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丹江口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深度自测提分卷.docx
-
资源ID:76521404
资源大小:27.81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湖北省丹江口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深度自测提分卷.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菡萏(dàn) 枯涸(hé) 分歧(qí) 地毯(tn)B感慨(ki) 酝酿(niàng) 刹那(shà) 偌大(ruò)C竦峙(sng) 贮蓄(zhù) 须臾(y) 碣石(jié)D攲斜(j) 憔悴(cuì) 论语(lùn) 倏忽(sh)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项是( )A气魄 狂斓 哺育 督促B惩罚 誓言 呻吟 高梁C田垄 丰绕 默契 屏障D埋葬 鞍马 辔头 金柝3、下列词语或成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朱自清春)B朗润:晴朗潮湿。(朱自清春)C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刘湛秋雨的四季)D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史铁生秋天的怀念)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B去年,这里发生了大约里氏7.0级左右的地震。C为应对南海地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国派出3艘海洋执法船在黄岩岛海域执行护渔任务。D为不断提高全区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潍坊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奎文分局举行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1)正是江南好风景,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2)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3)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夕阳西下,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6)晴空一鹤排云上,_。刘禹锡秋词(其一)(7)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写诗人于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拼杀的句子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节选自孟子)【注释】书:指尚书。杵(ch);捣物用的棒槌,这里指形如杵的兵器。深造:达到精深的境界。资:积蓄。原:同“源”。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_(2)学而不思则罔 罔:_(3)于我如浮云 于:_(4)君子深造之以道 道:_(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虽: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3【甲】文中演化而出的成语“_”形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乙】文中演化而出的成语“_”比喻年少勤奋的时候少,懈息的时候多,没有恒心。4北宋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乙】文中孟子又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肖像艾克拜尔·米吉提 哈萨克族作家那一天很热,他提着相机随意走在喀什老城,用镜头撷取一些画面。走着走着,忽然一幅画面吸引了他。在一个低矮的铁匠铺前,一个白须齐胸的长者,正在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一块红铁。那长者形象实在是太慈祥了,他想为他拍一幅肖像。他们语言不通,他只好举起相机示意可否拍照,那长者停下手中的活儿摆了摆手。他明白了。但是,这幅画面刻进了他的脑海,他觉得自己不能离开这幅画面而去。他就安静地坐在那里。他观察到这是一个小小门脸的铁匠铺,店门甚至低于路面有半米多,但是店门口收拾得干干净净,他觉得眼前这是一位勤劳的长者。时不时有一些驴友和拍客经过铁匠铺,拿起镜头就想拍摄,一律被长者摆手谢绝。他静静地坐在那里,时不时地看看那位长者面庞,他觉得实在是完美无缺,他内心甚至漾起微澜。有那么一次,他和长者的视线对视了一下,他自己欢喜地笑了一笑。他感觉到了长者双眸深处的一丝温暖。他为之有一些小小的激动,他觉得有一种希望正在萌生。长者依然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手中的活儿,他也依然静静地坐在那里观察着长者面部轮廓。不经意间,他们的视线又一次相遇了,他自己笑了,他看到长者脸上也有了笑容。这时,长者停下手中的活儿,从一旁拿起一茶缸酸奶喝了起来。他不失时机地举起相机示意可否拍摄,长者没有摆手拒绝,而是脸上漾起一幅笑容。他明白了,立即咔嚓咔嚓按动了快门。随即他调出这些画面一看,他内心十分激动,真的拍摄到了从未遇见过的肖像。他调转相机给长者看了一看,长者脸上一幅轻松的笑容。他于是向长者亲切地摆了摆手,示意感谢和告别,便走向那条老街的拐弯处,寻找着他所探寻的新的画面。后来他回到北京,调出那天在喀什老城街头拍摄的长者肖像,内心十分温暖。他选了其中两幅画面洗印出来,装了两幅画框,摆在屋里,感觉美妙极了。他想把这两幅肖像寄给那位长者。不过,他为自己当时的疏忽有点儿小小的懊恼,那天一时激动,竟然忘了要长者的联系方式,现在无法给长者寄出这两幅肖像。但他转而一想,那天他也无法要长者的联系方式,他俩语言不通,只是以手势视线和笑容交流,所以又有些释然。翌年夏天,他决定再次飞往喀什故地重游,顺便把两幅肖像送到长者手上,了却一下自己的心愿。他来到了喀什老城那条熟悉的老街,找到了那个小小的铁匠铺。令他意外的是,铁匠铺门锁紧闭,在低于路面的店面口,陈着一些枯枝败叶。他来到左近的一个店铺,展示手中肖像画框,询问这位长者上哪儿去了,怎么店铺关着。店铺里的人看了看他手中的肖像画框,淡淡地说了一句,他死了。他啊了一声,内心很是惊讶。他说,什么时候死的。店铺里的人告诉他,就在去年秋天,突然心梗去世的。他竭力控制着内心的悲伤,使自己尽可能平静下来,问他们,长者还有家里人吗。店铺里的人说有一个女儿,说着拿起手机拨通了女儿电话。不一会儿,长者的女儿出现了。当他拿出长者的两幅肖像交给女儿时,女儿禁不住泪水横流,泪水冲刷着描摹过的黑眼眶,在她美丽脸庞划出了一道道不规则黑线他和满脸泪痕的女儿合了影,有点怆然的离开这里,他感慨生命有时候真是脆弱,想不到自己这幅肖像摄影竟成了与那位长者的永别。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30日14版)1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中“他内心甚至漾起微澜”“漾”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内心的激动。B和老人一见面他就感受到了老人的勤劳慈祥与健谈与随和。C枯枝败叶一处描写,渲染了悲凉气氛,也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D老人女儿的出现,也侧面表现出来我的画的“肖像”成为回忆老人珍贵的画作。2第段划线句“他觉得一种希望正在萌生”,“希望”具体指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为什么要执拗于这个“希望”?3文章后面写到“陈着一些枯枝败叶”有何表达效果?4你认为老人为什么会同意他拍摄?试从文中找出理由分析。讲评拓展题目:5题目有何作用?如果给文章换一个题目,你会用下面哪一个词语作为题目的关键词,结合文本说说理由?温暖 微笑,善意,珍惜。五、诗歌鉴赏(共5分)古诗词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中诗人借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月亮”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六、语言表达(共10分)请根据你的理解,将省略的意思补充完整。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希望老师像导游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我希望老师像导游, 。七、作文(共40分)作文题目:家有_要求:把题目补写完整;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