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下册(统编)(教研版)第一单元-第1课 古诗词三首.docx
-
资源ID:76454794
资源大小:21.0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下册(统编)(教研版)第一单元-第1课 古诗词三首.docx
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会认“徐、篱、疏”等生字,会写“宿、徐、篱”等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3 .学习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词语含义并想象画面。4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想象古诗词描绘的画面。突破方法 (A案)在反复诵读和多媒体画面的直观辅助下理解诗词大意,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B案)1. 反复诵读,尝试吟诵,理解诗词大意。2.比照阅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意思并体会其精妙之处。突破方法反复品读,并借助多媒体画面理解诗词大意,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法与学法教法 (A案)情境教学法、讲读教学法。(B案)引导法、探究教学法。学法 (A案)体验法、诵读法。(B案)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B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徐、篱、疏”等生字,会写“宿、徐”等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一、明确单元主题,引入新课1 .明确单元主题:学生自读单元导语。师:同学们,城市是热闹、繁华的,对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充满了吸引力。可是,淳朴、自然的乡 村在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单元,去感 受乡村生活的美好。2 .揭题:首先,让我们穿越到宋朝,看看那时诗人笔下的乡村生活吧。(板书课题)3 .齐读课题:宿新市徐公店。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1 .读诗题,想想意思,并思考该如何读好诗题。(1)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公:古代对男子的尊 称)(2)教师指导读诗题:宿/新市/徐公店。2 .了解诗人。(1)教师指名介绍。(2)教师补充:杨万里,南宋诗人,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据说一生写诗达两万多首。他的诗以 描写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比拟有名的两首写荷花的诗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三、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读准字音1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识记生字词。2 .教师指名朗读古诗,正音。3 .学习生字词。重点指导“篱、疏”的写法。篱,“科”扁“离”大,注意上下结构的字不要写得太长;疏, 左窄右宽,注意左边局部的写法。(二)读出节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三)读懂诗意1 .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1)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先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的意思。(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2 .集体交流:(1)齐读第一、二句:第一句诗写了哪几种景物?(篱落、径)有什么特点?(疏疏、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翻译时调一下词语的先后顺序,第一句可翻译为: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板书:篱笆、一径“篱落疏疏一径深”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何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 呢?板书:树头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同桌对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句说齐读这两句(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师: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 这叫静态描写。(板书:静态)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了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2)理解第三、四句。(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后两句诗,生齐读)这两句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板书:儿童、黄蝶、菜花)走:跑。急走:快跑。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女生读第四句:飞入菜花无处寻。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从中,再也找不到了。教师指名描绘这两句诗所写的画面。师: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走、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动态),儿 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备感亲切、耳目一新。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3.教师指名读全诗,齐读。板书:喜爱四、尝试背诵、默写古诗教师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并尝试让学生默写古诗。板书设计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静态)篱笆、一径树头菜花(动态) 儿童、黄蝶 急走 飞、寻课时作业一、看拼音,写词语。zhu su(住宿)一、看拼音,写词语。zhu su(住宿)XU gong 徐公 )li lud(篱落)xi shu(稀疏)二、背诵并默写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第二课时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独立 学习一、复习回顾1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两首古 诗。2 .回顾学习方法。参考答案:1.略。2.自由朗读一标画景物一合 作理解一找关键词一有感情 地朗读了解背景背诵。一、回顾导入1 .教师指名或集体背诵前 面两首诗。2 .认读生字词。3 .师:昨天我们学习古诗的 方法是怎样的?4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宋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注意 “乐”读yu。)5 .简介:清平乐(yuQ): 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所 以,“清平乐”是词牌名,“村 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温故而知新。合作 探究二、合作自学1 .自由朗读诗词。2 .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合作 学习清平乐村居。3 .集体汇报交流。4 .找关键语句,谈个人理解, 体会诗人感情。5 .集体背诵三、探究比照,学习吟诵1 .自读思考三首诗词的共同 点。2 .集体交流,再次体会诗词 的情感。3 .在学习吟诵中进一步体会乡 村生活的恬静、和谐与美好。二、学习清平乐-村居1 .学生自由朗读宋词,读准 字音。2 .教师指名朗读,正音:亡 赖,“亡”读wU;剥莲蓬,“剥” 读bdo3 .集体朗读。4 .学生用昨天学习两首诗 的方法自学这首词:标画景物- 一合作理解找关键词有 感情地朗读。教师巡视。5 .集体汇报交流。说说自己 是怎么理解词意的,想象到了 哪些画面。6 .师:你们最喜欢词中的哪 一句或哪个词?从中体会到诗 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7 .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8 .集体背诵。三、比照三首诗词,进一步感受 乡村生活的美好1 .学生自由朗读三首诗词, 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 .集体交流,教师点拨:(都是宋朝诗人写的;诗词 中都有具体的景物、动物或人 物;所描写的乡村生活都是很 自然、恬静的;都表达了诗人 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合 作探究能力,巩固学习方法。要落实单元训练目标,但教 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 的理解,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说出 自己的独特感受,只要是学生 真实的想法,都要予以肯定。比照学习,使三首诗词产 生联系,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o资料链接作者简介3 .学习吟诵,掌握基本方 法:平长仄短韵脚拖(一、二 句声音稍长,三、四句声音较 短,韵脚字音再加长)。边诵 读边想象画面"4 .学生用这个方法尝试吟 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教 师也可以现场为学生吟诵某一 首诗词)5 .教师指名展示吟诵。实践 应用四、随堂练习1 .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的作 者是(),诗中描绘的景物有( )、()、( )、( )、( )、()等。2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 五)一诗的作者是(),诗中描绘的景物有( )、( )、( )、( )、 ( )、( )、( ) 等。3 .清平乐村居一词的作 者是(),我最喜欢词中的()句,从这句词中我仿佛看到了(),觉得()O参考答案:略。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完成“随堂练习”。五、课堂延伸(二选一)1 .从三首诗词中任选一首创 作一幅诗配画。2 .摘抄范成大的四时田园 杂兴(其三十一),理解诗 意,创作一幅诗配画。“课堂延伸”栏目的设置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扩大知识 面,丰富积累。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六、课堂小结师:我们跟随杨万里、范成 大和辛弃疾三位诗人穿越到宋 代,通过读诗词想象画面看到了 那时乡村生活的恬静与美好,通 过抓住关键语句进一步体会了诗 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 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要求加强作战准备,激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建议,均未被采纳,曾长期落职 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带。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 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诗词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教学反思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三年半的学习经历,也学习了不少古诗词,理应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且新课 程改革特别强调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方式上:第一首古诗我采用“扶”的方法,带着 学生一起学习,总结学习方法,后面两首那么主要采用“放”的方法,让学生合作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 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我带着学生将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照学习,引导学生找共同点,帮助他们建立诗与词 的联系,既能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乂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了 “美好的乡村生活”这一单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