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扶贫的调研报告.docx

    • 资源ID:76608860       资源大小:77.39KB        全文页数:8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扶贫的调研报告.docx

    扶贫的调研报告扶贫的调研报告1 依据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支配,现将学习培训期间及赴某市调研考察状况报告如下: 一、某村、某镇的阅历做法某村土地制度综合改革、某镇的电商家具产业园各有特色。某村通过吸引外来资金投资,成功获得了英国杨威及合伙人公司的投资,实施了农夫集中居住、开展社区创建,建成了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等城市才具有的基础设施,使某村形成了一个“小城镇”,为我们供应了乡村建设的一个样板。某镇则通过本地居民的努力,以小带大、以点带面,从几个网店做起,进展成为了全国“淘宝第一镇”,为我们推动电商进展供应了一个可复制模式。 二、学习培训及调研考察的体会 1、抓党建、促脱贫要“有正气”。通过学习培训、参观考察,可以明显的看到,无论是某村,还是某镇,都是在一个坚韧班子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少到全,带领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进展之路。没有党的坚韧领导,没有党支部供应的坚韧基础,没有投资商对地方党政组织的信任,某村是很难进展到今日这种规模的。任何一个村庄的集体搬迁始终是基层工作中的难题,假如没有村支部的有力工作,这一难题则无法解决,村民集中居住、土地制度综合改革是无法顺当推动的。假如没有某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仅仅靠农夫个人进展电商,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某镇也很难进展到今日的规模。因此,基层工作特别是农村工作,必需有一个坚韧的党支部班子,也必需有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支部书记。在抓党建上,要坚韧有力、工作到位,标准动作不走样,还要突出“本土特色”,实现“一村一品”;在扶贫上,实事求是,不送人情,不从中徇私牟利。 2、抓产业进展要“接地气”。某村的进展,在吸引投资的基础上,依靠本村传统的"木业和编织等手工业,进展挖木勺、制油端子、打蒲包、编蒲扇等项目,而且乐观引导村民创业,打造出了村内的商业街,通过扩大影响、吸引商业资本,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某镇的家具产业历经了十几年的进展,从20xx年开头,从家庭式的作坊生产,进展成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生活配套五大功能区为一体的电商家具产业园,入园企业达到588家,家具涵盖了实木类、板式类、钢构类、碳化类等品种。从某村和某镇的进展之路可以看出,都是依托本地产业,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形成“互联网+”的经营进展模式。 3、抓电商推广要“聚人气”。电商从根原来说是一种销售渠道,而且是一种“无边界”的销售渠道。不受营业场地、营业时间、营业人员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交易,随时随地可以产生收入。但是,电商的进展离不开一个关键的要素产业集群。以某镇为例,集聚了大量的家具企业,规模有大有小,档次又高有低,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线上线下都便于考察、选购。同时,家具产业的集群又带来了其他产业靠拢,如家具研发设计、仓储物流、物业管理、生活服务等其他产业,以满足家具产业集群所需要的原料、职工生活、子女上学等各种所需。因此,电商产业的蓬勃进展,关键一步是吸引产业聚集。 三、目前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 一是人才缺乏。农村最普遍的状况是,青壮年劳动力缺乏,也就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劳动力缺乏。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打工,在某地是这样,这次到三地进行扶贫检查,这几个区(市)农村的状况也大致如此,制约了本土经济的提升进展。没有年轻力气的乐观投入,是很难推动农村经济的进展的。 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在派驻村四周,可以说是缺少各类工矿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无法形成促进农村进展的带动力气,制约了乡村的经济进展。目前,农村居民的产品销售基本以原生态或半成品进行销售,利润低、销量低,产品基本销售给四周较小的个体经营业主,然后再由他们往外销售,无法形成产业规模效应。 三是思想相对落伍。虽然农村居民的收入较低,但这是横向比的结果,是同城镇居民收入比较的结果。假如从纵向比,现今农村居民的收入比过去不知高了多少倍。“小富即安”,固守乡土,是农村村民的一个很传统的想法,尤其是在年轻一代外出谋生,本村常住村民基本为中老年村民,更是凸显了农村居民在思想上无法跟上时代进展的需求。“互联网+”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词,没有任何意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扶贫的调研报告2 驻村第一书记 xxxx 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因地制宜制定特补乃吾村扶贫方案,按时完成脱贫任务,第一书记带队对特补乃吾村经济社会进展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状况如下: 一、XX村基本概况 特补乃吾村系全县重点贫困村,平均海拔2200米,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辖6个小组、227户、1021人。耕地面积825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荞麦、烤烟等,养殖猪、牛、养、鸡等牲畜,以农业为主的典型彝族聚居村。20xx年全村地区生产总值416万元,人均纯收入4638元。20xx年,在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精准识别出54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78人。XX村生产、生活存在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一是交通难。辖区6个村民小组至今还有1个组没有通路,有2个组还是泥土路,没有实施道路硬化,道路狭长陡峭,雨天路滑,只允许摩托车通过,给村民运输农副产品和出行带来不便。二是饮水难。全村还是100户,450人饮水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水质差,没能够用得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人居环境条件差。村里大部分贫困户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抗震力气差,家中缺乏基本的生活物品,村中卫生条件差,垃圾乱丢,居住环境不容乐观。 (二)经济进展滞后。产业机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马铃薯,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部分村民进展养殖业,但形成不了规模。引入了核桃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种养科技含量低,产出效益低,缺乏技术指导,没有致富带头人。 (三)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养低,自我进展力气不强。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力气差,产生、生活方式落后,确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致富的劲头。文化生活贫乏,生活只限于填饱肚子,生活质量不高。 (四)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欠缺,疾病防控力气差,看病就医难。村上没有村卫生室,村医生集中在乡卫生院看病,乡卫生院设备简陋,药品不足,人手不够,缺乏技术,只能看一些小病,难以满足村民的需求。 二、导致贫困村贫困的缘由 (一)自然环境缘由。XX村属于高二半山,海拔高,人均耕地不足,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通讯缺乏,信息闭塞,生产和生活条件差。 (二)自身缘由。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进展滞后。人口素养还偏低,思想保守,对新思想、新事物的熟识和接受慢,生活要求低,局限在吃饱阶段,存在“等、靠、要”思想。 (三)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机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仅靠烤烟产业支撑经济。新培育的核桃产业还未形成规模, 农村经济收入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 三、解决贫困村现状的"对策 (一)产业扶贫。依据现代农业进展理念和“一村一品”的进展思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壮大烤烟产业、培育核桃产业、开发劳务产业、巩固畜牧产业,通过五大产业支撑,实现产村相融,壮大村民实体经济。 (二)基础设施扶贫。突破交通制约瓶颈,大力进展交通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村民住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好农村饮水平安工程和信息网络工程。 (三)教育扶贫。落实“三免一补”政策、控辍保学“六长”,加强老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同学供应良好的校内环境。 (四)卫生扶贫。提升乡中心卫生院的医疗服务功能,加大重点疾病预防和艾滋病防治工作,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五)生态扶贫。抓住自然林爱惜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乐观实施林果、核桃产业,打造生态新村。 扶贫的调研报告3 依据凉山州委、州政府关于实施百乡教育扶贫工作的准备,20xx年以来,凉山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据百乡扶贫办关于教育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及统一支配部署,始终把我乡教育扶贫工作列入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情系民族教育、心连贫困儿童,认真履行宣扬、督导、调研、联络、帮扶五项职能。动真情、动真格,进一步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教扶贫工作,使我校的教育基础设备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校内绿化、美化、净化等得到规范有序,教学质量取得明显提高。 在贵局的帮扶下,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适龄女童入学率均达到100%。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启动以来,贵局在刘斌局长的带领下,多次深化到我乡,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面对面的沟通,听取群众的看法,并指导群众如何开展我乡的“新生活运动”。使我乡的教育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健康快速进展。现将贵局在本年度对我乡教育扶贫工作开展状况总结如下: 一 提高熟识、加强领导 本年度,贵局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教育扶贫共精神,乐观投身到我乡教育扶贫工作之中。成立了教育扶贫领导小组,并拟定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把此项工作纳入他们的目标责任管理工作中,作为年终考核内容。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一) 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基础工作 一是立足实际,理清思路。贵局针对我乡教育进呈现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认真争论,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年度教育扶贫工作方案。二是深化联乡,实地调研。工作组多次深化到我乡,全面了解我乡教育进展基本状况。为切实开展我乡教育扶贫工作供应了科学依据,使我乡教育扶贫工作真正做到有得放矢。三是加强宣扬,提高熟识。工作组成员视教育扶贫为己任,深化乡村、学校,召开乡村组干部、老师及群众参加的教育扶贫争论会,大力宣扬义务教育法、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进展十年行动方案、四川省对彝区普高以及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有利政策,并利用村支部活动室的黑板报和下乡深化村组宣扬教扶贫、“新生活运动”等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教育扶贫、“新生活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深化开展起到乐观作用。 (二)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确保“两基”达标迎检。 教育扶贫的真正目的之一是要贫困儿童上得起学,读得起书,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落后现状。为解决贫困同学入学问题,使“一帮一”助学活动开展持之以恒,全局干部参与了此项活动,向我中心校捐助办公桌椅12套,价值9600.00元;小型鼓号队器材一套,价值4000.00元;同学服装200套,价值10000.00元;书包文具200套,价值8000.00元;协调50吨水泥价值28500.00元。昨天,贵局又给我中心校送来了同学洗漱用具200套和体育用具,价值5930元。小计:62430.00元。通过贵局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我中心校的教学设备和办学条件,促进了全乡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进展,确保了迎国检工作。 (三 )关心乡党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协调进展 在乐观致力于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同时,贵局还为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协调进展出谋划策,主动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关心乡党委政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协作和支持我乡,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鼓舞我乡结合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进展经济作物,使支柱产业花椒、核桃、马铃薯、烟草等上规模、重效益。从而加快了我乡经济进展的步伐。二是乐观协作我乡深化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宣扬教育活动。刘局长指示说,要把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凉山调研时关于“创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指示化作推动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强大动力,结合“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将“凳子工程”作为新生活运动的切入点,以小凳子推动大工程、促进大转变,着力改善彝区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建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三是捐赠物资,提高民生。20xx年春节问尉了30户贫困户:30袋大米(每袋50斤),价值3000.00元;30桶菜油(每桶10斤),价值3000.00元;30床毛毯,3600.00元。小计:9600.00元。在启动彝区新生活运动之际,联系了140户贫困户,捐赠140床被褥、140套生活用品,凳子813个共价值27583.00元。给乡政府赠送了2台电脑、一台打印机给乡政府,价值10000.00元。 以上共计:115543.00元。 为了准时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贵局支配驻乡联络人员一名,长期驻点我乡,方案帮扶303户贫困户,并拟定了帮扶规划及措施。给乡政府预订了12套办公用具、12张铁床、1个冰箱、1套餐桌、1套会议圆桌、1组文件柜。 总之,教育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任务重、工作量大,需要不断地探究创新。抓好当前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政策的好时机,和联系单位连成一片心,一如既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致力于我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事业的全面进展,努力开创“百乡教育扶贫”工作的崭新局面。 扶贫的调研报告4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实行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看法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xx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xx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xx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大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大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大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制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全部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加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力气。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由于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居。从基层干部到一般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擦鲁桑熳盼颐堑氖志屯依锎钙鹣暗剿依锟疾斓那樾危涣车男腋!逯渴榧枪ê;樯埽寮搴痛迕袢牍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xx年前不行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知我,同20xx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夫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大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果巨大,但深化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夫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假如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习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化人心。 干部群众有这样深刻的熟识,还源于花垣县实行了“八个到村到户”的方法,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进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支配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考核验收到村到户。为此,从去年开头全县下决心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5亿元,加上上级财政每年扶贫资金5000万元,连续6年支持“八个到村到户”。从调查了解的状况看,精准识别方面,全县推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九个不评”(“三榜”即群众申报公示征求看法“第一榜”,无异议后公示名单“其次榜”,最终确定公布名单“第三榜”;“三审”即必需经过村支两委、乡政府、县扶贫开发办三道审核程序;“九个不评”即明确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等“九个不评”标准)的阅历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干部结对帮扶方面,162个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队,6.2万名党员干部与结对帮扶对象建立了亲热联系,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帮扶措施。产业进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进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全县扶持龙头企业100余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形成了14万亩优质稻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9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在5个乡镇连片68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50.7亿元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流转土地5万多亩,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或猎取租金收入。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冲突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赐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制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大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平安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平安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力气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力气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高校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预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育,这是一个好方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消逝“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夫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关怀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转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确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行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选择那些生疏农村工作、阅历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实行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准时予以调整。 扶贫的调研报告5 xx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缘由,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加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依据上级要求,深化到挂点乡镇西江镇以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开展精准扶贫专题调研,并形成如下报告: 一、西江镇精准扶贫工作概况 (一)基本状况 西江镇位于会昌县北部,东临瑞金市云石山乡,南连本县庄口镇,西接本县小密乡,北邻瑞金市万田乡,下辖23村(居)委会、383个村小组。面积196.4平方公里,总户数16396户,人口63998人。经筛选识别,目前全镇人均纯收入在273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3840户12963人。按贫困属性分,低保人口占17.1%,五保人口占2.6%,其他贫困人口占80.3%;按贫困成因分,因灾、因病、因残致贫占45.3%,因学致贫占4.2%,因自然环境差致贫占4.1%,因缺产业、技术、资金致贫占46.4%。 (二)工作措施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该镇结合实际,乐观探究实践,从建立结对帮扶机制、进展产业帮扶等方面入手,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总体要求,精准发力,扎实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组建帮扶工作队伍。在县派该镇22个县直帮扶单位的基础上,结合镇村实际,从镇属各单位、各村(社区)选派镇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共220名帮扶人员,建立由驻村组长任队长,县帮扶单位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致富能人为成员的22个扶贫工作队,与全镇贫困人口3840户12963人结对帮扶。严格帮扶工作制度。制定出台了西江镇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每个帮扶责任人每周必需到村到户一次以上,把握贫困户的基本状况,找准帮扶方法,制定帮扶方案,做到"不脱贫不收队"。 二是产业扶贫到村到户。针对缺产业、技术、资金致贫的贫困人口,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大力进展特色农业产业,支持鼓舞进展各类生产加工业,并在资金、技术、用地上赐予大力扶持,通过产业进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镇种植葡萄超过1000亩、脐橙超过10000亩、大棚西瓜及蔬菜各1000亩、烤烟900亩、莲子500亩,新植油茶20xx亩;年出栏生猪逾3万头,实现产值3200余万元;电子、服装、鞋帽等加工企业达到60余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家。 三是教育扶贫到村到户。针对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好"扶智工程"。加大保学控辍力度,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让每个贫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支持中职招生重点向贫困家庭倾斜,连续实施"一村一名高校生",为贫困同学供应更多的教育机会。充分利用"雨露方案""阳光工程"等平台,加强对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关怀其把握专业技术,增加致富本领。 四是基础设施扶贫到村到户。针对基础设施薄弱的特点,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投入400余万元,实施了9个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及小农水项目;投入500余万元,实施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牛睡村高陂、南星狮仙岽地质灾难治理工程;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实施了红星村豪猪大桥、红星大桥危桥改造等道路交通项目。 五是保障扶贫到村到户。对贫困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准时落实相关政策,赐予相应补助救助。对符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帮扶对象,优先支配土坯房改造,做好"一对一、全掩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照旧住在危旧土坯房且无经济力气改建的特困户,想方设法筹集改建资金,努力实现应改尽改,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 六是移民搬迁扶贫到村到户。针对因自然条件差导致的贫困人口,实行移民搬迁的方式扶贫。由于山区群众居住点多、面广、分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昂扬,就医、就学、就业等基本需求难以保障,要实现脱贫只能实施移民搬迁整村推动项目。制定了科学的移民搬迁规划,分步骤稳妥有序推动。同时,引导贫困户在迁入地就业创业,促使移民搬迁群众住得下来、进展得起来,逐步脱贫致富。 (三)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有三个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识别难度不小。除确定贫困人口低保户和五保户易识别外,相对贫困人口因村民的收入难以精确测定,且贫困人口数量较多,扶持对象难以精准识别,存在鉴定难的问题。 二是投入明显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然有了比较大的改观,但仍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的进展需要,例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排涝条件不足,抵抗自然灾难力气很弱。扶贫资金筹集渠道狭窄,仅依靠扶贫办的项目资金和县直帮扶单位的有限扶持资金,与扶贫的投入需求相比只是杯水车薪。 三是脱贫难度加大。自我进展的力气弱,贫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学习意识不强,缺乏致富力气和进展门路。在走访农户中发觉,贫困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病残户或无劳动力户,脱贫难度较大。返贫现象突出,每年都会消逝一部分已经脱贫的人群,由于脱贫基础不牢,因突然的疾病、灾难、入学等又重新返贫,而且返贫人群简洁成为扶贫工作的盲区。 二、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需从长远考虑、从现实动身,上下联动、统筹推动,依据"133"的工作思路,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一)树立"一种理念"。扶贫工作困难繁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不同寻常的急躁和毅力。以往,少数干部对扶贫工作往往是"只喊喊、不到村","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这些说毕竟都是思想上缺乏"真扶贫"的意识;有些贫困户不思进取、好吃懒做,以"吃低保、靠救济"为荣,缺少"真致富"的志气。实行精准扶贫、有效减贫脱贫,必需结实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一方面从思想教育、考核导向等方面入手,让各级干部做到真正用心扶贫、潜心扶贫;另一方面加大对贫困户的正面宣扬教育力度,实施"扶志工程",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真心想致富,充分激发自身"原动力"。同时,大力引导社会力气真心参与扶贫、真正帮扶脱贫,在全社会形成"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三个精准"。一是精准识别,解决"要扶谁"的问题。依据统一规范的识别标准和操作流程,严格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精准识别出真正的贫困人口。同时,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依据贫困户动态化管理的要求,对稳定脱贫的准时退出,对返贫需扶持的准时纳入,引入第三方识别机制,通过入户正面抽查及侧面关心分析贫困户银行存款、子女就学、医院就诊、用电量等状况的方式进行逐一核实,确保贫困人口识别的精准度。二是精准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实行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做到"三个一",即为贫困户建立一本扶贫台账、制订一个脱贫方案、定做一套帮扶措施。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两项驱动",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对低保户、五保户等丢失劳动力气的"贫困人口,织牢社会保障"网",实行政府"兜底"、救济扶贫;对有劳动力气和劳动意愿贫困人口,依据不同的贫困成因,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集中政府、市场及社会资源,主要实行就业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模式赐予共性化、精准化帮扶。三是精准帮扶,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建立县领导结对乡镇、县直部门结对村、党员结对贫困户的到户到人的帮扶责任制,做到帮扶全掩盖,要求不脱贫不脱钩。同时鼓舞企业、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以"传帮带"的方式关怀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全社会形成"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正能量。 (三)建立"三项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结合各县(市、区)的贫困程度制定更具操作力、共性化、具体化的考核措施,特别是对国定贫困县的考核要降低对GDP指标、财政收入增长等指标的考核权重,着重增加扶贫减贫的考核权重,真正形成以扶贫减贫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针对当前贫困县不愿、不敢"摘帽"的现象,建议建立脱贫"摘帽"激励机制,出台相关优待政策,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赐予适当嘉奖,让贫困县敢"摘帽"、愿"摘帽"。二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敲碎打、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照旧存在,尽管各地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究,但受限于体制机制性障碍,成效特殊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建议市里对全市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推动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当前,受行业性质所限,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已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做法,即使能够给贫困户贷款也是杯水车薪,很多贫困户由于缺少资金长期无法脱贫致富。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扶贫的调研报告6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乡情 乡地处高海拔山区,境内最高海拔3340米,最低海拔2550米,平均海拔2950米。地处县东北部。东与省盐源县、县相连,南与蝉战河乡相邻,西与新营盘乡相依,北与镇接壤。乡政府驻行政村,驻地海拔2880米,电话区号0888,邮政编码674304,距县城28公里。下辖、牦牛坪、马金子、二拉坝、水草坝、大二地、万桃7个村委会,下设79个自然村。辖区总人口1.2万人,均属彝族,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3人,城镇化率5%,另有流淌人口602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9千米,总面积438.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7.9人。因受地理自然环境等影响,自然灾难频繁,常年受低温、冰雹、霜冻、干旱等灾难。其中每平均四年会遇到一次大旱。最严峻的一次灾难发生在1998年11月19日发生的6.2级地震,地震使半数以上的民房坍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经济产业主要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以马铃薯、荞麦、燕麦为主。畜牧业以养羊、养猪、养牛为主。乡无工业。末共有商业网点28家,均属个体商户。 (二)贫困现状 全乡现有确定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因全乡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全乡居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转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夫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乡大部分村位于高寒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夫增收不快,转变自然状况的力气不强,使得农夫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夫收入低转变自然条件难农夫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养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夫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尤其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农夫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依据人口普查,学校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64.17%。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924元/年·人),乡1845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5.26%,学校及以下占34.5%,在务农劳动力中,学校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88.74%。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峻,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学问文化的力气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进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学问经济时代的到来,这慢慢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乡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夫收入渠道单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夫科技文化素养的低下等因素,农夫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靠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旱灾频繁,严峻影响了农夫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夫返贫因素把握难 由于自然灾难抵抗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贫的有125户、657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乡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乡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木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进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夫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峻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进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大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夫生产生活特殊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乡还有29个村民小组不通大路,要修通这68公里路需投资200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120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二是农业有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夫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有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返贫因素难以把握和扶持 一是受人口素养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

    注意事项

    本文(扶贫的调研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麒***)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