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docx
-
资源ID:76450514
资源大小:79.71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后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docx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04课后课时作业04课后课时作业KEHOUKESHIZUOYE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1. “春初砍山,众木尽嗽。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 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D.耦犁C.相耕答案A解析 材料中“砍山”“众木尽蹶”“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故选A项。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答案B解析以土地和农作物之神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中国古代 以农业立国的特点。故选B项。3 .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凡粪田若撒枯浇 泽(指给稻田施肥),恐 霖雨至,过水来,肥 质随漂而去。谭视天 时,在老农心计也。 凡一耕之后,勤者再 耕、三耕,然后施耙, 则土质匀碎,而其中 膏脉(指肥分)释化也。明天工开物节选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铁犁牛耕开始出现耕犁没有突破性的创新农业精耕细作的 特点A.C. 答案A解析 根据题干中“谨视天时”可知,其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故正确;天工开物成书于明代末 期,而铁犁牛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故错误;根据图片内容可知,明代人们使用的耕作技术依 然是铁犁牛耕、说明耕犁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故正确;根据题干中“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 然后施耙”可知,正确。故A项符合题意。4 .董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自由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 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了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B.论证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C.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揭露了封建国家对小农的残酷剥削答案C解析 材料“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遇水旱,狼狈无策”反映了小农经济破产的原因,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故选C项。5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封建王权的强化B. 土地数量的减少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答案C解析 “封建王权的强化”是在秦始皇以后,从西周到战国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材料所述 并非上层建筑,故排除A、B、D三项。题干反映了从西周时的土地公有到战国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故C项正确。6.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 所有的田制。“在这一 “田制”下()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由国家将掌握的 部分土地和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受田农民除 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项错误。7 .中国秦朝因长城和兵马俑而名满世界,这些举世闻名的工程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A.繁多的赋税B.沉重的徭役C.苛刻的兵役D. 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 古代中国大型土木工程的成功营造,主要得益于劳动者服徭役。故选B项。02/48 .下列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与下图所示相符的是()A. “植棉必凿井,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B. “水旱从人,不知饥锚,时无荒年,谓之天府”C.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D. “三七分派北南渠,水碧湘漓向两区”答案B解析 图片中岷江流经这一工程,被分成了内江和外江,中间有飞沙堰、宝瓶口,可见图片反映的是 都江堰。井可灌溉田四十亩”指西域的坎儿井,故A项错误;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故B 项正确;“关中”所在位置和图片中“岷江”不符,故C项错误;“三七分派北南集,水碧湘漓向两区” 指秦朝的灵渠,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 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一一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氤。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 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一一白居易朱陈村(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答案(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优越的自 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一分析可知为牛耕技术。第(2)问,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白居易诗句的含义。 第(3)问,农业发展的条件从生产工具、技术、政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回答。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