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自测测试题.docx
-
资源ID:76521231
资源大小:28.3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自测测试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玉帛(bó) 臣妾(qiè) 昳丽(yì) 朝服衣冠(cháo)B旗靡(m) 孰与(shú) 臧否(p) 猥自枉屈(wi)C未孚(fú) 窥镜(ku) 期年(q) 妄自菲薄(fi)D忿恚(huì) 攘除(rng) 崩殂(cú) 时时而间进(jin)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漂渺无踪的。B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C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珠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了?D在这种极形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堵的一顷刻。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剧本根本不好,你就是哗众取宠,也不能把它变成一出成功的好戏。B我要看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前赴后继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C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D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B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C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D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的句子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选文,完成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注释】弭(m):消除。障:堵塞。壅:堵塞。决:排除。宣:疏导。瞽(g):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瞍(su):没有眼珠的盲人,指乐师。赋:有节奏地诵读。曚(méng):有眼珠的盲人。指乐师。百工: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耆、艾:师傅,师长。原隰(x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阜:丰盛。与:语助词,无义。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2)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善而备败 前人之述备矣B若壅其口 皆若空游无所依C甚于防川 所恶有甚于死者D善败于是乎兴 若无兴德之言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4【甲】【乙】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都与“谏”有关,其中【甲】文邹忌给威王提的建议是A_(用自己话概括),【乙】文召公给厉王提的建议是 B_(用自己话概括);但是“谏”的结果却不同,【甲】文威王采纳建议的最终结果是C_(用原文语句回答),【乙】文厉王没有采纳建议的最终结果是D_(用原文语句回答)。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一起做“读书种子”“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作者:向贤彪。有删改)注:四民:士、农、工、商。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从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2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六、语言表达(共10分)假如有一天,课文中老人的儿子回来了,请想象一下他们父子重逢的情景。七、作文(共40分)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要给母亲做一件漂亮的衣眼,等我赚钱以后;要给母亲买好吃的,等我找到工作以后;要让母亲坐趟飞机,等我成为富翁以后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每次结论都以“以后”结束,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心态。不仅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一些事情也是这样。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作文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迹工整,书写规范,600800字。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文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