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安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评估提分题.docx
-
资源ID:76518394
资源大小:28.2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安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评估提分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发髻(jì) 瞥见(pi) 黝黑(yòu) 意趣盎然(àng)B匿名(nì) 顿挫(cuò) 滞留(zhì) 藏污纳垢(hòu)C炽热(chì) 诘责(jié) 骤雨(zhòu) 筋疲力尽(jn)D吹嘘(x) 佃农(diàn) 窒息(zhì) 丑陋可憎(zèng)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狼藉 交卸 踌躇 情郁于中B琐屑 簌簌 秀颀 旁逸邪出C婆娑 倔强 主宰 潜姿暗长D臼齿 消逝 际遇 景然有致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3月3日这一天,天无纤云,草堂外戏蝶在菜花里飞舞,几若透明。B精彩的歌舞让人头晕目眩,拍手叫好。C三峡的山真高啊!隐天蔽日,不是正午时分,根本见不到太阳。D深秋时节,九寨沟林寒涧肃,别是一派清秋一洗的别致风光。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B为了避免被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的生日。C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D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界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名句默写。(1)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2)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3)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妻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乙】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且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注: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è),专卖。所在:指盛产茶叶的地方。厚:增加。阁诏:搁置诏书。窜:被流放。尔曹:你们。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观察使素贤之 (平时)B且厚赋毒之乎 (况且,何况)C往之女家 (同“汝”,你)D与民由之 (由此)2下面对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B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C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D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3下列有关选文内容与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张两人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人格。B甲文先使用反问句,否定景春的观点;再使用排比句,阐明大丈夫的实质。C乙文何易于敢于焚烧皇帝之令,不惧权势,体现了甲文的“贫贱不能移”。D乙文采用对比手法,记叙何易于烧诏爱民而不顾其身的大丈夫的行为。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树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担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节选自矛盾的白杨礼赞)1请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说说白杨树的不平凡。(1)生长环境“不平凡”:(2)外部形态“不平凡”:(3)内在气质“不平凡”:2阅读选文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3你觉得白杨树还可以象征我们身边的哪些人物?请举一例并阐述理由。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种松(宋荦)一片青葱色,移来历万峰。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日瘦阴还薄,风多响自重。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注】日瘦阴还薄:阳光暗淡,阴云迫近。大夫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遇暴风雨,避雨松树下,封松树为“五大夫”。(1)两首诗都写到“风”,请结合诗歌分析各有什么作用。(2)两首诗都描写了松树,各自借松树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六、语言表达(共10分)填空。全文以_为线索,开头提及“背影”表达的是_之情,第二次描绘“背影”突出的是_之情,然后寻找“背影”流露出的是_之情,最后回忆“背影”则集中抒发了对父亲的_之情。七、作文(共40分)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娇弱的小草感谢大树替它遮风挡雨,挺直的大树感谢小草替它衬托伟岸;美丽的鲜花感谢大地哺育了它的芳香,辽阔的土地感谢鲜花为它装点希望;涓涓小溪感谢大海容纳抚爱了它,无边的大海感谢小溪为它增添了广阔与神秘。我们拥有一个美丽的世界,她无私地给予了我们许多:友情,亲情只是我们太忙碌,匆匆来去,为学习,为工作,为事业,为家庭,为金钱,为名声,我们不懂珍惜,忽略太多,舍弃太多,蓦然回首时,才发现行囊空空。读懂文意,找准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