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4篇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 秋思寄子由 宋代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译文 山川田野上草木枯萎凋零,知道季节已到了晚秋。天气渐凉,促织鸣声四起,督促妇女赶制裘衣。 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要想把它拖走,假如没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是办不到的。 解释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苏氏兄弟都是宋代文学家,也都是黄庭坚的好友。 黄落:谓草木枯萎凋零。 小虫:指促织(即蟋蟀)。催:有督促之意,用拟人手法。功裘(qiú):古代天子赐给卿大夫穿的一种皮袄,其做工略粗于国君所穿的“良裘”。此处泛指冬天的裘衣。 阅世:经受时世。云壑(hè):云气遮覆的山谷。 沧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创作背景 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黄庭坚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他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殷殷思念着好友苏辙(字子由)。这时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赏析 此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苦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光阴徒催人老”之意。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和烘托的手法,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督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来表现了诗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情。 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挽著沧江无万牛”,说没有一万头牛都拉不动老松,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这两句运用了比方、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生动形象、 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寄予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之意。同时,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此诗精雕细刻,瘦劲拗峭,体现了黄庭坚诗作瘦硬的特色。诗人曾说过:“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此诗正是他对上述主见的实践。全诗除第一句外,句句用典,但并不显得晦涩难懂,亦无斧凿之痕。 前人评黄庭坚诗,有所谓“草蛇灰线”之说,意即章法娴熟,结构细密,似断实连,不露痕迹。此诗正具有这样的特点。诗人感秋抒怀,但不明言,而把情融入景,写得特别含蓄,足见诗人笔力之高。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2 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创作背景 词疑作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秋,时作者自苏州北上,途经扬州。 赏析 罗敷歌,亦名采桑子,得名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贺铸此题,为一五首组词,从其三上片所写“东南自古繁华地,歌吹扬州,十二青楼,最数秦娘第一流”,知此词写于扬州。 这首词的主调是抒发一种浓重的悲秋感,及由此而引致对人事聚散无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首句“自怜楚客悲秋思”,直点悲秋心情,为全词定一基调。按楚客,指宋玉。宋玉,楚人,其九辩曾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自怜,自我怜悯之意。两字见出了作者远离家国,离群索居的苦闷。正由于远离家国,离群索居,适逢肃杀悲凉之秋,词人郁闷的心境,更增几分惆怅感。“难写丝桐”,承接上句,是说这种因秋所致的悲愁感,是任何奇异的音乐也难以抒发排遣而出。四字言简意赅,渲染得恰到好处,特殊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与“思”。 “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这两句承前:因秋而悲,离群索居,于是自然勾起对家国的思念。但极目远眺,望眼欲穿,何尝见任何传书的鸿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见平淡无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辉中。平淡两字,用得恰到好处,将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特别真实。试想,掩盖在一片悲秋思乡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观景心思。既无心观景,自然觉得所见之景平淡无奇。况值黄昏季节,那沉沉欲坠的红日,协作上悲凉萧瑟的秋景,词人首先产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凄楚之情。好在词人虽无心赏景,而景色自不会因词人的主观感受而有所转变。这句的好处在于作者有意无意之间特殊客观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一幅落日残照下的山河胜景图,给人以色调和谐、浓淡相宜之感。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按水调,曲牌名。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水调属商调曲,其声哀怨,相传唐玄宗入蜀,听水调歌而深感“山川满目泪沾衣”。这首词作于扬州,顺手化用杜牧诗句是很自然的。但妙在化用得天衣无缝、融合无间,它借助于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诗句所具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婉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罨画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罨画,颜色斑杂的彩画,这里指装饰鲜丽的建筑物。玉楼,仙人所居之楼,这里为青楼的美称。十二,状其多也。作者由唐人杜牧留下薄幸名声的扬州地面,联想到杜牧的诗句。更因黄叶西风的感召,涌发出无限悲愁之感,复由自然联想到人世的聚散、男女的欢情,深感任何奇异繁华之景的短暂易逝。从前团聚的奇妙时刻,现在看来,有如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故往日的欢会,无论当时觉得如何奇异,对比今日的离散来说,真有不堪回首之感。“空更空”三字,寄予着词人无限人世聚散无常的悲慨之情,其怀人而不得的愁情,亦由此得到充分的宣泄。 此词前半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半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其思想心情之表达,或直抒而出,或借景生发,用语平淡中显自然,疏雅中见秾丽。其肤浅厚重的感情,借助于浑融圆整的意境得到了抒发,颇体现贺词情思缠绵而又精于组织的特色。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周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边疆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周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布满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难受眼泪。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愿停息。 军号和着四周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平稳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 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布满,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 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边疆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周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估量。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解释 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边声:指各种带有边疆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羌(qi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赏析 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肤浅,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更加“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行。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周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解释。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周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周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或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布满力气。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平稳和结实。“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准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掩盖,“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牢固的,坚固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牢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由于他们宠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宠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由于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yn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日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预备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心情,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平安,埋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聚。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猛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4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忙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翻译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愿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心事仿佛永久说不尽,又怕匆忙写出的信表达不尽自己的情意,捎信人即将要动身,“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看看有没有诉说完自己全部的心事。 解释 (1)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2)行人:指送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秋思:秋日里的思念。 (5)洛阳:我国古都之一,位于河南西部 (6)作:写 (7)见:现 赏析 这是表达思乡情怀的作品。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思念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缘由(“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立即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据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肤浅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拜星月·高平秋思 宋代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译文 夜色深深,仿佛在催着天明,眼看要到了三更天。清清的露水如同洗尘,让地面没有纤尘。月色幽静,小巷僻坊里一片迷茫。我又见到那竹栏,和灯光光明的小窗,这是她的庭院。她因我们能见面欢乐。她的美丽令人赞美,依偎在我身边,我如同见到了琼枝玉树,如一轮暖日,又如一片绚丽的朝霞。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动人,温存清雅犹如一株幽兰。这样绝代佳人,人间都少见。 从前,只在画中见过她,对那绝世的美丽早已倾倒,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真能与她相伴。我们相互情意绵绵。无奈人世无常,将我们分开,我心里哪堪孤独。如今我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外,悄悄无息,重门紧关。只有秋虫在声声重复哀痛的歌。无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虽然隔着万水千山,却无法断绝。 解释 拜星月慢:词牌名,又名“拜星月”“拜新月”。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之称。本调始创于宋人周邦彦,有多种格体。如双调,上片十句,押四仄韵,四十七字;下片八句,押六仄韵,五十六字。共一百O四字。 竹槛:竹栏杆。 秋娘:唐宋时对唱妓的一般称唿。 琼枝玉树:比方人姿容秀美。 水眄(miàn)兰情:目盼如秋水,情香如兰花。眄,顾盼。一作“水盼兰情”。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词人用旧典以昭君喻“秋娘”。春风面,指容貌美丽的。 瑶台:原指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伊人住宅。 雨润云温:比方男女情好。 荒寒:既荒芜又寒冷。 怎奈向:怎么办?何,语助词。 赏析: 这首词所咏情事,略同瑞龙吟,但并非重游旧地,而是神驰旧游。作为一位工于描写女性的词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稀有的动人的画像。 为了要使词中女仆人的登场获得预期的应有的效果,词人在艺术构思上是煞费苦心的。他首先画出背景。在一个月色阴沉的晚上,更鼓催来了夜色,露水收尽了街尘,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幽美的时刻,他来到了她所居住的地方;阑槛外种着竹子,窗户里闪着灯光,正是在这样一个极优雅的地方,他会见了这位人物。与杜甫佳人之写“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用意相同,这里的竹槛、灯窗,也是以景色的清幽来陪衬人物之淡雅的。 先写路途,次写居处,再写会晤,层次分明,步步靠近。下面却突然用“笑相遇”三字概括提过,对于闻名乍见、倾慕欢快之情,一概省略。这样,就将以后全力描摹人物之美的地步留了出来。在这里,可以悟出创作上虚实相间的手法。 “似觉”以下四句,是对美人的正面描写,又可以分为几层:第一、二句,乍见其光艳;第三句,细赏其神情;第四句,总赞。写其人之美,不用已为人所习见的“云鬓花颜”、“雪肤花貌”,而用“琼枝玉树”、“暖日明霞”来形容,就不熟滥,不一般化;用两个长排句,四种东西作比,也更有重量。(吴白先生云:“琼枝,见沈约古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玉树,见杜甫饮中八仙歌:皎如玉树临风前。”)上句说像琼枝和玉树相互交映,是写其明净刺眼;下句说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辉绚烂,是写其神采照人。两句写入室乍见之初,立即感到光线四射,眼花缭乱,尤其由于这次见面是在夜间,就使人物与背景之间,颜色的明暗对比更为显着。在用这种侧重光觉的比方之先,路途中所见的暗淡月色与庭院中所见的模糊灯光的描写,也对之起了一种很好的衬托作用。假如不仔细争论全词的布局,对于这种使读者简洁联想到一些优秀的电影导演的艺术处理手段的奇异构思,是很简洁被忽视过去的。两句写其人之美,可谓竭尽全力,而犹嫌不足,于是再加上“水盼兰情”一句。韩琮春愁“水盼兰情别来久”,是用字所本。“水盼”,指眼神明媚如流水;“兰情”,指性情幽静像兰花。这句虽也是写其人之美,但已由乍见其容光而转到细赏其神态了。这已是进了一层。但美人之美,是看不够、写不完的,所以再总一句说:“总平生稀见。”这才画完了这幅美人图的最终一笔。 换头一句,从抒情来说,是上片的延长;从叙事来说,却是更进一步追溯到“笑相遇”以前的旧事。杜甫咏怀古迹咏王昭君云:“画图省识春风面。”词句即点化杜诗而成,意思是说:在和其人会面之前,就已经知道她的声名,见过她的画像了。从而也看出了,这次的会晤,乃是渴望已久之事,而最终如愿以偿,欢快可想。 从这以下,才正面写到离情。“谁知道”二句则是这一幕小小悲剧的转折点。“瑶台”是美女所居。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王逸注:“佚,美也。”但这里却兼用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就示意了这位姑娘有着如李白所形容的杨玉环那样神仙般美丽风姿,作为上片实写其人之美的补充。云雨习用,而“雨”以“润”来形容,“云”以“温”来形容,则化臭腐为奇异,其人性情之好,爱悦之深,由此两字,都可想见,且与上文“兰情”关合。但这叙述两相爱悦的幸福的句子“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却以“谁知道”领起,以“苦惊风吹散”收束,就全部翻了一个面。惊风吹散了温润的云雨,正如意外的事故拆散了姻缘,通体用比方说明,处理得极其含蓄而简洁。读到这里,读者才发觉,原来在这以上所写,都是追叙。行文变化莫测,与夜飞鹊同。 “念荒寒”以下,折入现在。独自寄宿在荒寒的空屋里,关上重重门户,听着坏了的墙壁中秋虫的叫声,这种种凄凉情景,用一“念”字领起,就显得更加沉重。由于无人可语,才只好自思自念,不写人叹,而以虫鸣为叹,似乎虫亦有知,怜悯自己。如此落墨,意思更深。第三句极力描摹此时此地之哀,正是为了与上片所写彼时彼地之乐作出猛烈的对比。 末以纵使水远山遥,却照旧隔不断一缕相思之情作结,是今昔对比以后题中应有之义,而冠以“怎奈向”三字,就示意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这种相思之情含义更为丰富。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秋思 宋代: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译文: 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之人,像沙鸥鸟那样自由拘束。 无所事事的时候感觉一日长似一年,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 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突然摇动叶落,方知家乡也是秋天了。 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 解释: 欲:欲望。驱:赶逐。浪迹:到处漫游,行踪不定。 休:此处作“忘了”解。 砧(zhn)杵(ch)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 井梧:水井边的梧桐树。 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赏析: 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诗人之心何曾闲适得了?倒是种种冲突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 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 云窗静掩。 叹重拂罗衾,顿疏花簟。 尚有綿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 凭高眺远。 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 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 译文 秋景萧条,客子秋心寥落,正如杂草凋敝穷竭至极的台城。身处异乡又正逢晚秋心中悲中逢悲,更添伤感。傍晚的雨生起寒意,蟋蟀的呜声似劝人机织,间歇听闻到闺房中的女子正在赶制寒衣之声。暑去凉来,撤去花簟,铺上罗裀,织有花纹图案的竹凉席。纵然夏日所用已保藏、疏远,但还留得当时清夜聚萤照我读书之綀囊。綀音疏,一种极淡薄之布。 我在荆江停留的时间越久,老友相对,离别后的思绪无限,无边怀念汴京之故人,心情、兴致辗转周折,登临高处,唯有求得一醉,借酒消愁。训漉酒竹器,把蟹端上筵席来下酒。忽见夕阳西沉,纵然酩酊大醉,但仍无计逃愁。 解释 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梦窗词集并入“正宫”(即“黄钟宫”)。兹以姜词为准,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前片第七句、后片第八句第一字是领格,例用去声。亦有前后片首句有不用韵者。 绿芜(lwú):长得多而乱的杂草。白居易东南型一百韵诗:“孤城覆绿芜”。 台城:旧城名。本三国吴后苑城,晋成帝释改建为建康宫,为东晋和南朝的宫省所在,所谓禁城,亦称台城。故址在进南京玄武湖侧。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五:“晋、宋健谓朝廷禁近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此处用以代指金陵古城(即今南京市)。 殊乡(sh):异乡、他乡。 秋晚:深秋。 暮雨:傍晚的雨。 鸣蛩(qióng)劝织:蟋蟀的名声就像紧促的织布声。蛩:蟋蟀,以其声响织布机响,又名促织。唐孟郊杂怨诗:“暗蛩有虚织。” 花簟(diàn):织有花纹图案的竹凉席。 綀(shù)囊:粗丝织品做的袋子。 留滞:搁置;堵塞。 篘(chu):漉酒竹器,亦可作动词。 蟹螯(xièáo):螃蟹变形的第一对脚。状似钳,用以取食或防卫。荐:进,进献。指把蟹端上筵席来下酒。 山翁:山翁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幼子,曾镇守荆襄,有政绩,好饮酒,每饮必醉。 斜照敛:指太阳落山。敛,收,指太阳隐没到地平线下。 赏析: 此词乃作者在金陵秋日怀念荆州故人之作。全词既缅怀荆、汴故人,又发抒迟暮悲慨。包涵着肤浅的人生意蕴。全幅词境,时空囊括了暮年与少年,江宁与荆、汴。词中先写绿芜凋尽台城路,接着导入云窗静掩,继写悲秋之感。念旧之意,由此引发遥想荆汴,最终写出眼前西敛之斜照,抒写迟暮之悲。整首词沉郁苍凉,笔力不凡。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清陈廷焯云韶集评此词说得好:“只起二句便觉黯然销魂。“沉郁苍凉,太白西风残照后有嗣音矣。”台城原是东晋、南朝台省与宫殿所在地,故址在江宁,此指江宁。“绿芜凋尽”,亦犹其浪淘沙词之“霜凋岸草”,一片深秋景象。“殊乡又逢秋晚”,点出双重悲意,殊乡可悲,秋晚更可悲。起笔二句,造境富于远神,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慨。以下直至歇拍八句四韵,皆从“秋晚”二字生发,层层拖出时序变迁之感。“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 蛩即蟋蟀。其呜声似劝人机织,故又名促织。“暮雨生寒”,从肤觉感受写。“鸣蛩劝织”,从听觉感受写,二句对偶,倍增其感。此是从自然一面写秋感。“深阁时闻裁剪”,则从人事一面写秋感,语意略同于杜甫秋兴“寒衣处处催刀尺”。人家裁剪新衣,正暗喻客子无衣之感也。裁剪之声与上句鸣蛩促织之音紧紧连接,足见词人锐感灵心,心细若发。 “云窗静掩。”“静掩”二字,极写幽居独处之孤独感。此句单句叶韵,又正是承上启下之句。以上所写绿芜凋尽、暮雨鸣蛩、深阁裁剪,皆云窗之外境。 以下所写,则是云窗之内境。词境由外而内,遂层层转深。“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裀者夹褥,簟者竹席。暑去凉来,撤去花簟,铺上罗裀。下一重字、顿字,点出对节候更替之锐感。二句对偶,亦倍增其感。用“叹”字领之,直写出不胜惆怅之情。前代诗人常用夏秋之交小小生活用具之保藏,如团扇花簟之类,寓写人情疏远乃至世态炎凉之深深悲感。此二句实亦暗带出此种悲感。“顿疏”二字,下得沉重,但又一笔带过。其内心悲慨之流露,又是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纵然夏日所用已保藏、疏远,但还留得当时清夜聚萤照我读书之綀囊。綀音疏,一种极淡薄之布。二句典出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读书。”以綀代练,是因此句其次字须用平声。词人当然不必囊萤照读,此是托寓自己不忘旧情,语甚含婉,意则坚执,隐然有修吾初服之意。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换头三句,追怀荆州之故人。荆江指荆州(今湖北江陵),词人三十七岁前曾客居于此数年(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与当地友人交谊自深。离别久矣,想故人遥遥望我,离情别绪无限。怀想荆州故人,不言自己怀想,却言故人相望,用翻进一层笔法,情致尤深。从歇拍綀囊露萤之细小物象,忽转出荆州故人相望之迢远境界,又足见笔力之巨,转换自如。两片起头,境界同样远大。“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三句再转,怀念汴京之故人,笔法同于上三句。词人二三十岁时居汴京多年,与汴京友人交谊亦深。前二句化用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诗:“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云“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真是知甘苦之言。以长安代汴京,宋词习见。词人遥想汴京正值清秋,故人追怀往事,不免念及昔年汴京之秋结伴同游,或行吟水畔,或登高能赋,我诗情之宛转,深得故人知赏,然而今日故人追忆,终是一场空幻。悬想虚摹之笔,几于出神入化。接下来,“凭高眺远”一句,笔法同于上片“云窗静掩”,以上两层悬想,是登高望远之所思。以下种种情景,为登高望远之现境。词人登高眺远,一如故人相望,皆沓不行见也。无可奈何,唯有求得一醉,借酒消愁。“正玉液新。蟹螯初荐。”,漉酒竹器,此用作动词,训漉。杜荀鹤断句诗“新酒竹议事,后一“好”字用法相同。蟹螯即指螃蟹。下句语出世说新语·任诞:“毕茂世(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此二句意谓正值美酒新漉、螃蟹登市的季节,我借酒浇愁,一醉方休。“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上句自比山翁,典亦出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简)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下句用“但愁”二字陡转,“愁”字尤为重笔。纵然酩酊大醉,但仍无计逃愁。忽见夕阳西沉,词人此心,立即沉入无穷迟暮之悲。“但愁斜照敛”,是词情进展的必定结穴,包孕最为深刻。与起笔“绿芜凋尽台城路”遥相映照,极富于启示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语,有真知灼见,评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伤岁暮出。结云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几于疼惜寸阴,日暮之悲,更觉馀于言外。” 此词既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了词人的晚秋之愁,又肤浅地表现了其岁暮之悲。其间隐含着多量的人生感慨。全词精致细密,蕴藉深婉,沉郁苍凉,别具一格。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美成齐天乐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伤岁暮也。结云“醉倒山翁,便愁斜照敛。几于疼惜寸阴,日暮之悲,更觉余于言外。”这段话,对于赏析此词是有参考价值的。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翻译: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愿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心事永久说不尽,无奈太匆忙,捎信人即将动身,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赏析: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缘由(“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立即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据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肤浅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简洁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猜想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缘由,但在见秋风而思家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像。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立即“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宁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超群。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简洁。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愿,每一个有生活阅历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由于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忙着笔,意犹未尽。“匆忙”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或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立即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忙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忙,写信人不得不匆忙落笔。由于匆忙落笔,万重心愿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规律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忙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忙”的气氛。 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周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疆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周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布满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难受眼泪。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愿停息。军号和着四周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平稳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布满,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边疆上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