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实习报告通用15篇.docx
植物学实习报告通用15篇植物学实习报告1 一、实习感受 转瞬间,一个星期的植物病理学实习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实习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回忆起来,实习的日子还记忆犹新,而我们也收益颇丰。 三次的外出实习令我们大开眼界。在教室里永久也学到真正的植物病理,必需要走到田地中去,参加实习,才能在实习中得到真正的充实。而这些外出实习真的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中无法学到的学问。从病害常发生的环境,采集病害的方法,压制植株标本到试验室里的病害的鉴别,还有标本玻片的制作病原物的分别,每一步我们都在亲自实践,每一环节我们也都有不同的体会。而最深的感受就在于,课本中学到的学问必需要应用于实践当中,实践里面出真知,在实践中我们才会加深对课本学问的理解,提高对专业学问的熟识。课本的东西是别人总结的,一种病害它的特征它的危害单靠文字的描述和和几张图片并不能令我们学的真实和深化,而一次外出的实践,自己亲眼的观看,亲自的采摘,亲自的总结,才会令我们印象深刻,令学习更加深化。另外,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发觉我们的专业学问很多还不及当地农夫,令我们惭愧的同时,这也激发了我们学习的热忱。我们学习的任务就是将来要服务于农夫,服务于农业,只有将我们所学的理论学问与实践学问相互结合,并不时地去请教老师,请教农夫伴侣,并使自己做出深化的争论才会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这次实习我们都感到很充实,但外出的时间并不算太长我们所熟识的病害种类也特别有限,这一点我们也感到特别的圆满,希望今后能够有机会进入山区或其他地方的农田开阔我们的视野,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另有一点圆满并且很惭愧的是在外出实习中发生的一点小意外,坐公交车这件事情也使我们受到了文老师的批判和教育,这使我们特别的惭愧,身为一名高校生,我们的行为并没有体现一个高校生应有的素养也将自己的平安于不顾。从这件事情中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严峻的缺点,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我们也会牢牢记于心中,今后不会在做出类似鲁莽的行为,在自己今后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会保持一个高校生应有的品质。这次实习支配在了各门考试频繁的阶段,大家在实习的同时也要兼顾复习,很多实习的时间都用于背书了,希望以后的实习能排在时间富有的时候,这样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实习,也会争论的更为深透。 二、实习内容 此次实习主要分为:病害植株的采集,标本的制作及病害的鉴定,玻片的制作,病原物的分别。 1、病害植株的采集 这次实习我们共外出三次,分别去:毛庄,森林公园和农大第三生活区。病株的采集让我们亲眼了解了常见病害和发病植株的各种特征。像是去毛庄我们熟识最多的便是小麦。文老师更是亲自深化田间并详细的为我们讲解各种病害植株的鉴别。像是小麦赤霉病麦穗上会有粉红色粉状物且麦穗多比正常麦穗发白,这让同学们在找的时候更加简洁。大家的乐观性也特别高,都分散的去查找有病害的植株,遇到不懂得都乐观的去问老师,而文老师也特别急躁的为大家讲解,使大家受益匪浅。 2、标本的制作及病害的鉴定 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对于含水量少的标本,我们组实行集随采随压制,保持了标本的原形;对于含水量多的标本,我们等到自然散失一些水分后,再进行了压制;同时,我们对有些标本进行了可适当加工,如标本的茎过粗或叶子过多,先剪掉一部分再压制,防止标本因受压不匀,或叶片重叠而变形。有些全株性的标本,将标本折成适当形状后再压制。在前期标本材料整理过程中,为避开压制的标本变形,并使植物组织中的水分易被标本纸吸取,标本夹好后,我们用绳子将标本夹捆紧,放到干燥通风处。每天勤换标本纸,使标本尽快干燥,以保持原有色泽,并避开发霉变质。干燥后的标本移动时我们始终特别当心,以防裂开。对于茎秆、枝条等粗大标本,我们放在宿舍通风处进行了自然干燥。然后又进行了标本的分类,并利用我们从图书馆借的大量书籍对标本进行了鉴别,共鉴别了34种植物。 3、玻片的制作 这是一个特别细致的工作,我们从一些病害比较严峻的植株上挑去菌落菌丝及孢子并将其分散在滴有蒸馏水的玻片上。压片是个技术活,经常我们压了几次都还有气泡,后来陶家听从中找到了技巧,我们一同学习,技术也娴熟起来。封片也算比较难,还好都还做得不错。这个过程全组都认真参与,最终也做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4、病原物的分别 这个过程是我们认为最难但最有意思的过程。我们以前的试验中也用到过几次培育基,但做培育基还是第一次,全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一心,成功的做出了NA培育基,看着从最初的一些原料变成了一个个凝胶状的培育基,心里说不出的满足。再做微生物的分别培育时,大家更是认真仔细。由于是最终一小组,我们组的成员都认真的观看了前面几组做试验的过程,并从中总结了很多阅历,由毛培和韩钊杰在无菌室中进行操作,由于看了多遍试验过程很顺当的完成了试验。但其中病原物小麦纹枯病的分别可能由于灭菌时间长并没有成功,我们又重新做了一次,做的是玉米斑病,这一次很成功。另外,我们组还额外做了病害植株的保湿,最终也特别成功。从这个试验中,我们学了很多试验的技巧和很多专业的学问,收获特别大。 经过本次实习,让我懂得学问不仅仅是从课本上学来的,还要深化田间,了 解病害的基本状况。此外,明白了病害的发生不仅局限于病害的发病状况,还与田间管理有关。“书上得来终觉浅,不若田间半日长”,深深地的让我理解了田间了解病情的重要性,只有以“课本学问”为基础理论,以“田间学问”为拓展方向,才能做好植物病害这一大课题,才能解决植物病害这一问题。当然,随着植物病害防治的进步,病害也在不断进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彻底解决植物病害这一问题,而在于将植物病害,充分的、有效的把握在确定范围内,极高的提高农业产率。毛主席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农业上来讲,“一切的病虫害,都是纸老虎”。只要一手抓理论学问,一手抓田间学问,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实行“两手都要抓”,以毁灭植物病害为目的,以有效把握植物病害为基础,争取以植物病害毁灭于萌芽状态为崇高理想,为中国农业做贡献,为老百姓谋农业,彻彻底底解决植物病害这一块。在不污染环境的状况下,为这一理想,这一目标,不懈努力,不懈奋斗! 实习在同学和老师们的汗水和勤劳中结束了。作为我们专业重要的学科之一,这次实习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体会到了一个农安工作者道路的艰辛。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将学习和实践联系了起来。让我体会到了一些学以致用的好处。把握了正确地描述一些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了对一些植物病害的感性熟识,了解了一些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了解了植物病毒、细菌和真菌所致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区分,并把握利用这些特征进行诊断的一般方法。通过这次实习,我了解一些预防措施,我们不能根除病害,但我们能熟识病害规律后可以预防病害的发生。同时,通过这次实习,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增加了我们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植物病理学的实习主要是采集病害植株,在还没有采集之前,我以为采集植物应当是很简洁的,但真正开头的时候,我才知道,其实病株的采集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洁的。我深刻体会到“阅历”对于农安工作的意义所在。对于缺乏阅历的我们,在经过病害植株的时候,完全视为不见。而老师经过的时候,就可以轻易的发觉,当提示我们它是有病的时候,我们才蜂拥而至地去采集。我经常会将虫害叶子拿给老师帮忙认,她看一眼就知道这是虫害而并非病害。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到,“阅历”的重要性。同时,也告知了我们,只具有丰厚的理论学问对于一个合格的农安工作者来说是不足的,农安工作是一份重实践的"工作,还应有充分的实际操作来充实自己,而“阅历”就是最好成果和工具。 实习中,每一个环节,自己都亲身经受过,所以知道每一步都是多么的不简洁。长途跋涉的采集过程、操作细致的鉴定步骤、费劲繁琐的标本制作,可以说辛苦的同时,也是一个考验我们耐力的过程,而当我们见到病株的时候、鉴定到新的病原物的时候,成功的喜悦也是难以言喻的。 以前在书本学习的学问在这次的实习中得到很极好的验证。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是植病诊断首先要分清楚的事情。经过这次实习,我意识到在接触病害的时候,特别是没有病征的病害,我们应当把把想象的空间放大,不能单纯以为无病征的就是病毒病害,由于譬如气候等造成的非侵染性病害的病状和病毒的病状特殊的相像。 鉴定的过程,我始终认为是最难的。挑取病原物是很有讲究的,挑针的力度把握要合适,用力太轻无法挑取病原物,用力过猛不仅挑不到病原物,还有可能连寄主的组织一同破坏掉。针对比较干的叶片,可以在病原物的部分滴少许水,这样可以提高挑取的成功率。另外,制片的时候要保证载玻片上的病原物没有其他病原物的污染。用显微镜的时候,不能急,应当慢慢调试。在参考书籍的选择上不宜选年月过久的鉴定书,由于随着植病的进展,很多属名或者病原物的名称等都有少许的改动,特别是在无性和有性阶段不同上,所产生的名字也是很多的,这给我们的鉴定带来确定的难得,但也要求我们要分清其无性和有性阶段。 压标本是很繁琐的一个过程,确定要有耐性。标本确定要干,否则就会发霉,可以带标本到日光充分的地方晒,这样可以有效地蒸发水分。不过,最有效的还是换纸,换纸讲究的是一个“勤”字。刚开头的时候,没有充分体会到水分给标本带来的损害有那么大,所以换纸没有很勤。后来在老师的提示下,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的标本中,前期的可能有少许的发霉,但后期的标本会有很大的改善。 植物学实习报告2 前言: 通过接近一年植物学的学习,我们学到并把握了基本的理论学问,但为了让理论联系实际,对理论学问进行验证和巩固,对课堂学问进行补充和深化,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接触了大自然,了解到了生物的多样性。这次实习使我们对探究自然界的神奇有了初步理解和爱好。 一、实习的目的及意义 1、通过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学问。.培育实践和动手的力气,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结合。 2、学习懂得用科学方法观看和争论植物。 3、初步把握植物的采集、标本制作、种类鉴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实习可以培育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合作精神。且进一步培育独立工作力气。 5、得到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学问。 6、通过野外观看,精确、娴熟把握植物形态学术语。 7、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把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扩大和丰富了植物分类学的学问范围。 8、学会了观看、解剖、描述和采集、压制、制作标本以及应用工具书和检索表鉴定植物等,培育我们的动手力气,学会了鉴定植物的方法。 9、通过实习,了解常见的植被和群落类型,熟识植物的生长发育、变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加强我们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熟识,培育同学宠爱自然、爱惜环境的意识,意识到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10、使我们受到从事植物生物学、尤其是分类学争论和野外工作的初步训练,培育独立工作的力气、团队合作意识。 二、实习时间 20xx年5月21日20xx年5月27日 三、实习地点 铜仁市江口县 梵净山 凯里市施秉县 云台山 四、关于实习地点的介绍: 1、江口县 梵净山篇佛教文化 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位于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金顶海拔2493米。层峦叠嶂,气概磅礴,自明代以来即为佛教朝拜圣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所立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文中称它为“天下众名岳之宗”。自明代迄民国300多年间,“信男善女,时往时来,若城市然”。可见香火鼎盛之一斑。山上现有明建承恩寺、金顶摩崖、敕赐碑、清道光禁砍山林碑和红号军三角庄依据地遗址等省级重点文物爱惜单位。山区风光,雄奇壮丽,有数不清的险峰怪石,看不厌的奇花异卉及云海日出,流水飞瀑,佛光幻影可供人观赏。山区还保存着40多万亩的原始森林,林中生长着许多国内外濒临灭亡的珍稀动植物,具有极高的观 赏和科研价值,被科学工作者誉为重要的 “自然基因库”。 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在平定播州(今遵义一带)杨应龙叛乱中,梵净山曾遭空前浩劫,山区庙宇中毁坏殆尽。万历帝朱均之母李皇太后酷信佛教。经她捐资倡议重修,由国舅李颖和高僧妙元主持,重修了山上的承恩寺、九皇洞、九皇殿、圆通殿、释迦殿和金顶上的天桥,以及山下的承恩堂(坝梅寺),并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竖碑于老金顶脚,以志不忘。重建后,朝拜香客逐年增加,梵净山进入鼎盛时期,据山区现存碑刻,摩崖记载香客不仅来自云、贵、川、湘,甚至有从江西、安徽、江浙一带远道而来者,茶殿碑文记述“数百年进香男妇,时往时来,若城市然”,这种盛况连续了200多年。 清咸丰5年,(1855),铜仁府爆发了以徐廷杰、梅济鼎为首的红号军起义,起义军以梵净山为依据地,坚持斗争达11年之久。期间山上庙宇间续被毁,僧众风散云流,香客裹足不前,梵净山又一次“香火冷落,人烟孤独”。同治九年(1870),铜仁东山寺隆参和尚上山主持修复工作,经他十方募化,“道剪荆棘,路劈蚕虫”,5年内修建了报恩寺,回香坪等庙宇。光绪元年(1875),清军中参加哥老会起义失败后的部分士兵由黑地大王刘满率领进入梵净山,据险与清军周旋。同年,贵州巡抚岑毓英奉命征讨,次年平复,。经隆参和尚连续努力,大力恢复了山上受破坏的庙宇,还在江口境内修建了3条朝山大路。民国初年,朝拜者一如既往,民国末年,土匪猖獗,香客中大多被抢劫,朝山活动猝然大减。 解放后,朝山活动停止,山上庙宇不耐风蚀雨蠹先后垮塌,山下庙宇多被修建成为学校,食堂,仓库或被拆除烧毁,至今县境内仅存朝阳寺1座。然而,梵净山却以它巨大的科学价值和壮丽的旅游资源,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从50年月起便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考察。1978年7月,省批准建立自然爱惜区后,在爱惜区管理处主持下,科学考察工作更加频繁、系统,为了适应科考和旅游需要,在省地拨款支持下,先后投资55.3万元整修了上山的便道,重点拓修了鱼坳至金顶5公里,1984年,全线便道修筑一新,陡斜窄险处或凿石为梯,或浇铸混凝土台阶,共8250级,称“万步云梯”。险峻处置铁链或钢、钢筋混凝土护栏,建进山桥涵9座,休息台38处,食宿站2处。1985年省文物处拨款修建了金顶的释迦殿、弥勒殿和天仙桥,现每年进山科考,旅游,朝山人数以逾万,且呈与年俱增之势。 为了推动佛教文化和旅游事业的进展,给落后的江口县带来经济上的进展,县政府也实行相关措施,以佛教文化的招牌招商引资。据贵州日报2007年1月8日载:江口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彪与贵州梵净山佛教文化进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一兵正式签订了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建设项目协议书,这标志着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建设项目正式实施。海南省三亚金玉观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与江口县人民政府,于2006年9月16日在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订了投资2.8亿元建设江口梵净山佛教文化苑项目后,公司董事长曾一兵先生于次月再次来到江口县实地考察,梵净山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以及民族文化、人文景观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再加上飞机、铁路、高速大路交会于梵净山,他当即准备出资500万元注册成立“贵州梵净山佛教文化进展有限公司”,并将投资规模扩大到4.6亿元,建设内容为修复梵净山大佛寺(含敬造世界最大金玉弥勒佛像:用近110公斤黄金、140克拉钻石和数千颗珍宝在梵 净山铸造全球最大的"弥勒金佛。)、法华庵,兴建梵净山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佛教文化广场等。由此可见,江口梵净山的进展正随着旅游业进展进一步得到开发,然而值得笔者担忧的是,在梵净山佛教地位正在进一步考证进行中,还未得到明确认同时,过于繁盛的商业气息融入了梵净山佛香气焰中会不会给这个古朴自然、奇妙的圣地受到玷污呢?毋庸置疑,通过一场好的商业开发,让我国佛教文化的香火得以燃烧的同时可以让更多信教人士找到他们心灵的净地,我只能静静的为这片培育我的土地祈祷着。 2、施秉县概况 (1)地理位置 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西北部,是贵州东线旅游中心,东邻镇远、北壤铜仁石阡县,南连台江县可达广西、东南与剑河县相邻,西面与遵义地区余庆县交界,至湖面怀化市220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30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543.8平方公里,辖4镇4乡,2003年末总人口15.5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8.17万人;非农业人口1.28万人),系国务院批准的早期对外开放甲级县,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全国农村电气化县,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 (2)地形地貌 地处黔中丘原向黔东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地势由西、西北向东、东南部慢慢降低,山脉走向与构造线全都,多呈北东、北东走向。中部北部山地隆起,为黔北高原式陵山脉延长,南部隆起山地为苗岭山脉系,属黔东南凹陷。平均海拨526米,全县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多,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云台山、杉木河、上下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旅游资源特别丰富。 五、实习内容 1、留意事项 5月20日我们召开了野外实习动员大会。实习地点是江口梵净山和施秉云台山,在大会上老师和我们说明白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时间内容支配。老师告知大家野外实习的留意事项。 2、具体行程 (1)5月21是日是植物野外实习启程的日子,早晨7点半动身,晚上7点半左右抵达目的地江口县黑湾河生态园酒家。第一天没有支配行程,大家各自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预备。 (2)5月22日是我们开头实习的第一天,实习地带是梵净山脚。我们9点准时动身,边登山边采标本边听老师讲解。突然下起了小雨,但在老师的鼓舞下,我们撑起雨伞连续进行着。每个人都采集到了不少的特有植物,于下午3点回到了旅馆。晚饭后7点我们开头压标本,9点基本完成。这天虽然很累,但是在大家的相互鼓舞之下我们最终完成了第一天的任务。 (3)5月23日我们爬梵净山。早上吃了早餐,备好干粮,7点半动身,到梵净山东大门买票。大家进去先坐观光车过了一段,到了观光车站,我们徒步去面对那九千步台阶。由于景区不许采摘植物,于是老师一路走着教我们熟识周边的植物。当天我们还参观了梵净山景区的红云金顶,蘑菇石等景点,景色很美。最终我们拖着极度疲乏的身体,从勤俭节约动身,放弃坐缆车下山,谁知道下山比上山还难,但是大家还是团结互助,最终在最终一批观光车回去之时,赶到了观光车停靠点。回来后翻了标本,吃了晚饭回房休息了。 植物学实习报告3 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 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状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熟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 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学问,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学问的理解和记忆。 1.3 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忱,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沟通,提高对植物学的爱好。 2、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爱惜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简洁,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 实习内容 7月5日 上午从珠海动身,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留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 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大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 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 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 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 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看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 与其次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3、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熟识。像熟识伴侣一样熟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奇异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看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全部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全部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看中,我发觉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惊奇,有些形状惊奇,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看这个世界,发觉生命的奇异。我每每惊异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致构造而遗忘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忱。我想,两年过后我会遗忘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久不会遗忘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阅历教训。 1、观看植物的挨次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看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看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留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看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由于标本残缺等缘由,我试图依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精确更权威,最终却发觉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洁又有用,只要把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知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试验室里更为精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有用有效的。比如甜茶?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学问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觉总结更为灵敏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依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觉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先依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由于一般来说我们所把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看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白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学问把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假如我一开头就是接受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确定会更多。 4、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简洁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看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精确地区分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竞赛着、相互关怀着、相互提示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颖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果,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和。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沟通的高校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浩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沟通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生疏的老师,始终宠爱他的风趣和友善,也始终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信任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赞美: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快速精确地告知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寻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争论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知我们,当年他还是争论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熟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看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或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同学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谈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试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伴侣。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生疏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同学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情愿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同学。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特殊生疏,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急躁的解答。最圆满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沟通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当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洁而欢快的,每天的生活劳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沟通取代了每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适。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惦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终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最终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宝贵的进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终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需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看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1、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学问不够精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假如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准时观看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忱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同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疼惜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四周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爱惜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赞美大自然的造化奇异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当抱着疼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试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头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疼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同学,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试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状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熟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受中,前两次老师间或还会提示大家留意四周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看四周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间或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量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特殊重要的内容,由于学习生物学就应当始终留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当是一个特殊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舞同学自己去发觉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当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赐予我们多一点引导,由于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同学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实行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消逝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照旧会忽视“植物与环境”的问题,由于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关怀。 植物学实习报告4 前言 20xx年8月1号早上,我们一个班的同学预备前往拉萨周边三个地方进行为生物专业的野外实习,此次实习是我们第一次外出实习,也是我们生物专业的一次很重要的专题实习。此次实习共三天,地点分别是拉萨地区的甲玛沟、羊八井和扎耶巴沟。主要进行动植物的观看和标本采集制作。 1 实习的简要概况: 11实习时间:20xx年8月1日-20xx年8月3日。 1. 2地点:拉萨周边的甲玛沟、羊八井、扎耶巴沟。 1. 3参加人:全班29人,共分三个小组,每组10人,由两名老师带领。 1. 4任务:常见动植物分类,外出辨别野外动植物,采集和制作标本,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 标本的采集: 2. 1动植物标本的辨认:通过第一学期所学的植物学和动物学内容以及平常积累的专业学问,为这次野外实习特别预备的学问和有关的资料,通过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比较分析辨认其所属的科。在实习过程中,老师每天都带我们外出熟识动植物,老师出了介绍它们的特征外,还教我们如何去辨认各科的特征。 2. 2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在这次野外实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如何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要留意很多的问题,并不是全部的动植物都可以制作成标本的,所以在采集标本时,确定要选择其特征明显的部位或具有代表意义的生长期的动植物,以便于将来的标本鉴定。采集完好的标本学问制作标本的开头,在制作标本时,要留意的问题很多,确定要讲究技巧,对于不同的"动植物有不同的做法,在压制植物标本是还要经常换纸。因此,要制作一个成功的标本不是一件简洁的事,还需要我们去努力学习和实践。 2. 3动植物的分类:在这次野外实习中我们一共辨认了动植物各十几个科的,所达的种类接近一百种,其中大多是西藏特有的高山动植物类群,这些动植物都需要我们能够加以辨认和牢记,想要记住并辨认出这么多的动植物并不是一件简洁的事情。因此,需要我们的努力学习和足够的实践。 3实习的行程及内容:本次野外实习共经受3天时间,三个站点,走过了甲玛沟、羊八井、扎耶巴沟等三个地方,主要进行的是动植物的调查、熟识和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3. 1 8月1日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拉木区甲玛沟 早上九点自西藏高校新校区动身11:00到达甲玛沟,然后徒步沿山路行走,进行动植物的观看和辨认,并采集植物标本。下午2:00在海拔高度为4057m,北纬29度43分37.12秒,东经91度40分24.63秒处休息吃饭,并采集动植物标本.晚上八点回到学校试验室学习动植物标本的制作(在该地区所见动植物见附表1、2)。 该地区为藏南河谷灌丛草原区.气候特点:1气候比较温顺,年平均温度为7.5摄氏度-17摄氏度.2河谷地干燥,温度高.3是农业中心区,有西藏粮仓之称. 3.2 8月2日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 早上动身,十点左右到达目的地,该地区为高山草甸景观,特有植物为松草微孔草等低矮植物.常见动物为鼠兔高原蛙红嘴山鸦高原兔等.期间还做了关于该地区植物种类多少状况的样方调查,并做出了一个图标(见附表3),在该地区见到的新的动植物种见附表1、2。 3.3 8月3日扎耶巴沟 早上动身,十点左右到达目的地,然后沿山路上山,边走边观看辨认动植物,并采集标本,期间见到了肉质雪兔子等西藏特有植物。中午一点半休息吃饭,然后下山。下山后在河边一处草地上进行动植物野外实习考试,下午五点左右回到学校.这标志着我们为期三天的野外实习宣告结束。 4 小结 为期三天的生物专业野外实习,在3号下午考试并回到学校后,然后制作标本,在标本制作完成后,此次野外实习宣告结束了。此次的野外实习,不仅使我们开拓了眼界,更让我们对野外的动植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次的野外实习收获很大,我学会如何通过动植物的外部特征去边人他们的种类,是属于哪个科那属。如辨认植物时,先观看花,在观看叶和根等特点。了解了西藏特有的动植物和高山特有植被分布;以及高原特有动物,如牦牛、鼠兔等。还学会了如何制作动植物标本,如何使用一些精密仪器等等。 通过此次野外实习,无论动物学方面还是在植物学方面的学问,对我来说最大的体会就是:西藏的动植物种实在是太丰富了,或许对于其他学科的人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于一个生物专业的人来说,可以生活在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大省,还有这么好的机会去亲身经受大自然的奇异,实在是太幸运了! 植物学实习报告5 实习背景 截至20xx年9月份,XX级同学的植物学课程已经开展了一学年。在这一学年中,同学们的植物学理论学问已经得到充分的学习,相关植物的总类。形态,以及特征也积累。但是植物学不是仅仅积累全部的理论学问就可以学好的。它需要我们把所学的学问应用到实际中,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