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大冶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模考预测题.docx
-
资源ID:76508890
资源大小:28.15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大冶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模考预测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诓骗(kung) 和谐(hé) 懦夫(nuò) 前仆后继(pú)B停滞(zhì) 汲取(xí) 灌溉(gài) 舍身求法(sh)C豢养(huàn) 折扣(zhé) 监护(jin) 锲而不舍(qì)D中伤(zhòng) 懒惰(duò) 烦闷(mèn) 根深蒂固(dì)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肃穆 荒谬 地窑 赤裸裸B脏物 健忘 晨曦 荡然无存C匍匐 制裁 拂晓 丰功伟迹D瓦砾 惊骇 恳切 眼花缭乱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故乡,常年漂泊在外的愁绪荡然无存了。B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C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D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作的艺术大厦,我们看到了缔造者的匠心独具。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B我国将采取多种节能减排,力争提前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C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颖滨中学开设了陶艺、书法等超过30余门美育选修课。D边塞寒地,深夜难眠的将士们眼前总会浮现出家乡亲人的面庞和他们轻声的呼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张岱湖心亭看雪(1)湖心亭看雪中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语句是“_,_、_、_、_”。(2)湖心亭看雪中用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_,_”。(3)湖心亭看雪中总写雪景的句子是“_,_,_”。(4)湖心亭看雪中表达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的议论性语句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注释】羌酋:羌族部落首领。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是进亦忧(2)微斯人(3)既葬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或异二者之为 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吾谁与归 女有归(大道之行也)C以母在时方贫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D皆能道其名字 虽有至道(虽有嘉肴)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B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C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D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5(甲)(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_(用甲文语句回答);(乙)文体现了范仲淹至孝、_、_、_的品质。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孤独的老乡夏阳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没干吗呀。”“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我我在找人。”“找谁?”“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情节主要事件开端小吴找老乡被盘问发展(1)_高潮(2)_结局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怀疑( )( )认同3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4第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咸阳城东楼,回答问题。咸阳城东楼唐 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1)首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放飞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六、语言表达(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杨志骂道:“这畜生不呕死俺,只是打便了。”拿起藤条,劈脸便打去。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官军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籽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合依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智取生辰纲)上文中的“相公”指谁?杨志因为何事成了“遭死的军人”?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每一颗心,都渴望倾听:听沙沙松涛,听呦呦鹿鸣,听楼台笙歌,听夜半私语你是否学会了倾听?又倾听到了什么?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角度自选,文体自定(诗歌除外);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文从字顺;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