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pdf
请列出十部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著作。写出作品,名称,影响的具体案例和时间。1.诗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流,对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影响。重章叠句,对偶排比对白话新诗的影响刘大白月蚀、寂寞、,梦底交通,邮吻等。周作人论文学的本质是“作者的情感的表现”时,就特别援引毛诗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1920 年 1 月 8 日晨报副刊2.孔子论语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年 5 月第 1 版P11:论语讲“礼”甚多,鲜明表示孔子对当时“礼”的破坏毁弃痛心疾首,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P15:孔子在这个动荡的变革年代,明确地站在保守、落后的一方。打倒孔家店五四新文学运动批判的对象,新文化阵营与林纾的论争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1919;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1919-13-21批学衡派创作方面:鲁迅狂人日记。P18: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P30: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念P34:由于实践理性对情感经常采取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方针,所谓以理节情,“发乎情止乎礼义”,这也就使生活中和艺术中的情感经常处在自我压抑的状态中,不能充分地痛快地倾泄表达出来。新月派“理智节制情感”的主张?3.3.屈原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离骚为代表的楚辞郭沫若郭沫若评价屈原:“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要推数屈原”。历史人物屈原研究1920 年 12 月,创作了诗剧湘累,赞美屈原的反传统精神。1926 年,参加北伐随军路过汩罗时,赋过汩罗江感怀一诗凭吊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王国维 1906 年初的屈子文学之精神,对屈原文学精神所做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梳理,就凸显了王国维文艺批评的“援外入内”改造中国文论的近代特点。而且这也成为后来论析王国维美学的主导路径。王国维对屈原文学精神的分析,统合观之,就是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主体人格精神及其以之为基础的文学创造精神。这种主体人格精神就是屈原文学精神的核心与本源,并由此认为屈原是“真正之大诗人”的代表。4.4.红楼梦红楼梦杨义文存第六卷中国古典小说史论P509-P534鲁迅这样概括后人对红楼梦的态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自红楼梦一变而为狭邪小说,再变而为鸳蝴派小说,反映了我国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异化。鲁迅对此颇有感慨,说:“人情小说的末流至于如此,实在是很可以诧异的”。五四小说的出现,代表着红楼梦现实主义传统的复归。鲁迅说过:“自从十八世纪末的红楼梦 以后,实在也没有产生什么较伟大的作品”。(出自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六讲)五四文学革命者重新评价红楼梦,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零年,他们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因此红楼梦也就被视为白话文学的白眉和圭臬,作为他们“白话胜于文言”的重要例证。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说:“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妍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也把曹雪芹称为“盖代文豪”,重复了同样的意见:“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妍人为文学正宗”。钱玄同也同意这一点:“弟以为旧小说之有价值者不过施耐庵之 水浒,曹雪芹之红楼梦,吴敬梓之儒林外史三书耳”。(钱玄同,寄陈独秀,1917 年新青年第三卷第一号“通信栏”)胡适周作人一九二零年底、一九二一年初,新文学界对红楼梦的理解进入新的阶段。鲁迅从本质上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的特点,指出:“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六讲)这样鲁迅就为新文学的现实主义找到了一个古老的典范,确定了一套基本的原则。鲁迅小说的创作原则和他对红楼梦的这些论述在精神上是一致。五四时期一些作家基于对人生的探索,写下不少“问题小说”,他们也从红楼梦得到一些艺术启发。佩之的红楼梦新评说:“一部红楼梦,他的主义,只有批评社会四个大字。”(1920 年小说月报第十一卷第六、七号)他指出,这部小说提出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婚姻问题,纳妾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弄权纳贿问题,作伪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正是五四小说所异常关注的。把红楼梦看作“自叙传”的作品。这本是“新红学派”的核心观点,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说:“红楼梦明明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自叙的书”,“曹雪芹即是红楼梦开端时那个深自忏悔的我”。俞平伯在红楼梦辨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五四时代是一个抒情气氛很浓的时代,许多作家的小说都表现出主观抒情的色彩,他们多在小说中写自身的经历的内心的感受,因此他们对“自叙传”式的小说很易发生共鸣。大多数人只是从 红楼梦中获得艺术的启示和修养。平凡而真实的人物,呐喊 彷徨,社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由于红楼梦本着描写平凡人生之真相的新观念,它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悲剧形态对五四作家也有深刻的启示。鲁迅小说的悲剧观是与红楼梦一脉相承的。鲁迅说:“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坟论睁了眼看)何以红楼梦能够写出这种真正的社会悲剧呢?鲁迅认为:“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这就和鲁迅反对“瞒和骗”的文学,要求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它的血和肉来相一致了。个性思潮的解读和汲取郁达夫:“家里的一只禁阅书箱开放了,我从那只箱里,拿出了两部书来,一部是石头记,一部是六才子”。(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庐隐评价红楼梦“足与水浒 西游相颉颃。实际上西游记极幽玄奇怪之思,水浒传富豪博宏之致,红楼梦饶华丽丰赡之趣,可配为天、地、人三者,诚足鼎争学霸”。在小说创作上,她实际接近于把红楼梦当作具有一定自叙传色彩的作品予以师法。海滨故人对妇女和婚姻爱情问题的妙悟与误认鲁迅明天 祝福,叶圣陶一生,冰心散文集关于女人描写手法的模仿、点化和转型杨振声玉君、许地山命命鸟、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张资平冲积期化石、王统照一叶文学变革与文学传统,方锡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 月 第 1 版,第 434 页“由此,红楼梦启发和影响了一批现代小说家。不仅在白话文体和叙事描写艺术方面,而且在叙事类型方面,给与现代小说以深层影响。由些,大家庭衰败史的叙事,成为现代小说中的一个稳定的叙事类型,并且在现代长篇小说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艺术成就。”5.5.吴敬梓儒林外史吴敬梓儒林外史鲁迅说它“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在上世纪 30 年代的杂文中时常论及 儒林外史,在 叶紫作 丰收 序(1935年 1 月 16 日)中说:“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温天塞地而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对鲁迅小说的影响:白描:阿 Q 正传、祝福、肥皂、高老夫子;对比:理水、幸福的家庭;夸张:阿 Q 正传;以古讽今:故事新编中的理水、铸剑等在批判现实,鞭笞丑恶等思想特征上的继承。6.晚明小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宏道叙小修诗、张岱陶庵梦忆、张岱陶庵梦忆、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刘大杰等人标点)周作人1926 年 陶庵梦忆序提出“现代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小,这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1928 年的 燕知草跋则进一步提出“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的小品文两者所合成。”1932 年在辅仁大学作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系列演讲,才明确提出:“胡适之的 八不主义,也即复活了明末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主张。只不过又加多了西洋科学哲学各方面的思想,遂使两次运动多少有些不同了,而在根本方向上,则仍无多大差异处。”周作人早期的散文主要是评论社会、时事,大多只求说得理圆却没有余情,呈现出浮躁凌厉的风格。中后期散文无论是内容、情趣,还是艺术风格、语言、表现形式都有别于早期的散文。中后期散文既注重闲情逸趣,又深含关于人类思想、文化、社会的思想,风格上呈现出闲适平淡、情感蕴藏的特点,不再如早期的一味酸辣浮躁,也更为精到老练,并且这一类散文都是以一种任意而谈的话语方式写来,有着极为独特的谈话风特点。前中后期散文创作的成功转变正是周作人借鉴了晚明小品完成的。王瑶就指出:“周作人自己的散文就是他所追求的这种雅致的俗语文,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同传统散文(特别是明末小品)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是十分显然的。”从 1923 年起,到抗战前夕止,周作人先后出版的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苦雨斋序跋文、夜读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瓜豆集等。后来的散文集尚有:秉烛谈、药堂语录、药味集、药堂杂文、书房一角、秉烛后谈、苦口甘口、立春以前等。梁实秋林语堂迟至 1930 年代才“识得袁中郎”。施蛰存鲁迅晚明小品与五四散文的相同之处:反抗传统、个性解放、尊已向俗、以今为尚、反对复古摹拟、重视独创、抒情言志、自然真实等。7.7.陆游陆放翁集陆游陆放翁集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读陆放翁集有“亘古男儿一放翁”之语。在“五四”之后崛起的新一代爱国爱民并强烈主张民主自由的知识分子中,对陆游宣传最力、推崇最力的是新诗人兼民主斗士的闻一多闻一多。闻一多在 1926 年北京“三一八”事件后愤然发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一文:“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了。”1979 年 4 月 16 日,冰心老人发表追念闻一多先生,也曾引用闻一多褒扬陆游、拜伦,褒扬爱国精神的话。由于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尽人皆知的国际处境与文化环境的作用,陆游及其诗歌的接受和传播,在与闻一多同时的文学家与文化人中有泛化的倾向这是指的当时的文学家、文化人大多认同陆游的政治理想与民族意识,大家都忧国忧民。郁达夫曾专门作诗宣传陆游。1918 年夏日的组诗盛夏闲居,读唐宋以来各家诗,仿渔例成诗八首录七之陆剑南一首曰:慷慨淋漓老学庵,请缨无路只清谈。石帆村里春秋祭,忍说厓山浪满潭。老舍朱自清冯至8 8 柳宗元永州八记柳宗元永州八记朱自清你我 山野掇拾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柳子厚的山水诸记,也常常引我入胜。后来得见洛阳伽蓝记,记诸寺的繁华壮丽,令我神往昔又得见水经注,所记奇山异水,或令我惊心动魄,或让我游目聘怀”。朱自清白水梁、绿、南京、潭柘戒坛寺、松堂游记等古典游记影响所及瞿秋白新俄国游记、郭沫若今津记游、孙伏园伏园游记、孙福熙山野掇拾、冰心寄小读者、徐志摩巴黎的鳞爪早期的散文选集如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和二集所收,游记也占较大比重。中国游记文学梅新林、俞樟华主编由游而记,中国游记文学的发生初期游记文体之赋,书,序,记。郦道元水经注及其影响“山有山之容,水有水之貌,作者善于抓住它们的独特面貌,以不同的语言描写不同性格的山水,生动地传达出审美对象的内在气韵。”“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既摆脱了前期山水赋中堆砌奇字僻词的现象和流行一时的骈偶之风的束缚,同时又”散文方面的杰出成就。对后世游记文学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宋曾巩趵突泉记、苏轼石钟山记、沈括梦溪笔谈中的许多考证性篇章明张贷云:“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柳宗元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空间的转换、时间的衔接。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苏轼赤壁赋明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钟惺、谭元春张贷西湖梦寻与陶庵梦忆徐霞客游记现代游记大家朱自清与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游记文学的名家圣手,堪称双峰并峙、二水分流。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韵致与柳宗元笔下“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小丘西小石潭的意境相仿佛,而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的境界则和柳宗元宴游西山时所记之“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的情韵息息相通。柳、朱诗画美绿、白水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之二绿、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朱自清早期散文给景物注入独特的内心情愫柳宗元。郁达夫屐痕处处、达夫游记9 9 陶渊明:陶渊明:闲情赋闲情赋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鲁迅1936 年 2 月题未定草七中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对自由的渴望。归园田居陶渊明对斐多菲的称颂鲁迅,“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1927 年 7 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事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雇花匠种数十盆花,便做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我觉得不大象。鲁迅所说的渊明的态度、行为体现出他打破外在束缚之后的精神自由。作品:狂人日记1936 年题未定草六:“被论者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说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可取,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我每见近人的称引渊明,往往不禁为古人惋惜。”又如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阿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鲁迅不但称赞陶渊明的大胆,甚至认为这种大胆还不够,还“未能进攻到底”,这是对散发了千百年陈腐气息的卫道者评论的痛击。10.10.庄子庄子庄子庄子郭沫若1921 年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称庄子为“极端反对迷信思想之纯正哲学家”;1923 年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用充满诗意的声音歌咏老子和庄子。女神、星空少年时就“特别喜爱庄子,喜欢他的文章,觉得是古今无两”。(黑猫,郭沫若文集第 6 卷第 279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 5 月版)创造社时期的郭沫若推崇庄子“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思想,认为这就是“泛神论”的“本体即神,神即万汇”的精神。他在三个泛神论诗中说:“我爱我国的庄子。因为我爱他的 pantheism(泛神论)。“女神就表现了郭沫若这一精神。4.司马迁史记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内在的影响?鲁迅明确地谈到儒林外史对他的影响,郁达夫谈到花月痕西湖佳话对他的影响,废名谈到唐诗对他小说的意境和用笔的影响。龚自珍病梅馆记与俞平伯花匠8.水浒传中外文学比较史1898-1949,范伯群、朱栋霖,凤凰出版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P56:少年郭沫若,在“诗的修养时代”就受到“唐诗王维、孟浩然、柳宗元、李白、杜甫、韩退之(不喜欢)、白居易”等的熏陶与影响。郭沫若 1928 年 2 月 18 日日记,见离沪之前,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 13 卷,第 299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年 9 月版走上文学道路后,他对屈原、李白、苏轼的深湛研究已经与他的个人爱好崇敬联系在一起。他研究屈原其人其作,翻译屈赋,著历史剧 屈原,弘扬“屈原精神”,他是以“屈原”自命的。同时推崇孔儒和老庄思想。郁达夫之于黄仲则,徐志摩之于袁子才,何其芳、戴望舒、陈梦家之于温庭筠、李商隐、李贺,冰心之于婉约派诗歌,田汉之于中国戏曲,巴金、曹禺之于红楼梦,周作人之于公安派,周作人与丰子恺之于释、道思想,还有闻一多对庄子等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与考证,朱自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朱光潜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阐发,郑振铎对俗文学的探讨,鲁迅对民间文学的爱好,赵树理对民间通俗文艺的迷醉,等等。现代作家对“士”传统精神认同现代作家对“士”传统精神认同“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批判了“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揭露了封建伦理道“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批判了“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窒息人性、钳制思想的腐朽性与封建宗法社会的落后性。但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两千多年德窒息人性、钳制思想的腐朽性与封建宗法社会的落后性。但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能够维持长期稳定、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几度繁荣昌盛,中华民族在汉唐时期独的历史中能够维持长期稳定、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几度繁荣昌盛,中华民族在汉唐时期独领寰球风骚,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个中心,在明代与清康乾时期也以伟大形象站立于世领寰球风骚,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个中心,在明代与清康乾时期也以伟大形象站立于世界之林,这确实主要得力于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界之林,这确实主要得力于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说: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谓一言重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这句话可谓一言重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一个重要观念。孟子说: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得其心“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三吏”从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三别”和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秦中吟”吟”,从关汉卿写出“感天动地窦娥冤”到清代郑板桥画竹:,从关汉卿写出“感天动地窦娥冤”到清代郑板桥画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疾苦声,些小吾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唐宋以来,中国古代诗歌中那俯拾皆是的“悯”唐宋以来,中国古代诗歌中那俯拾皆是的“悯农诗”农诗”、“伤农诗”“伤农诗”,乃至水浒传的“官逼民反”思想,都显示出以儒家民本思想与人文,乃至水浒传的“官逼民反”思想,都显示出以儒家民本思想与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力量,成为穿透中国文学发展的一股深厚的传统力量。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力量,成为穿透中国文学发展的一股深厚的传统力量。五四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为人生五四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为人生更重要的是,儒家文化对于理想的人格道德的设计,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群体认同更重要的是,儒家文化对于理想的人格道德的设计,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群体认同的与不断汲取的精神力量。的与不断汲取的精神力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学把道德自觉与人格完美置于民族文化建设的首位,重德、崇德与强调完美人格、儒学把道德自觉与人格完美置于民族文化建设的首位,重德、崇德与强调完美人格、崇尚气节、推崇个人情操,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崇尚气节、推崇个人情操,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压志也。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压志也。”孟子告诫:孟子告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出身儒门的士的主导心态与理想支柱。,这是出身儒门的士的主导心态与理想支柱。“雕虫小技,壮夫不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扬雄语)(扬雄语),安邦济世、救国安民,才是他们理想与志向所在。,安邦济世、救国安民,才是他们理想与志向所在。“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这一中国古代士的主导心态,也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忧国忧民这一中国古代士的主导心态,也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所拥有。所拥有。闻一多在“五四”运动发生的当天晚上,手书岳飞 满江红 张贴在北京大学食堂门口,以激励士气。现代文学对古典美学思想的认同“诗言志”,儒家,“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杜甫“诗史”白居易作新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五四“为人生”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广泛影响。老庄思想教人从尔虞我诈、互相竞逐、充满利害得失的混沌污浊现实中挣脱出来,在心灵超脱中实现自由人格,享受虚静恬淡之美,臻于摒弃功利、泯灭物我界限的审美境界。屈原,曹植,司马相如,嵇康,谢灵运为代表的魏晋山水诗人、玄言诗人,李白,李贺,曹雪芹明清时期,“师心”、“师造化”之说盛行,李贽倡“童心”说,袁枚创“性灵”说,都是张扬心灵自由,是直承庄子“游心”的美学思想。才子气与名士气司马迁史记司马迁史记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9081908 年摩罗诗力说中,鲁迅论及的中国诗人只有屈原“抽写哀怨,郁为奇文。茫年摩罗诗力说中,鲁迅论及的中国诗人只有屈原“抽写哀怨,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在。在 19261926 年出版的小说集彷徨中,鲁迅引屈原离骚年出版的小说集彷徨中,鲁迅引屈原离骚诗句作为诗句。诗句作为诗句。在汉文学史纲要贾谊与晁错中,鲁迅大段引用贾谊借凭吊屈原而抒发自己愤懑在汉文学史纲要贾谊与晁错中,鲁迅大段引用贾谊借凭吊屈原而抒发自己愤懑的吊屈原赋的吊屈原赋,并指出,并指出,“贾谊能文章,平生又坎壈,司马迁哀其不遇,以与屈原同传”“贾谊能文章,平生又坎壈,司马迁哀其不遇,以与屈原同传”。鲁迅对司马迁的评价比屈原还高。鲁迅摩罗诗力说指出,屈原作品“多芳菲凄恻鲁迅对司马迁的评价比屈原还高。鲁迅摩罗诗力说指出,屈原作品“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而在汉文学史纲要司马。而在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相如与司马迁,鲁迅引用报任少卿书有关发愤著书论说,指出司马迁“发愤著书,意,鲁迅引用报任少卿书有关发愤著书论说,指出司马迁“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材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恨为弄臣,寄心材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石建传即欲俯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躬,读信陵,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也”。司马迁的司马迁的“发愤”“发愤”“著书”“著书”,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发“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于情,肆于心而为文”。鲁迅看到史记比屈原楚辞有更多的突破、更大的创造、更沉重。鲁迅看到史记比屈原楚辞有更多的突破、更大的创造、更沉重的愤懑、更愤激的批判,因此就有更强大的魅力和更深远的影响。的愤懑、更愤激的批判,因此就有更强大的魅力和更深远的影响。李商隐孙玉石新诗: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兼释20 世纪 30 年代的“晚唐诗热”朱光潜论述李商隐锦瑟提到“李义山和许多晚唐诗人的作品在技巧上很类似西方的象征主义,都是选择几个很精妙的意象出来,以唤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30 年代,卞之琳在向国人介绍西方象征派诗的时候,自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如“暗示”和“亲切”等特点,在中国传统诗中已经是客观存在。他由发现而惊呼:这些不是中国传统诗中“固有”的吗?从梁启超的在古典诗“蕴藉”的潮流里发现“象征派”,周作人、朱自清、朱光潜等关于“兴”与象征的对应性认同,到废名对于“晚唐诗热”充满现实感的诠释,在这样一个历史探索演进的脉络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新诗发展中寻求一条更符合新诗本质道路的深层思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