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盖州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自测提分卷.docx
-
资源ID:76502924
资源大小:58.6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辽宁省盖州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自测提分卷.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高傲(ào) 号叫(hào) 呻吟(yín)B蠢笨(chn) 深渊(yun) 蜿蜒(wn)C飞沫(mò) 困乏(fá) 翡翠(fi)D胆怯(qiè) 企鹅(q) 精灵(jng)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崇高气势朝朝幕幕B峨眉夔门气慨胸有成竹C意匠搏斗图解金碧辉皇D欲望赋予风暴苦心经营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一项A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携手开创“全球服务、互惠共享”的美好未来。B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C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当仁不让”等。D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学生证、银行卡等容易丢失和被盗。B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C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D班长明智而远见的发言让台下的同学倍受鼓舞。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默写。(1)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乱花渐欲迷人眼,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出师表中表现作者临危受命、勇于担当的句子是:“_,_。”(4)酒,常激发诗人的情怀。李白行路难“_,_”两句,是对宴饮欢乐气氛的营造;陆游游山西村“_,_”两句是对淳朴民风的赞赏。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舍生而取义者也 太丘舍去 锲而不舍B未尝稍降辞色 闪烁其辞 辞微旨远 义正辞严C益慕圣贤之道 策之不以其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D走送之 辍耕之垄上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之有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我站在他的旁边侍奉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理解:这句话写出了宋濂待师之恭敬,求学之谦卑,与老师的辞严色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宋濂能成为大学问家的很重要的原因。【乙】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翻译:所以我即使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理解:“愚”,是宋濂的自谦之词。他认为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肯吃苦、诚恳、执着、机智。【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理解:宋濂把能够读书看得非常重要,内心充实,精神富足,对于物质上的贫困他毫不在意,所以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3结合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宋濂与陈际泰学有所成的共同原因。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选自明史)【注】外兄:表兄。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关于“文明旅游”【事件回放】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7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1.3亿人次,2018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共1.4亿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儿,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空的新闻,他们一边看着中国游客排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视中国人为“暴发户”。(摘自城市快报)【数据调查】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观点碰撞】观点一 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小塑料袋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卢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新华网)观点二 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观点三 拥有财富未必受人敬,修养与财富相匹配,才值得尊敬。如果财富上涨了,而素质更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而个体的文明素质往往勾连着国家形象、软实力。中国是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尤其是走出国门时,更应该有操守。弘扬文明,这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气质与气场。(网友评论)1阅读【事件回放】部分,你认为“中国式旅游”有哪几个特点?请分别归纳。2根据“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写出调查结果。3根据文本内容,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被称为“暴发户”的有中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B2017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1.3亿人次,2018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共1.4亿人次。C出国旅游的人都在感慨中国人真多,因为一到假日,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了。D对于中国人来说,旅游就是到此一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1注释。(1)南国:( )(2)烽烟:( )(3)正:( )(4)国门:( )(5)诸君:( )2“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3“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六、语言表达(共10分)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习,本义是鸟反复练习飞翔。后泛指反复地学,使熟练掌握。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中“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