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临安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自我评估题.docx
-
资源ID:76509677
资源大小:64.6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临安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自我评估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俯视(f) 漩涡(xuán) 推推搡搡(sng)B霎时(shà) 雾霭(i) 怒不可遏(è)C告诫(jiè) 出轨(yà) 汩汩如泉(g)D驰骋(chng) 迂回(y) 挟而不服(xié)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晶盈 流淌 顺水推舟B映照 掌故 五彩斑澜C跌落 堤坝 目眩神迷D黎明 掠过 白须捶胸3、阅读古诗,完成题目。诗经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注释投:投送、赠。琼:美玉。琚(j)佩玉。瑶:美玉。玖(ji):浅黑色的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B木瓜“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远高于受赠的东西,体现了主人公对情意的珍视。字面上看写的是两个人相互赠送礼物,而实质上是表达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女子互赠食物以定同心之约。C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诗经名篇之一,本诗的内容和劳动的场景结合很紧密,这可以从投给“我”的东西得到应证。诗中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D蒹葭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绝望情绪。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理论再好,只有被我们掌握、接受和理解,才能成为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B首届“读书之星”颁奖典礼,是设在学校礼堂举行的,当场告诉了获奖名单。C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D李老师学识水平很高,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江河日下,同学们对他趋之若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有才能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慧眼识人的人却不多。这正如马说中所说的“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年代尺编制】同学们对初中阶段所学古代游记进行整理,并制作年代尺,编入手册。请完成相关任务。古代山水游记年代尺(1)同学们在总结宋代的三篇游记共同特征时,产生分歧。请你结合右侧对应的游记(至少两篇),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A.抒胸臆,直率显豁 B.重议论,借景抒志(2)为了使游记年代尺更完整,同学们补充了清代的一篇游记。在研读姚鼐的游双溪记过程中,产生了以下问题。请你参与解答。问题一画线句与所选“南朝”时期散文在句式上有何共同点?提示:结合语句,加以分析。问题二大家质疑:文中考据文端与仁皇帝往事的文字,放在游记中是多余的。提示:请联系全文,简述你的看法。问题三“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中两个“其”字,凸显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结合全文,借助【虚字助手】,阐述你的理解。【虚字助手】其,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请用关键词概括这篇游记的特征,使年代尺内容完整。(关键词形式不作要求)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文后各题。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2这部分内容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3选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思考: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推崇备至?这给你什么启发?链接材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几千年来天气物候文明的精华。最近读美国人明恩溥(18451942)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他就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推崇备至。此公十九世纪后半期在山东底层农村传教二十多年,是他上书并游说美国总统和议会放弃庚子赔款,转用于在中国开办教育。众所周知,这其中就包括清华大学前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他说:“新英格兰没有气候,只有各种天气的样本”,可是“在中国,冷热交替现象不像我们合众国所见的那样无法预测,毫无规律,而是平稳有序,符合一个古老的家长制。这个帝国的历书是否在其广袤的疆域里处处行得通,我们无从知晓,但在我们碰巧熟悉的诸多地区,它确实是一种报信服务。在立春那一刻,春天来临。我们注意到,好几年立秋那一天,人们可以感到天气有所变化,之后就不再有夏天的暑热了。霜冻不会毫无规律地突然降临到一年的每一个月份各个民主国家里这种情况过于频繁中国的日历在二十四节气中定下一个霜降。几年前,这个节气是10月23日。这天之前,一点轻微的霜都见不到,而这天早晨,地面上盖上了白霜,之后天天如此。我们注意观察了几年,发现其正确程度总在三天之内。”“在中国,不仅没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合情合度,有灵性的动物也是如此。好几年,我们都注意到,早春的某一特定的日子,窗框上有几只苍蝇,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见到苍蝇了,每次,我们都极有把握地翻开这个帝国的历书,证实这一天的确是惊蛰。”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_,表达了_。2“翩翩”一词,本意是轻快洒脱的意思,但在文中则是用来形容宫使_的形象。3诗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动作描写非常精彩,请你任选一方面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六、语言表达(共10分)请为下面句中横线处选择恰当的项。(1)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_。A.一匹宽广的缎子 B.一条咆哮的巨龙C.一锅正沸着的水 D.一场无比喧嚣的盛宴(2)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_;或淌过石板,_;或被夹在石间,_。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_A.如丝如缕 B.潺潺成溪C.汩汩如泉 D.哀哀打旋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