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丁香结》(优秀4篇).docx
-
资源ID:76650376
资源大小:28.31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丁香结》(优秀4篇).docx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丁香结(优秀4篇)丁香结教案 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备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活中的情趣。 2、欣赏丁香的美丽姿态,学习作者从各个角度描绘丁香的方法。 3、赏析文中悟花的相关语句,理解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代表高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傲岸长青。 你能再举出几例吗?那你知道丁香代表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散读文章 要求: (1)标明小节 (2)圈出读不准的字音,不懂的词句。 预设:朦胧、参差、斗室、 (3)圏划出文中与标题“丁香结”有关的句子。 2、散读交流。 (1)理清字的读音以及学生看不懂的诗句。 预设:“芭蕉不展丁香结”:原诗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丁香空结雨种愁”: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 (2)“丁香结”有关的句子几乎都集中在第4到6段。 预设:这篇文章可以按照这个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花,第二层写结。 (3)结合文中插图明确“丁香结”的意思。结合诗句了解古代赋予它“愁怨”的寓意。 3、那么作者要写的是丁香结,为什么还要写前三节呢?让我们重点来赏析文章的前三节。 三、细读文章,赏“丁香之美” 1、散读第1到3段。 (1)带感情地朗读,注意语速。 (2)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简要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预设:“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用雪白来代指丁香花,表现了花的洁白;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表现了丁香花不同的姿态;同时运用拟人使丁香花充满了生机。 “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从香味的角度表现出了丁香花的独特。 2、交流学生喜爱的句子,感受作者笔下丁香花的生机和纯洁。 3、总结作者描写丁香花的特点。 富有生机:“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纯洁:“也是那一片莹白” 四、品读文章4到6段,感悟丁香结 1、回顾丁香结的寓意 预设:人生的愁绪 2、再读第6段,找找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与古人的不同之处。 (1)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什么?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 (2)作者应对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预设:从“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积极乐观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 (3)补充作者的生平,感受作者的乐观。 这篇文章作者宗璞写于一九八五年的清明节,在三年前作者的弟弟去世,在八五年作者父亲患重病失明,同时自己也患上了眼中的眼疾。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虽然有愁苦,但她仍然积极面对这些挫折,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旷达的心胸。 五、课堂小结 1、从题目入手,再到赏花-悟花的过程梳理文章结构。 2、总结丁香结中寄寓的作者的生活感受与志趣。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一习题 丁香结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3、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展示丁香花图片,请学生谈谈对丁香花的印象以及了解,为理解“丁香结”的内涵做铺垫。 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文本,作者从“赏花”和“悟花”两部分描写了丁香花。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丁香的美?并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文本,理解感悟。 1、细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城里丁香花 城外丁香花 斗室外三颗白丁香 雨中丁香图 2、描写角度有哪几个? 颜色 形态 味道 可结合练习“思考探究一”想想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赋予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3、写出了丁香什么特点? 繁密耀目 幽雅的甜香 娇俏灵动 鲜润妩媚 4、赏析描写优美语句。 出示句子: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参考“问题探究”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理解文章意境。 穿插“思考探究”第二题,让学生边赏析,一边深入思考。阅读中,你看到了、想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5、问题探究: (1)“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2)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 (三)理解情感,品悟中心。 1、结合文章,进一步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思考?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结图。丁香花蕾之所以称为“丁香结”,从外形上看,也许是因为它跟衣襟上的盘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结合“积累拓展”第四题,也可以再补充其他诗句,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问怨、愁思的诗境中。 (3)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结合文段的理解,此处的“丁香结”指的是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2、结合自身经历,赏析文中哲理性的语句。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过渡:丁香这种看似普通却又非同寻常的花,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而郭沫若先生笔下那”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的石榴,与”丁香结“有着相似之处,我们来共同阅读吧。 (四)展开阅读,开阔视野。 整合阅读图书中郭沫若的石榴。 1、用简洁的句子或者词语去描述一下石榴。 2、在夏天,许多花都不再争奇斗艳,石榴花却开了起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 3、说说”石榴“与”丁香结“的相似之处。 4、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后练笔:体会学习本文由事物引发联想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150字) 板书设计 丁香丁香结 城里丁香花颜色繁密耀目 城外丁香花形态幽雅的甜香无畏无惧 斗室外三颗白丁香味道娇俏灵动 雨中丁香鲜润妩媚从容豁达 丁香结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1个生字、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 3。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各种花的图片,最后展示丁香花。 师: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各种花的特点,为最后的“小练笔”作准备。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出生,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散文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以便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可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可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生字。 师指导书写“缀、幽、雅、案”等字并组词。 3。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愁怨:忧愁怨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 (1)文章题目为“丁香结”,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2)作者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2。指名读第13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它们各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和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城外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3。文章结构。 丁香结 赏丁香(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层并概括层意,促使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请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先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地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丁香花的美及丁香花高雅的品格。 2。体会作者豁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可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赏花部分”,赏析优美语句。 1。自学提示(一)。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作者描写丁香花时,你感觉哪些语句比较优美?试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调动了哪些感官?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品格? 2。学生自学交流。学生汇报优美句子。 3。优美词句讲解分析。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描写出了丁香花的可爱。星星的比喻写出了丁香花的样子。)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人们在夜色中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仿照第1句话,补充下面的句子。 阳光下的野菊花,黄的,白的。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5。从感官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官?(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3自然段。 三、理解“悟花部分”,总结主题内涵。 1。自学提示(二)。 指名读第4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指名回答。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描写出雨中丁香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丁香为什么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雨中的丁香妩媚、朦胧,颜色交融,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印象派画作。 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丁香“化”入雨中的场景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更加凄楚动人,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作者理解了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 3。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作人的愁心,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研读第5、6自然段,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理解文章结尾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这是作者思考后的感悟: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开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6。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使学生深入体会“丁香结”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 丁香的淡淡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的有益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人生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去感受如雪丁香的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朦胧的丁香结,去体会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全文,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小练笔。 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文章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特点,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追求。请你也选择一种花,调动各种感官去具体描写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赏丁香(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 丁香结教案 篇四 单元重点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情趣。 2、欣赏课文中不同特点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其中富有想象力的片段。 3、摘抄一些写景抒情的语句,提高积累水平。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朗读,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丁香花的 2、学习文章的行文思路,构建自己的作文路径 教学难点文章由事物引发联想来抒发自己的感受的写法 教学准备朗读课文,尝试构建本文的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的花草树木在文人的笔下都赋予了人的品质,你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花草树木有象征意义? 出示丁香花图片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丁香结?文章哪些段落提到了丁香结? 2、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并以此划分课文结构。 丁香花-丁香结 赏花-悟花 二、再读课文,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什么品格? 1、城里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态。视觉 2、城外丁香花的美丽芬芳:花色、花香。视觉嗅觉 3、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形态颜色气味。视觉嗅觉 重点讨论,赏析句子: 1、“银妆”“星星般”“探出”“窥着”的修辞和作用? 2、“积雪”“莹白”代替丁香的好处? 3、“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总结:作者赋予丁香什么品格? 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三、文章后半部分正式写丁香结,作者由丁香产生了哪些联想?丁香结有何象征意义?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1、联想一:微雨中的丁香具有美感。 下位问题: 1)雨中丁香有何特点?为什么说“丁香应该和微雨在一起”? 2)如何理解雨中的丁香如同“印象派的画”? 联想二:人生的仇怨和不顺心的事解不完,但生命需要结,否则太平淡。 下位问题: 1)联系古诗,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2)作者对此如何理解的? 四、读写结合,理清托物言志文章的思路,仿写,列提纲。 下位问题: 1课文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丁香谈到人生道理的? 丁香丁香结愁怨古人的看法我的看法 提示: 1)物体的特征要描写细致、生动、跟自己的生活要有联系,不能泛泛而谈。 2)自己的感悟要贴近实际,和物的涵义有关联,不能空谈。 2你能否模仿这样的结构方式,写一段托物言志的短文? 讨论,课堂形成大概思路。 举例: 比较两种思路:梅花耐寒勇面困难我要学习这种精神 窗台的小花历经风雨而不谢我最近的学习状态要直面困难温故知新,了解象征手法,为学习文本和写作准备 初读,理清文章结构 再读,了解物体的象征意义 由丁香过渡到丁香结,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指导写作思路,对行文思路优劣进行比较 作业设计与拓展 3、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仿照本文的写法。200-400字。 板书设计 丁香-丁香结-愁怨-乐观 颜色、形状、味道-美丽、高洁、愁怨 象征托物言志 教学得失 本文篇幅不长,小巧精悍,涵义丰富,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所以想用这样的短文教会学生如何在描写一种景物的时候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读写结合是作文课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学生有模仿的对象,用经典范本提升作文水平,是非常有意思的尝试。21