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两篇.docx
2023年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每每翻开近代史,我的心情都会特别的沉重。这也是我 为什么爱着近代史,同时又不敢去翻开它。但历史就是历史, 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我们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如 不是,当我们成为历史时,后人是不是也会怀着这种沉重的 心情来看我们呢?在那段如鲜血般令每个中华儿女都刻骨铭 心的历史里,每发生一件事,都关乎着我们这个的生死存亡。1840年,英国用当时的红衣大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我 不知红发碧眼的英国人踏上我们这一片灼热的土地时是怎 样的心情,也不知当时的大清子民又是怎么看待这些外来 者,也许他们也会像紫禁城里的一样,认为这些蛮夷不足为 惧,反正我们的天朝地大物博。在侵略者的枪炮下,那徒有 外壳的清,一步步地瓦解。帝国倒塌的痛苦和屈辱终于慢慢 的叫醒了消沉的。开眼看世界的魏源,鞠躬尽瘁的林则徐,英勇就义的义 和团,血洒菜市场的六君子一批批的战士,在时,为这 个已经千疮万孔的做他们最后的努力。每一次看到战争爆 发,每一次看到我们的英雄牺牲,我都无法压抑住自己的情 绪。心不停的,只愿那段屈辱史快点过去。没错,时代要变 更,但这太残忍了。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可以怨恨,愤 怒,但却不可以改变。1911年,特别的一年。八国联军侵华给了孱弱的帝国沉 重的一击。但它同时也将人民长久以来积攒下来的力量给激 发出来了。虽然孙中山和革命军们把那庞大悠久的政治机器 给推到,给了我们短暂的希望,但是这个希望就像泡沫一样, 随着袁世凯把革命的果实窃取,很快又破灭了。但是在1911 这特殊的一年里,这个瞬间即灭的希望给当时的人们孕育了 更大的希望。1921年,一个伟大的组织产生了。谁也预想不到,当时 只有13个人小组织最后真的成了燎原之势,点燃了整个华 夏大地。当近代史被翻阅到这里的时候,我总不禁露出少少 的欣慰,这个久经战火的国家,它真正的领导者终于出现了。 即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仍有人在牺牲,但最终我们这个饱 受欺辱的国家还是站起来了。这个晒满鲜血的近代史,还是 过去了。2023年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读完本书,能知道作者是怀了极大的热情来写的。也可 以知道,此本不特写中国近代的史事,而是以近代之事求现 代进步之要。治史之法,似乎可以分成两种,一日“以我注史”,二 日“以史注我”。以我注史者,专注史事之研究,必须有确 凿证据始可言之,目的是为了给今人留下历史的真实。以史 注我者,乃是于历史中探寻理想,实际上是为了继往开来, 给今人开启发展未来的门径。我以为,这两种方法没有高下之分,只在于读者自己读 书的目的。而对于本书来说,自然是取后一种。记得上中学时,历史老师曾对我们说,因为林则徐早死, 所以没有被派去围剿太平天国,从而保全了名誉。谬矣!太 平军为祸之烈,举世罕见,只有中学教材为了树立未成年人 的三观才把世界搞的黑白分明。学生学的历史教材过于脸谱 化,这是培养三观的需要,但到了年岁长一些,应当多涉及 一些其他资料。其他史书讲史事时,不会夹杂其他的史事,另外,讲中 国史的不讲国际,讲国际史的不讲中国,割裂不明,难以畅 通。但本书不同,比如讲太平军时,还讲了太平军对于清朝 与外国之间战与和的影响,令人思维为之一清。就像小时候 先学中国历史,但对于涉及外部的一些事总有些疑惑,待后 来学习了世界历史,才算明白。作者在书中喜欢说“如果“,但我以为,历史大势,浩 浩荡荡,绝不是一两次“如果”能改变的,但对于书中记述 的时代精英们的努力,不免悲壮。读本书,看到近代中国因愚昧僵化而错失种种良机,不 得不扼腕切齿,怒其不争,恨其无知。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分主 次,也不必分主次。或者可以说,研究具体问题时可以分清, 但对整体而言是分不清的。变通是必然的,阻碍也是必然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不 是一人一时之误,甚至不是满清朝廷的错误。这里有一个论 点,中国积弱,是地理原因造成的,中国的周边太过闭塞, 与外界不相连通,虽然号称文明古国,实际是文明世界的边 沿地带。如果有边界危机,中国还能够发奋图强,但就在于 清朝几乎统一了中华文明圈,有清一代,中国边界总体安稳, 于是导致了近代的衰败。满清之亡,非亡于革命党。实际上国家衰败不堪,各地 异心早起,偏偏主少国疑,于是纷纷借着革命的招牌独立。但不管怎么说,清朝总是一个统一的,而对于革命党而 言,流弊太多,导致野心家四起,中国大乱,无怪现在有人 说孙中山革命是日本人的阴谋。对于西方世界而言,远东只需要一个合作者,甲午战争 中国的失败,使中国的虚弱完全暴露出来,这不单是对日本 战争的失败,更是在国际上的彻底失败,所以日本成了西方 列强的合作对象,而俄国人抢占东北领土,更正式开启瓜分 中国的,从此偌大中国,瓜分豆剖,任人分食。各个国家中,俄国要的是土地,英国要的是利益,而日 本,最需要钱财来壮大自己。因为一场甲午战争,中国人没 有被惊醒,被惊醒的乃是日本人,从此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 上一去不回头。另外,本书附录中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从 葡萄牙发现好望角开始,又讲了明朝下西洋与西方地理大发 现的不同等等,抽丝剥茧,将近代中国积弱的原因娓娓道来。所谓“大变局”之类的词,实际上,仍然是长期积累的 结果,如果不知道根究,就无所适从了。所以学习历史,应 该本国史和世界史对照学习。外国的风云激荡不能在中国激起一点风浪,这或许可以 作为“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缩”的另类解读,中国近代的衰弱 已经注定。所以中国衰败,虽然令人挽伤,但并不可惜。附录中另有“琦善与雅片战争” 一文,将主和派的琦善 塑造为一个明白中西差距并想要忍一时之辱奋起直追的有 志青年。作者以为举国皆醉而琦善独醒,太过。但读完此文, 个人认为,琦善算是中人之才,只是举国醉得太厉害了。 琦善的悲剧在于,他和世界相符合,却与清廷不符合,而清 廷不与世界符合,足以将琦善的努力湮没。琦善领先清廷一 步,所以终被贬黜;清廷落后世界一步,所以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