读。要 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 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 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会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 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 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 写,一是赏析。知识与 能力了解即景抒情诗的主要特点。把握即景抒情诗的常见感情和主题。 掌握即景抒情诗的解题方法、技巧。过程与 方法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即景抒情诗的能力。情感态度 价值观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重、难 点阐释学法指导教学过程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经典诵读】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 一文为武那么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 令段简害死于狱中。此诗作于武那么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那么天委派武 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二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 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以下,但兼掌书记而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可以从创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等角度比较分析。答案:“生”不是误用,恰恰妙在此处。一个“生”字,赋予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生命,也象 征着诗人的情感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创造了一幅宁静 空灵、清新淡雅的画面。2 .前人曾评论此诗“缠绵俳恻而不伤感”,我国的传统诗歌也讲究“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 o细读全诗,简要分析此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解析:诗歌的美在于给人一种健康的情感,“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是对这种美 感的高度概括。这首小诗虽然写相思,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缠绵俳恻而不至伤感,消沉徘徊而不至 绝望。能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即可。答案: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团圆的真挚情感。首联写望月,颔联写 相思,颈联写难寐,尾联盼归期。全诗感情表达回环曲折,起伏有致,缠绵俳恻而不至伤感,感情 真挚深切,消沉而不绝望,让人感到“佳期” 一定会到来,正所谓“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题李凝幽居贾 闲居少邻并, 鸟宿池边树, 过桥分野色, 暂去还来此,岛草径入荒园。僧敲月下门。移石动云根。幽期不负言。3 .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答:解析:此句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结合诗歌创造的意境和表达效果。答案:颔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敲门的“笃笃”之声,定会惊动宿鸟,或引起它们 零乱不安的啼鸣,惊而飞出,观察动静后复又返巢栖宿。以动景衬托了环境之静。4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答:解析:这是一首综合性的赏析题,要从诗歌整体把握,从其用词的寻常化与意境的不寻常化切 入即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答案:这首诗所写景色可谓清幽奇丽,但诗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使人读来朗朗上口。 诗中“宿”“敲”“分”“移”“动”等字,虽经过精心锤炼,但不觉其雕琢。表现了诗人向往悠 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晚次乐乡县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5 .这首诗在结构安排上有哪些特点?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答:解析:从内容上看,以时间为线索,“日暮” “烟断”“古木平”等词,反映了时间上的变化。 另外诗歌前后照应也十清楚显。答案:以时间为线索布局全篇。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古木平” 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写出“夜”字结束全诗。首尾照应。末句中的“嗷嗷”“猿 鸣”照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照应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 乡情遥相呼应。全诗句句沟通,字字关联。6 .尾联是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解析:从景与情的关系看,尾联写猿声,是写景,也是以动衬静的写法;从采用的句式看,是 设问手法。答案: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以景写情,把“此时恨”借猿鸣声表现出来,抒发了无尽的思 乡之愁。采用反衬的手法,以入暮后的静景衬托深山清亮而凄婉的猿鸣声,表达出作者孤独、凄 凉的心境。采用设问的手法,先以“如何此时恨”的自问,再自答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 林中传来的声声猿鸣声。使思乡之情更为深长悠远,更为强烈。(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感遇张九龄兰叶春威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7,结合全诗,说说诗中的“自”的艺术妙用。答:解析:“自”当“各自”解,结合“兰叶”和“桂华”的特点“威蕤”“皎洁”可以看出,这 里写他们“各自”本来具有的品性是为下文的抒情作伏笔。答案: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征,而且还说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 求人知的品质,为下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8.简要分析诗人在本诗的尾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答:解析:从诗歌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感遇"是抒发诗人的感慨际遇的。诗歌采用了比喻象 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不求名利、不争虚荣的思想感情。答案:诗人以“草木”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这只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 博得外界的称赞,以求富贵腾达。【提升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以下问题。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明确: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黄昏,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 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明确: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 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 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例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明确: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明确: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 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 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景?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明确:第一句仰视,第二句府视。这两句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 使人如同坠如仙境。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明确: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题义公禅房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明确: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明确: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课堂总结】写景抒情诗鉴赏要点1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4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鉴赏步骤1、抓意象。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2、品意境。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 景交融的意境。3、悟情感。把自己融入意境中,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分析写作技巧1、描写景物的方法(1)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 绘声、绘色。(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 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动静结合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比照(“野径云俱黑,江 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白描)和细部描 绘(工笔)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 运用。2、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 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 氛,而且更为常见。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 难酬的感慨;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农”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与展,以农与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如,“劳歌 曲解行舟,红叶青 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卜西楼”,用色彩明丽之景表现的是依依惜别之情。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假设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 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 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六句写塞下艰苦的 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后两句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 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教学反响(后记)已。因登蓟北楼,感者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法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 不知也。”(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燕昭王为战国时 燕国君主,求贤假设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 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筑台之说始见于此。魏晋以后, 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2 .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 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 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 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 不禁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 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 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 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 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 我独醒的意味。3 .鉴赏耍点: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潮涌随波千万里, 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江天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己, 不知江月待何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 谁家今夜扁舟子? 可怜楼上月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 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度, 昨夜闲潭梦落花, 江水流春去欲尽,海上明月共潮生。 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照花林皆似霰。 汀上白沙看不见。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青枫浦上不胜愁。 何处相思明月楼? 应照离人妆镜台。 捣衣砧上拂还来。 愿逐月华流照君。 鱼龙潜跃水成文。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G)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张假设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 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这一首却完全突 破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面貌为之一新。2 .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 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表达了人 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辰美景。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生”,写出了明月 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 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 飞”,“白沙看不见”。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这样一轮单独徘 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 到这一轮明月呢?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 或发奋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但诗人由此出 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 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接着写明月在天, 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难以等到。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诗人 让诗情向纵深开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 来。“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飘忽,象征了 “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 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 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俳恻,可谓不招自来,挥 之不去。“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 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 而不忍离去。月华洒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她想卷 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 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 以入眠,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尺素在鱼肠,寸 心凭雁足”,可是鸿雁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 儿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了。“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诗人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 烘托。梦境是那样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 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和爱恋、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 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寞。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一南, 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几重!“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 离情,伴着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 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曳生姿,引人深思。3 .鉴赏要点全诗写景别具特色。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月”为主体。“月”是此诗的灵 魂,是全诗结构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 白云、扁舟、高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其中虚实相 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巨幅的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极为深邃而优美。全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这首诗有别于传统的单纯写景之作,也有别于一些单纯的哲 理诗和言情诗。诗中有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有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有对永 恒人生哲理的探求,使得全诗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远的意境,读后让人心旷神 怡,并进而去探寻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谛。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 .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 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有曲江集。2 .基本解读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主旨)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 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 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 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 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 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 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 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工 3.鉴赏要点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里理解为多 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 而深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 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 思写到人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 抒情,融为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作者简介贾岛,字浪仙,一作阖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屡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 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2.基本解读 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主旨)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 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土身份。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 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 旋一阵又回到巢中。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 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 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 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 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3.鉴赏要点此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 的幽美,尾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 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二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 细问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 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 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儿只转旋儿回又飞回窝中。两句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 离尘嚣的真实情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一作:夕阳)【学习过程】一、即景抒情诗题解(一)概念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 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 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二、即景抒情诗常见意象及内容1、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 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潦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 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 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2、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 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打量,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 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 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 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 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 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 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 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 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3、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 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 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解艮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 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单独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 闻蟋蟀声后的惆怅。4、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 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 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5、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 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 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6、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蝶赢负之。”蝶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 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蝶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 为蝶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7、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 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 “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 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三、即景抒情诗表达的情感: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3、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4、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四、即景抒情诗的手法:1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棚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 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2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在中国诗歌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诗经小雅采薇最后一小节中即可看 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大自然的景物是引发诗人灵感的催化剂,也是诗人寄托情感的对象,正如刘勰所谓:“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情与景有机结合,是中国抒懵诗的基本特点。细分来,“借景抒情”的手法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即景抒情”,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诗人因看到某种景象,引发思绪情感,提笔创作。记游山水之诗多属此类,如李太白歌咏庐山 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二是“融情于景”。所谓“融情于景”,是指诗人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情寓于景物之中,让读者通过诗的景物描 写去参透诗人的情。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此诗为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欲乘船出蜀之时所作。全诗四句,分别描写了“江月”、“风灯”、 “宿鹭”、“跳鱼”四种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着力表绘了一幅平和安详的图画。在静谧的 意境中,流露出老杜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句句写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但情蕴其中。三是“化景物为情思”。客观的景物是无所谓情感的,但诗人往往习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赋依在客观景物之上,让客观 景物蒙上诗人的产主观色彩。因而诗中的自然景观往往是跟随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着。正 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辞话)如白居易这首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全词描写了一位妇女倚楼望远,乞盼着远方的丈夫归家的急迫心情,是典型的思妇词。在主人 公一腔愁绪的感染下,似乎连那汴河、泗河的水以及江南的山峰都在诉说着离情。在这种手法中, 自然山水是活生生的,具有人类的情感。四是“以景结情”,在抒情诗的末尾,不再直接抒情,而是以一句景语作结,往往可以给人一 种意韵悠长,回味不尽的审美感受,这就是“以景结情”。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他的好友元稹正在通州任职。元稹在病中听到白居易 被贬的消息后写作了此诗。在昏暗摇曳的残灯之下,诗人正在卧床养病。此时忽然传来好友被贬的 消息,诗人震惊之余,徒然坐起,眼前只有阴风冷雨闯入窗根以常规来看,在“惊坐起”之后, 应以情语作结,但诗人巧妙地“暗风吹雨入寒窗” 一句景语作结,以哀景衬哀情,玩味不尽。是震 惊?是愤懑?是对友人的牵挂?是对自己无力相助的愧疚?这些全留给读者去体会了。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 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常见的修辞:比喻、借代、比较、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等。常见手法:虚实结合(或称虚实相生,虚实相间,或虚实相衬,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言此意彼),渲染, 烘托 衬托,托物起兴(比兴),抑扬(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融情 于景或移景入情),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侧面虚写,远近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昧 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白描,用典(可使表情达意显得含蓄而意蕴深厚),象征,照应(前呼后 应),想象(奇想,幻想,联想)等.烘托:即烘云托月,在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 人物某种心绪或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通常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琵琶行:三次写江中之月.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嚏,北风吹雁雪纷纷”.陌上桑:写行者“少年”等的反响.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2)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的诗歌,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 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J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一手法有时也被称为比照或衬托.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J前一句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 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更 反衬出山中的宁静.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间,虚实相衬,以实写虚,以虚写实):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 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包括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常被用于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已逝之景或境.作者曾经历过或历史上曾发生过但现时不在眼前的景象.李煜虞美人“雕 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设想之境.同一时间但非亲眼所见之境或还没发生的未来之境。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 双鬓明朝又一年。”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雨霖铃中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小结:“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到达虚中有实,实中 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