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数学知识点.docx
必修四数学知识点必修四数学学问点1 平面对量 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总结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若a=(x1,y1 ),b=(x2,y2 )则a b=(x1+x2,y1+y2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总结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使得b= . (2) 若=(),b=()则b . 平面对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戴氏航天学校老师提示有且只 有一对实数,使得= e1+ e2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课前和课后学习习惯:在当前高中数学学习中,培育正确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虽然有一种刻板印象的猜疑,但在高中数学学习真的"是反复尝试和错误的。同学们不得不预习课本。我预备的数学教科书不是简洁的阅读,而是一个例子,至少特别钟的思考。在使用前不能通过学习学问解决问题的状况下,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然后在教材中考察问题的解决过程,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在课堂上支配笔记也是必要的。在高中数学争论中,建议接受两种形式的笔记,一种是课堂速记,另一种是课后笔记。这不仅提高了课堂记忆的吸取力气,而且有助于对笔记内容的查询。 高考数学必修四学习技巧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留意应用。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老师所传授的学问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准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准时了解、把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把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争辩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把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看与试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必修四数学学问点2 数列的图象 对于数列4,5,6,7,8,9,10每一项的序号与这一项有下面的对应关系: 序号:1234567 项:45678910 这就是说,上面可以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的集合的映射.因此,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集N_(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这里的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的自变量只能取正整数. 由于数列的项是函数值,序号是自变量,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和解析式. 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数列是可以用图象直观地表示的 数列用图象来表示,可以以序号为横坐标,相应的项为纵坐标,描点画图来表示一个数列,在画图时,为便利起见,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两条坐标轴上取的单位长度可以不同,从数列的图象表示可以直观地看出数列的变化状况,但不精确. 把数列与函数比较,数列是特殊的函数,特殊在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由以1为首的有限连续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其图象是无限个或有限个孤立的点. 必修四数学学问点3 一)两角和差公式(写的都要记)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二)用以上公式可推出下列二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1=1-2(sina)2 (上面这个余弦的很重要) sin2A=2sinA_osA 三)半角的只需记住这个: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四)用二倍角中的余弦可推出降幂公式 (sinA)2=(1-cos2A)/2 (cosA)2=(1+cos2A)/2 五)用以上降幂公式可推出以下常用的化简公式 1-cosA=sin(A/2)_ 1-sinA=cos(A/2)_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2r=.=an-(n-1)+(n-1)r=a(1)+(n-1)r=a+(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 则,n=k+1时,a(k+1)=a(k)+r=a+(k-1)r+r=a+(k+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n-1)r =na+r1+2+.+(n-1) =na+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r(n-1) =a1+r+.+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必修四数学学习方法 把握数学学习实践阶段: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科学合理的学习规章。先生著名的日本教育在米山国藏在他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曾经说过,尤其是高阶段的数学学习数学,必需遵循“分层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教学内容的第一周甚至是从基础开头,一周后的头几天,在教学难以提升。以及提升的困难进步一步一步,最好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困难”除了(感爱好),不利于解决问题方法把握连续性。同时,依据时间和课程支配的长度适当的审查,只有这样才能记住和使用在长期学习数学学问,不要遗忘前面的学习。 必修四数学学习技巧 重视改错错不重犯。 确定要重视改错的这份工作,做到错不再犯。学校数学教学中接受的方法是告知同学全部可能的错误,只要有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应当提出,以便全部的同学都能从中吸取教训。这叫“一人有病,全体吃药。” 高中数学课没有那么多时间,除了一小部分那几种典型错,其它错误,不能一一顾及。只能谁有病,谁吃药。假犹如学“生病”而忘了吃药,那么没有人会一次又一次地提示他要留意什么。假如能准时改错,那么错误就可能转变为财宝,成为预防针。但是,假如不能准时改错,这个错误就将形成一处“地雷”,迟早要惹祸。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考试成果上不去,是由于太马虎。其实,缘由并非如此。打一个比方。比如说,学习开汽车。右脚下面,往左踩,是踩刹车。往右踩,是踩油门。其机械原理,设计缘由,操作规程都可以讲的清清楚楚。假如初学驾驶的人真正把握了这一套,请问,可以同意他开车上路吗?生怕他知道他还缺乏练习。一两次你能正确地完成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永久不会犯错误。练习的数量不够,才是同学出错的真正缘由。大家确定要看到,假如自己的基础学问漏洞百出、隐患无穷,那么,今后的数学将是难以学好的。 必修四数学学问点4 复数的概念: 形如a+bi(a,bR)的数叫复数,其中i叫做虚数单位。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用字母C表示。 复数的表示: 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即z=a+bi(a,bR),这一表示形式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其中a叫复数的实部,b叫复数的虚部。 复数的几何意义: (1)复平面、实轴、虚轴: 点Z的横坐标是a,纵坐标是b,复数z=a+bi(a、bR)可用点Z(a,b)表示,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明显,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2)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集C和复平面内全部的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应关系,即 这是由于,每一个复数有复平面内惟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平面内的每一个点,有惟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 这就是复数的一种几何意义,也就是复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即几何表示方法。 复数的.模: 复数z=a+bi(a、bR)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Z(a,b)到原点的距离叫复数的模,记为|Z|,即|Z|= 虚数单位i: (1)它的平方等于1,即i2=1; (2)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加、乘运算律照旧成立 (3)i与1的关系:i就是1的一个平方根,即方程x2=1的一个根,方程x2=1的另一个根是i。 (4)i的周期性:i4n+1=i,i4n+2=1,i4n+3=i,i4n=1。 复数模的性质: 复数与实数、虚数、纯虚数及0的关系: 对于复数a+bi(a、bR),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 假如两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即:假如a,b,c,dR,那么a+bi=c+di a=c,b=d。特殊地,a,bR时,a+bi=0 a=0,b=0。 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供应了将复数问题化归为实数问题解决的途径。 复数相等特别提示: 一般地,两个复数只能说相等或不相等,而不能比较大小。假如两个复数都是实数,就可以比较大小,也只有当两个复数全是实数时才能比较大小。 解复数相等问题的方法步骤: (1)把给的复数化成复数的标准形式; (2)依据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解之。 数学学习技巧 1、做好预习: 单元预习时粗读,了解近阶段的学习内容,课时预习时细读,留意学问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和法则等要做好记录,以便带着问题听课。 2、认真听课: 听课应包括听、思、记三个方面。听,听学问形成的来龙去脉,听重点和难点,听例题的解法和要求。思,一是要擅长联想、类比和归纳,二是要敢于质疑,提出问题。记,指课堂笔记记方法,记疑点,记要求,记留意点。 3、认真解题: 课堂练习是最准时最直接的反馈,确定不能错过。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要先看看你的笔记本,回顾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4、准时纠错: 课堂练习、作业、检测,反馈后要准时查阅,分析错题的缘由,必要时强化相关计算的训练。不明白的问题要准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了,不能将问题处于悬而未解的状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数学中的合数是什么意思? 合数的概念 合数指自然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0除外)整除的数。与之相对的是质数,而1既不属于质dao数也不属于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其中,完全数与相亲数是以它为基础的。 什么是质数 质数又称素数,有无限个。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换句话说就是该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的因数;否则称为合数。 依据算术基本定理,每一个比1大的整数,要么本身是一个质数,要么可以写成一系列质数的乘积;而且假如不考虑这些质数在乘积中的挨次,那么写出来的形式是唯一的。最小的质数是2。 质数和合数应用 1、质数与密码学:所谓的公钥就是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在编码时加入质数,编码之后传送给收信人,任何人收到此信息后,若没有此收信人所拥有的密钥,则解密的过程中(实为查找素数的过程),将会由于找质数的过程(分解质因数)过久,使即使取得信息也会无意义。 2、质数与变速箱:在汽车变速箱齿轮的设计上,相邻的两个大小齿轮齿数设计成质数,以增加两齿轮内两个相同的齿相遇啮合次数的最小公倍数,可增加耐用度削减故障。 必修四数学学问点5 一、立体几何初步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相互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相互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像,其相像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上下底面是相像的平行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底面是全等的圆;母线与轴平行;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侧面开放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底面是一个圆;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侧面开放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上下底面是两个圆;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侧面开放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球的截面是圆;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二、向量的向量积 定义:两个向量a和b的向量积(外积、叉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的模是:a×b=|a|?|b|?sina,b;a×b的方向是:垂直于a和b,且a、b和a×b按这个次序构成右手系。若a、b共线,则a×b=0。 向量的向量积性质: a×b是以a和b为边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a×a=0。 ab=a×b=0。 三、向量的向量积运算律 a×b=-b×a; (a)×b=(a×b)=a×(b); (a+b)×c=a×c+b×c. 注:向量没有除法,“向量AB/向量CD”是没有意义的。 四、必修四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猎取的。学习数学确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老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学问。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常简洁消逝错误的学问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 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化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缘由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五、必修四数学学习技巧 首先:课前复习。就是上课前花两三分钟把书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仅仅是看一遍,过一遍。这样上课老师讲自己不但可以跟上老师节奏还可以再次巩固。其余不要干其他多余的事。 其次:上课时候确定要专心听讲,假如觉得老师这里讲得都懂了的话可以自己翻书看后面的内容。做习题的时候确定要一道一道往过做,不要越题做。由于对于课原来说这些都是基础,只有基础完全把握后才能做难题。上课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的学问点概念等,确定确定要当堂背过。不然以后很难背过,不要妄想考前抱佛教再背 另外要把笔记记精确,知道自己需要记什么不需要记什么,憋一个劲地往书上搬。字不要求整齐,自己能看懂就行。课本资料书上有例题,多看多记方法。先看课本基础,在看资料书上着重的。例题的方法确定确定要理解,不要去背!接着下课再看笔记,只是略微巩固记住。 必修四数学学问点6 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把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洁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应用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学问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数列 (1)数列的概念和简洁表示法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洁的表示方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 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把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学问解决相应的问题. 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必修四数学学问点7 1、平面对量基本概念 有向线段:具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以A为起点,B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或AB; 向量的模:有向线段AB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记作|AB|; 零向量:长度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或0。(留意粗体格式,实数“0”和向量“0”是有区分的,书写时要在实数“0”上加箭头,以免混淆);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平行向量(共线向量):两个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或共线向量,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即0/a; 单位向量:模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通常用e表示,平行于坐标轴的单位向量习惯上分别用i、j表示。 相反向量:与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的相反向量,(a)=a,零向量的相反向量照旧是零向量。 2、平面对量运算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若a=(x1,y1),b=(x2,y2)则a b=(x1+x2,y1+y2)。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交换律);+(+c)=(+)+c(结合律); 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 (1)| |=| |·| |; (2)当a>0时,与a的方向相同;当a0, a1) (4)对数函数y =log(a) x(a>0, a1,真数x>0) (5)三角函数以及反三角函数(如正弦函数:y =sinx反正弦函数:y = arcsin x等) 基本初等函数性质是什么 幂函数 形如y=xa的函数,式中a为实常数。 指数函数 形如y=ax的函数,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 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记作y=loga a x,式中a为不等于1的正常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间成立关系式,loga ax=x。 三角函数 即正弦函数y=sinx,余弦函数y=cosx,正切函数y=tanx,余切函数y=cotx,正割函数y=secx,余割函数y=cscx(见三角学)。 反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反正弦函数y = arc sinx,反余弦函数y=arc cosx (-1x1,初等函数0y),反正切函数y=arc tanx,反余切函数y = arc cotx(-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 四、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点A(x1,y1);B(x2,y2),请确定过点A、B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也叫解析式)为y=kx+b。 (2)由于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所以可以列出2个方程:y1=kx1+b和y2=kx2+b (3)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得到k,b的值。 (4)最终得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当时间t确定,距离s是速度v的一次函数。s=vt。 当水池抽水速度f确定,水池中水量g是抽水时间t的一次函数。设水池中原有水量S。g=S-ft。 六、常用公式:(不全,希望有人补充) 求函数图像的k值:(y1-y2)/(x1-x2) 求与x轴平行线段的中点:|x1-x2|/2 求与y轴平行线段的中点:|y1-y2|/2 求任意线段的长:(x1-x2)2+(y1-y2)2(注:根号下(x1-x2)与(y1-y2)的平方和) 【高一数学集合复习讲义】 集合 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例如: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特地争论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Cantor,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全部领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来下“定义”。集合 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与“不属于”两种。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符号,含有有限个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记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的真子集。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子集,真子集都具有传递性。说明一下:假如集合A的全部元素同时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A称作是B的子集,写作A?B。若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A称作是B的真子集,一般写作A?B。中学教材课本里将?符号下加了一个符号(如右图),不要混淆,考试时还是要以课本为准。全部男人的集合是全部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集合的几种运算法则 并集:以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或BA),读作“A并B”(或“B并A”),即AB=x|xA,或xB交集:以属于A且属于B的元差集表示 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或BA),读作“A交B”(或“B交A”),即AB=x|xA,且xB例如,全集U=1,2,3,4,5A=1,3,5B=1,2,5。那么由于A和B中都有1,5,所以AB=1,5。再来看看,他们两个中含有1,2,3,5这些个元素,不管多少,反正不是你有,就是我有。那么说AB=1,2,3,5。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AB。好玩的是;例如在1到105中不是3,5,7的整倍数的数有多少个。结果是3,5,7每项减集合 1再相乘。48个。对称差集:设A,B为集合,A与B的对称差集A?B定义为:A?B=(A-B)(B-A)例如:A=a,b,c,B=b,d,则A?B=a,c,d对称差运算的另一种定义是:A?B=(AB)-(AB)无限集:定义:集合里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有限集:令Nx正整数的全体,且N_n=1,2,3,n,假如存在一个正整数n,使得集合A与N_n一一对应,那么A叫做有限集合。差:以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差(集)。记作:AB=xxA,x不属于B。注:空集包含于任何集合,但不能说“空集属于任何集合”.补集:是从差集中引出的概念,指属于全集U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uA,即CuA=x|xU,且x不属于A空集也被认为是有限集合。例如,全集U=1,2,3,4,5而A=1,2,5那么全集有而A中没有的3,4就是CuA,是A的补集。CuA=3,4。在信息技术当中,常常把CuA写成A。 必修四数学学问点11 【公式一】 设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sin(kZ) cos(2k+)=cos(kZ) tan(2k+)=tan(kZ) cot(2k+)=cot(kZ) 【公式二】 设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公式三】 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sin cos(-)=-cos tan(-)=-tan cot(-)=-cot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sin cos(2-)=cos tan(2-)=-tan cot(2-)=-cot 【公式六】 /2±及3/2±与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cos cos(/2+)=-sin tan(/2+)=-cot cot(/2+)=-tan sin(/2-)=cos cos(/2-)=sin tan(/2-)=cot cot(/2-)=tan sin(3/2+)=-cos cos(3/2+)=sin tan(3/2+)=-cot cot(3/2+)=-tan sin(3/2-)=-cos cos(3/2-)=-sin tan(3/2-)=cot cot(3/2-)=tan (以上kZ) 【高一数学函数复习资料】 一、定义与定义式: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即:y=kx(k为常数,k0)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 四、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点A(x1,y1);B(x2,y2),请确定过点A、B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也叫解析式)为y=kx+b。 (2)由于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所以可以列出2个方程:y1=kx1+b和y2=kx2+b (3)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得到k,b的值。 (4)最终得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当时间t确定,距离s是速度v的一次函数。s=vt。 当水池抽水速度f确定,水池中水量g是抽水时间t的一次函数。设水池中原有水量S。g=S-ft。 六、常用公式:(不全,希望有人补充) 求函数图像的k值:(y1-y2)/(x1-x2) 求与x轴平行线段的中点:|x1-x2|/2 求与y轴平行线段的中点:|y1-y2|/2 求任意线段的长:(x1-x2)2+(y1-y2)2(注:根号下(x1-x2)与(y1-y2)的平方和) 【高一数学集合复习讲义】 集合 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例如: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特地争论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Cantor,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全部领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来下“定义”。集合 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与“不属于”两种。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合符号,含有有限个元素叫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叫无限集,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记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的真子集。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子集,真子集都具有传递性。说明一下:假如集合A的全部元素同时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A称作是B的子集,写作A?B。若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A称作是B的真子集,一般写作A?B。中学教材课本里将?符号下加了一个符号(如右图),不要混淆,考试时还是要以课本为准。全部男人的集合是全部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集合的几种运算法则 并集:以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或BA),读作“A并B”(或“B并A”),即AB=x|xA,或xB交集:以属于A且属于B的元差集表示 素为元素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或BA),读作“A交B”(或“B交A”),即AB=x|xA,且xB例如,全集U=1,2,3,4,5A=1,3,5B=1,2,5。那么由于A和B中都有1,5,所以AB=1,5。再来看看,他们两个中含有1,2,3,5这些个元素,不管多少,反正不是你有,就是我有。那么说AB=1,2,3,5。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AB。好玩的是;例如在1到105中不是3,5,7的整倍数的数有多少个。结果是3,5,7每项减集合 1再相乘。48个。对称差集:设A,B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