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甘肃省天水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docx
-
资源ID:76499053
资源大小:61.2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甘肃省天水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烂柯(k) 碧溪(x) 空吟(yín)B侧畔(pàn) 歧路(qí) 宫阙(qu)C太行(háng) 蝉娟(chán) 投箸(zhù)D绮户(qí) 金樽(zn) 琼楼(qió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石像繁植倘若用武之地从天而降B惯通单调封锁哑口无言先知先觉C镰刀枯干茅草走头无路接二连三D屋檐瀑布飞禽一丝一毫参天大树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逢年过节,正常的往来无可厚非。一个问候的电话,一段祝福的短信,就可以沟通与亲朋的情感。B夜幕下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三江风雨桥流光溢彩,格外亮丽。C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引领互联网大潮,是名副其实的风流人物。D在人的各种素质能力中,身体素质是第一位的,离开身体素质来谈其他的素质是舍本逐末。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终于爬上了山顶,我们耳边回荡着孩子们愉快的歌声和欢乐的笑容。B在同桌的热心帮助下,使张华改掉了乱写乱画的毛病。C食品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20%。D刘慈欣的三体是一本好书,它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许浑咸阳城东楼(1)一上高城万里愁,_。(2)溪云初起日沉阁,_。(3)_,蝉鸣黄叶汉宫秋。(4)_,故国东来渭水流。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注】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毳(cuì)衣:细毛皮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相与步于中庭。(2)是日更定矣。2翻译下列句子。(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相与步于中庭。B独往湖心亭看雪。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更有痴似相公者。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5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最温暖的一片阳光李云迪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选文有删改)1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2)结合语境,赏析第段中加点词语。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3请结合第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各题。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丙辰中秋”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大醉”“兼怀子由”交代了_。如果用“望月”两个字来概括词上片的内容,那么下片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为_2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他的观点有道理吗?请说出理由。六、语言表达(共10分)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班级准备出一期主题为“扬帆起航,逐梦火星”的小报,小报要配一幅图,你仔细筛选,发现下图构思新颖,体现了创造性思维。请你向班级的同学推荐这幅图。200字左右。七、作文(共40分)请以“我终于学会了_”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1)请先在横线上填写家务或生产中某项劳动技能的一个述宾短语,如“洗衣服”、“种玉米”等,然后再作文。(2)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