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汉川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高分试卷.docx
-
资源ID:76515886
资源大小:28.3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汉川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高分试卷.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绯红(fi) 解剖(pu) 匿名(nì)不逊(xùn) 粗制滥造(làn)B禁锢(gù) 滞留(zhì) 椽子(chuán)溺爱(nì) 翻来覆去(fù)C诘责(jié) 宽恕(shù) 黝黑(yu)眼翳(yì) 文绉绉(zu)D浅薄(bó) 畸形(qí) 责罚(fá)麦穗(suì) 深恶痛疾(wù)2、下面各项中词语书写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A佃农 发髻 抑扬顿错 禁固思想B妯娌 诘责 油光可见 为富不人C粗糙 滞留 目光兮利 名门旺族D甲胄 溺水 粗制烂造 藏污纳垢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去采访那位老兵,当年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他还是记忆犹新。B恒大队锐不可当,尤其是那几位年轻中国小将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未来。C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热播以来,广大市民对该节目的热衷程度可谓迫在眉睫。D站在左宗棠故居前,我不禁浮想联翩,时空转换,似乎看见了这位伟人驰骋疆场的英姿。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屠呦呦成为获得首个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B6月7日早上,伊朗德黑兰国家议会大楼和伊朗开国领袖霍梅尼陵墓发生枪击和自杀爆炸事件,造成至少约12人死亡,42人受伤。C面对新一轮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D为了防止禽流感不再蔓延,我国各地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默写(1)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_,_”。(2)何为浩然正气?是“_,_,_”(孟子三章)自我坚守的人格品质。(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指出了亡国的两个条件,值得统治者警惕。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选自礼记·檀公)【注释】蒙:掩蔽。袂(mèi):衣袖,袖子。辑屦(jí jù):趿(t)拉着鞋。贸贸然:眼睛昏花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_ (2)黔敖左奉食,右执饮_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行天下之大道。(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3【乙】文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韩石山的想起母亲就想哭,完成下列小题。想起母亲就想哭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大学毕业,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地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选自文艺报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中的情节或“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情 节“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写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2文中多次提到母亲讲的“学好,甭惹事”,通读全文,分别说说“学好”和“甭惹事”各包含了怎样的意思。3品读下面这个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一见面,她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4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5试比较下面这段话与文中画线句在写法和表达效果上的相同之处。我心里暗笑他迂腐;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琢,且对仗工整。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原生活的喜悦之情。2结合全诗,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六、语言表达(共10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略无阙处 略无:_(2)自非亭午夜分 亭午:_(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_ 沿:_ 溯:_(4)虽乘奔御风 虽:_ 奔:_(5)素湍绿潭 素湍:_(6)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属引:_七、作文(共40分)本文成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绘形描物,极为生动形象。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处风景,也可以表达心中的感悟。【课文片段在线】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木炭。【写法分析】句从形状与色泽上作喻,分别把鸡油菌比作“银元”和“鸡油”,突出了鸡油菌的特点;句是从颜色上作喻,抓住“杨梅”与燃烧的“木炭”“炽红”的特点,突出杨梅的红色欲滴。运用比喻时,先要明确想表现本体的什么特点,然后根据这一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一个和本体相似而又完全不同类的事物来作比。一般地说,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