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杜甫诗三首课文优秀教案(优秀5篇).docx

    • 资源ID:76642713       资源大小:43.32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杜甫诗三首课文优秀教案(优秀5篇).docx

    杜甫诗三首课文优秀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 篇一 教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解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解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 近望 细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赏析 教学过程: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 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 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杜甫诗教学设计 篇二 一、导入,竞背学习过的唐诗。 二、朗读,读准下列字音。 岱宗(dài) 决眦(zì) 簪(zn) 逾墙(yú) 邺城(yè) 老妪(yù) 幽咽(yè) 三、比读,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 1、 比较角度:抓住一个“望”字。 2、 明确: (1)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写此诗时诗人24 岁,正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 (2)望岳之望是由远而近,由朝而暮, 由大略而细致,春望之望是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 (3)望岳之景阔大雄伟,令人心神为之激荡,豪情满怀;春望之景满城残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 (4)望岳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格调高昂,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春望则抒发了战火之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深沉抑郁,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3、 小结:分析诗歌风格可从写作背景、写作题材、思想感情诸方面入手。 4、 自读石壕吏,从写作背景、写作题材、思想感情几方面分析此诗的写作风格。 明确: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此时郭子仪等的60 万大军被史思明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诗中记叙了县吏夜晚捉人的事,诗人通过对现实的如实描绘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诗歌风格是含蓄的、深沉的。 四、链接延伸。 1、 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诗歌和自己课外背诵的杜甫诗。 2、 将这些诗作按诗歌风格归类,引导学生体会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如雄阔高昂、深沉含蓄、清丽温馨等。 五、背诵三首诗。 【教学设计B】赏读课 教学创意杜律向来被誉为律诗的最高境界, 为很多后人效仿。原因何在? 语言的苦心锤炼是一个重要原因,杜甫曾自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本设计就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指导学生学习杜诗。 教学步骤 一、字正腔圆吟读三首诗。 二、从词语锤炼的层面鉴赏三首诗。 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5、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三、引用诗中名句造一个句子,然后说说这些句子成为名句的原因。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明确:名句都是千百年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唤起人类经验通感,在鲜明的形象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的句子。 四、背读三首诗。 【教学设计C】杜甫作品朗诵会 创意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杜甫诗,对一位作者来说,这就犹如编者给他安排的个人专场,设计一节“杜甫作品朗诵会”,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他,深入地了解他,放声地吟咏他,不失为“用好教材”的作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课前复习曾经学过的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迟日江山丽绝句·江碧鸟逾白江南逢李龟年出塞·挽弓当挽强江畔独步花 2、 学习本课三首诗,了解大意,理解第一首和后两首诗风的差异。 3、 教师准备相关音像资料,制作课件。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汉旅夜书怀登楼登高蜀相。. 4、 根据学生准备的篇目编排朗诵顺序,安排学生主持人。 二、朗诵会过程: 1、 引子:“千秋诗圣杜甫”,简介杜甫。 2、 第一乐章:“青年才俊一览众山小”,朗读篇目:望岳朗读VCD ,学生朗读出塞。 3、 第二乐章:“诗穷而后工记录历史的如椽巨笔”。 “忧国忧民直面现实时的真情”, 朗读篇目:兵车行石壕吏VCD ,学生朗读江南逢李龟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VCD。 “乱世暂安浣花草堂前的微笑”,朗读篇目:学生朗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迟日江山丽,江碧鸟逾白)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VCD。 4、 尾声:“写诗生命的存储方式”, 朗读篇目:登岳阳楼登高登楼(师生齐诵) 。 5、 结束语。师生共同小结,下课。 杜甫诗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 1、能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 2、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更多更好的诗歌。 【教学重点】 对诗歌的吟咏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教学难点】 对诗歌的再创造。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 2、字词译释: 钟:聚。 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 凌:登,乘。(又如:壮志凌云) 三、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两句。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2、造化两句。 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解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3、荡胸两句。 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4、会当两句。 绝顶,极顶,指玉皇顶。 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望 一、朗读全诗 二、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三、赏析本诗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四、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 第三课时 学习石壕吏 一、介绍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这番痛苦的经历凝集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用了白描手法,诗人对故事作了客观描述,看似没有主观感情参与,但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读者会感到处处有诗人在,叙事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两个一何是诗人感受到的差役的凶暴、老妪的悲苦;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是诗人听说了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出入无完裙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是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诗人亲身感受到这一家的悲惨遭遇。 本诗通过一家人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悲惨遭遇,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范读课文 1、正音:逾墙走( ) 邺城戍( ) 老妪( ) 泣幽咽( ) 2、学生读课文。 三、参看解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重点诗语的解释 四、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课文分段 五、分析 1、这首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2、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3、说说本文的写作方法。 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全诗紧扣吏促人、妇诉苦,与这两者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写。 明写和暗写相结合。 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六、作业 改写成记叙文。 改写要求: 1、人称:第一、第三都可。 2、变换表达方式:将直接叙述改为人物对话。 3、人物不变。 4、顺序不变。 5、主题不变。 6、联系背景,构建生活场景。 注意事项: 字数不少于500字。 杜甫诗三首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 1、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3、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春望、石壕吏。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 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 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 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春望赏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品味诗歌,体悟感情 1、品字 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品句 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体验情感 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赏析 1、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2、品字品句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 明确:“吏呼何怒!妇啼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独与老翁别”独字按时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 3、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引导: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平乱战争,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 4、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明确: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5、课堂练笔,想象改写 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学生改写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 五、课堂总结 欣赏三首作品,杜甫获得“诗圣”这个有浓厚道德意味的称号,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他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总是忧国伤时的深沉音调,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 杜甫诗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德育目标: 欣赏大自然的美。 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3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熟读背诵3首诗。 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 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是近体诗,首先要了解两种诗体的区别。学习品赏意境,要注重抓关键词语进行联想与感悟。 二、整体感知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2、精读秋兴八首(其一): 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按意群划出朗读节拍。 解题: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秋兴八首(其一)解读: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注意事项

    本文(杜甫诗三首课文优秀教案(优秀5篇).docx)为本站会员(麒***)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