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x
-
资源ID:76453560
资源大小:57.7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x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最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相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解析: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故A项错误;相耕是商周时期的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铁 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先进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集体耕作不是一种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答案:C.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IJ图一图二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单位亩产量提高解析:图一是汉代二牛抬杠的耕作图,使用的是直犁;图二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曲 辕犁相对于直犁具有深耕、易碎土等优点,故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耕犁技术的成熟。铁犁牛耕技术 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与题意无关。答案:B沟 沟沟 沟 沟第一年第二年B.西汉D.明清2 .下图展示的耕作方法,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A.商周C.隋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判断能力。图中所示的代田法是西汉时赵过推行的。 答案:B3 . “水旱从人,不知饥僮,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程()A.都江堰B.郑国渠C.漕渠D.灵渠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 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由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 关中,现今陕西一带,故B项错误;漕渠是汉武帝时开凿的沿秦岭北麓的人工运河,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 运输时间大大缩短,故C项错误;灵渠是战国时期修建,位于广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4 .我国古代的一些着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农书粪田之宜中的“用粪犹用药也”,吕 氏春秋任地中的“时至而作,渴时而止”。以上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农 书粪田之官强调施肥的作用;吕氏春秋上农强调节气的重要性,而这些都是为精耕细作服务的。答案:B6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反映了自然经济状态下()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重视农业的观念安土重迁的思想A.B.C.D.解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体现了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反映 了乡野生活的恬适闲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说明故人见面谈及的是农事,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 故选A项。答案:A7 .下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它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集体劳作I).粗放经营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男耕女织,邮票上部分是男人驱牛耕出,下部分是女人织布, 故A项正确;图片与精耕细作无关,故B项错误;图片只有两个人,不是集体,故C项错误;图片与粗放 经营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8 .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 丝锦,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下列对 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9 .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02/3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在小农 经济体制下农民始终过着贫穷的生活,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二、非选择题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一一温庭筠烧歌材料二人口 (万人) 人翳地(亩)人口 (万人) 人翳地(亩)(1661 年)(1721 年)( 1734 年)( 1784 年) 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材料三(1)根据材料二,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2)据材料一、三分析,在我国古代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问题,分别采用了哪两种方式?(3)联系现实,你更赞同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哪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耕作方式?为什么?(4)结合实际指出,当前,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还有什么更好的措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这一社会矛盾的看法,以及联系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依据材料二较易推出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这一社会矛盾。第(2)问要注意分别依据材料一、三作答。 第(3)问只要注意到今天的环保问题,自然会赞同材料三反映的方式。第(4)问属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 可。答案:(1)人口增长过快,人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材料一: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增加耕地面积。材料三:改进生产工具,进行精耕细作。(3)材料三反映的方式。因为放火烧山的方式虽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会破坏环境,对生态平衡产生不 利影响;而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则不存在这种弊端。(4)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加大科技投入,科学种田,提高亩产量;改良农作物品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