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
-
资源ID:76452104
资源大小:16.6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单选题1 .战国时期,地方官每年年初要将自己管辖区域内的垦田、赋税、户口、仓储等数字写成 文券上报国君,到年终持实际完成数字前去报核。如成绩不佳,君主即可当场将他收玺免职。材料可用于考证()A.户籍制度的严密B.行政效率的提高C.考核制度的形成D.基层管理的加强.东汉名士张俭与中常侍侯览结仇,后因乡人检举结党而遭到朝廷通缉,逃亡途中所借宿 之家大多家破人亡,但依旧有许多士人争相包庇张俭。这一现象可以反映()A.察举评价标准下士人的追求B.宦官借助皇权摧残门阀大族C.现有政治体制蕴含巨大危机D.地方势力对中央产生离心力2 .东汉末年,曹操重用了一大批儒学之士或有儒学背景的官吏,却乂在“求才三令”中, 将“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等作为取才的标准。曹操用人 政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地位的动摇B.现实政治的需要C.选官制度的变革D.门阀士族的崛起.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 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 时这一政策()A.将选官权收归中央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C.造成取士不问家世D.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3 .据隋书刘炫传记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 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这表明在当时()A.科举考试成功推行B.地方权力逐渐增强C.官员选拔择优录取D.中央集权日益强化.唐会要规定:“伎术官(宫廷中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皆本司定,送吏部附申唯 得本司选转,不得外叙。”神功元年(697年)敕:“自今以后,本色出身,解天文者进官 不得过太史令医术者不得过尚药奉御”这些规定()A.体现出唐政府对科技活动的限制B.有利于唐代科技的规范有序发展C.顺应了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不利于后备科技人才力晟的补充4 .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完善,打通了知识分子的上升通道,给予1人阶层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士人阶层把自身命运同王朝社稷紧紧连接在一起。这一现象从根本上说明()A.宋代科举制度仍受到世家大族控制B.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C.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D.科举制的完善扩大了统治基础5 .宋朝实行“特奏名”制度,科考多次落第者可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 甚至可以授予将作监主簿等职位。特奏名出身者在地方教育、水利兴修、社会治安、乡规民 约、祭祀活动、志书谱牒纂修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广泛的影响。这一做法()A.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B.造成了积贫积弱局面C.遵循了社会公正原则D.强化了中央集权政治.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 “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 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土人数之均衡。 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保证南北科考的平等B.增加了北方录取名额C.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D.提高了寒门土子地位6 .宋代欧阳修说“国家取土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 路贡土,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誉录而考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对这一变化认识错误的是()A.宋代科举制度面向全社会开放B.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强调公平竞争C.宋代科举制度保证官员公正廉洁D.宋代科举制度给政治增添了活力.明宣德(14261435年)后,各省直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 根据南、北、中卷地区录取比例为55%、35%和10%的规定可知,北卷、中卷地区比洪武、永 乐间的实际录取比例提高近一倍,南卷地区录取比例下降21乐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 )A.巩固政治统治的基础B.完善考试选官的程序C.增加封建官僚的数量D.削弱江南土人的特权.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世宗令贵州独立开科,并增加云南、贵州两省的解额(举人 参加考试的名额)。四川解额在乡试解额制度制定的初期就多于山东、山西、陕西三个北方 行省,但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教育,四川都无法与这三个省份相提并论。由此可知,当 时()A.政治生活强调公平正义B.民众文化素养普遍较高C.科举选拔实现地域平衡D.朝廷扶持边远地区发展7 .洪武五年(1372)六月,朱元璋下令划分六部职能,其中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法、封勋、 考课之政。其属有三:一日总部,掌文选;二日司勋部,掌官制;三日考功部,掌考核”。 由此可知,明初吏部职能划分的原则是()A.分权制衡B.功能庞杂C.职责明确D.机构简化8 .清代在论及任官资格时“首重流品(泛指门第)”,特别是在捐纳制度(卖官鬻爵)中, 为防止贱籍之人假冒,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保证官僚群体流品纯洁性的法律。这一做法( )A.加剧了科举制度的僵化B.加深了社会阶层的固化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I).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极为严密,除仍实行宋明时期的弥封、誉录之外,还增加了第试制 度与磨勘试卷环节,此外对于科场舞弊者亦是严加惩处。这些做法()A.扩大了统治基础B.保证了科举制度规范有效运行C.实现了社会公平I).消除了科举中的徇私舞弊现象二、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按唐制,由吏部考功司主管官吏考课事宜。三品以上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各部门的主管长官根据国家规定的“四善”、“二十七最”的标 准,对所属的流内官进行年终考核。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一曰德义有闻, 二日清慎明著,三日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经过考核,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每个 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唐朝考课,前期过严;“安史之乱”以后,则失之于 过宽。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 材料二按宋制,于州上设“路”,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设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使、提举常平使分别执掌军政、财政、司法等事,号为“监司”,互不统属,相互 监督,各自对皇帝负责。监司负责考课州县,监司之间也实行互监法,以防止失监、漏监。 但宋朝从太祖时起,便优待职官,一入仕途,不问治绩劳逸,只要无大过错,照例文官三年 一升,武官五年一迁,“贤愚同等,清浊一致”。虽有考官之法,大都流于形式。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与监察: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法律传统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考课制的特点及变化。(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地方考课与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消极影响。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景泰二年(1451年)户科给事中李侃等奏:今年会试,礼部奏准取土不分南北。臣等 切惟,江北之人文词质实,江南之人文词风赡,故试官取南人恒多、北人恒少。洪武三十年, 太祖高皇帝怒所取之偏,选北人韩克忠等六十一人赐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洪熙元年,仁宗 皇帝又命大臣杨士奇等定议取土之额,南人什六、北人什四。今礼部妄奏变更,意欲专以文 词多取南人,乞敕多官会议,今后取土之额虽不可拘,而南北之分则不可改。对此,礼部回复:“顷者诏书,科举自景泰元年为始,一遵永乐年间例行。本部查得, 永乐二十年间,凡开八科,所取进士皆不分南北。己经奏允。今侃称礼部变更,意专以文词 多取南人。夫乡举里选之法,不可行矣,取士若不以文,考官将何所据?且北方中土人才所 生,以古言之,大圣如周公、孔子,大贤如颜、曾、孟,皆非南人。以今言之,如靖远伯王 骥,左都御史王翱、王文,皆永乐间不分南北所取进土,今岂可预谓北无其人?况本部止避 诏奏书行,即不曾奏请多取南人、少取北人。今各官所言如是,乞敕翰林院定议。”命遵诏 书行,侃等所言不允。摘编自明英宗实录等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关于科举考试存在的分歧。(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上述分歧的认识。1. C2. A3. B4. A5. D6. D7. D8. D9. CIO. Cll. A12. D13. C14. B15. B(1)特点:制度化、法律化;重视对高级官员的考核;品德与才能(政绩)并重。 变化:从过严到过宽。(2)特征: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设置专门机构;互不统属,相互监督;优待职官;流于 形式。(任答三点)影响:加剧了冗官积弊(加重了民众负担,恶化了国家财政)助长了政治的保守(制约了改 革和创新)。16. (1)李侃主张会试按照惯例分南北录取;礼部认为录取不分南北不会影响人才选拔(2)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得到发展,北方地区社会经济、人文水 平相对衰微,南北方士子在人才选拔中存在差异。中国疆域辽阔,南北方在经济、文化等方 面存在较大差异,分南北录取助于更多了解地方的士人参与地方及国家治理,助于稳定国家 政治统治。分南北录取对南方士子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需要统治者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