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含解析岳麓版必修.docx
-
资源ID:76450708
资源大小:13.48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含解析岳麓版必修.docx
课时分层作业(二)(建议用时:20分钟)4组基础达标练i.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 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只有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 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A “初税亩”是指不论公田和私IU 一律按亩征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 的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项错误;初税亩承认上地私有,不 是对土地国有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井田制完全消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以初税亩为标志,故D 项错误。2.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导致这一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使用C.各国的税制改革D.小农经济的出现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铁农具的出现,促进了私田的开垦,瓦解了井田制,加上牛耕的出现,使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成为可能,最终在“废井田,开阡陌”后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3.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这一记载所反映的实质 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D 西周时井E0制下土地不得买卖,“田里不鬻”,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买卖,井 田制逐步瓦解,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故选I)项。4.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 百石。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 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A. 土地兼并的危害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自给自足的落后性D. 土地私有的合理性A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汉朝土地兼并的危害性,故A项正确。5 .北宋苏河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仙式经营I)根据材料可知,“耕者”(农民)租种“富民”(地主)的土地,最终是地主得到收入的一半,而农 民得到收入的一半,所以是相佃式经营,故选D项。6 .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 仙农耕作,而仙农可退仙、转租或典卖仙权。这一制度致使()A.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B.佃农社会地位提升C.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A 永仙制的产生使地主作为土地所有者只能收租不能干预土地生产,拥有永仙权的仙农可退仙、转 租或典卖佃权,说明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已经分离,故A项正确。6组素养提升练7 .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1 头授田30亩,限4头牛。其主要影响是()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8 .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D 由材料可知,题干强调贵族除自身之外,还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获得与良民相同的土地,其带来 的影响则是贵族可获得更多的土地,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D项正确。8 .(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 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A.增加财政收入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C.增加粮食产量I).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D 由材料中“开垦荒闲土地”“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可以看出荒地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提 高了仙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材料二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一一胶滨语录材料三 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王文成公全书(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末年怎样的社会问题?(2)为解决这一问题,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方案?(3)材料三反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等信息判断。第 (2)问,根据材料二中提出沿袭“限田”“均田”等方案并结合史实加以分析。第问根据材料三的描述 概括归纳。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或土地高度集中)。(2)借鉴先代的限田制、均田制等并加以改良,限制土地兼并。(3)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进行反抗斗争,用暴力方式改变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