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肇东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高分试题.docx
-
资源ID:76522985
资源大小:28.1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肇东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高分试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阔绰(chuò) 拭去(shì) 颓唐(tú)B腌臜(yn) 捯气(dáo) 荣膺(yng)C醋栗(lì) 坎肩(kn) 魁梧(kuí)D盘桓(huán) 顷刻(qng) 俯身(f)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泄气 浩瀚 眼花缭乱 抑扬钝挫B落第 涂墁 络绎不绝 正襟危坐C燥热 狼藉 自出新裁 巧妙绝伦D蹒跚 秀颀 重峦叠嶂 和言悦色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回首逝去的日子,往事浮光掠影,历历在目。B不一会儿,妈妈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简直是妙手回春。C有的游客明明看到景点有“禁止拍照”的提示,还是义无反顾地拍照留影。D人生路上有时山高难攀,我们只有锲而不舍,才能登上理想之巅。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芷江受降坊”是怀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许多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B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村人口大幅减少,与十年前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倍。C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D湖南省首届“国学知识大赛”在星城长沙举行,衡阳代表队力克群雄,摘走桂冠。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根据对诗词的理解填空。(1)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地荒凉的句子是_,_。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_,_。(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报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3)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4)秋瑾在满江红中写自己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的句子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选自资治通鉴)【注释】掎(j):牵制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肉食者鄙( )(2)小信未孚( )(3)乃敕各持一把茅( )(4)以火攻,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兵疲意沮,计不复生。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一 尔 势 成 通 率 诸 军 同 时 俱 攻4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却认为“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陆逊如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5甲、乙两文主要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陆逊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燃烧从生命个体来说,我们能够支配的关键岁月不过那么几十年,然后再无第二次机会。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那就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生命由于它的短暂和不可逆性、一次性而弥足珍贵且神奇美丽。虚度这样的生命,辜负这样的生命,是多么愚蠢!一个人丢了一百元人民币都会心痛,那么丢失了生命中有所作为的可能,不是更心痛吗?在儿童时期,人们的差异并不太大,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此后呢,差得就愈来愈远了。有的虚度光阴,深悔蹉跎;有的怨天尤人,闷闷不乐;有的东跑西颠,一事无成;有的猥猥琐琐,窝窝囊囊;有的胡作非为,头破血流有几个人成功?有几个人满意?有几个人老后能够不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而人生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的结局,大体上在青年时期就可以看出点端倪来的。青年时代,谁不愿意投入生活、投入爱情、投入学习、投入事业、投入社会、投入人间?即使生活还相当艰难,爱情还隐隐约约,学习还道路方长,社会还明明暗暗,人间还有许多不平,你也要投入,你也要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努力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到也应该争取到的,以使你能够得到智慧和光明,得到成绩和价值。我并不笼统地赞成古人立大志的说法,但你总该希望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民族人类多做出一点贡献,至少是确实竭尽了全力,就是说至少是充分燃烧了,充分发了热放了光,充分利用了使用了弘扬了你的有生之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燃烧愈充分愈好。从无光热,不燃而去,未免是一个遗憾;而刚一冒烟儿,就怠工熄灭了,能不痛苦吗?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燃烧,它可能发出绚丽的色彩;可能发出巨大的热能,温暖无数的人心它也可能光热有限,却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发一分电,哪怕只是点亮一两个灯泡,也还照亮了自己与邻居的房屋,燃烧充分,不留遗憾。而如果你一直欲燃未燃,如果你受了潮或者发生了霉变,那就不但燃烧不好,而且留下大量的一氧化碳与各种硫化物碳化物,发出奇奇怪怪的噪音,带来对人类环境的污染乃至成为社会的公害,这实在是非常非常遗憾的。也许你不能留名青史,但至少应该对得起自己这仅有的几十年;也许你未能立德立功立言,但至少是充分发挥出了自己一生的能量;也许你的诸种努力未能奏效,例如从事艺术创作但未能被社会承认,经商却始终未能成功,但是最后“结账”的那一天,你至少可以说我尽力了。我始终不赞成以成败论英雄,我也不能帮助读者乃至使自己招招皆胜。但是至少你心里应该有数,你是有志有为而且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但终因条件不具备未能大获全胜呢,还是你上来就不成样子,无志气,无作为,不学习,不努力,意志薄弱,心胸狭窄,企图侥幸,却又愤愤不平,终于一事无成?如果是前者,我愿向你致以悲壮的敬意,我还愿意把你的故事写下来,让读者为之洒几滴清泪;如果是后者,谁能纠正?谁能弥补?谁能同情?(作者:王蒙,有改动)请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简·爱三部小说中任选一个人物故事进行分析,简要说明你对本文观点的理解。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文天祥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南安军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辛苦”“寥落”两词道出诗人历尽艰辛的人生际遇。B甲诗颔联对仗工整,形象地展现当时风狂雨骤的恶劣天气状况。C乙诗颔联“出岭同谁出”一句写出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D乙诗颈联写山河依旧存在、城郭面目全非,二者形成鲜明对比。2两首诗的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六、语言表达(共10分)下面是据端午传统习俗拟写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上联;五月端午祭屈原下联:_七、作文(共40分)培根在谈读书提道:“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两句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鲜明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请你使用其中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写一个片段,谈一谈你对读书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