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双城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通关测试题.docx
-
资源ID:76503024
资源大小:28.4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双城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通关测试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殉xún职 坍tn塌 拈nin轻怕重 随声附和hèB慷慨ki 怂sn恿 哄hn堂大笑 神采奕yì奕C嗔chn怪 缥缈mio 怪诞dàn不经 杞qí人忧天D羞怯qiè 抽噎y 莽莽榛zhn榛 骇hài人听闻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繁杂 慈怜 牛棚 花梗B黄昏 乘凉 摇摆 园院C繁密 遮蔽 庭院 倾侧D莲篷 凋谢 两缸 跳舞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演讲赛场上,选手们信心十足,夸夸其谈,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地赞叹。B当代中学生无时无刻都要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敢于向困难挑战。C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D在“语文主题阅读”活动中,同学们煞费心机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老舍纪念馆是位于丰富胡同19号的普通的一座四合院。B温晴的济南,使济南人民带来了欢乐。C雪后的济南即使很寒冷,但绝对让人感到温馨。D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用上写景技巧,是能否写好景物的关键。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名句默写。(1)他山之石,_。(诗经)(2)学而不思则罔,_。(论语)(3)_,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4)_,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5)枝间新绿一重重,_。(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6)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7)有些诗人善于借动物来写景抒情。杜甫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把春天的快乐写到纸上;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_”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_”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8)春晚舞台上一首当你老了引起了人们对珍惜亲情、爱情的深深共鸣。请写出古诗词中表达这一主题的相连的两句。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缀行甚远(连接,紧跟)B弛担持刀(解除,卸下)C一狼洞其中(洞穴)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追随,追赶)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以刀劈狼首B久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C屠乃奔倚其下 一狼洞其中D元方人门不顾顾野有麦场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两则短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甲】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乙】母亲的格言戴若冰母亲去世多年了,但她的格言还在我耳边回响。母亲是1990年麦收时节走的。当时,我在一所中学教书,每个周末都回去看母亲。记得那是刚开镰的一个周末,上午母亲还去地里帮着割麦子,下午就喊胸口闷得厉害。傍晚时分我去看母亲,她正倚在床头打盹儿。听到我的脚步声,她坐起来,说:“山娃回来了?”我说:“是的。妈妈,学校里事情太多,下个周末我可能不回来了。”“我晓得,孩子们要考试了,你忙。”接过我端去的水杯,母亲喝了一口,又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当老师的要把学生娃放心上。”我十分诧异,诧异于从来没有听到母亲说过这么上“档次”的格言。她平时说的格言,大多是从外祖父那里捡来的,有的则是她自个儿编的。我觉得母亲的格言不过是些“下里巴人”,全没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今天,她怎么说出如此有品位的格言呢,难不成母亲年轻时读过三字经?母亲精神尚好,我问母亲需不需要进医院,她说不用去了,睡一宿就没事的。晚餐时,母亲吃了几片西红柿、几片黄瓜、一个煮鸡蛋、半碗菜稀饭。可是,让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晚上,母亲就静静地走了。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竟是她老人家留给我的遗言。我的外祖父是个木匠,走南闯北做手艺,见多识广,知道很多格言、民谚。许是受外祖父的影响吧,虽说读书不多,但母亲说起话来颇有文化味儿,张口就是格言竟成了母亲的文化招牌,邻居夸她“出口成章”,实际上,母亲不过是个“半文盲”。 节选自中国文化报1两篇文章的体裁都是_,两篇文章记叙的顺序分别是_,_。2文章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1)【甲】文的第自然段中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文中最能表现“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的两个句子是:_,_。(2)【乙】文的第自然段中写道“我觉得母亲的格言不过是些下里巴人,全没有阳春白雪的高雅。”句中“下里巴人”的含义是_。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从文中的叠词“悄悄”、“偷偷” 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慈爱、细心的母亲。】B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不配合而变得心情郁闷,怀旧话多。】C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竟是她老人家留给我的遗言。【一个“竟”字含有对自己未能及时察觉母亲患病的愧疚,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D可是,让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晚上,母亲就静静地走了。【“静静”一词,既说明了母亲的去世并没有经历苦痛,十分平静,也侧面说明了我完全没有想到她的离去,十分突然。】4【乙】文的第自然段中写道,“我晓得,孩子们要考试了,你忙。”接过我端去的水杯,母亲喝了一口,又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当老师的要把学生娃放心上。”句中母亲朴实的语言说明母亲是一个( ) 的母亲。(多选)A深明大义B无私、坚强、伟大C体谅、理解儿子D具有博爱精神5【乙】文中既说“我觉得母亲的格言不过是些下里巴人,全没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但文章的开头却说“母亲去世多年了,但她的格言还在我耳边回响。”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文章内容鉴赏理解。【甲】文中母亲一再表示要带“我”去看菊花,那么,“看花”在文中有何用意?【乙】文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高云簇拥着古城,正面描写出了雄关之高耸险峻。B第二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C“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巍峨险峻。D第四句刻画出了秦岭山脉冲破一切束缚的情态,营造出雄浑奔放的意境。2“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六、语言表达(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篮球场上,九年级二班的主力队员王瑞在抢球过程中意外受伤,虽然他坚持打完比赛,但是班级已与冠军无缘,为此王瑞非常难过。这时,作为王瑞的同班同学,你会对他说:“ ”(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含标点40字以内。)七、作文(共40分)在学校,在成长的过程中,同学的丝丝情谊,我不曾忘记;师长的缕缕关爱,我也不曾忘记请以“拾起成长中的浪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字迹应工整,卷面应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