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高分通关考试题.docx
-
资源ID:76518751
资源大小:28.2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高分通关考试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稍逊(xùn)分外(fn)风骚(so)摇曳(yè)B嘶哑(s)鲜妍(yán)腐烂(f)娉婷(pìn)C柔嫩(nèn)翅翼(yì)冠冕(guàn)枉然(wng)D忧戚(q)咏赞(yng)飘逸(yì).汹涌(yng)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带挈 浑家 腆着 惟惟连声B商酌 膏药 侥辛 不省人事C轩敞 桑梓 磕头 连登黄甲D皂靴 跌倒 攀谈 谨俱贺仪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故乡,常年漂泊在外的愁绪荡然无存了。B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C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D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作的艺术大厦,我们看到了缔造者的匠心独具。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具有广阔前景。B“中华文化湖南行”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伟人故里锦绣湖南”为主题,举办了文化讲坛、书画精品联展等。C“十三·五”期间,根据总体工作部署,我国将对近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实施异地扶贫搬迁。D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清净的环境,也会始终保持一份纯洁的读书情感。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根据提示默写。(1)_,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云横秦岭家何在?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节选自后汉书)注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1)积累迁移法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_之意。(2)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_(填序号)素:未经染色的生绢;本然的,未加修饰的;真情,后作“愫”;蔬菜、瓜果类食品;一向,平素;预先。(3)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_之意。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C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D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郑生今去,吾道东矣!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完成下面小题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练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1下列表述选文的中心论点,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D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2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三个论证方法,请选择其中一个分析它的作用。3请用简明、通顺的语言表述选文的论证思路。4第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任意调整?为什么?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巴山楚水”指的是贬谪之地,“弃置身”点明了作者是被“放逐”的。B颔联通过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感叹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无限悲痛之情。C尾联扣住诗题,点明酬答之意,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D因作者感慨自己的身世遭遇,所以“沉郁”与“悲怨”始终贯穿诗歌的始末。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包含什么样的哲理?请作简要概括。六、语言表达(共10分)下面语段有四处语病,请按提示进行修改。汉字书体纷繁,姿态万千。它不为形体所拘,即使狂草,我们也可以从其奔放的笔画中欣赏到它的动感之美,观察到深藏于形体背后的中国书法神韵。不同书体体现不同风格:正楷,如正襟危坐的君子;行书,如步履匆匆的商贾;草书,如健步行走的军人;狂草,如跃马酣战的斗士。写得好的汉字,便成了书法,成了艺术精品,这就是因为汉字神奇之处。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汉字确乎是异乎寻常的,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1)第句搭配不当,应将_改为_。(2)第句语序不当,应将_和_调换。(3)第句成分赘余,应删去_。(4)第句成分残缺,应在_后增补_七、作文(共40分)有一首歌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她在精心的耕耘中,她在知识的宝库里”。请以“幸福在”为题目作文。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2)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除诗歌外),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3)不少于600字;(4)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