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模拟题.docx
-
资源ID:76518051
资源大小:29.0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模拟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犹豫(yù) 砂砾(lè) 掀起(xin)B崩落(bng) 腐蚀(shí) 犀牛(x)C吹拂(fú) 宝藏(cáng) 滴漏(lóu)D沉淀(dìng) 粗糙(co) 帷幕(wéi)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皑皑白雪 沟壑旷野B乘隙而进 轻歌漫舞C风云变幻 气势磅礴D纷至沓来 和颜悦色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培训以后,他思路开阔,大不同于以往,真当另眼相看。B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C目前,我们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当其冲要解决产品质量问题。D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贩黄窝点曾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头巷尾,乱停乱放、恶意破坏、直接骑回家等不文明现象也层出不穷。B党的十九大结束之后,扬州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动员全市上下、各条战线、各个方面开展学习宣讲活动。C由于扬州市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的正式投入使用,使持有扬州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的读者,可以刷卡步入书屋,享受不打烊的借阅服务。D“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不仅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默写5分,错一个字该空不得分)写出描写战争的诗句或名言警句两句。(1)_ ,_ 。(2)_ ,_ 。(3)桃花源记作者是_代_(名),自号_。课文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4)荷花淀是“_”派创始人_写的,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另一篇小说_。(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_国作家_,他的代表作小说_,_,九三年等(6)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课文中点明作者主旨的句子_,_。作者交往的句子_,_。(7)爱莲说作者_,字_,_代_家,作品_,课文中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的句子,_,_,中通外直,_,_,_,_。(8)少壮不努力,_。_,山山唯落晖。(9)晴川历历汉阳树,_。(10)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绘了洞庭湖壮观的景象,“_,_。”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11)“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有时离我家很远的地方”选文选自_(作者)的_,选自其唯一一部散文集_,我们还学过一篇文章_也选自该散文集。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骈死于槽枥之间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B策之不以其道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2翻译句子。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简析本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布衣学者张中行张昌华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编教科书,偷闲写点文章贴补家用,数十年如一日在煮字疗饥中度过。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项“特约编审”的桂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谓其学者,名副其实。季羨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启功说他“既是哲人又是痴人”。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80岁时,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他独自闯了出来,获得了“文学家”“哲学家”“杂家”“教育家”等多项桂冠。其哲学著作顺生论引人关注,被称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启功誉其为“整个一部春秋繁露”。张中行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写了“负暄三种”、顺生论等。铁树开花,竟然枝繁叶茂。他的“负暄三种”自1986年始每隔4年出一本。顺生论等面世,一时洛阳纸贵,张中行遂“暴得大名”。时年张已八十,于是有“老旋风”之说。张中行是从燕赵大地走出来的学人,世事沧桑却丝毫未能改变他敦厚、淳朴的本色。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晚景见晴。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的“柴门”没做任何装修,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是平常人家六七十年代的居住水平,其俭朴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放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像仓库。一把破藤椅的扶手用塑料绳绑扎着。老式书案上备有文房四宝,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连叠法也是老式的,床边墙上还糊着报纸。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检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菜,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从行文上说,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他长于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为一缕缕哲思,融入他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也有人说张氏散文“少张扬蹈厉之辞,也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从他那清新自然如数家珍般的娓娓叙述中,从那貌似拉杂的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中,我们可体察到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斯言诚哉。对他的文,周汝昌先生也有贴切的评论:“你从他的文笔看得出,像他论砚一样,那是外有柔美,内有刚德。其用笔,看上去没有什么花哨,而实际上绝非平铺板叙,那笔一点儿也不是漫然苟下的。”“读他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邀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1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理由不贴切的一项是( )A张中行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B张中行本人北大毕业后一直吃笔墨饭,评级仅属低级。C张中行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极广,学问极深。D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为人古朴,尚古风。2对于张中行文章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他的文章开头一般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在行文过程逐步展现自己的思考,将暂思融人对人生的体察观照之中。B启功认为张氏的散文杂文,有隐逸之风,酒脱之姿,傲啸之态。其实,这正是张氏“布衣学者”的身份决定的。C张氏散文似乎缺少至大至刚的伟岸气象,但并不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D周汝昌先生评论张氏文笔,认为其外表平实,而实际上却蕴涵匠心,内藏探味,发人深省。3张中行八十终于成名。留给后人很多的启发,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行要有自己的准则。张中行的言行自有准则,对不同意见,他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这表明他与世无争,不愿和别人产生矛盾。B要有所成就必须扎扎实实,勤学善思。张中行晚年成名并非偶然,这与他平时广泛涉猎,善于思考有关。C张中行适逢天时地利人和,独自闯了出来,他告诉我们无论有无伯乐人都不能对自己丧失信心,要自信,坚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D人在生活上不必一定是高要求,但思想上一定要高境界。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但他讲“顺生”,追求精神上的高境界,虽为“布衣”,但拥有精神上的丰厚的财富。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六、语言表达(共10分)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繁衍:(2)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并开始了类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相安无事:(3)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的核。难能可贵: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站点,既是匆匆而过的栖息处,也是暂时的落脚点;既是旧行旅的终点,又是新行程的起点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站点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完整链条。以上文字给了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每个站点都有风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