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docx
-
资源ID:76451267
资源大小:15.62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docx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必法古”一、选择题1 .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井田制的确立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新兴地主的出现 百家争鸣 频繁的争霸战争A.B.C.D.解析:井田制确立于西周时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现象,故排除,答案为I)项。答案:D2 .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 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 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 秦国尚 武精神充斥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 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答案:【)3 .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 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解析:该主张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那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统治方式。这实际上就是 一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答案:D4 .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 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答案:A5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 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期('期'通'欺')。"商鞅这 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取得国君的赏识B.打击保守派和旧贵族C.取信于民,树立新法威信D.宣传变法思想,驳斥守旧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恐民之不信”“以明不期”等信息,可 知其主要目的是C项。A、B、D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答案:C6 .商鞅变法规定:民众“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D.禁止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D项对材料理解 片面,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I)三项。答案:C7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8 .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商鞅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该政策的推行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 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答案:D8 .公元前340年,秦国都城咸阳某客舍的老板收留了一位没有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结果两人都被 以“奸人”罪论处。实施这种惩罚的主要依据是()A.什伍制度B.连坐制度C.分异令D.塞私门之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旅客没有官府凭证而入住, 旅客和老板同被判处奸人罪的信息,便可判断出其依据是商鞅变法中的连坐制度。答案:B9 .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最主要 的影响是()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10 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了秦国的强大解析: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商鞅铜方升”制作并加刻诏书发到地方的影响。但“商鞅铜方升”是秦 统一度量衡的主要措施,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故选B项。答案:B10.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反映了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说明商鞅对贵族绝不妥协解析:本题主要考杳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中韩非子对“轻罪重刑”的评价,可知其目 的主要是约束人民的行为,即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故选B。答案:B二、非选择题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案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 若禽兽耳。战国策材料二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 罪死不赦。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 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一一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 大治。史记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理解评价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归纳即可。第(2)问,可以从制贵、 控官、强军、重农等角度归纳。第(3)问,需要结合商鞅变法的目的回答,重点突出富国强兵的效果。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 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 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31县,县级官吏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 但因懒惰而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材料二王安石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 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期。”(1)结合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涉及哪几方面的问题。各是如何规定的?(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3)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商鞅个人具备哪些品质?解析:本题主要以商鞅变法的推行、具体内容及后人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历史 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读懂所给的史料,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涉及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对工 商业的态度;材料二、三体现出诚信、取信于民的做法,综上概括归纳商鞅个人的品质。答案:(1)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以军功的大小授爵,由国君任免官吏,抑制工商 业的发展。(2)取信于民、雷厉风行。(3)勇于改革,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与违反时代潮流的旧势力作大无畏斗争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